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桀骜游侠,年少志远才智高
家本优渥,达官显贵代代传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汉顺帝驾崩,刚满两岁的儿子汉冲帝即位。永嘉元年(公元145年),继位不到半年的汉冲帝夭折。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两位皇帝先后去世,这让朝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慌乱。当时,大臣们都认为不该由年纪幼小的皇子继承,而为了江山社稷考虑,该立一位年纪稍长有德行的宗室当皇帝。
清河王刘蒜认为,应该立德高望重的年长者为皇帝,而外戚大将军梁冀却为了能继续掌握实权,立了渤海孝王刘鸿八岁的儿子刘缵为皇帝,史称“汉质帝”。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当时有名的宦官,字季兴,沛国谯县人,祖籍江苏。曹腾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他早年入宫,经历了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五个帝王,历侍四位帝王,共历时三十多个年头。
曹腾最开始进宫时,任黄门从官。后来顺帝当太子,邓太后下诏让黄门从宫中挑选年龄小且听话懂事,办事谨慎的人陪侍太子。曹腾虽然年纪小,但是生得机灵,被太后选中。曹腾被选上之后,深得太子喜爱,每天对他的赏赐和饮食都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后来,汉顺帝即位,曹腾就升为了小黄门、中常侍。
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因立帝事件发酵,朝廷官员逐渐分化成两派,一派由李固为首,坚决拥护清河王为帝;另一派由梁冀为首,打算立刘志为帝。同年闰六月,梁冀毒死汉质帝,死后谥号孝质皇帝,葬于静陵。
质帝死后,太尉李固欲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刘蒜为帝,大将军梁冀则欲立蠡吾侯,正相持不下时,曹腾等人连夜赶去见梁冀,机智地说:“将军总摄朝政,手下宾客众多,过失不小。清河王严明,如果当了皇帝,将军很快就会大祸临头的。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长保富贵。”
这番话与梁冀不谋而合,梁冀当即表示同意。第二天,梁冀上朝,言语凿凿,气势汹汹,震慑住了众人,并罢免了李固,终于将蠡吾侯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桓帝。桓帝即位后,曹腾因参与定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加位特进。
曹腾虽反对李固的主张,但是对所有的官僚人士并非持有一概排斥的态度,相反,他极力推荐贤能人士,比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人,都是因为他的推荐而得到了公卿这样的官位。他乐于助人,却从来不以此炫耀,偶尔遇到不怀好意的人,他也总是谦让包容,对很多事情的处理都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有一次,蜀郡太守想跟他拉近关系,于是就利用本郡官吏进京的机会,给他送了一封信,信里透露了想要拉近关系的意思。但是,这件事被益州刺史种暠知道了,他派人在函谷关搜出了这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似乎有官宦勾结之意,于是便上书参奏了太守一本,由于信中的内容牵扯到曹腾,益州刺史就把曹腾也一并参了,说曹腾内臣外交,行事极为不妥,给朝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请求皇帝免官治罪。
但是皇帝对曹腾非常了解,知道他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于是以“书自外来,非腾之过”为由,保护了曹腾。按道理来说,被这样无缘无故地扣了个勾结外臣的帽子,应该会非常气愤。可是,曹腾不仅没有记仇,反而常常称赞种暠,说他是一位“能吏”,颇得“事上之节”。曹腾的大度处事造就了他的好名声。后来,种暠被封为司徒,始终对曹腾非常尊敬,还曾多次对他人说:“我今天能够做到三公,全靠了曹常侍的恩惠啊!”
