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不该辜负

谁最不该辜负

不要期待明天,更不要期待来世。

不要相信命运,更不要相信轮回。

不要依赖别人,更不要依赖神仙。

你所遭遇的,代代人都经历过,大可不必慌张。

阅历,是上帝专门为每一个人量身制作的课程。你所有的经历,不论是好的坏的,都不是白白发生的。

不要辜负了苦难,

不要辜负了自己,

不要辜负了别人,

不要辜负了人生。

命运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人们却总是把原因归于外界,这种严重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一种常态。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人的现状都是内外两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但真正的强者却总是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怨天、不尤人、不文过、不饰非,他总是把自己作为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样就始终站在了命运之上。而那些傻瓜和笨蛋却总是埋怨环境和别人,总是能找出一万个理由,唯独没有想到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客观地讲,我们无法预知将要发生的事件,我们只能根据发生的事件作出反应,正是这种反应决定了命运。因为即使面对相同的事件,人们也会作出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的反应,这就是人们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生活因变化无常而多姿多彩。

在人生的舞台上,你既是导演又是主角。只有先当好导演,才有可能当好主角。

别人若辜负了你还好说,只是你千万不能辜负别人。一个人最不该辜负的就是自己——只要不辜负自己就不会辜负任何人。

日子,只有被自己感动,才会精彩。

人生,只有被自己震撼,才会出彩。

人生是一次孤独的旅程。

人生最大的能力是赋予事物以意义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赋予人生以意义的能力。

人生之路就是这样:向前看有很多选择,但往后看却发现只有一条路可走,别无选择。

人们自称是“万物之灵”,可是真正能称得上这个称呼的有几个呢?本来是可以的,只因为被名、利、权、钱、色、物所绑架,而沦为囚徒。

要像乔布斯一样“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内心与直觉”。生命是自己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谁都有权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在没有必要考虑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年龄及世俗的要求。是做主人呢,还是做奴隶;是对自己负责呢,还是对别人负责,这是人生应该首要弄明白的问题。

没有一个悲剧不是由自己造成的,但人们在心理上却不愿承认这一点。所以人们才尽最大可能地遮掩和粉饰自己遭遇到的不幸,并且竭力装作若无其事与自己无关的样子——他们害怕别人一眼看出自己不幸的根源。

自助是最根本的救助。期待他人相助,只会让自己更加无助。自己不行,即使有人想助,也会爱莫能助。正如李小龙所说:“我无法教你什么,只能帮助你探求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没有自我的觉醒,难免要昏睡一生。

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没有到来。活在过去,是无知;活在当下,是智慧;活在未来,则近乎愚蠢。

现实是最有意志力的,它一刻不停的消磨着你、折磨着你、打磨着你,直到你最后离开。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信念,那么你多半要在它面前俯首称臣。

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确切地说是在人们心中。面对同样的世界,生活却可以有天壤之别。

走在路上,这就是人生;活在当下,这就是生活。人一辈子走在两条路上:现实之路和心灵之路。完美的人生就是这两条路的相得益彰,如果没有心灵之路的指引,现实之路就会枯燥而无方向;如果没有现实之路的充盈,心灵之路则会空虚而无生机。当我们的心灵不再有渴望和梦想,即使走遍世界也没有多大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最近的旅程是心路历程,最远的也是。

我们身体上的器官及部件,年轻时曾经忠心耿耿地服务于我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都先后老化陈旧,我们无法抱怨它们,因为这是自然规律。相反,我们还应该感激它们,我们正是依靠它们走在路上、走完人生。

那一晚,也算是个美好的夜晚、盛大的聚会。我郑重其事地给每个人都亲自斟上一杯酒,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我要敬各位一杯,因为我今天正好44岁。”然后,我就期待诸位纷纷上来敬酒。但我突然意识到我错了,之后再也没有人提出为此事干杯,更没有一个人单独敬我。我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千万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否则别人一旦不把你当根葱,那就自己受罪吧;人生之旅,贵在体验,而体验只能是一个人独自享受的——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要奢望有很多人会记住你、怀念你——即使与你再亲近的人——这么多人陪你度过了美好的一生,难道你不应该感激他们吗。

当年苏格拉底一个人走在雅典街头,把集市摊贩的东西一件一件看过去,最后感慨地说:这里的大多数东西都是我用不着的。在急功近利、物质主义的今天,我们一天一天匆匆忙忙,是不是应该停下来问一下自己——追求那么多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意义,什么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又究竟需要多少东西。当我们没有闲情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当我们没有心情去细读一本经典,当我们没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心灵,我们是不是该问一下自己,我们到底是作为一个人呢,还是一个动物?而我们的本能就是按照惯性来生活,我们的悲剧就是停不下来,甚至都没有想过要停下来——人们正是在这不停的追逐中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

