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试牛刀,金光闪闪显威名

第二章 小试牛刀,金光闪闪显威名

初露锋芒,洛阳权贵被棒杀

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年轻有为的曹操被地方推举成了孝廉,身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最开始被任命为郎,“郎”是帝王侍从官的意思,后来又因家族关系,由尚书右丞、京兆尹(相当于郡太守)司马防(字建公,司马懿父亲)推荐,当上了洛阳北部尉,由此,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

其实,洛阳北部尉的官职并不高,是县令的副手,主要负责军事,查禁盗贼,维护四方社会治安的工作。曹操当时担任这个职位,就要负责洛阳地区的治安工作。但是洛阳当时是京城,各地达官显贵都聚集在这里,还有一些进京求生存的小人物也聚集在此,可谓鱼龙混杂,治安很差。而又恰好是天子脚下,权贵也不少,所以经常有一些权贵子弟在京城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很多职位比较低的官吏不敢招惹他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整个洛阳城都乌烟瘴气。

二十岁的曹操刚当上这个北部尉,可以说是年轻气盛,正想大展拳脚,为百姓除害,彰显自己的才能,树立自己的名声,再加上家里的背景也不差,便决定大干一场。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刚上任的第一天,就命令工匠把年久失修的都尉衙门重新修葺粉饰了一番,然后又做了五色棒,由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组成,就挂在衙门左右。然后又贴出一张告示,申明禁止夜行。如有违抗,不管是谁,一律用五色棒打死。

禁令一出,街头巷尾可就传开了,有人说,这下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也有人说,这不过是新官上任,做给别人看的。至于那些作恶多端的权贵子弟,根本没把这一禁令放在眼里。夜里,他们依然明目张胆在街上胡作非为。曹操手下的衙役个个都胆小得很,不敢去得罪权贵,遇到这些子弟也就当自己倒霉,反正也见怪不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连几天,治安也不见好转。

这些权贵当中,有一个宦官叫蹇硕,很受皇帝宠信,统领禁军,权倾朝野。他的叔父经常仗势欺人,为所欲为,京城里谁也不敢得罪他。他根本没把曹操放在眼里,故意违禁夜行。

有一天夜里,曹操决定亲自夜巡看看情况,他带着几名巡官和衙役绕过白马寺,来到了权贵最为集中的街上,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个老头匆匆走过大街,后边还跟着两个家丁。老头走到一家民房前停住了,家丁便明白了他的意思,上前敲门,屋里没动静,家丁便大喊:“老爷驾到,还不赶快出来迎接,开门开门!”里面仍然没有反应,只见家丁猛地一脚,把大门踹开了。老头和家丁一拥而进,之后屋里传来妇女的哭喊声。

这一切正好被曹操看了个正着,他愤愤地下令说:“把这个人给我抓回来!”

一位衙役小声禀告道:“大人,这位老爷我们可惹不起啊!”

曹操一问,才知道这老头就是宦官蹇硕的叔父。

正愁找不到一个杀鸡儆猴的机会呢!为了杀杀权贵们的威风,他心想:“我这禁令已经出了,他不放在眼里,如果今天放过这种人,以后还怎么令出必行?”

他下定决心,说:“带走!”

第二天一早,北部尉衙门前可热闹了。当人们知道这罪恶多端的老头被抓起来时,都想看看这位二十岁的北部尉怎么处置这位权贵。结果,曹操指着门口旁的五色棒说道:“你看清楚了吗,这是什么?”

这老头虽然被抓,但他料定区区芝麻小官不敢把他怎么样,见他又如此年轻气盛,便不由得冷笑一声说:“小孩儿玩的玩意儿。”

曹操巡视四周,毫不客气地说:“给我打!”几根五色棒将老头劈头盖脸一顿打,要了老头的命!

曹操此举,大快人心,这个消息也迅速传开了。一个小小的北部尉竟然杀了皇帝身边红人的叔父,真是令人不禁佩服他的勇气!

