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恨却如春草
古往今来,要数离别最使人愁,即使对于古诗词不太感兴趣的人,想必也能吟出那么一两首,抑或说出一两个善长写离愁的诗人。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首词要数有着“秋思之祖”之称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仅仅二十八个字,描绘的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物,情由景生,景寓情中,发出离而思,思即悲,悲生泣,泣则痛的感叹。
秋,往往会让人悲伤,在悲伤之余,泪涟涟,人道是,青山遮不住悲秋,而秋悲,则易让人感受到九曲回肠式的心碎,想想都会让人叹气,陷在悲伤的境地无法自拔。
平日里,不会去探寻像秋愁这样的思绪,其实,不是“不会”,而是刻意地躲避。即使如此,秋愁带给我的是含蓄无限的意深,更是心驰物外的调高,寻常情景的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自古以来,无数的词人“悲秋”为何因?仅仅是单纯搞点儿小情调吗?
秋天,尤其是深秋,昼短夜长,万物凋零,自然环境的肃杀景物,再加上绵绵的秋雨,阴郁的天气,会给人一种凄凉和伤感。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最擅长的是把客观的景物赋予人的感情,尤其是女人很容易多愁善感,对于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更容易触景生情。可这词人李煜是一个堂堂男儿,又逢万物生发的春季,却书写出如此细腻的愁情,却是为何事何人呢?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不过细细想来,此章的开篇,并非跑题,只是为了说明,自古以来的悲秋情节,没有那么复杂,在这里,也不必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其中的“奥秘”。我觉得,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其中寄予了人类丰富的感情。这样说来,秋天,就并不是“愁”的最佳代言人,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为之。何况,李煜这个被上天赋予愁思的人。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春意盎然,想来都是阳光明媚,为什么会让人一看到,即产生“断肠”之感呢?所有一切,皆因“别”而起,是分别,让生机勃发的春天,竟然也带有了浓郁的惆怅,让人断了愁肠。
也是因为“别”,那如雪的梅花,此种美丽别致的景色,使得人心乱。这乱,不同于花乱,花乱可以拂去,而心乱又怎能拂去?大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意境。也许,此时的李煜手中端着酒杯,就着一壶清酒,欣赏这春天的花,原本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不胜悠哉。可是,就是因为“别”,让这悠哉的意境充满了苦涩。清酒入口,淡薄无味,心中自是一片荒凉。
远处飞来的大雁,惹了他的眼光。大雁并没有缓解心中的苦楚,反而让这苦楚来得更猛烈些,为何?
古有鸿雁传书,但是,雁虽归,且每年的归期固定,可远方的人儿呢?何时能回到自己的身边?这怎能不让人更加伤感。
遥远的路途,遥遥的归期,想想就让人伤感。人说,这世上,悲欢离合难以掌控,真的没有能遂了世人心愿的事吗?哪怕只有一件也好,也能稍稍抚平词人千疮百孔的心啊。造化弄人,不知是古时的哪一个人创造的这个词语,听来就让人揪心。
归来的大雁增加了词人的伤感,而路途的遥远,更让词人心中仅剩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成了泡影,即使是做梦,也成了一种奢求。此时,无路可走的人儿,你到底在想些什么?是在怨恨上天的不公平,还是在感叹自身的悲戚?
