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説明

出版説明

詞,又稱“詩餘”、“樂府”、“長短句”,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主要的體裁之一。它濫觴於隋朝,興起於唐代,與樂府和民歌關係密切,是爲配合當時流行樂曲歌唱的需要而産生的。起初多爲俚曲小調,多由民間藝人所爲,因而流傳很廣。到了唐代開元年間,唐人崔令欽《教坊記》載有曲名可數者已達三百二十四種之多,并且已經有了長調。那時西域音樂通過絲綢之路不斷傳入中原,與民間歌曲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孵化出許多新的曲調,從宫廷到民間,到處回響着悦耳動聽的樂曲新聲。不少文人學士也都踴躍地加入到填詞的行列,不僅使詞的創作空前繁榮,而且爲詞的格律定型起到了導夫先路的作用。

詞,作爲一種新興的詩歌形式,爲了配樂的需要,對詞調聲律、字句平仄,以及韵脚位置等都有一定的限制。每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都有各不相同的固定的格式。詞的曲調也因其音調的不同,而用來表達各種不同的情感。詞人在爲曲調填詞時都必須嚴格遵循樂譜的規範要求,倚聲填詞。

詞進入北宋,配合音樂歌唱仍是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北宋詞人常常在宴席上當場命筆,付諸管弦,注重音律和諧,無暇顧及文字的工拙。南渡以後,絲竹宴樂大不如前,詞漸漸趨重文字組織、語詞描述,而音樂之用鋭减,直至脱離音樂而成爲獨立的文學體裁。詞,不再爲音樂歌唱而作,但那種按照詞調倚聲填詞的方法却延續下來,千百年來延綿不斷,爲後人所取用。

唐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靚麗的奇葩,對後世詞的創作影響深遠。瞭解和掌握它的格律特點,這對於今人填詞,或更好地理解吸收唐宋詞的精華,是必不可少的。龍榆生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詞學家,畢生從事詞學研究,所著《唐宋詞格律》就是一本原用於大學專門講授唐宋詞體制格律的教材,原名《唐宋詞定格》。書中收入唐宋詞牌一百五十三調,以常用者居多,一般澀體省略不取。

著者在本書凡例中,對唐宋詞格律的編撰體例有簡明扼要的説明。每一詞格,除標明句、豆、韵外,每字逐一標明平仄,或可平可仄。遇有某字定要去聲之類,以附注辨明。每一詞牌,皆説明它的來歷及所屬宫調,間或指出適宜表達何種情感,無從查考或可泛用者從略。每一詞牌,有“定格”和“變格”等詞格的區分,並列舉一首或數首唐宋人的經典詞作示例,供參考比較。讀者從凡例中可以瞭解到本書的旨趣所在。

總之,本書是一部深入淺出、别具特色的詞學著作,是愛好填詞者案頭必備之書。它既可以滿足一般讀者填詞的需要,同時也適宜於當詞的選本閲讀欣賞。

爲方便讀者使用,書後附有清人戈載《詞林正韵》及詞牌索引,以供檢索。

中華書局編輯部

二○一七年七月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