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号及其他
姓名是人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标志和符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概莫能外。就一个人来说,往往有“小名”和“大名”之分。小名亦称“乳名”或“幼名”,是出生不久起的名字,一般比较随意。大名亦称“官名”或“官号”,是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此外,有的作家(作者)、学者还有笔名,少部分作家,尤其是书画家,还有字、号——这是过去的遗风。
现代人物的姓名是古人姓名发展衍化的结果,当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印记。相对来说,现代人的姓名比古人的姓名要简单得多。那么,古人的姓名是怎么一回事呢?概括说来,古人有“姓”有“氏”,还有“字”“号”等。
据历史学家研究,中国人的“姓”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的远古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据学者研究,绝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有姓氏,但从人类历史看,人人都有姓氏只是近几百年的事,中国人则要早得多。
在古代,先有“姓”后有“氏”。“姓”与母系社会有关,“姓”字由“女”和“生”组合而成,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上古社会,一个姓就是一个族的族号、一个部落的标记。后来,子孙繁衍,一个部落又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个分支用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于是出现了“氏”,所以说先有“姓”后有“氏”。“姓”是血缘关系的标志,是不变的;而“氏”是同姓大族派生的分支,是可以变的。“氏族”这个名称是后世给定的,“氏”即“姓”,“族”即“家族”。由此可见,“姓”和“氏”是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也就是说,“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后来由于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的变化发展,“姓”与“氏”的界限逐渐消失,自秦汉以后,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概念,统称为“姓氏”。简化称谓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表示人类社会朝着便利生存、生活的方向发展。
那么,“名字”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名”和“字”合在一起,是一个概念,在古代却是不一样的。“名”是幼小时所取,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代号。长大以后,“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就是说,男子20岁举行“冠礼”,就是把头发挽起来盘成发髻,表示已长大成人;女子到15岁把头发盘成发髻,插上簪子,说明是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了。这就是说,男女都是到成年时取“字”,所以“字”就是根据各人的名字而取的“别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谓“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所以又称“表字”。正因为“字”是根据名而取的,在意思上当然多有联系,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曰:“广平曰原。”杜甫字子美,《说文》曰:“甫,男子之美称也。”韩愈字退之,“愈”是超过、进取的意思,“退之”与“愈”的意思相反,反映了儒家折中、调和的观点。白居易字乐天,“居易而乐天”,名与字互补。岳飞字鹏举,举就是飞。如此等等。名和字的联系有多种类型,有的一目了然,有的是近义词、反义词,或者由于古今语义的变迁还得费一番考究,但不管如何,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般熟人相见,对自己,在别人跟前称名,以示谦虚;对别人,称字而不称名,以示亲切、敬重,同时也反映称人者有教养。名和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
一些文人或有身份的人,在名和字之外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所以又称“别号”。《说文》解释:“号,呼也。”称呼别号表示特别的敬重。古代文人往往以自己的志趣、住地、爱好等为据取号。陶潜因住宅旁有五株柳树而自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欧阳修号“醉翁”,白居易曾在河南洛阳香山筑石楼而取号“香山居士”,近代人邹容号“革命军马前卒”,秋瑾号“竞雄”。至于号的形式,有两个字的、三个字的、四个字的及四个字以上的。与“号”有关的还有绰号、混号、诨号等。这些一般都是别人给起的,可以统称为“外号”。“外号”有时还有戏谑的意味。江湖武侠多有外号,如花和尚鲁智深、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等。此外,还有一些对特定人物的尊称,那并不算正式的名字,如“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诗圣杜甫”“药圣孙思邈”“书圣王羲之”“茶圣陆羽”“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等。
古时候,为了表示对一些人的尊敬,还有称地望、官爵、谥号的习俗。所谓“地望”,是指名门大族所特有的标识其身份的籍贯。人们为了表示对有声望的人的敬佩和仰慕,往往在姓之后加上地名。譬如,唐代诗人韩愈自称昌黎人,就称他为“韩昌黎”;唐代诗人柳宗元系河东人,亦称“柳河东”。称官爵的,如屈原称为“三闾大夫屈原”,杜甫称为“杜工部”“杜拾遗”,王维称为“王右丞”等。谥号,则是对古代帝王、王公大臣等有特殊贡献的人,朝廷在他们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的一种特殊称号,如周宣王、隋炀帝、范文正、岳武穆。还有在姓之后加“子”字的,表示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如孔子(本名孔丘)、墨子(本名墨翟)、老子(本名李耳)。当然这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的称呼,在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
古人的姓、氏、名、号等多种称呼,确实比较繁复,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就严厉地批评过这种现象。现代人的名字简单明了,当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古人姓、氏、名、号等多种称呼是历史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应当有所了解。掌握古人的姓、氏、名、号等有关知识,对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帮助,因为这些常用作文集名或有关书名,如李白的《李太白诗集》、杜甫的《杜工部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集》、陆游的《陆放翁诗集》、张载的《横渠先生学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