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慎生的艺术历程及画坛贡献

第二章 莫嫌开最晚 元自不争春
汪慎生诗书画艺论

如引言所述,汪慎生(1896—1972)是20世纪同侪画家中兼工诗书且造诣不俗的一位大家,其诗书成就为画名所掩。他以沉实深厚的功底、妙曼遒力的笔触、平中见奇的章法、中和雅逸的风格卓然于艺术之林;同时早年助力张大千游学、协助黄宾虹授课,表现出“芍药性和平,香生及四邻”的美德和境界,在惜才、助才、衬才上有自己独到的贡献。

一、汪慎生的艺术历程及画坛贡献

汪慎生的艺术历程,大致可分为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时期。

(一)民国时期的汪慎生

汪慎生的艺术历程可以说是在北京这块艺术沃土上成长、成熟、成就的,因此应该从他1923年来京发展算起,其中至为关键的一步,就不能不提及他的衢州同乡徐心庵和余绍宋的帮助。

徐心庵(1879—1937),官宦出身,一生宦游,爱才助人,先后资助了王梦白(1919年)和汪慎生(1923年)来京发展。他与余绍宋(1882—1949)情谊笃深,余绍宋曾说:“予与心庵四十余年,深知其处境有难言之隐,然天怀旷达,夷然自若也。”(1)所以时任司法部次长的余绍宋才在京关照了徐心庵推荐的两位同乡,先后为二人在司法部所属部门安排了工作。汪慎生在河北第一监狱任图画教师达八年之久,生活有了基本保证后,再求艺术发展。

汪慎生来京后的艺术学习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参加“宣南画社”的雅集活动。余绍宋曾于1915年与司法部喜好书画者结社于余氏宣武门南之寓所,名曰“宣南画社”,发起画社初衷是为了向汤定之学画,他还请老友徐心庵治印一方,所谓“年三十三始学画”就说明余绍宋学画正是从“宣南画社”起步的。宣南画社名家荟萃,以汤定之为导师,每周集会一次,纯粹交流绘事,梁启超、陈师曾、姚茫父、萧俊贤、陈半丁、王梦白等都是雅集的重要人物。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宣南画社”里汇集了四位衢州同乡:余绍宋、徐心庵、王梦白和汪慎生,而余绍宋是当时的名家中官职较高的一位,因此有能力帮助同乡,也有条件发起“宣南画社”,该社从1915年持续到1927年。汪慎生属于“宣南画社”成员中的“晚辈”,在画社每周一次的吟诗作画论艺中获益良多。也许正是因为他没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反而有利于他在群贤毕至的雅集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另一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到故宫临摹古画。1914年古物陈列所开放,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向公众开放清宫秘藏,开皇家藏品社会化之先河,习画者可观摩、研究古代真迹,在“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倡导下,汪慎生自然是大获裨益的一员,他没受师承某家某派的限制,直接师法古人,他的作品格调与技法之高与直接“取法乎上”不无关系。在此期间,他常去故宫博物院观摩历代名画,以古人为师,山水学石涛、石谿,花鸟画初学陈淳、华喦、孙隆等。汪慎生心摹手追、笔耕不辍,废寝忘食,画艺精进,甚至临摹陈白阳能以假乱真。当时他工资微薄,还要买笔买纸,已无力寄钱养家,他女儿说:“母亲带着大姐每日靠给人家搓蜡烛芯过活,生活相当艰辛。”(2)后来汪慎生在几处兼职授课,才得以接家属来京。因孩子多,汪慎生画桌下都是夫人给孩子们纳的鞋底,汪慎生下班回家看到那么多鞋底,会风趣地说:“我们家又开鞋铺了。”(3)即使在这种状况下,汪慎生依然发奋作画,在自学过程中,有许多名人字画是借不来的,只能当时看在眼里,铭记于心,这一过程反而促进了他的记忆力,不管是去故宫看古画及瓷器,还是去公园、动物园看花鸟和走兽,他都不带纸笔,而是聚精会神地观察,回家再画。“为了画画他很少出门,黑胡须留得很长很长,对传统精华下过学习的苦功……如果有机会遇到名人真迹爱不释手,或是根本买不起,只好借来连夜临摹。我见到的有《临摹钱谷花卉草虫手卷》《仿孙隆花鸟册页》等等。”(4)凡此种种,都体现出他在师法古人、精研古法之路上的筚路蓝缕,是一位苦学成才的画家,也是一批“汪慎生们”脚踏实地、潜心做艺术的缩影,对当今画坛有着榜样作用。

