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聚会

闺蜜聚会

今天早上6点40分醒来,我躺在床上回忆昨天的幽灵鬼怪。昨晚确实把自己吓着了,一夜没敢关灯,尽管很疲乏,还是很难走进梦乡。睁着眼睛到处明晃晃的,刺眼而害怕;闭着眼睛,似乎有各种影子晃动,朦胧而心惊;侧身面朝墙,觉得身后不安全;背靠着墙,视线又太杂,更觉得恐慌。郁闷!吸取教训,先把自己的心理武装强大。

南宁的朋友霓今晚要搬家,上午10点多约好一起出来走走,最终决定去杭州的泓那里吃午饭。三个女人一台戏,四盘菜肴一壶茶。午餐吃得津津有味,直到下午4点半才散伙说再见。

霓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的,去年1月份带着办了休学的儿子一起来到哈佛大学访学,如今已经订好了1月14日回国的机票。儿子在天津上大一,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专业。霓说当时她执意带儿子来哈佛,是想让儿子在这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受受熏陶,顺便听听感兴趣的课程。没想到来这里后,儿子不仅不愿意去哈佛大学听任何课程,也不大情愿随她外出参加一些活动,更不愿意跟别人免费学点英语什么的,整天待在房间里与电脑为伴,在虚拟的世界里活得自如潇洒。可以理解,20岁的小伙子已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人生观,谁也难以左右他的生活。霓带着些许无奈说,世上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事随人愿,她已经慢慢习惯了儿子的这种状态。霓说一想到这整整一年时间她都可以跟儿子吃住在一起,天天变着样地给儿子烧饭做菜,到专门的甜食店给儿子买他的最爱,这是这辈子都不会再有的机会,就觉得很满足。霓还感慨,有时回想起自己求学过程中对儿子心理成长的忽略,就觉得很惭愧。说到乘飞机买保险的事,霓说如果我单飞,我一定会买保险;如果和儿子一起飞,还买保险干什么?我们都笑了,但是苦笑。是啊!听起来有点像笑话,但里面掩藏着一个女人的全部心思和情感!霓就是这样一个当妈的,像世间大多数当妈的一样,只管给予,不想回报,只要能在一起,就这么知足和满意!

好朋友霓是个精致浪漫的女性,因不喜欢中国女房东的百般挑剔,尽管就剩下两个月,她还是决定搬到另一街区的一套独立的半地下室去住。她说快过节了(感恩节和圣诞节),住个宽敞的房子心里舒服!就这句话,读出了她对精致生活的向往,也展示出她骨子里对完美的追求和浪漫的情怀。

说说她的中国女房东,40来岁,在哈佛医学院做些辅助性的科研工作,来美国十多年了,不清楚是否成了华裔。儿子在这里上高二,老公还在国内,只是过春节时才过来住一个月左右。至今她还租房住,经济上显然不宽裕,儿子明年上大学对她来说也是笔不小的开支。她时不时爆发的小脾气不仅暴露了她的生理年纪,还出卖了她心里的压力。比如数九寒天不愿开暖气,以生硬的态度提醒霓及时关灯,时不时敲门嫌她娘儿俩说话声大,抢用卫生间时的无理取闹……看来美利坚合众国并不总是美丽,也不是每个人的乐园和天堂。像她这样的年纪,在国内找份工作,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挣扎吧!

说说朋友泓,在杭州一所高校工作,女儿刚上高一,有着江南女子的气韵与雅致,说话柔声细气,行为却很大气,思想理性,做事坚定而有条理。在哈佛的东亚研究院做中华民国时期的文学研究,年龄不大,研究成果却不少。泓一张嘴必谈老公,这个是老公帮忙买的,那个是老公替她做的,银行卡是老公办的,出行路线是老公帮忙查的。她专心致志搞科研,老公忙里偷闲做助手。女儿乖巧听话,品行和学习成绩俱佳,唱歌可以和专业歌手一比高下。泓说现在回忆起来,自己从前对女儿的关心确实不够多,有时态度还有点冷漠。昨天女儿给她发来一段网上流行的一首有关感谢妈妈的英语歌词,让她羞愧难当,泓说回去后定要好好补偿。

我说自己喜欢周国平的思想,搜罗看完了他的所有文字,但他的那本《宝贝,宝贝》就是不忍心看下去,而且只要遇见孩子还小的妈妈们,就会强烈推荐给别人读。周国平用他那哲学家的灵敏、视野和角度,带着从文字里都可以渗出来的厚重的父爱,对女儿一言一行的关注、体悟和分析,让人看了懊悔不已。只恨自己未曾留意、揣摩、享受女儿一点一滴的成长过程,未曾给予女儿足够的父爱和关切,未曾和女儿一起悉心品尝亲情浓浓的快乐时光,弹指之间她已长大,而此生永远追不回的岂止是时间,还有那种被她纯纯的需要、纯纯地爱着的幸福和甜蜜。

我们这样的一群知识女性,大多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候忙学历、忙学位、忙职称、忙所谓的事业,如今面对自己的所得,却又后悔爱孩子爱得不够,帮老公帮得太少,我们是不是欲望太多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