公开招聘

公开招聘

1986年6月,中央情报局在美国设了11个招募中心。经考试合格后,有1000人受雇用,其中有200~300人被培养成为间谍。

1996年圣诞节期间,在闻名遐迩的英国《经济学人》周刊上,刊登了中情局一份引人注目的招聘广告。该广告以“最终的海外生涯”为题,非常直接地为美国招聘优秀的间谍人才。广告中提出了几项具体条件:

1. 有学士学位并且成绩优秀;

2. 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3. 操作清晰准确;

4. 对国际问题感兴趣;

5. 35岁以下;

6. 应聘者及其配偶都是美国公民。

《经济学人》是面向全世界发行的知名杂志,发行量达60多万份,仅在美国就有23万份。当时,这则广告理所当然地在世界各地引起轰动,但是作为这则广告的发布人——美国中央情报局却安之若素,一点也不在乎。因为中情局为了搜罗人才,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多家报纸上公开刊登自己的银盾局徽,做大型广告。只不过是这次投入的手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总共耗资2000英镑。

1998年秋,美国中央情报局大张旗鼓地进行1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征召间谍和分析人员的工作,并在美国许多地方的宾馆酒店接待应征者。

公开发布广告招聘间谍,这是中情局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它的无奈之举。因为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关中情局的丑闻就不断地冒出来。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当年一些材料的解密,更多的内幕这时都真相大白于天下。比如1994年“鼹鼠”埃姆斯间谍案的曝光,就让在俄罗斯工作的众多中情局特工暴露了身份,并且有几十人被处决。这一间谍案极大地破坏了中情局的形象,从而使其声誉大跌。在这种情况下,中情局只好公开招募情报人员,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中情局工作的公开性,提升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想网罗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些广告把行动处描绘成一个由二十几岁、漂漂亮亮的年轻人组成的五彩缤纷的联合体。

中央情报局一向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在那些有特工潜质的大学生身上,很是舍得花大力气。中情局那些负责网罗人才的官员,几乎每年都要访问各州的名牌大学两次,从中物色适合自己的人才。中情局情报工作的神秘性、挑战性、冒险特点和“007”式的英雄主义色彩,也使它对年轻的大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于是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才生应聘中央情报局,其中不乏来自像哈佛、耶鲁这样世界著名大学的学生。中央情报局曾与美国66所最好的大学和学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另外,国会当年给美国13个情报机构追加了15亿美元的预算,其中2亿至3亿美元是分给中央情报局的。

实际上,中情局的工作人员并非都是“007”式的人物。在一线的特工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情报分析人员。这些情报分析人员都是专家式的人物,精通对象国的语言,跟踪对象国的政策变化和局势动向,根据一线特工人员搜集到的情报,对可能影响美国利益的情况做出分析、判断和预测,供美政府高层决策之用。像中情局的“中国处”就网罗了一批“中国通”,对中国对内、对外的各项政策进行全面的研究。他们不仅仅自己从事分析工作,而且与美政府的各种智库、大学的东亚问题研究机构进行密切合作,或者利用学术关系展开中国问题的探讨,或者拉拢部分学者成为搜集有关中国信息、为中情局服务的“眼线”。冷战以后,尤其是近年来,中情局为了扩大对华的侦察力量,大量征召熟谙汉语的人士,将其培养成未来的中国和亚太事务专家。

近年来,中央情报局看中的招募对象不是传统的美国人,而是来自拉丁美洲、亚洲特别是中东地区国家的移民或这些移民的后代,尤其是少数族裔和妇女。中情局的一位高级官员说,中情局一直都在招募移民,以便能够进入外国的社会基层获取情报。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美国更多地把国外的恐怖分子、毒贩、军火走私犯等视为国家安全的敌人,中情局就更需要精通敌人所在国家语言的特工。那些有能力潜入恐怖组织内部的志愿者将被优先录取。