若要赢得人生,就得先摆平心中的妖魔鬼怪。

治愈精神重于治愈身体。《呐喊》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看出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是一种超越。纵观现代奥运史,创造和打破纪录的天才运动员成百上千,但真正让人记住的,却是那些在精神层面上超越了赛事胜负的极个别选手。

熊猫和北极熊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但生活在温带的熊猫正濒临灭绝,而寒带地区的北极熊强悍凶猛,却是生存能力极强的物种。

人生是一本书,有的人潜心细读,有的人哗啦哗啦乱翻。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无论你是谁,你只能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而没有办法把后面的先行浏览——哪怕是只言片语,上帝也不会让你提前知道。

关于人生的内涵,中国的词典上是这样说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而美国的教科书上却这样表述:“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前者解释得索然无味,后者却津津有味。

每一天都珍惜,

每一天都热爱,

每一天都超越,

每一天都美丽。

人生不在别处,只在此时;风景不在别处,只在此地;财富不在别处,只在此时此地心中体验。

人生本来是无限的,可走着走着就有限了,而且越来越有限——不但看不到东西,而且听不见声音。

人生是学习的平台、成长的平台、创造的平台、享受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个人的“用武之地”取决于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人生之美,需要你自己去发现。

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期望。

人生两大悲剧:一是看别人活;一是活给别人看。

世界上的事情,认真不对,不认真也不对;执着不对,不执着也不对;不通世故不好,精于世故也不好。人生所有的哲学只需把握一个“度”字:“不及”与“过”都是不好的;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这才是中庸之道的内涵所在。

人生是一个不断支出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得到什么,关键看你想要的是什么。有的人看重地位,便用时间和精力去换取权力;有的人看重财富,便一门心思努力挣钱;有的人看重自由,便在宁静和安谧中从容度日。

人是瞬间变老,而不是慢慢变老的。

思前想后,不仅耗费了大量精力,更让人对生活和人生疏于感受。

生命就像一场作文考试,时间为“一生”:有的文章不值一读,有的文章流传千古。

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自己想走的。一个人只有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

人生之路是这样:向前看好像有无数个可能,有多条路可供选择,甚至怎么走都行;回头看却发现那路非常狭窄,并且只有一条,只能那样走。谁也不敢说自己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谁也不敢说自己的路是完全适合的,谁也不敢说人生之路不是上帝导演的。

如果想要一个没有隐患的人生,那么根本就不会有人生。勇敢接受改变,这就是积极的人生。

对于人生,也许弯路才是捷径。

人生之路就是这样,越走就越孤独,孤独到感觉就像是只剩下了自己和上帝。

看不见的质量永远决定着生活的质量。

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拥有身体、拥有时间,都能享受阳光、享受空气,每个人都会死亡、都有终点。

上帝是公平的,抱怨命运不济的人除外。

没有一个人能够同时领略两条路上的风景。

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

一个人最可怕的是内心的黑暗,最悲哀的是灵魂的封闭,最糟糕的是自信的丢失。

人生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当时看来天塌地陷痛不欲生,几年下去也不过是一场回忆而已。时间会抚平一切创伤。

最糟糕的不是境遇,而是心灵的麻木、热情的缺失和精神的荒芜。

感动无处不在,仿佛泉水,滋养着生命之花。但是,人们却匆匆走过,忍受着干渴。

回忆的正能量:回味生活之芬芳、感谢上帝之赐予、催生前进之力量。

人身上的伤疤,并不是每一处都是因为疼而留下的,更有许多是因为痒。

人生是一个过程。不要让过去的事缠住你,不要让将来的事困扰你,只需用心专注于当下。享受现在即是生活之道。

人生如此短暂,不经意间就走到了终点。

回头看,是为了理解生活;向前看,是为了创造生活。

只有自己能唱出心中的歌声,只有自己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

命运改变,从心开始。

人生如离弦之箭,千万不要等:不要等到别人微笑了再去说“你好”,不要等有了好工作再去工作,不要等拥有了很多再去和人分享,不要等到寂寞了再去交朋友,不要等到别人爱你了再去爱别人,不要等后悔了再去想珍惜,不要等分别时再去拥抱,不要等父母老了再去尽孝,不要等失去自由了再去渴望自由,不要等富有了再去享受生活。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