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袍

以书为袍

横幅招展,遍布街头。一场游行在城区酝酿。2016年6月,阳光照亮巴士底广场,巴士底歌剧院的墙面熠熠生辉。舞台附近都围上了厚重的黑色帘子,剧场内几乎听不见都市的喧嚣,甚至有点儿发冷。突然,一个人影从一片漆黑的后台深处走出。他自觉无人从旁观察,为了不在黑暗中绊倒,便暂时摘下了墨镜,眼神里透出些微忧伤和狼狈。舞台灯光从布景上方洒下,他朝着那片光晕走去。

记者们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总算发现了他的身影。他们拔剑出鞘般取出相机,挥动录音杆,打开聚光灯。男人直了直身,戴回墨镜,继续前行,接受一众相机的连拍。闪光灯不停地闪烁。

他就是时尚教父卡尔·拉格斐,香奈儿、芬迪及其自有品牌的多产创造者。他应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总监本杰明·米派德[1]之邀,为乔治·巴兰钦的芭蕾舞剧《勃拉姆斯-勋伯格四重奏》设计服装,此番前来观看排演。他身穿一件白衬衫,系一条黑领带,外搭收腰西装外套,发型是一如既往的低马尾。他的到来如同神仙驾临。他站在大厅中心观察编舞,身边环绕着一帮亲信顾问。他直视舞者们,视线片刻不离,墨镜并没有摘下。

过了将近一小时,他登上舞台。在记者们的包围下,他开始回答记者提问。技巧炉火纯青,他早已习惯成自然。数分钟内,他见招拆招,应答如流,就跟时装秀收官后接受记者采访一样驾轻就熟。在他身后,铺展着他画的巨幅深色布景。布景上呈现的是薄雾缭绕的城堡,灵感来自他此前去过的多个地方。当天下午,在巴士底歌剧院的舞台上,两个表面上天差地别的宇宙相遇了:一个是现代宇宙,撑起它的时尚偶像跟摇滚明星一样光芒四射;还有一个是怀旧宇宙,诉说着对没落旧世界的乡愁。其实二者内在紧密相连,彼此重叠。一缕忧愁令它们合二为一,眼神中的忧愁。这位时尚大帝喜欢自比黑白相间的“人偶”[2],在这“人偶”的背后隐藏着一段错综复杂的往事。不同于“人偶”黑白分明的外壳,这段往事十分微妙。

重新隐入后台阴影中的时装设计师,仿佛用自己的传说织就了一片密不透光的幕布,形迹无踪。记者们知道此时必须关闭相机和麦克风。在这片秘不示人、未经探索的幕后区域,始终盘桓着一个谜。这个谜有时还会激起不安。

创造者一头钻进他的汽车,目的地未知。

他的公寓位于左岸河畔,面向塞纳河。这个夜晚一如往常,从他屋里漏出的白光几乎可以照亮整条河。窗户关得严严实实,从来不开。不可逾越的机密重地。这幢楼房老旧的砖墙之后,藏着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一片堡垒,装修风格极其现代,很像某种太空飞船。这里的布置让人恍如走进一部斯坦利·库布里克[3]风格的电影,家具只有灰、白、银三种色调,厨房的不锈钢冰箱里塞满了健怡可乐,仿佛历经数千年的时光,静待主人归来。唯一证明屋主近期来过的痕迹:成堆乱放的纸稿、书籍和报刊,毫不在乎地打乱了未来主义风格的室内设计,让专门规划的简洁透视线显得无所适从。这套公寓或许看起来朴实无华,实际上很注重功能性。“这里是用来睡觉、洗澡和工作的地方。”[4]卡尔·拉格斐特地说明。屋内摆着多张用可丽耐人造石料制成的桌子,其中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副墨镜。稍远处,有两只露指手套。“想象卡尔走进自己安静的房间,摘下他的墨镜、假领,解开低马尾……最后他是什么样子?无人知晓。他一辈子戴着面具过活。谁也别想让他露出真面目。”[5]《费加罗报》前时尚编辑贾妮·萨梅特表示。

卡尔·拉格斐有自己的一套习惯。“我喜欢晚上回家,私人飞机就这点好。我是正人君子,才不会在外面过夜!也是为了舒佩特。”[6]地面上映出他心爱的缅甸猫变了形的影子。不过猫主人今晚真的在家吗?这位时装设计师成功实现了一项壮举:全世界都猜不到他在哪儿,神龙见首不见尾。

沿墙装置着许多毛玻璃隔板,它们齐刷刷地沿轴转开,豁然露出一排巨型书架。数百部著作在架上叠放,从地板一直摞到天花板。书籍是他的生命,阅读是“病入膏肓的执念”[7],而且他拒绝治疗。这位创造者会同时读二十来本书,他在世界各地有多少个家,就有多少间私人图书馆。虽然他有三十万本画册、影集,三种语言的小说、哲学著作,但只有少数书籍会一直保留在身边。这些书拼出了一段历史。在这段阅读史中,生活与梦幻同步流淌。一条隐秘的线连接起萨特的《文字生涯》、爱德华·冯·凯泽林[8]的《灼热之夏》和卡特琳·波兹[9]的诗。理清这条线,我们就能明白传奇的缔造过程,明白他如何以岁月为墨汁创造出小说人物般的时尚大帝形象。

巴尔扎克的《贝姨》是拉格斐最先接触的书之一……这本小说当时摆在家里书架显眼的位置上,十岁的德国少年表达了想读的渴望。他母亲伊丽莎白的回答是,想读的话只有去学法语咯。于是他学了法语;解读了小说里的故事,并感到惊奇。“我记得三十二岁的贝姨坐在一间包厢里,颈上系着一条粉红色平纹薄纱围巾,好藏住颈纹。我对母亲说:‘这傻女人为什么要系条围巾?’”[10]

一张床边桌的显眼位置上放着另一本书:《德国的文学与艺术》。斯太尔夫人用文字再现了远方的画面。作者眼中来自另一个年代的异国风光,从某种意义上又是他的国度,他的起源。这段常常被有意弃置一旁的过去或许并不遥远。


[1]本杰明·米派德(1977—),法国芭蕾舞演员、编剧,主要参演作品有《黑天鹅》《重燃芭蕾舞》等。妻子是奥斯卡影后娜塔丽·波特曼。——编者注(以后凡不属于引文来源的均为编者注,全书同。)

[2]弗朗索瓦丝-玛丽·圣图奇和奥利维耶·威克:《拉格斐,激起骚动的雇佣兵》,《解放报》2004年11月13日。

[3]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1999),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主要作品有《闪灵》《发条橙》《2001太空漫游》《全金属外壳》《大开眼戒》等。

[4]塞德里克·莫里塞:《走进卡尔·拉格斐的旗舰》,《建筑文摘》2012年6月5日。

[5]与作者的对谈。

[6]伊丽莎白·拉扎鲁:《卡尔·拉格斐:布丽吉特·马克龙的腿全巴黎最美》,《巴黎竞赛画报》2017年7月21日。

[7]奥利维耶·威克:《书迷卡尔·拉格斐——〈执念〉副刊独家访谈》,《新观察家》2012年8月23日。

[8]爱德华·冯·凯泽林,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灼热之夏》《在南坡》等。

[9]卡特琳·波兹(1882—1934),法国诗人,作品有《最崇高的爱》等。

[10]巴永:《卡尔·拉格斐,凯泽林的字里行间》,《解放报》2010年11月6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