中情局曾在2003年公开招募华裔特工。他们在华裔比较集中的东、西海岸10家中文报纸杂志同时刊登大幅招聘广告,诚聘双语(英、汉)情报人员和资料分析员。中央情报局还在其官方网页上,长期刊登招聘中国问题专家的启事,日薪高达175美元。其中开列的聘用条件包括:必须是美国公民,具有亚洲专题研究生学历,其研究课题是有关中国军事、国家安全和经济领域的,而且在校平均学分(GPA)不低于3.2(满分为4);具有外语(汉语)的听、读、讲、写能力。应征者须对中国情报分析有浓厚兴趣,拥有在外国,尤其是在华语地区生活和从事有关工作的经验;非常了解地区性问题。

2009年9月,中央情报局还在美国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大幅广告,招聘华裔女特工。在广告旁边还附上了一张华裔女特工的巨幅照片,相当形象化。

如果你拨打美国特工处特工招聘专用电话,或者是打开特工处招募网站,就会发现你首先得满足以下条件:你是美国公民,最好还得是土生土长的;21岁以上37岁以下,嫩了老了都不成;知名学院或者大学的本科学位,在犯罪调查或者其他执法机构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

当然了,如果你有奇才异能的话,那么学历要求可降低;视力要求一级棒;健康出色的体格;必须通过财政部特工处的特别考试;必须接受祖宗三代审查,接受是否吸毒检验、医疗检查和心理测试。如果全都能通过,又完成了特工处训练学校的严格训练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持证上岗了。不过,特工处训练学校的内容迄今仍属绝密。

曾任特工处处长的斯坦福走过的路,可以给那些想当特工的人提供参考。斯坦福是1999年3月4日被提升为特工处处长的。他在加入特工处之前曾于1969年至1971年在美国陆军服役,到越南打过仗。1971年,他被选拔为克里夫兰特工处特工,后来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获得过多枚不宜公开的勋章,而且他还拥有经济学学士学位。

如果真的当上特工处的特工,那么享受的待遇会怎样呢?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按西方标准,人员的收入属于中等。受过高等教育并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的新手现在每月只能挣2000美元,而如果他在私营企业至少可以每月拿3000美元。从加入特工那天起,根据此人的教育程度和素质情况,每年除了跟同级官员领一样的薪水外,额外还有相当于年薪25%的奖金;特工和其直系亲属享受联邦政府保健福利计划;每年可以带薪休假13至26天;每年可以休至少13天的病假;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丰厚的退休薪金;如果是现役军人或者警卫队的话,那么加入特工之日起可以选择转为后备役或者提前退役。

中情局的招聘是全方位的。它除了招聘年轻的大学生外,也录用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中情局还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招聘宗教人士。所有的应聘者在录用之前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测谎和检查,被录用后还要接受为期3年的专门训练。

不过,中情局对高级职位的招聘却有特殊的规定。历任中央情报局的局长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唯一的例外是沃尔特·B. 史密斯不是大学毕业生。他从1950年到1953年曾出任中情局的第二任局长。在中央情报局建立初期,它的高级官员多是常春藤联合会所属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另外,华盛顿的政府官员倾向于在熟人中招募间谍,这似乎成了美国政界的传统。所以中情局早期的骨干中有不少出身显赫的,或是社会知名人士。

中央情报局的提升晋级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工作成绩,不论资排辈,这种自由的机制很有激励作用。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黑人、拉美裔或亚裔美国人担任过任何部门的最高主管。因此在人们心中就形成了这么一种概念,认为美国中情局是一个“白种男子的精英组织”。

在中情局,女性职员担任高级职务的机会也不多,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变。1995年,约翰·多伊奇担任中情局局长后,就首次任命一位女性担任中情局部长级的高级官员。

中央情报局所有的雇员必须遵守保密和沉默的规定,不得对任何人——包括配偶——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除此之外,他们也与华盛顿其他政府办公室的人员一样,按照固定的时间上下班。在麦克莱恩附近的饭店和酒吧里,中央情报局的雇员们经常结伴而行。尽管他们把上班时挂在脖子上的工作证随意地塞进衬衫的口袋里,但还是很容易让人把他们辨认出来。后来,他们可以公开向人们承认自己的工作单位,但也就只能到此为止。如果是在以前,被问到职业,他们只能含混地回答,“在政府里工作”。即便如此,那些询问的人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不过以上的那些“自由”并不包括那些秘密特工,尤其是在中情局行动处工作的人。在行动处工作的都是谍报人员、反间谍人员、秘密操作员和保密员,他们的身份是必须绝对保密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