公权有道,入仕为官秉正义

曹操年纪轻轻当上了洛阳北部尉,工作兢兢业业,尽忠职守,可以说是一位好官,而他最大的成就是棒杀了大宦官蹇硕的叔父,狠狠打击了皇亲国戚、豪强的嚣张气焰。这件事给了贵族一棒重击,压制了他们的气焰,而且还说不出一点儿问题。可是,这件事为他树敌不少,为了打击他,便密谋找机会将他赶出了京城,去做了顿丘令。不过,他虽离开了,这件事却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为他积累了一定的声望。而他雷厉风行、不畏权贵的行为,一直没有改变。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曹操离开京城洛阳,去顿丘做县令。他在出任顿丘令期间,更是秉公职守,执法必严,说一不二。后来,他带兵南征孙权,临行前为了勉励儿子曹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过去任顿丘令时,才二十三岁。回想当时的所作所为,无悔于今天。”这充分说明了曹操当时对自己的表现与作为还是很满意的。

不过,曹操出任顿丘令的时间并不久,很快就被朝廷召回任为议郎。议郎的职务是顾问应对,可以参与时政的议论。其实,议郎属于闲职官,没有具体工作,也没有实权。第二年,也就是光和元年(公元178 年),汉灵帝听信宦官的诬陷,废掉了宋皇后,宋皇后的父亲宋酆及其几个兄弟被杀死。曹操的堂妹夫宋奇因是宋皇后的同宗也被杀。本来这事跟曹操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但是因为曹操平时刚直不阿,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借着这个事,这些大臣捕风捉影,把曹操也牵连上了,令皇帝免了他的官职。

曹操被免官之后,心情非常不好,从而不愿意在洛阳闲居,便回到家乡谯县居住。两年以后,光和三年(公元180 年)又被征召,拜为议郎。

说起议郎这个官职,虽然是个闲职,但曹操却刚正不阿,忠于职守,不甘寂寞,想为朝廷多提一些建议,使自己的治国之道得以实现,让政治更加清明。他想起了灵帝初年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被宦官杀害的事件,觉得这其中有问题,便想为窦武、陈蕃申冤鸣不平。他经过详细调查了解之后,认为窦武、陈蕃等死得冤枉,应该给予平反,以求得公正,这也有利于改善政治。

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向皇帝请求为窦武、陈蕃平反,上书中写道:“窦武等人正直为公,却被无故陷害。奸邪之人充满朝廷,而真正贤臣的晋升之路被阻塞了。”从这寥寥数语就可以看出,曹操不仅把矛头指向了害人的官僚,而且还翻历史的案子,针砭时弊地对灵帝进行旁敲侧击。灵帝见曹操翻了旧案子,还旁敲侧击地提醒自己,心中自然是有一丝不满,但是,他作为皇帝,又不好直接回绝曹操。于是,他表面上对曹操这种恪忠职守的态度非常赞赏,实际上却没有任何行动。这让曹操更加认清了吏治的腐败。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正月,灵帝诏令公卿检举害民的地方官,予以罢免。太尉许有彧、司空张济二人趁机大肆收受贿赂,对那些民愤极大的宦官亲属、宾客,一律不予查处,反而是整顿了一批有政绩却没有门路的官吏,这让百姓看在眼里,惹得民怨沸腾。那些被冤枉的官吏,纷纷向朝廷申诉。也有一些善良的官员上书灵帝说明事实,结果可想而知,灵帝不仅没有听信他们的实情,反而听信了宦官的诬陷,被灵帝罢了官,押入大牢,最后冤死狱中。

曹操自然也知道这些实情,对许有彧、张济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但是苦于没有机会行动,只好隐忍不发。但是,就在这一年的二月,地方发生大瘟疫,到了四月的时候,全国又发生大旱,五月太后住的永乐宫又发生了大火。因此,一时之间出现了不少政治谣言。

灵帝听闻了不少天人感应的说法,对“灾异”的情况很是重视,下诏征询政事的得失。曹操借机上书,谴责公卿举奏不实,专门打击那些清明小吏而刻意回避贵戚及宦官子弟,他们用不符合事实的话,蒙蔽“圣听”,引起了民愤,造成了这样的灾祸。

灵帝本来就因为灾祸连连,之前有所察觉,这次由曹操一提,就不得不重视此事,将曹操的奏章发给三府(三公府衙),责备许有彧、张济的失职行为,随后,没过多长时间,许有彧就被罢官。这次曹操抓住时机,一举成功。通过这件事,也让他深深地懂得了,为官之道要懂得抓住时机,他的某些做法也逐渐成熟起来。

