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古代妇女生活的论著,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为过,为什么我还要写一本这样的小册子呢?我想,写它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醒现代读者反思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女性的刻板印象,指出古代社会结构和家族制度与现代的不同,我们应该在古代社会结构和家族制度的框架中讨论中国古代妇女,观察她们的生活。我还希望以古代妇女生活为参照,更为清晰地认识当代中国妇女的处境,促进更深刻的女性自觉和发展。
我们对古代妇女的印象
我曾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描绘他们对中国古代妇女生活的印象,其中“被摧残”“依附男人”“没有人身自由”“没有独立意志”是较多被谈到的。我又让他们举出印象深刻的,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中国古代妇女,他们提到了这样一些个体:政治上是唐代的武则天,她做上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的皇帝,她不是勉强被推举上去的,也不是傀儡,而是稳健有效地统治了帝国十几年。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以来,我们还不曾出现一位女性国家领袖。经济上有元代黄道婆,1295年左右在松江推广她的轧棉机,结束了江南妇女手工摘除棉籽的时代;她还推广弹棉弓、纺车、织机等一系列纺织工具,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纺织技术;她织出的被缛巾带上有色彩丰富、图案立体的花枝、团凤、棋局、字样等等,她的“乌泥泾被”成为当时的著名品牌,销售极广;不是她一个人发财,而是天下千余家以此为生,甚至以此致富,所以她死后,当地人自发地安葬她,立祠祭祀、纪念她。黄道婆在技术发明、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成就,她创建品牌的思想,她的市场营销成果等,似乎超过了我们现在的任何一位“三八红旗手”的作为。军事上,有同学提到明末清初的浙江萧山人沈云英。她17岁时,跟随做官的父亲来到湖南道州。地方武装攻打道州城池,父亲战死,于是云英自己穿上铠甲,鼓舞士气并冲锋陷阵,最终守住了道州城。后来明朝廷正式任命沈云英为道州游击将军。沈云英的非凡勇气和韬略使她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她成为官方任命的女将官,即便是现代也堪称女性的传奇。文化上,他们列举了一系列女性:比如班昭,理由是她能为哥哥班固续《汉书》,而且是八表和《天文志》这些需要专门和高深学问的部分;比如钟夫人,“书圣”王羲之就是她教出来的;比如李清照,她比她丈夫更有才华,文学成就更高……于是我问同学们,当你们述说对中国古代妇女生活的印象的时候,你们想过刚才你们激动谈论的了不起的中国古代妇女了吗?他们说没有想,但“被摧残”“依附男人”“没有独立意志”就这么脱口而出。这种不加思考就可脱口而出的答案就是我们对中国古代妇女的刻板印象。
这种刻板印象,自清代末年中国人意识到本国军事落后之后就开始累积,新文化运动时期进一步加深,新中国成立以来愈加强化,直到现在,我们对中国古代妇女已有一种广泛的、持久的、有高度传承性的刻板印象:从“哀其不幸”的角度讲,“我们妇女生活的历史,只是一部被摧残的女性底历史”(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从“怒其不争”的角度讲,“中国之女子,既无高尚的情操,又无奇特之思想,既无独立之主义,又无伟大之事业。廉耻丧尽,依赖性成,奈何奈何!”(徐天啸《神州女子新史》)。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对中国古代女性刻板印象的顽固性和危害性。1908年1月,《上海时事报》所办的《图画新闻》刊登了一则标题为《新人击虎》的新闻,内容是刚订婚的美国青年斐伦芬和宾塞特尔一起在山中旅行,正在欣赏风景时,忽然听到一声虎啸,随即一头斑斓猛虎就出现在两人面前。未婚夫正准备上前保护未婚妻,可是,说时迟那时快,未婚妻已拔出手枪彻底击毙了猛虎。中国古代妇女中当然也能找出像宾塞特尔这样沉着、勇敢、敏捷的人,刘向《列女传》中就有一位冯昭仪跟宾塞特尔很相像。一次,冯昭仪跟随汉元帝等人一道看斗兽表演。忽然,一只大熊从斗兽场中跑出,直接跳上宫殿台阶,眼看就要伤到汉元帝,冯昭仪从后面直冲到熊的面前,她的举动大概反倒使大熊吓了一跳,这为旁边的武士们赢得了时间,大家共同制伏了大熊。但《图画新闻》的作者,根本不会去想或者去找这些可以类比的中国古代妇女的个案,在其思想观念中,中国古代女性的受禁锢、怯懦、保守的刻板印象立刻发挥作用。于是作者这样评论《新人击虎》这条新闻:“中国妇人,初嫁有出门之戒,遑云游;遇犬有却走之危,遑云虎。袅袅婷婷,等诸玩物,如对此宾塞特尔,能无汗颜!”“出门之戒,遑云游”是说中国妇女生活空间的封闭,暗示着中国古代社会对妇女的禁锢。“遇犬有却走之危,遑云虎”,描写了中国妇女的行为方式,呈现了中国妇女懦弱、胆小的形象,而这一切是中国妇女受禁锢、封闭的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袅袅婷婷”表面上是夸赞语,实际描摹的是缠足妇女的身体和不自然的行走姿态。“等诸玩物”是联想起妇女所缠的小脚,是男性的玩物。《图画新闻》的这段评论集中呈现了那个时代对中国古代妇女的关注角度和刻板印象,这一刻板印象现在依然占据主流位置。
从这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旦我们对中国古代妇女持有这种刻板印象,它就会妨碍我们对古代妇女鲜活生活的关注。其结果是,我们认识的中国古代妇女及其生活,是透过这一刻板印象推论、想象出来的,表面上我们对中国古代妇女及其生活似乎洞若观火,事实上却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