离别的愁绪如影随形,时刻侵袭着他。正如他在《乌啼夜》中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人感叹,李煜心中的离愁,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绵绵的离愁,如同春草一样,无穷无尽,无法斩断,惆怅、迷蒙,意味深长,在他荒芜的心境里,肆意疯长。
这首《清平乐》,虽并非是他人生美好的时节所作,却也不是大起大落之时所写。其中的清新淡雅,入目三分,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他的词,并不为过。此中,字字写物,句句写景,可是,即使旁人不去评说,我也知道,这首充满了离愁的《清平乐》,句句都是在写人,思念的人,因为归期不定,甚至可以说是无法回来,给离愁又填了一份沉重。其实,当初送别从善,李煜的心中早有了最坏的打算,可是,人都是这样,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在自我催眠之下,生生地盼着心中的人儿归来,即使归期未定,心中也为那个人留了一个位置,随时随地盼望着,盼望着,在思念的痛里,站成一个等待的姿势。
李煜是一个寄情于景的高手,这篇《清平乐》用春草来表现愁绪,深深地影响了很多人。被他影响最直接的要数贺铸——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黄庭坚在《清平乐》中写道: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首春之短歌,格调清新,没有落花流水等春之景象,更没有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是由问春,到寻春,跃然纸上的是满满的徘徊寂寞、希冀春景常驻的衷肠。由于寻春,词人把眼光放到了黄鹂的身上,希望能通过这个春天的使者,找到春天的踪迹,可是,即使词人问之,但,怎么与鸟儿沟通?因此,寻春注定失败,成为了泡影。结局让人无奈,可是,随着寻春的失败,美丽的黄鹂鸟也振翅离去,这又在词人的心头添上一道伤疤。春景消失不见,此时,蔷薇依然袅袅开放,一腔芳菲之思,只能随着春景的消失而不知所踪,这真让人悲伤。
春景,就像一位窈窕的淑女,让人不禁寤寐求之。可是,世间无圆满之事,当求之不得之际,也只能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在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中,李煜面对着绵绵无尽、远接天涯、无处不生的春草,当真一个愁恨齐涌。
离愁别恨,本是无形之物,不可名状,可春草的婉转延伸,让愁思更显绵长。
李煜就是这样,在他的笔下,任何寻常的景物都会让他赋予新的生命。今人唐圭璋评说李煜的这首词:“即景生情,妙在无一字一句之雕琢,纯是自然流露,丰神秀绝。”
俞平伯亦评曰:“以短句一波三折,句法之变化,直与春草之韵味姿态融成一片,外体物情,内抒心象,启独妙肖,谓之入神可也。”
李煜的作品是对得起这样的评价,他的所有词作,皆是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而真的东西,往往都是富有感染力的。有多少个夜晚,手捧着李煜的诗词无法入睡,总是在心中揣摩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性情如何,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透过他的作品参与他的人生。即使我知道,就算有穿越时空这样奇幻的事情发生,可是,大自然是有其自己的规律的,无法改变历史,但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我愿意陪着李煜走一段人生的坎坷路。
对于从善的离去,李煜心中遍是由于手足离散而产生的痛苦与伤心。在重阳节的前夕,李煜婉言拒绝了臣子的邀请,他把对从善的思念写成了一首怀亲赋。
昔日兄弟尽享生活的乐事,在遨游中畅快豪饮,这是多么快意的事情。可是,现在的兄弟俩,已然天各一方,对从善的牵挂,李煜从没有放下,想必,远在他乡的从善,心之所系的,同样是故国家人。
时间过得很快,李煜在愁苦中度过了一个多事之秋。虽然春天已经到来,春草漫漫,晴空万里,暖暖的春光,本应让人心中舒畅,当李煜信步在阶前庭院之际,心中本无半点儿欣喜,他又牵挂起远方的从善来。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赵匡胤早就放出的狠话,即使李煜一再退让,也更改不了赵匡胤勃勃欲发的雄心。作为一个帝王,李煜对赵匡胤是心怀敬佩的,拥有着如此的雄心壮志,怎愁不会成功?
讽刺的是,即使南唐一再上表臣服,表示毫无争夺江山的野心,却也打消不了赵匡胤四海归一的欲望,因此,南唐国破家亡在所难免。自从从善离去,李煜渐渐明白了这一点,赵匡胤要的不是越来越多的朝贡和越来越谦卑的臣服,而是南唐的整个江山。只是,一切都已经晚了,李煜无奈,更多的是悔恨,自己为何不早点儿看清这一事实。如果时光能倒流,从善就不会远走他乡,不知归期。
真可谓,“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李煜,才情俊逸,只可惜注定是位末代帝王,他流泪,为身边的人,也为无法挽回的局势。春天,会很快就过去,世间能有什么事是可以留得住的呢?心里被悲伤的情绪充斥着,此时,喘不过气来是李煜唯一的感觉。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君主能做些什么呢?
一直以来,李煜是极度畏惧孤单的人,寂寞是他无法跨越的障碍。因为害怕寂寞,就越发地追逐热闹。所以,人越多,越感觉到快乐,即使那快乐是按分钟计算的,即使短暂,却也夺目。可是就算是身处人群中,就算他生命中,两个重要的女人爱他,南唐的百姓敬重他,痛彻心扉的孤独感却一直伴随在李煜的左右,李煜心中一直缺乏安全感。他一直不知道的是,世间没有永远的快乐,更没有永恒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