曹操反对权臣为非作歹的做法,表明他与硬直派官僚的立场相似,虽然同样出身于宦官之家,但却走上了反宦官的政治道路,使得当时很多人都对他颇为赞赏。

而此后,朝政越来越黑暗,很多豪强变得越来越猖狂。此时的曹操知道读书学来的办法始终是改变不了现状的。汉帝国就像是将要崩塌的大城堡,他只有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心,靠着自己的力量拯救天下。

说到做到,禁淫禁贪不手软

曹操虽然在政治上压制了一些豪强,属于封建统治者中比较开明的一个,但说到底,他还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的所有做法,实际上都是从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正是由于这种阶级性质,决定了他对农民起义也势必要采取一些镇压的手段。

话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之后,因功升迁,被任为济南相(治所在东平陵,今济南历城区东)。在当时,济南是侯王的封国,“相”就是朝廷派到王国去代表朝廷处理政事的官吏,相当于郡太守的地位。曹操的仕途也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逐渐显示出了霸王之气。他决心运用手中掌握的实权,按照自己的理想,大干一番,筹划自己的政治人生。

济南国所管辖的县城有十来个,曹操上任以后,听说这些县令都是依附权贵宦官,上下勾结,贪赃枉法的贪官。而且,以前几任的国相虽然知道这种情况的存在,却不敢干涉,更不敢有所处置,造成了贪官泛滥,黑白颠倒的局面。曹操调查清楚状况后,上书皇帝,一举罢免了大部分贪官,他的威名也在当地传开了,济南国大大小小的官吏闻风丧胆,一些曾经为非作歹的坏人,为了逃避惩治,纷纷逃到了外地。整个济南国因为曹操的到来,社会治安大为好转。

封建社会,迷信最为盛行,在当时修祠庙祭祖的活动成为了一种风气。祠庙修得越多,这股风气便越厉害,而曹操所在的济南国,就受这股风气的影响,在曹操上任时,这类祠庙已经达到六百多处。

曹操认为,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章法建立祠庙,按照礼制的内容进行祭祀的活动,祭祖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当他了解了济南大部分祠庙都不是按照规定所建,而是属于滥设的祠庙,并不是按照礼制的规定来进行祭祀的。根据他的调查,这部分人多是从事奸邪鬼神的事,更过分的是,有些有钱的商人地主,大肆铺张,他们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甚至穿着官服,招摇过市,为了标榜自己的身价,还请来一些艺人唱唱跳跳,吹吹打打。

而且,有些心怀鬼胎的人,还把祠堂变成了迎神赛会、诈骗钱财的场所。每当遇到祭祀活动,这些人就大搞排场,致使老百姓苦不堪言。这些老百姓被迫到祠庙上香也成了一种额外的负担。就这样,“淫祀”便越来越盛行,虽然历任国相都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但是却很少有人敢去禁绝。曹操得知这样的情况,便说一不二地将这些“淫祠”全部推倒,并且明令严禁官民再搞“淫祀”活动。禁令一出,再也没人敢提“奸邪鬼神”之事了。

体察民情,巧用妙计解水患

曹操为官多年来,始终刚正不阿,公权有道,就任济南国相之后,每天忙于政务,时常体察民情,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是老百姓心中的好官。

有一阵子,济南国连连阴雨不断,城中排水不便,很快就洪水泛滥,数日不退,让城中的百姓叫苦连连。曹操便问下属郭嘉具体情况如何。郭嘉已经查明了其中的原因,便请曹操来到了济南国王府后门,指着泺水河道说:“曹国相,要退城中积水,关键就在这里,请仔细看。”

曹操顺着郭嘉手指的方向望去,看见泺水河两岸建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花园亭榭。这些花园亭榭,一半落在岸上,一半悬在水中;水中柱石、堤坝密密麻麻,支撑着楼台画阁。中间最大的一处,紧靠涌泉。

曹操问:“这是谁家的花园?”

