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律诗对仗的位置

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

对仗也称“属(zhǔ)对”。唐代宫廷中的仪仗两两相对,所以也把两两相对的对偶句称为“对仗”。

形成对仗的根本原因在于汉语自身具备的特点。汉语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为主,便于在诗文中排列整齐,形成对仗,从而使诗文具有一种整齐美。唐代诗歌的对仗上承六朝骈文的骈偶之风,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一、律诗对仗的位置

四联的五律和七律一般要求中间两联(颔、颈两联)对仗,这是普遍规律。此外还有在中二联对仗之外,首联也用对仗的。如:

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或者在中二联对仗之外,还在尾联用对仗的。如:

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还将石榴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清沈德潜评点此诗说:“初唐每多对结。”[60]即指以对仗作结。

也有一些律诗只在第三联用对仗。如: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三、四语多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必有不得不散之势乃佳。”这种颔联不用对仗的律诗,常在首联用对仗。前人称首联用对仗的为“偷春体”[61],意谓似梅花偷春色而先开。如: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沈氏又说此诗:“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62]

全篇用对仗或全篇不用对仗的律诗均属例外。前者如: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沈氏说:“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63]后者如: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沈氏说:“不用对偶,一气旋折,律诗中有此一格。”[64]

总的说来,四联律诗的对仗通例是用于颔颈两联,而尤以颈联的对仗偏严求工。

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绝句的对仗则较自由:可不用,可全用,也可只用于一联。明人吴讷《文章辨体∙外集》卷首序题“绝句”下引《诗法源流》云:“绝句者,截句也;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四句;前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四句;皆对者,是截中四句;皆不对者,是前后各两句。”

二、对仗的要求

1.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如唐玄宗李隆基《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颔联“地”对“宅”,名词;“犹”对“即”,副词;“邹氏”对“鲁王”,名词;“邑”对“宫”,名词。颈联“叹”对“伤”,动词;“凤”对“麟”,名词;“嗟”对“怨”,动词;“身”对“道”,名词;“否(pǐ)”对“穷”,形容词。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