汪慎生 仿孙隆花鸟册页二帧

此外,汪慎生与黄宾虹、张大千等名家的交游对其画艺也有推进作用,而这就要谈到1925年汪慎生与张大千结下的一段友谊佳话。

当时汪慎生家住西单文昌胡同51号,到“宣南画社”、故宫、琉璃厂等处都非常便利。1925年冬,张大千来京时就住在汪慎生家。当时的张大千是在个人首次画展大获成功后决定由沪来京游学的。汪慎生比张大千大三岁,对张的到来热情慷慨,对张的帮助如同手足。据说,白天汪慎生陪张大千观光访胜寻幽,到琉璃厂淘阅古今书画;晚上二人谈诗论画,有时相互命题作画,共同提高。张大千在京期间,汪慎生还介绍他结识了不少画家同道,并参加了“中国画学研究会”的艺术活动,该研究会的创办者金城与陈师曾等人都是精研传统、底蕴深厚且颇具前瞻性的学者画家,这让张大千的视野大开,也接触到了当时诸多不同的艺术流派,从而受益匪浅。可以说,在张大千的成功路上,汪慎生的助力功不可没。

汪慎生与张大千相处投缘,无话不谈。汪慎生了解张大千的仿古画能力强,就请他分别按照石涛、八大、渐江(弘仁)、金农四人笔墨、款式、风格和书法等,分别仿作四幅扇面画,张大千也是性情中人,二人一拍即合,当场研墨,张大千分别用石涛、八大、渐江三人特点完成三幅山水,用金农法画了翠竹,最后分别仿四人笔迹题句,形神兼备,几可乱真。但张大千为避免误会,就在每幅落款下方钤上“大千”“大千毫发”等印,以明示为仿作,然后全部送给了汪慎生。汪慎生非常欣赏这四幅眼见创作的精品,第二天便送到有名的装裱店托裱入框,悬挂在屋,视如珍宝,这也是汪慎生与张大千情谊深厚的见证。然而世事难料,半个世纪后的1978年,张大千之友黄天才旅居日本,在东京古玩字画店见到了四幅完好的扇面画,黄先生认定是张大千的作品,不惜高价,果断买下。由于此四幅画保存十分完好,成色如新,且完整一套,这让黄先生心生疑虑,于是委托女儿飞赴台湾,寻找张大千求证。结果张大千见画如见友,喜出望外又感慨万千,因老友汪慎生已于1972年作古,遂在自己仿金农的作品上长跋云:“此予年26岁,初入故都,在汪慎生家。汪固工新罗花鸟,而酷嗜予所为石涛、八大、渐江诸作,尤喜予为冬心书,因出便面,督予为之。当时以为乱真,今日对之,不觉汗濡重棉也!戊午元月十一日台北大寒,大千居士爰。”(5)张大千感慨说道:“这四幅画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所存的我最早的画了。”(6)这段传奇般的记载令人感动,感动汪慎生与张大千年轻时的深厚友谊和艺术上的相互促进,感动这四幅画的颠沛流离和最终的“完璧归赵”,感动汪慎生的保存完好而对收藏张大千早期作品做出的贡献,这注定将是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当然张大千对汪慎生的画艺也是赞赏有加的,例如他在总结自己40年成果展的序言中就有过“点染飞动,鸟鸣猿跃,吾仰王梦白、汪慎生”(7)的表述,这说明了王梦白和汪慎生的出色程度和张大千对二人的高度认可。而且张大千在京游学期间与汪慎生朝夕相处,切磋画艺,二人在画风上互相借鉴渗透,汪慎生的蕴藉、儒雅之风对张大千的海派花鸟画最终由奔放走向相对含蓄、由张扬转为相对收敛不无帮助和影响,可以说汪慎生是张大千关键时期的助力者。