郭嘉:“国相,这是济南王刘康家的后花园。”

原来,这后花园中的整个建筑几乎全在水中,城中的这段泺水,本身河床宽阔,地势平坦,水流舒缓,清澈见底,两岸绿柳成荫,鸟语花香,看起来就像个天然花园。刘康仗着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执意要把王府建在此处,拥有了这座水上花园。

城中的大户人家一看,刘康王爷的家中拥有如此风景秀美的花园,都效仿起来。水上花园越建越多,好端端的泺水河,就这样变成一道弯弯曲曲、水流不畅的小溪。

很多花园建筑阻碍了河水的流畅,一到夏天阴雨连绵,山上的流水都汇聚到这泺水河之中,城中自然积水不少,造成河水泛滥的灾祸。而那些济南王府和大户人家,都是高墙深基,山石砌成,自然不会害怕水灾的侵害,可就苦了这一城的百姓。

曹操第二天便径直去了刘康王府,开门见山地说:“王爷,您这后花园虽秀美,但因此阻碍了城中的排水,导致城中百姓民不聊生,请您把这后花园拆了吧!”

刘康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根本不屑曹操的这番话,几句生冷的话就想打发曹操走。结果,两人闹得十分不愉快。曹操是一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他回到府中,心中压不下这口气,而且,不为百姓解除这件事,心中总是个事。他思来想去,认为不能这么善罢甘休。既然不能硬来,他只好使用计谋,挑选了几个精通水性的手下,交代他们当晚去刘康王府的花园里,悄悄地动了手脚,而且必须在夜里完成。

再说济南王府的刘康王爷,前一天被曹操顶撞,心里很是不舒服,便来到自家的水上花园散心,不料,刚刚在亭中坐下,身后的逍遥亭竟然齐刷刷地倒塌下来,连同两个妃子一起落入了水中。

刘康王爷惊魂未定地回到寝宫,只见宫娥彩女一个个交头接耳,神色仓皇,好像知道了什么大事一般,刘康眉头紧皱,急忙喝道:“你们在谈什么事,快告诉我!”一个宫女哆哆嗦嗦地从衣袖中拿出一幅巴掌大小,上面写满字的白绫。刘康接过一看,却是四句偈语:

“河兮流水,园兮招灾。风过兮我至,子孙兮水埋。”

几句话似懂非懂,恰好戳中了刘康的内心,他也在琢磨,为什么花园中的亭子会倒塌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在水上筑建花园,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所以才遭到了上天的惩罚吗?他突然心中一惊,胸中感到一阵烦闷,一口鲜血涌上来,便昏了过去,一连几天都卧床不起。

曹操得知刘康王爷昏倒过去,心中暗喜,但是表面上还装出一副非常关心的样子,以探病为由来到王府。坐在刘康王爷的床前,问起生病的缘由,说着说着自然就提到了水上花园的事。刘康王爷虚弱地说:“真是后悔当初未听信国相的话,遭了这一劫,差点要了我的命!”曹操赶紧顺势说:“此不祥之物还是早拆为好。一是为了王爷的玉体安康,一是为了解除黎民百姓之苦。”

刘康点了点头,请求曹操亲自去办理。王府的花园一拆,其他大户人家也跟着都拆了。不久之后,城中的积水都完全排泄出去了。

曹操这招“借尸还魂计”用得是恰到好处,假用神灵来刺激王爷,先是派人砍了几根支撑亭子的木头,又请郭嘉编了几句偈语,大半夜里在街上到处张贴,闹得满城皆知,可谓是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严抓治安,有序有制打盗贼

说到维护社会治安,曹操可是一丝不敢轻视,他以除掉盗贼为首要工作,严抓治安。

汉时齐鲁大地社会不稳定,盗贼层出不穷,百姓非常痛恨。曹操出任济南国相之后,看到前任国相遗留的案子中,光是盗窃案这一项,就有多达数十起没有破案。曹操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便要把这件事当作大事来办。他经常带着自己的心腹属下,穿着便服到处走访,通过详细地调查,在当地的几拨盗贼团伙的头目已经基本被曹操所掌握了。

让曹操没想到的是,这帮犯罪头目,不仅不是恶霸或者街头混混,反而是住在深宅大院里的富贵之人,平时还小恩小惠地救济穷人,而百姓根本不知道他们是盗贼的头目,还以为他们是忠厚良人,还把他们评为“乡村楷模”。

为了将他们一网打尽,曹操在掌握了大部分证据之后,并没有马上打草惊蛇,而是过了几天,派府衙带着请柬,把这几位头目请到了府内,饮酒闲聊。正当大家推杯换盏间,曹操突然板起脸,指着他们说出了这些人所犯的罪行。这些头目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不料,曹操微微一笑,继续说道:“你们且不必惊慌,只要能重新改过,协助本府把你们的手下捉拿归案,便可以赎罪,本府既往不咎。怎么样?”