曹腾在宫里三十多年来,从未有过重大过失,也没有树立过宿敌,还特别注重推荐贤人。当年种暠弹劾他,他却不计前嫌,多次称种暠为能吏。因他的品德高尚,心性善良,又有好人缘,深受皇帝喜爱,所以在当时很受宠。
曹腾的为人处世使他成为了皇帝眼中的红人,也为曹氏家族的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汉时期,宦官被允许娶妻和收养孩子。因此,曹腾虽是一位宦官,但他按照俗例,收养了一个养子,取名曹嵩,字巨高,这就是曹操的父亲。
曹腾在朝廷顺风顺水,深得皇帝喜爱,又因他的为人处世,使得他总有贵人相助,因此在宦官里,他算是混得相当不错的。因此,曹嵩的仕途也沾了光,一帆风顺,很容易就做到了司隶校尉的官职。灵帝时期,又转为大司农、大鸿胪。再后来,灵帝开西园卖官,曹嵩又通过贿赂当权的宦官,出钱一亿,在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十一月买到了太尉的官职(次年四月被罢免)。曹腾死后,曹嵩又袭费亭侯。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曹嵩不愿意一起跟随,便辞去京官回谯县闲居。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为避董卓之乱,在琅琊被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属杀死。
曹嵩在当时能花钱一亿来买官做,可见他的家境殷实。而这一时期,曹氏家族在中央和地方做官的可不止他们,还有曹腾的弟弟曹褒(曹仁祖父)官至颍川太守,褒子炽(曹仁父)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腾侄儿曹鼎(曹洪伯父)官至尚书令,另有一个堂侄儿(曹休祖父)官至吴郡太守。家财殷富的也不只曹嵩一人。比如,曹炽之子曹纯(曹仁弟)的家境称得上极其富裕,家中的僮仆有上百人;另外,曹洪的家财也远远超过曹嵩,所豢养的家兵达到千余之多,可见曹氏当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颇有势力的。
曹操身世显赫,祖父的仕途之顺,很好地印证了那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老话,曹嵩跟着沾了光,然而,曹腾家族虽在当时较为显赫,但毕竟只是宦官之强,不过是供帝王役使的家奴,大部分都出身卑微,与那些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再有身份地位也会被真正的名门望族所瞧不起。这种现实的情况对曹操后来统一大业一直有很大的影响。
身溯亳州,天赋灵粹惹人羡
东汉恒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的某一天,沛国谯县(今安徽境内的亳州),天空骤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顷刻间,天空阴雨绵绵,而后骤变大雨滂沱。忽然,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响彻整个曹府,曹嵩的儿子出生了,那哭声在雨中显得十分响亮。曹嵩为儿子起名曹操,字孟德,小名叫吉利,小字阿瞒。自此,东汉末年历史舞台上的男一号登场了。
在曹操尚未出生之前,曹家人就询问过术士,希望看看这孩子未来的前途是不是能赶得上曹腾,也能成为皇帝身边亲信的大臣。术士听后连连摇头,说道:“这孩子的云盖可不是人臣所能拥有的云气,而是至贵至尊的人才配拥有的。”术士的言外之意是这孩子的命是皇帝才有的命。此后曹丕篡汉自立,恰是印证了术士的话。而曹操出生,天降异象,又有东邻儒士断言,这孩子与天象一体,将来必成大器。
谯县是一个很古老的地方,据记载,商汤时期就曾建都于此。谯县扼东西纵脉搏,控制南北经络,纵横四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从古至今,这里都是英雄辈出的地方。谯县境内有一条著名的涡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去,与淮河衔接。曹操的家就坐落在这条涡河的边上。
东汉政权实际上是西汉地主政权的继续和发展,豪强地主在政治上、经济上仍然享有不可忽视的特权。而到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地主阶级、豪强贵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之下,广大农民百姓生活得牛马不如,食不果腹,寝不温暖。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外戚、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尤其是汉和帝(公元89年)和汉安帝(公元107年)之后,政治更加黑暗不堪。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为了争夺控制中央的权力,互相排挤,互相残杀,朝廷上下也处在乌烟瘴气当中。但是,不管外戚还是宦官,一旦得势,最终承受痛苦的仍然是人民,因为他们只要得势都会狠命地剥削和压榨人民,使人民遭受更为深重的灾难。
这样的黑暗统治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朝廷宦官集团的斗争更加激烈,百姓民不聊生,恒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曹操出世,赶上了风云变幻的时代。
