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雨中游庐山,至师子崖,宿东山寺

15.雨中游庐山,至师子崖,宿东山寺(1)

名山万态孰致是?云不如雨能冥之(2)。游人飞鸟两俱寂,修竹涧泉惟弄姿(3)。林深不见雪色鹿,乱定尚少千年枝(4)。何人证我一宿觉,寄书为问雁门师(5)

【注释】

(1)庐山地处江湖之会,依靠长江、鄱阳水系,西通川滇,南接闽粤,东达淮泗。文氏南来北往多从九江乘船,傍庐山行,但诗集中游庐山诗只七律二首(另一首见后“附录”)。这首从“乱后尚少千年枝”句看,可能写于光绪中期,太平军乱,国家元气斫伤,难于恢复。师子崖,即狮子崖,以形如狮子盘踞,故名。东山寺,不详何处。“庐山到处是浮屠”(佛),从东晋南朝始,最多时佛寺达五百所,到清光绪间也有二百余寺庙。(2)首句写庐山特色。庐山无主峰,整个庐山奇峰异嶂,断岩峭壁,深峡幽谷,飞瀑流泉,以及峰巅湖池,衬以长江万里、千顷鄱湖,汇综错杂,姿态迥异,气象万千。苏轼游庐山,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叹。文氏一上庐山,便设问“名山万态孰致是?”谁使它这样?只能说几千万年前地壳中大自然的精心杰构。次句说庐山独特气象。庐山各峰高度都在一千公尺以上,终年云雾缭绕,常有人在云雾中感。加上江湖的万顷碧波,大量水蒸气在空气中蒸发,雨水特别多。又因峡谷中上吹风力,下降的雨珠、雨滴,随风吹散上飘,转为一片空濛,千峰顿失,这是庐山独有特色。冥之:使之冥,之,指“万态”。以“冥之”形容庐山雨不大,不暴,却能使“万态”消失,别是一番景象。(3)次联写雨中庐山寂静、自在、自然。游人、飞鸟俱寂,一片空濛,什么都不见,照应前句“冥之”。修竹:长竹。弄姿:修饰容貌,指雨水为它洗净尘垢。“惟弄姿”是形象描写,暗寓修竹、涧泉,不管人见还是不见,却自在、自得,一秉天然。(4)雪色鹿:白鹿。唐宪宗朝,以抨击时弊、直言敢谏著称的诤臣李渤,未仕前,曾长期隐居庐山读书,并驯养只白鹿,人尊称为“白鹿先生”,称其隐处为白鹿洞。穆宗长庆元年(821),李又被任命为江州刺史,虽只一年多又复回长安,却做了大量蠲欠减赋等惠民事,并修葺旧居白鹿洞。由于当地人对他的敬仰、怀念,尔后将它发展为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成为庐山重要景区之一。诗人用“雪色鹿”象征李渤,隐喻如今像李渤这样的诤臣已不可再得了。千年枝:喻乔木,暗指重臣(参阅《读元遗山集》其三注2)。“乱后”句表面指大乱后庐山乔木渐少,实际暗喻朝中重臣渐稀。三联以咏名胜隐喻时局。(5)一宿觉:佛家语,指一晚便顿悟。《景德传灯录·玄觉禅师》:玄觉初谒六祖慧能,问答投契,顿时得悟,因留一宿,时称“一宿觉”。《二程遗书》中曾将古人“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句,比之为释氏言下即悟的“一宿觉”。这句意谓须人启悟,指引迷津。雁门师:庐山佛学和佛教活动创建者东晋名僧慧远(334—416),雁门(今山西代县)楼烦人,精通儒、释、道三家奥旨,青年时师从当时名释道安,习《般若经》,将佛学与老庄玄学结合,融儒、释、道于一体而以佛为主。晋武帝太元六年(381),慧远奉师命南下宣扬佛学,会晤庐山香炉峰下西林寺中的师兄慧永。江州刺史桓伊慕其名,于西林寺东为他再建东林寺。慧远居庐山36年,在该寺宣扬佛法、翻译佛经、阐硏佛理、撰释佛学(有《庐山集》10卷传世),“迹不入俗,影不出山”,却声名远播,与当时名士(如陶潜、谢灵运)、显要(如桓玄)、甚至晋安帝都有交往,成为南方佛教的领袖人物。文氏一贯心仪慧远,他的《怀旧绝句》十首之一怀念庐山84岁至善禅师。后两句:“挂履枫前感今昔,何缘得遇雁门僧?”“致书”句只是希冀有慧远这样的高僧为他指迷解惑而已。

【读记】

前四句写雨中庐山自在、自得、自然之景,“万态”中只取这一态。后四句用比兴手法,借“不见”的“雪色鹿”、“千年枝”,暗喻时局,希冀有慧远这样的高僧能为他指迷、解惑。景物、典故都是庐山的,又借以喻世,不黏不脱。道希游览诗不多,纯写景的极罕。附录《庐山》,另有种生气勃勃景象,从内涵猜测,似写在《雨中游庐山》前,却仍不忘“清时”、“乱后”,道希本质上是政治家,景物常带兴寄色彩。

附录:

庐山

凉风动谷曙光迎,乘兴还为牯岭行。晴日峰峦天子鄣(郦氏《水经注》:“庐江出三天子都。一本“都”作“鄣”),春云楼阁女儿城(地名)。清时石径无豺迹,乱后山居变鸟声。绁马阆风吾亦倦,近游聊与寄平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