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入选语文教材
前20位
(唐)杜甫
推荐理由
最能体现“诗圣”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诗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题旨
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指杜甫草堂。诗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地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希望“天下寒士”都免受困苦,表达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宁苦己以利人的高尚情怀和博大胸襟。本诗为歌行体古诗,其音节、格律自由,字数二至九言不定,富于变化。
文化解读
“诗圣”杜甫
“民胞物与”一词出自宋儒张载的《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谓世人皆为我的同胞,万物俱是我的朋友。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养成了忧国忧民的优良品格,具有民胞物与的思想情怀。杜甫深受儒家文化熏染,既有民本思想又有着忠君报国之志,既关心民众生存与幸福又担心国家的安危,怀有炽热的爱国心和同情心。身居破漏茅屋的杜甫,想的不是怎样尽快摆脱眼前的苦难,而是忧虑在丧乱中栖栖遑遑的天下寒士。为了他人的平安和幸福,他愿意承担所有的苦难。这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理想,成就了伟大的“诗圣”形象。
-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曾官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 号:号叫。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 挂罥(juàn):挂结。坳(ào):低洼的地方。
- 忍能:忍心如此。能,这样,唐人口语。对面:当面。
- 公然:明目张胆。呼不得:喝不住。
- 俄顷:不久。云墨色:云黑如墨,天要下雨。漠漠:阴沉迷濛的样子。向:渐近。
- 布衾:布被子。恶卧:小孩睡相不好,两脚乱蹬,故被里破裂。裂:使……裂开。
- 屋漏:一说指房子西北角的专称。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 丧乱:指安史之乱。少睡眠:疲于战乱奔波,忧于国事,故少睡眠。何由彻:怎样才能挨到天亮呢?彻,尽,完。
- 安得:怎样得到。广厦:宽敞的大房子。大庇:全部庇护。寒士:泛指贫寒的士人。
- 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庐:房屋。足: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