众头目面面相觑,见自己的罪证已被掌握,只好答应了下来,以免陷入牢狱之苦,便跪下说道:“请国相指教,我等愿弃暗投明,只是今日被邀到这里,势必会引起手下的怀疑,万一他们得知了消息,逃跑了怎么办?”

曹操胸有成竹地说:“这事好办,本府教给你们一个办法,保管一个也漏不掉!”

众头目急忙起身,凑到曹操的嘴边,曹操叮嘱了一番,众头目急忙点头叫好,心中不由得对曹操很是佩服。

曹操给他们每个人都发了一张相府明文,上面写着:曹国相已知你们的善德素行,特召为郡吏。头目手下的盗贼听闻了这个消息,特意来登门祝贺,而众头目均大摆宴席,以好酒相待。盗贼们一看,官府内已经有了耳目,以后作案就更加容易了,个个都高兴得不得了,喝得酩酊大醉。谁知,刚一出门,就被差役捉拿归案,无一漏网。

众盗贼被全部拿下,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被带到相府后,曹操亲自升堂审问。盗贼还妄想狡辩,却没料到曹操大怒,说道:“你们相互看看背后,都有记号,还想抵赖吗?”原来这些人都被自己的首领印上了记号,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俯首认罪。

自打这件事之后,曹操威名远扬,一时之间,贪赃枉法的劣迹,盗窃之贼的行踪全然不见了。整个济南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虽然谈不上夜不闭户,但大家算是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任谁也不会相信,曹操在未来会是一位奸诈诡谲、疑心重重的奸臣。

低调行事,天助谋士入皇室

曹操的一系列安民之举,虽然赢来了百姓的喝彩和威名,却得罪了从中谋取利益的宦官和地方豪强。曹操心知这些人早晚还是会找机会报复他,他又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这些人,又考虑到多次触犯权贵,再这样下去,自己的全家恐怕也要受连累。为了避免这些人的打击报复,惹来不必要的灾祸,他辞去了济南国相的职务,申请回到宫中值宿,担任警卫,其实是想要赋闲。朝廷再次任命他为议郎,而曹操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这样的安排,却经常以生病为由不去上朝。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被剥削和压榨的底层农民终于爆发了。首领张角利用“太平道”这一宗教组织形式,在传道治病的掩护下,进行了十多年的准备工作,信徒多达几十万人。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起义。

乱世造就英雄,迅速发展的时势为曹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当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时,双方带兵在荥阳和河内一带胶着,战争艰苦,无暇顾及劳苦人民的反抗斗争。就这样,青州、冀州一带出现了百万之众的青州黄巾军和河北黑山军,借着关东州郡与董卓胶着之际顺势而起。

前面说到,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政治腐败,宦官专制,社会危机日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可以说,这是一个异常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乱世更能显示出能人的天赋异禀,而曹操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脱颖而出的。而在这一局势下,脱颖而出的英雄豪杰层出不穷,以黄巾军和黑山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也成了当时的一股新势力,影响着整个局势的变动。

东汉末年的政权,实际上是西汉地主政权的延续和发展,豪强地主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享有特权的,地主豪强势力一步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加剧。而在地主阶级,豪强贵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广大农民百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外戚和宦官的势力更是不可小觑,这两个集团为了争夺控制中央的权力,互相排挤、残杀,使得朝廷处处是险境。前面也提到了,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一旦得势,就会狠命地剥削和压榨人民,使人民遭受更为深重的灾难。

黑山军与黄巾军都属于农民起义军,黄巾军是一支以今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为根据地的起义军,黑山即在今河南浚县西北的太行山脉中。最开始统领黑山的领导人叫张牛角,张牛角战死之后,褚燕继任,改名张燕。这个人勇猛彪悍,捷速过人,人称“飞燕”。张燕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超凡的领导能力,起义军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就成为了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到了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朝廷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虽然朝廷对曹操付以重任,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如果现在出任东郡太守,很有可能被权贵打击报复。于是,为了避开权贵的打击,也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时机,他决定用以退为进的方式,避开这样的安排。他上书以自己身体不佳为由,辞掉了这次任命,回到了故乡谯县。