东汉末年,政治激荡,宦官专权统治加剧,阶级矛盾愈发尖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平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注定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众多英雄豪杰应势而起,曹操就是那最杰出的一位。据说,曹操的少年时代一直居住在这里,直到踏上仕途才离开家乡,并且在随后的南征北战期间多次往返家乡居住。可见,曹操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
心有算盘,耳闻目见记心间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颇受曹嵩的宠爱,自小聪明伶俐,伶牙俐齿,脑筋极快。他善于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是非同一般,思想更是开放,做事不拘小节,很多做法超前,常常不被人理解,尤其不太守封建礼教的清规戒律,常有自己的生活主见。
少年时期的曹操,喜欢闲来无事到处闲逛,兴趣爱好也比较广泛,擅长游猎、歌舞等。平时还喜欢玩玩飞鹰猎犬,耍枪棒,更是精通骑术和剑法。虽到了奋发图强的年龄,别人家的孩子都乖巧老实,且斯文有礼,而他却玩性不改,经常在外玩到很晚才回家。他身体强壮,武艺高强,经常仗着自己的本领,到处惹是生非,口碑在当地并不是太好。当地人都认为他长大之后不会有什么出息。
不仅如此,他还触犯过刑律,被县官追究罪行。当时,县官根本不知道眼前这个惹祸的人是曹操,曹操也不过多辩解,只等县官处置。倒是他的小伙伴夏侯渊出面替曹操承担了罪责,曹操脱罪之后又设法将夏侯渊救了出来,双双逃脱了惩罚。此后,夏侯渊成为了曹操统一大业的重要将领,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还有一个皇帝非常宠信的宦官,是寝殿侍奉长官常侍张让。这位宦官可不如曹腾人缘好,口碑极差。张让仗着皇帝给自己撑腰,经常专权用事,极为跋扈,做事也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员,但是官员畏于他是皇帝的宠信之人,只能无奈忍受。很多官员都怵他,私底下民愤极大。
曹操的父亲曹嵩在京城洛阳做官的时候,曹操也跟着去了洛阳。有一次,张让正在床上闭目养神,曹操不小心误闯了他的卧室,被张让发现了,惊恐地大叫:“有刺客!有刺客!”一时之间,卫士们涌入张让的卧室。可是曹操根本没有把这些卫士放在眼里,而是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打到厅堂,从厅堂杀到院内,最后,卫士们竟然害怕了,没有一个敢向前拦住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翻墙逃跑了。如此一来,张让丢尽了颜面,竟然让一个小辈随意地在自己的寝室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很是气愤。
曹操如此一闹,惹得张让非常不高兴。有人猜测,这可能是曹操在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来表达对张让的不满。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虽然曹操的行为不端,但他对这种专权用事的跋扈官员也是非常不满的。当然,在那个恪守封建制度,严肃封建思想的朝代,任何出格的事情都会被拿出来质疑,曹操这种放荡不羁的做法确实给他招来了很多风言风语。
曹操的叔父对曹操的这些行径非常清楚,担心他未来成不了材,再到处惹事端,辜负了曹嵩的一片苦心。于是就向曹操的父亲曹嵩告了状,让他有空的时候对曹操严加看管。曹嵩原本很宠爱这个儿子,可是当他得知了曹操的行为,拍案而起,气愤不已,立刻叫人把曹操给唤来,狠狠地训斥了曹操一顿。从这以后,曹嵩对曹操的管教逐渐变得严厉起来,他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在外如此惹是生非。
然而,他叔父向父亲告状这件事,本意是为了约束他的行为,希望他能够行为端庄,遵守法纪,使他以后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原本这一切都是为了曹操的前途着想,如此一番好意却被曹操怀恨在心。
自由散漫的曹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控制,不能再像以前那么自由了,心中难免有些不高兴,久而久之心中就产生了对叔父的不满,心中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报复叔父,一解心头之恨。
有一天,曹操像往常一样在大街上无所事事地闲逛,恰巧看见叔父打远处走过来。他脑筋一转,心想:“机会来了!这个老东西,看我怎么报复你!”他假装摔倒在地,大声地喊叫起来。
他的叔父定睛一看,这不是侄儿曹操嘛!他还以为是侄儿出了意外,慌忙上去查看。只见曹操张着大嘴巴,歪斜着脖子,脸上的肌肉不断地抽搐,眼睛直翻白眼,像是中风了。叔父急忙过去扶住侄儿问道:“侄儿,你这是怎么了?”曹操痛苦地呻吟着,就是不说话。
叔父怕侄儿出事,连忙安抚了曹操,又跑去告诉曹嵩,曹嵩闻讯赶来。曹操躺在地上,看见父亲大老远从街角跑了过来,他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曹嵩一看,曹操什么事也没有呀!也不翻白眼,脖子也不歪,好端端地站在那里,神态和往常一样,一点也不像生病的样子,便问道:“你不是中风了吗?怎么又没事了?”
