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军制

改革军制

自从曾国藩插手绿营一事以后,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虽然八旗、绿营已经腐败成一堆糊不上墙的烂泥,需要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这些都是国家正规军,自己是没有权力插手的,因此曾国藩对八旗和绿营军彻底失望了。

再看看自己现在搞的团练。虽然其中也有不少骁勇善战的士兵,但是他们真的能经受得住前线残酷战争的考验吗?

他们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都是出于混口饭吃的目的来做团勇的,如果真的到了战场上,真的要拼命,对于这些吃口饭就满足的人来说,他们真的会为了镇压太平军而不顾自己的性命吗?显然不会,毕竟他们不是真正的军人,他们没有坚定的信念,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保命要紧。

那么,究竟练成什么样才算符合要求的部队呢?

曾国藩的心中渐渐有了这样一支队伍的雏形。

虽然名为团练大臣,但是对于一般的小型的团练,曾国藩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他既没有执行清政府的命令,也没有再继续盲目地仿效别人办团练,而是根据当时清政府迫切的需要,(虽然这种需要只是曾国藩单方面的观点)打着团练的旗号,开始练军。

看来曾国藩还是比较有眼光的,而他的这种卓越的军事眼光也恰恰为他在军事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他心里非常清楚,现在的清政府已经没有一支真正能够抵抗太平军的队伍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旦丧失了自己的防御能力,那么自己的政权也就岌岌可危了。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要做的也只能是起用任何一支能够维护自身安全的军队,于是,曾国藩就不顾大清法律,毅然决定练就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湘军。

首先在招募新人方面,曾国藩作了很大的变动。

一改常规,新招募的湘军,只要身体强壮而又敦厚老实的山乡农民。因为这些人一般都比较踏实,又容易管理,那些游兵散勇以及一些油嘴滑舌的市井混混一律不要,因为这些人不仅难以管理,而且容易在军中挑起事端。

在选拔军中带兵之人的时候,也选那些能吃苦、不怕死、不势利、有管理才能的人。

曾国藩选拔军官的首要标准就是:“有忠义血性。”

抛开其他的素质不论,如果一个军官不忠诚,那么他的势力越大、官衔越高,他也就越可怕。因为,一个不忠诚的人,很容易就可以从自己的下属或是朋友而变成自己的敌人。

看来之前的各种经历真是让曾国藩受益匪浅,他正从一个文人一点点蜕变成一个治军有方的将领。

其次在军制改革方面,曾国藩吸取了绿营军腐败的教训。

晚清时期,绿营军采取的是世袭制,也就是说,老子要是绿营军的话,等老子退休了,儿子就可以接老爸的班,继续做绿营军,继续捧着金饭碗吃皇粮,让国家养着。

曾国藩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安逸的生活方式助长了绿营军的腐败之风,所以,曾国藩要彻底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也就是说,军队的人员都要通过招募,而且可以随形势的需要扩招或是裁员。

此外,曾国藩认为要练就一支高素质的军队,最重要的就是改过去的“兵为国有”而为“兵为将有”。

很明显曾国藩是说,我练的部队就应该归我所有,要是国家有需要,我可以带领我的军队为国家效力。

很明显这是一种军阀制度,是一种公然向大清政权要兵权的行为。但是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早已经没有多少可用之兵了,要是曾国藩能够练就一支能够与太平军一决高下的军队来,那也不失为良策。但是一旦曾国藩的军队威胁到了大清政权,咸丰帝还是会掂量一下的。

于是咸丰帝在得知曾国藩的做法以后,也对曾国藩的为人作了深入的调查。据说,当时咸丰帝曾命他最信任的大臣肃顺暗地里在曾国藩的部队中安置了很多的眼线,来监视曾国藩的举动。

其实,清政府对曾国藩的猜疑一直都没有消除,直到曾国藩去世。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在吸取了武昌战役的教训以后,曾国藩在练新军的时候,特别注重了军队内部的团结。

对于任何一个团队来说,队员之间的团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每一个队员都能从团队合作的角度来为全局着想,那么队员的整体力量就能远远地超出单纯的个体力量的总和;相反,如果队员之间矛盾重重,那么团队总体的力量可能还不如个体的力量大。

因为方向不同的力量一般会彼此抵消,只有方向一致的力量才能体现出团结的力量。因此曾国藩就在军队内部的团结方面下了不少工夫。

首先,他强调的是加强各级军官的权力,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士兵要绝对服从军官,强调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当然只有服从命令的手下才叫手下,不服从命令的可能就是敌人。对于一个军队来说,只有人人都愿意服从命令,那么一个军队的执行力和战斗力才能得到保障。

其次,曾国藩强调,在军队里,人与人之间要荣辱与共,不离不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曾国藩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招募士兵主要是从一个地区来招。因为,大家都是老乡,不仅沟通起来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不同地区间的士兵可能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的不同,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同一地区的人团结,而不同地区的小团体间矛盾重重。

另外,来自同一地区的人,彼此之间一般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能张三的妈妈的二舅的大女儿嫁给了李四的三叔的二小子,而李四的三叔的二小子又是王五的老爸的学生,这样一来,军队中人与人之间多多少少的都有那么一点勾挂着的关系。

那么,在这些人之中统一思想、搞团结就简单多了。

曾国藩的这种通过同乡、亲友、师生关系来维系军队之中人与人团结的做法,在我们现在看来多少有点局限性,而且不利于军队的扩大,但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曾国藩的这种做法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性的。

毕竟在当时社会里,人们还是把亲情和师生情谊看得比较重的,从当时比较时髦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人在感情方面还是比较淳朴的。

加之,曾国藩要操练自己的军队,国家是不给军饷的,招募那么多的士兵,到时候僧多粥少也是个麻烦事。毕竟,谁都不愿饿着肚子打仗,更何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谁不知道抢了馒头往自己嘴里塞呢?

因此曾国藩当时的练军策略还是比较实用的。

现在,练军的指导思想有了,接下来曾国藩要做的就是创办湘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