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大水的东湖
这几天秋凉阵阵、暴雨连连,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发大水的日子。父亲的学校,校门口对着的湖叫“东湖”。东湖是我们临海城关镇一个重要景点,没有一个临海人不知道东湖的。它精致小巧,分为前湖和后湖,湖中有洲渚和亭台楼阁。湖上有一座很苗条的桥名叫“九曲桥”,我特地数了数,果然是九个弯的。沿着九曲桥缓缓前行,可以说是步移景换,别有一番韵味。如若有在桥上做戏的,那就好看了,当旦角儿沿着九曲桥蜿蜒前行、袅袅婷婷、水袖飞扬,那是身移影换、步步生香,与湖面倒映的彩色灯火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东湖中央最大的亭子叫“湖心亭”,这座亭子建造于康熙年间,正好坐落在整个东湖观景的最佳点。此亭飞檐翘角,古朴大气。湖心亭共有三层,登上顶层,可以一览整个东湖乃至周边的地貌。可是打小起,我就没机会登上过亭子的顶层!那亭子顶层的楼梯口总是被栅栏锁着,挂着“禁止入内”的牌子。不知当时的管理者怎么想的,本来就是供人游览欣赏的亭子,居然把最漂亮的顶部观光层上锁了,只有清洁工人才能上去。当然,站在亭子的第二层也可以观湖,只是视野上大打折扣。我的小伙伴们都神秘兮兮地说,那上面存放着重要的东西呢!至于是什么重要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反正知道是很重要的就是了。
湖心亭的大气和宏伟,有时我觉得跟我们这个小城镇有点不搭配,竟然还有人把它跟杭州西湖相比的,这个人就是俞樾。俞樾,清朝的著名学者,浙江德清人。这人很爱写书,据说写了有五百多卷,所以当时社会上就流行了一句话,叫作“李鸿章只知做官,俞樾只知著书”,感觉讽刺李鸿章比较多些。有一回俞樾来临海游玩,到了东湖的湖心亭,竟击掌道:“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老人家真是抬举我们了。
东湖美是美、雅是雅,有一点不好就是台风的日子容易发大水。我们家乡临海,顾名思义,跟海是很近的。那时候小城的排涝系统也比较落后,所以一到台风季节或暴雨连日,湖水就唰唰刷地涨起来。但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喜欢台风天了,因为可以不用去上学,父母都去上班了,我就跑到东湖边玩水去。水涨起来的时候会很夸张,把前湖和后湖连成一片,中间的小桥也消失不见。水猛的时候还会漫进我们住的技工学校里,我家一楼的厨房就遭了殃,成了“浅水湾”,母亲就带领我们一起抢救煤饼,搞得焦头烂额。
我喜欢去发大水的湖边玩,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暴雨连日后,上游会飘下来许多农民种的瓜果,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飘来一个大冬瓜被我捞到了,屁颠屁颠抱回家领赏,傍晚剖开一看,里面是烂掉的,空欢喜一场。
还有一个比较损的事儿是跑到湖边高地上去看“笑话”。那时候大家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一个坡面水流比较急,坡面上有个大坑,大水把坑给盖住了看不见。一大群人在旁边高地上就那么站着,等着看过路人的笑话。过路人或步行或推着自行车,一旦踩到那个大坑,就消失在水里,等挣扎着爬起时,已经全身湿透,成了落汤鸡,周围人就爆发出一阵狂笑(当然,也包括我在内)。那样的闹剧可以让闲人们围观整个上午,然后回家吃中饭,吃完中饭下午继续来报到。有一年发大水,我们自然屁颠屁颠又去围观。有个脑子比较活络的人,弄了张渔网在水流落差处捕鱼,朝着水流下泄的地方撒一网,每次都能收获不少小鱼。我们围观,他捕鱼,本来相安无事,结果来了一个妙龄女子,推着自行车小心翼翼地前行。当她马上就要接近那个大坑的时候,围观的人们凝神屏气,等着看好戏。那个捕鱼的大概动了怜香惜玉之情,用撑渔网的杆子拦了姑娘一下,姑娘会意了,绕开了大坑。周围人的好戏没得看了,顿时大怒,破口大骂起来:“你个捕鱼的管什么闲事!这里让你捞鱼已经够意思了,还要来多管闲事,给我滚……”捕鱼的被众人的口水喷得一点儿脾气都没有了,吓得再也不敢拦了。于是众人又继续欣赏“好戏”上演、继续爆笑……
现在我回老家,也偶尔会由妹妹陪着去东湖逛逛,原先很羡慕别人玩的一些水上活动,比如踩水上滑轮车,现在看起来都特别幼稚。东湖边现在到处都是卖风味小吃和小百货的摊子,人来人往,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倒也成了另外一番风景!
20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