“我没中风呀?谁说的?诅咒我吗?”
曹嵩奇怪地说:“你叔父跟我说你中风了!我这不赶紧来看看你吗?”
“我好端端地站在这里,哪里中风了?再说了,他的话你也信?”曹操委屈地说,“叔父一向都很讨厌我,老是在背后说我的坏话,现在又说我中风了,这不是诅咒我吗?”
“原来是这样呀!”曹嵩恍然大悟地说。
从此,曹嵩对曹操叔父所说的话不再信以为真,曹操又开始了放任自流的生活,不再有所顾忌。
曹操很小的时候,和袁绍是很好的玩伴,经常和袁绍做一些游侠之事。有一次,他们两个观看某户人家的新婚典礼,曹操偷偷地藏在这家主人的花园之中,等到半夜里,他大声地喊道:“有小偷!”一句话,把房间里的人都喊了出来,就在此刻,他趁机钻进了新人的房间,拔刀将新娘劫持,跟袁绍一起逃走了。
可是,毕竟他们那会儿年纪小,做坏事不免有些心虚,曹操和袁绍只顾着逃跑,没想到迷失了方向,不小心陷入了荆棘丛中,袁绍被荆棘绊住,不能再继续前进,眼看就要被后面的人追上了,曹操急中生智,急忙大喊了一声:“小偷在这里!”吓得袁绍赶紧从荆棘丛里蹿了出来,就这样,两个人顺利逃离了险境。曹操的胆量过人,从小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与袁绍相比,他总是能在危机关头镇定自若,想尽办法脱险,而且是常人绝对不会想到的。
据说,曹操十岁那年,到涡河里洗澡,突然有一只大鳄鱼向他扑了过来,曹操非但没有躲避,反而跟鳄鱼在水里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在曹操的奋力搏击下,向来以凶狠著称、让人闻风丧胆的鳄鱼,竟然落得惨败,灰溜溜地逃走了。这虽然是一个无法考证的故事,但也足见曹操胆量过人。
曹操往往能在危险时刻急中生智,从曹操的少年时代,我们便足以可见一斑,那时候的曹操就已经显示出了其诡谲奸诈的性格,也显示出了其果断勇敢,胆量过人的性格。从这方面来看,他确实天生机灵,心中有一副自己的小算盘,把耳闻目见的事都记在心里,在遇事时才表现出来。
心忧天下,志存高远而读书
曹操虽自小放任自流,却天生机灵,心中小算盘天天打着。他十分留心世事,从所接触的人与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统治集团的腐败,心中一直愤愤不平,时常有一种为“天下之忧而忧”的感觉。
他知道,只有东汉的政治腐败势力彻底瓦解,这个社会才能够强大起来,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当他对东汉的腐败政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忽然觉得仅仅是期盼这股势力消失是不现实的。如果真的有心去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自己去努力。他也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扭转这种局面的重要人物。
他开始利用空闲时间读书,东汉时期的孩子都读哪些书呢?据东汉文献《四民月令》的记载,贵族子弟九岁开始上小学,初级班学习《急救》《三仓》《九九》,再大一点学《六甲》《五方》也就是天文地理等知识,等到高级一点的班就学《孝经》《论语》,十五岁之后,开始学习《诗》《书》《礼》《易》《春秋》,还是儒家经典。当时的教育体系希望培养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儒家人才。
曹操一家对教育倒没那么多讲究,虽然曹嵩一直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曹操始终不理睬,所以在儿童读书的最佳时期,曹操大多数时候是顽劣不恭,不读书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操也逐渐明白,如果想要出人头地,必须读书学习。所以,曹操主动读起书来。
曹操读书并无禁区,什么兵书战策,史书杂文,诸子百家都看。他熟读经典著作,潜心研究军事。他天资聪慧,悟性极强,不久便掌握了很多知识。在诸家军事著作上,他尤其崇拜革新派的一些人物,比如说帮助秦孝公革新秦制的商鞅、统一中国的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演阵斩姬的孙武和智擒庞涓的孙膑等。他认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当时大有用武之地。他深知治乱征伐必须通过武力,只有学好兵书战略才能肩负起拯救乱世的大业。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变革有着很深的渴望。
不仅如此,他的兴趣极其广泛,摄取的知识面极广,如诗书经典、史籍法学(法家著作)、楚辞乐府、书法绘画等都熟读数遍,博览群书的他更是对经典、书法、绘画、围棋等方面无一不晓,且达精妙之境。辛勤地耕耘,带来了惊人的丰硕收获,青年时代的曹操很快便成了一个博学广识、多才多艺、智慧超群的人。曹操深受传统文化的熏染,让他懂得了不少治国爱民的道理。