朝中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曹操的这一反常做法,明明是三十出头的青年,风华正茂,仕途也算顺利,应该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却辞官不做了,实在是不可理解。可是,谁也不知道,这次的决定是曹操深思熟虑过的。

在曹操的家乡谯县,有一个谯陵寺,是曹操远离政治风云的那段日子所居住的。他想过一阵平静的生活,回到家乡之后,就在这里居住下来,盖了一座幽雅的书屋,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射猎健身,文武并进,积蓄力量,等候时机东山再起。

但是,他不问政治,不代表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他时刻关注着政事的变化。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局势动荡的需要,他还是被征召出山了。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冬,韩遂杀边章等人,率领军兵十余万,进军陇西围攻官军。太守李相如反了朝廷,与韩遂联合,共同杀了凉州刺史耿鄙。耿鄙帐下的司马——扶风人马腾也率兵反叛,起兵响应韩遂。一时之间,反叛之声四起,朝廷震惊且恐慌,天下一阵混乱,而在这危急时刻,朝廷到处网罗人才,曹操便是在这危急关头被召为校尉,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成为带兵的武官。

这次的任命算是如了曹操的意,他原本的理想就是成为将军,当上列侯,这下机会来了。典军校尉的任命对曹操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他很快地结束了那段隐居的生活,怀着激动的心情上京了。

这样一来,曹操的手中就有了兵权,成为了一些人羡慕和拉拢的对象。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五月,术士襄楷对冀州刺史王芬说:“天象的变化不利于宦官,黄门、常侍真是到了灭族的时候了。”王芬信以为真,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勾结了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还笼络了一些地方豪强,以黄巾余部黑山义军攻掠郡县需要起兵镇压为借口,给灵帝上书,请求灵帝北巡河间。他想借着灵帝北巡的机会发动政变,趁机废除灵帝,诛杀宦官,另立合肥侯为帝。当时,曹操手握兵权,自然也成了他们笼络的目标,他们来约见曹操,并把计划告诉了曹操。希望曹操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可是,曹操听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条件,认为这个计划必然会失败,于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对来者说道:“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王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囊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此番话大意为:废立皇帝之事,是天下最不祥的事。古人确实有成功的例子,权衡成败,计较轻重而后行事的只有伊尹和霍光。伊尹当时心怀至诚的忠心,又有宰相的权势,位列百官之上,所以计划才得以成功,废掉了皇帝。而霍光,先后受到了先帝托国的重任,又凭借皇室宗亲的地位,有太后秉政,群臣同心,而且当时昌邑王没即位太久,没有太多的亲信,这才让他方便计策的施行。而你们各位,只看见了古人成功的容易,却没想清楚当前的困难。希望各位想想,你们结众连党,与七王之乱有什么区别?合肥侯的地位,比起吴王刘濞、楚王刘戊怎么样?你们做的是非常之事,按照这样的意愿来成就大事,不是很危险吗?

这段分析冷静沉着,言之凿凿,头脑清醒,深谋远虑,从古今的形势和废除灵帝立合肥侯的主客观条件上进行分析,均认为此计划势必失败。其实,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可以看出,曹操并不反对废掉灵帝,只是觉得时机不够成熟而已。果不其然,不久之后,王芬等人的阴谋败露,王芬畏罪,弃官逃亡,在逃亡途中自杀。

在黄巾起义之后,灵帝意识到了军队的重要性,便日益留心军事。在当时起义军四起,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决定组建西园新军,用以稳固拱卫首都。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在西园成立统帅部,这就是所谓的“西园八校尉”。宦官蹇硕是灵帝最宠信的人物,被任命为上军校尉,连大将军何进也得听他指挥,是实际上的全国最高统帅。虎贲中郎将袁绍因为是 “四世三公”的后人,加上他家又曾和宦官袁赦攀过本家,被任命为中军校尉,也就是副统帅。此外,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前面说到了,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曾棒杀蹇硕的叔父,而这次曹操能够打进新军并任要职,使得蹇硕被迫与这位十四年前的仇人共事,当然,除了曹操本人的胆识过人,有勇有谋,树立了良好的名声之外,他祖父和父亲所带来的影响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此刻,曹操成为了东汉皇室的核心武装将领,对于他来说,这在仕途上又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得逞。曾经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使他的志向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有了匡扶天下的雄心,这也预示着曹操绝不甘心就止步于此,为他未来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打下了基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