而张大千提到的“点染飞动,鸟鸣猿跃,吾仰王梦白、汪慎生”一语也代表了当时画坛对王、汪花鸟画的认可,例如荣宝斋于30年代印制的生肖笺中,王梦白、汪慎生便是画猴的专属。郑振铎在《访笺杂记》中对荣宝斋印制的壬申笺、癸酉笺给予了高度评价,而申猴四种,作者分别为陈少鹿、王梦白、马晋和汪慎生。1933年,鲁迅、郑振铎编印《北平笺谱》,特意将王梦白、汪慎生等绘制的壬申笺、癸酉笺收录其中,对生肖笺这一形制起到了宣传作用。这些笺纸中的猿猴活泼可爱、栩栩如生,令观者爱不释手,因此坊间争相购买,也直接帮助了渐趋没落的笺纸业。其后,以生肖入笺遂成定制。这一事例足以说明王梦白、汪慎生这两位衢州同乡的绘画造诣之高和影响之广。

汪慎生《芭蕉冷禽》

汪慎生还有幸与黄宾虹成为忘年交,黄宾虹因受古物陈列所鉴定书画之聘和中国画学研究会之邀,于1937年来京。汪慎生与黄宾虹的祖籍同为安徽歙县,又是黄宾虹在京期间的邻居,于是交往频繁,据汪慎生女儿回忆:“如母亲常提到王云、姚茫父、汪采白诸先生是常客……我见过张大千先生带着他几位弟子来我家小院做客,黄宾虹、寿石公、邵章、董寿平这四位先生的住处离我家很近,亦是常来常往。另外,陈半丁、溥雪斋、胡佩衡、周怀民、吴镜汀、吴光宇、邱石冥、王雪涛等也常在一起,大家谈笑风生,常在一起合作画画……”(8)1937年,黄宾虹在汪慎生的临摹作品《工笔花鸟册页》上题跋,称这是临摹元代画家张子正的,并认为元代王渊和张子正的作品融合了宋代“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两种风格,已超越唐宋。黄宾虹也非常钦佩汪慎生的摹古能力,他认为汪慎生“精鉴善画,学古而不泥古”,钦佩之至,所以他在给汪慎生的书信中写道:“台端书画均逼古人,为近今众史所不及,兹附册样,横竖随意,尺幅倘荷,赐予挥洒以为艺林模范,尤幸。”(9)黄宾虹作为资深学者、画坛巨匠,他的正直人品和高明眼光都让他不会凭空恭维某人某作,能得到他的欣赏和赞誉,可以佐证汪慎生的艺术造诣。而且黄宾虹对汪慎生的理解绝非是泛泛而谈,他希望汪慎生能提供所画册页,以供学生交流学习,以为艺林范本,可见黄宾虹对汪慎生的赞赏和佩服程度。邵章也认为汪慎生此册页用笔古雅,又不失原作风貌,十分难得。

民国时期的汪慎生已有相当的影响,作品多发表于报刊上,简要列举如下:

汪慎生 仿孙隆花鸟册页二帧

汪慎生山水轴:《晨报星期画报》1926年2卷第64期,第1页;

汪慎生花鸟:《晨报星期画报》1927年第2卷第80期,第1页;

汪慎生青绿山水:《晨报星期画报》1928年第3卷第120期,第1页;

汪慎生寿金北楼先生花鸟:《湖社月刊》1936年第100期,第31页;