直到后来领兵打仗之时,他仍不忘读书、作诗、习书法。他不仅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政治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书法家。他用自己的拼搏奋斗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夺取了英雄的称号。这位年少志远才高的豪杰,乘着时代的变迁,大展宏图,创下了魏国基业,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
乐善交友,缘遇伯乐入世俗
东汉末年,品评一个人的德行成了这个人立足于世的重要因素。因此,那些品评他人德行的人就被奉为清议权威、鉴定人才的专家,被人们当作天下名士。而这些人对人物的褒贬,很大程度上能影响这个人在地方上的评价,甚至影响到这个人的仕途进退。
为了获得清议的赞誉,士子们不得不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寻师访友,借机认识一些有能之士以提高自己的才学声名,博取人们的注意和好感,特别是博取清议权威的赞誉。这样一来,有些清议权威之居所终日宾客盈门,还有一些求名者不远千里来这里拜访。
曹操无疑是一个很有远见又有主见的人,他对于当时的形势非常了解,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曹操除了广泛结交朋友之外,还经常在朋友面前尽量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当时汝南有一位叫王俊的名士,非常赏识曹操。话说,有一次,汝南大豪族袁绍兄弟为母亲办丧事,丧礼举办得非常隆重,将近三万人前来送葬,曹操和王俊也在现场。曹操看到这么阔气奢侈的场面,胸中不由得愤慨起来。他悄悄地对王俊说:“这国家要是大乱了,为首作乱的肯定是这两个家伙,要是想安定天下,替百姓解除疾苦,就得杀了这两个祸首,免得将来后患无穷。”王俊点头表示同意,并对曹操小声说道:“你说得太对了,能稳定天下的人,除了你还能有谁呢?”说完,两个人便心领神会地笑了起来。
王俊和曹操的关系要好,并非相互抬举,而是因为王俊是一位有识人之能的伯乐,他在当时就能看出曹操的不同凡响。而曹操得到这样的褒奖,自然是信心十足,更加坚定地向着拯救天下的目标去努力。
南阳何颙,字伯求,年轻时曾游学洛阳,因受友人牵连,隐姓埋名逃到了汝南。这个人与袁绍的关系相当不错,所以曹操自然也认识他,两个人颇有共同话题,常常一起谈论天文地理以及社会形势,曹操在何颙面前可谓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并且发表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常常令何颙刮目相看。何颙听后,感叹道:“这个汉家要是灭亡,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必定就是你了!”曹操听完非常高兴,他也因此在地方收获了一些影响,有了一些小名气。
再举一个例子,话说有一个梁国人,名桥玄,字公祖,历任县功曹、国相、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少府、大鸿胪、司空、司徒、尚书令等职。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其升任太尉。
桥玄这个人很善于观察和品评人物,以有政治远见和善识人才闻名四方,在清议界也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为人素来刚毅果断、正直勇敢,虽然身居要职,但却廉洁自守,传说他在去世后,穷得连殡葬的钱都没有,被当时的人所尊崇,是汉末的名臣。
就在桥玄位列三公的时候,曹操慕名前往拜访。他与曹操聊了几句,便说:“天下即将大乱了,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来。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他甚至还以妻子儿女相托:“我见过天下那么多名士,没有一个是像你这样的。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经老了,我愿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曹操听了,非常感激,把这位老前辈引为知己,并深铭谢意。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驻军谯县,曾想再次与桥玄见面,就派人四处打听桥玄的消息,没想到桥玄已去世多年。于是他派人带了祭文和祭品,到谯阳桥玄墓前隆重地祭奠了一番。为了表达自己对桥玄的怀念,感谢他对自己的赏识和荐举,使他从一个无名之辈很快出名,曹操写下一篇著名的祭文,祭文为:“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资,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对桥玄的感激之情极为深厚。当年,桥玄考虑到曹操尚年轻,没有什么名气,便劝曹操去结交许劭,恰巧曹操对许劭也是慕名已久,因此带上厚礼,长途跋涉上门去拜见。