藕庐诗草(续):题汪慎生画梅鸭,吴兴金城拱北,《湖社月刊》1933年第63期,第17页;

汪慎生花鸟:《立言画刊》1939年第41期,第14页;

汪慎生山水:《立言画刊》1940年第89期,第5页(属于本社酬赠老客户的扇面一幅);

汪慎生山水:《三六九画报》1943年第20卷第10期,第33页;

汪慎生花卉:《三六九画报》1943年第21卷第13期,第17页。

1931年汪慎生的作品入选了由郑午昌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当代名人画海》;1936年出版了《汪慎生山水花鸟画册》;同时他也颇受市场欢迎,京津广告,时常见报,如“汪慎生先生精于书画,早已蜚声国内外,此次在稷园举行个展,定期虽为三日,而未及两日已全部被订购罄尽,重订者仍接踵而来,成绩之佳,得未曾有,汪氏艺术造诣之深,于斯可见(在天津亦受欢迎)。其画展:天津法租界永安饭店,时间:8月28日至9月1日。”另“汪君山水,并此凡三见吾报,均拟黄鹤山樵(王蒙),而无一不工,尤以此帧为最,有人评之可为山樵入室弟子。花卉翎毛,亦其所擅长也。”(10)汪慎生的作品在琉璃厂各家画店挂售,颇受欢迎;另见北平《新晨报》副刊第32期刊登画例:山水一尺四元,花鸟二元;折扇和纨扇,山水每把四元,花鸟二元。而当时《新晨报》的价目是每期4分,可见当时汪慎生作品的价位不低。

可以说汪慎生自1923年来京二十余年来,在这个底蕴丰厚、名流荟萃之都,在既有的绘画基础之上,心悟手从,逐步提升,并以其佳作参加了当时的各类展览而得到广泛认可,成为知名画家。同时他还因为人厚道、画艺精湛而赢得了同道的认可,作为枢纽人物,对成就张大千、协助黄宾虹教学都有助力之功。

(二)新中国时期的汪慎生

新中国初期,汪慎生与众多画家一样,积极投身于适应新社会的大潮中,首先于1951年为毛泽东作《月季》,1952年与齐白石、徐石雪、于非闇、胡佩衡、溥毅斋、溥雪斋、关松房合作《普天同庆》赠送毛泽东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1957年又为建军30周年作画,并题诗以示祝贺,诗云:“淑气迎人来,琼瑶着意栽。双禽传喜报,天地赋春回。叶绿经霜厚,花红斗雪开。建军欣纪念,同举万年杯。”汪慎生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新时代,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认可,1953年9月20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汪慎生的《黄鹂翠柳》就是最好的明证,正如王朝闻所言:“发扬国画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是面向生活,即所谓‘师造化’。只有在熟悉生活和理解生活的基础上,国画技术才能够获得适当的发挥,也才能够丰富创作的技巧。”王朝闻对汪慎生的作品评价道:“《黄鹂》(汪慎生作)那样工细的笔墨所画出来的花鸟,又何尝不吸引人?作为花、鸟和昆虫的特点的描写,正如唐代阎立本作《历代帝王像》和宋代梁楷作《李白行吟图》那样,作为人物性格的描写,笔墨虽有工整与‘写意’的区别,却都发挥了国画技法的专长。”(11)1954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上,汪慎生的《苹果》也是出色的作品,强调了花鸟画贴近人民生活的功能。(12)“汪慎生的《番茄》,于非闇的《牡丹》等等,也都是画家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体会和写生后创作出来的。”(13)凡此种种都表现了汪慎生紧跟时代步伐、努力践行“古为今用”的创作态度和过硬的工笔写实能力。1954年夏天,汪慎生为了创作《西红柿》,不辞天气炎热,由其子汪国贤陪同,数次去四季青公社写生,正是这样的创作热情和自身高超的写实技法,使这幅作品蕴含着画家真挚的情感而不显得呆板,被公认为是以传统画法表现新社会的成功范例。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