许劭是汝南平舆人,字子将,是司空、太尉许训的侄儿,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名门之后。由于许劭善于待人接物,能够鉴别人物好坏善恶,跟堂兄许靖两人的知名度极高,当时人们把他和太原郭泰作为推举清议的权威。传说,谁要是能得到他的赞誉,就能身价倍增。但许劭这个人自命清高,不肯应召出来做官。他只喜欢和堂兄许靖共同评判当世人物。每月初一,他都会邀请当时的评议人士会聚一堂,把本乡的人物重新评议一番,作一次总结,排列出高下顺序。汝南人称这种会议叫“月旦评”。
每个月凡是能够得到他们好评的无名之辈很快就会被人器重;已有了名气的,也会声誉猛增。据说许劭做过功曹,官兵们也很敬重他,一旦听了他的话,无不奋发改过,可见其影响力。
当时曹操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虽有些野心抱负,可毕竟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之人,又是外来求见的,许劭自然不大感兴趣。曹操前来拜见许劭,许劭并没往心里去,交谈没多久,年轻气盛的曹操就问:“许先生,您看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实际上,曹操有些心急了,他以为许劭会像桥玄那样器重自己。可毕竟那时候的曹操还是太年轻,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许劭可没有桥玄那样的气度,他甚至有些瞧不起曹操,认为自己跟这样宦官之家的人物交往有失身份,于是就闭口不答。
曹操见许劭不说话,便知许劭是瞧不上自己的身份。曹操也不着急,为了奠定自己的政治资本,他不在乎许劭对自己的轻视,多次带着厚礼,赔着笑脸去拜访许劭,请求许劭帮助自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在认定了一件事之后,必定要不择手段地去完成的态度。久而久之,许劭也确实感觉出来曹操与其他人不同,心中开始逐渐改变了对曹操的看法。但是另一方面,他开始从侧面了解这个人的行径。结果,当他得知曹操是一个行为不拘小节,性格不羁的人,且做了那么多触犯法规的事,更不欣赏他的行为,因此拒绝作答。
可是,坚持了这么久,执着的曹操怎么可能轻易放手,他坚持自己的要求,最后,他甚至找了一个机会对许劭进行了胁迫。许劭一世英明,遇上曹操这样难缠的人也没有办法,况且拿了人家这么多厚礼,经不住曹操的再三追问,终于开口说了话,他说:“你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坚持了这么久,曹操得了这么一句话,有些喜出望外,哈哈大笑告辞而归。
因为有了许劭这句话,曹操的名声更响了,他因为许劭的品评从此远近闻名。许劭也因为评论了曹操而留名千古。尽管许劭给予了曹操一个“奸雄”的评价,始终带有一种否定曹操品行的意味,但是单单一个“雄”字,就让大家对曹操的评价另当别论。果然,许劭的评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没过多久,曹操就被家乡一些有地位的能人志士推举为“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不久之后,他又被朝廷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曹操从此踏上仕途,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在这个人人都是势利眼,君主昏庸,臣子奸诈,政治混乱的社会里,一个浪荡之徒要想出人头地更是难上加难,曹操却凭借自己的斗志,抓住各种向上的机会,为自己赢得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美名,狠狠地捞到了一笔政治资本。
虽不被世人看好,却依然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赢得了更多名士的赞扬和认可,由此,曹操在社会上也逐渐有了一些名气,逐渐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一切对他未来的政治生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许劭的一个“奸雄”,让曹操的美梦正式发酵,酝酿出香浓的征伐之味,满足了曹操的野心,使得他陶醉了一生,激励了他一生。而这一年,他还不到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