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楹联的发展、繁荣和鼎盛

第二节 楹联的发展、繁荣和鼎盛

一、宋元楹联的发展

楹联自唐代问世后,至宋代便渐渐流行起来,首先是在上流社会的士大夫中流行,慢慢地向社会下层渗透,被民间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楹联的内容、种类、形式和应用范围等都有了发展。

宋代的春联叫春贴子,写春联叫题桃符。如张邦基的《墨庄漫录》中记述苏东坡在黄州时,除夕之前访问王文甫,见王正在制桃符,于是戏书一联于桃符上曰: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宋代王应麟的《困学纪闻》亦记载宋代楼钥书桃符联云: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又据记载,宋仁宗赵祯在御阁看到春贴子后,很高兴,便命翰林写春贴子,在立春日剪贴于宫门旁,并命名为春端贴子。

宋代前期的春联大多是题在桃木板上的,即所谓“题桃符”,而不是写在纸上的。王安石的《人日》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大体反映了这一情况。但是,这一时期的春联和桃符存在着交叉并存的现象,即民间有的人家是在桃符板上题对联悬挂的,就是春联;有的人家则仍旧挂旧时的门神桃符,并不写联语。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对联还未完全取代桃符的地位。例如,南宋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岁时有祓除不祥之具,而元旦尤多,如桃板、苇索、磔鸡之类是也。”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说,“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综而言之,宋代的春联和桃符并行了一段时期,由于联语新鲜有生命力,便日益推广普及开来。

宋代不仅出现了春联,又出现了名胜古迹联、挽联、寿联、书斋联、灯联等,而且还出现了以纸代桃的对联新形式。例如:

据《楹联丛话》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年)龙华寺僧人契盈陪吴越王钱俶游碧波亭,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钱俶感怀地对契盈说:“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便即兴写了一副题亭柱的胜迹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北宋熙宁八年(一〇七五年),大臣韩琦病故,宰相王安石写了《忠献韩公挽词》,其中两句今人视为挽联: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孙奕《示儿篇》记载,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日,吴叔经为作寿联曰: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北宋宰相吕蒙正,早年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年除夕,他写了一副隐义巧联,反映了他当时缺衣(音同“一”)少食(音同“十”)无“东西”的窘境: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又如南宋朱熹题广信南严寺读书处联曰:

一窍有泉通地脉;
四时无雨滴天浆。

朱熹题沧州精舍联: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又是书斋联。朱熹之父性急,因取古人佩韦之意,号“韦斋”。考,父亲。朱熹之师为朱熹取字曰“元晦”,谓“木晦于根,春荣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晦木”即指这两句话。

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扬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题灯门者,云: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这又是灯门联。唐代诗人徐凝《忆扬州》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副对联骂贾似道是“无赖”,弄得天下三分二分亡。

对联开始应用于文学作品,也在宋代。宋代话本小说常插入对联。如《碾玉观音》中的:

平生不做皱眉事,
世上应无切齿人。

宋代楹联创作成就较大的有苏轼、王安石、朱熹、黄庭坚、晏殊、李清照等,他们都有对联作品传世。

苏轼是北宋的联语高手,流传他所作的楹联不少。例如:苏轼贬任海南儋州途中,为广州真武庙题了一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又如苏轼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几遭远谪,为此,他曾经作过一副怀悲感愤的对联:

七年远谪,不意自全;
万里生还,适为天幸。

在民间还流传了许多苏轼关于对联的趣闻轶事。例如有一次苏轼游览浙江莫干山,到山寺里去休息。庙中主事老僧见来人衣冠平常,便冷淡地对来客说:“坐!”又对童子说了声“茶!”交谈中,老僧见来客谈吐不凡,便把客人引进厢房,客气地说:“请坐!”又叫童子“敬茶!”当老和尚得知来客是苏学士时,忙把他让到客厅,打躬作揖地说:“请上坐!”急呼童子“敬香茶!”苏轼辞别时,老僧请他留下墨迹以作纪念,苏轼挥毫立就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苏轼作联,极尚机巧,妙趣横生。世传他与人属对的联句尤为后人称道。如:

三光日月星;(辽使出句)
四诗风雅颂。(苏对句)
四德元亨利。(苏的又一对句)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出句)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长。(苏对句)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高僧佛印出句)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苏对句)

朱熹是南宋的对联大师。《朱子全集》卷后专门附有他作的楹联。其中有的是颂扬儒家理学的读书生活的,如:

水云长日神仙府;
禾黍丰年富贵家。

(赠人联)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赠漳州一士子联)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题漳州天宝镇开元寺后山顶书舍联)

还有一些咏景联写得清新可喜,一些题赠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咏景联)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题松溪县学明伦堂联)

师师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
济济多士,由义路而入礼门。

(题建宁府学明伦堂联)

总的说来,宋代楹联处于发展时期,应用范围逐步扩展和下移,制作和欣赏楹联已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这正如宋代诗人赵庚夫在《除夕即事诗》中所说:“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其形式之新颖,内容之精练,艺术之巧妙,博得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和采用。

元代延续的时间不长,文治较为逊色,楹联创作没有什么进展,史籍记述亦寥寥。元代楹联作家首推书法家赵孟。据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所述,明代戴冠《濯缨亭笔记》云:“元世祖初闻赵子昂之名,即召见之。子昂丰姿如玉,照映左右。世祖心异之,以为非人臣之相。使脱冠,见其头尖锐,乃曰:‘不过一俊书生耳。’遂命书殿上春联。子昂题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此联为集唐代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句联)又命书应门春联,题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赵孟其他名联有: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题杭州西湖灵隐寺)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题山东趵突泉泺源堂。“华不注”,山名)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题扬州迎月楼联,此联见清代褚人获《坚瓠集》)

梵宫敕建宋代,推甫里禅林第一;
罗汉塑源惠子,为江南佛家无双。

(题江苏吴县甪直镇保圣寺)

“甫里”,指甪直镇。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曾在甪直居住,自号甫里先生,甪直至今尚有陆龟蒙墓,故以甫里代称甪直镇。“惠子”,指唐代雕塑家杨惠子。保圣寺内的罗汉系杨惠子所塑。相传杨惠子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学画,学成后,杨羞于名列吴后,弃画改塑,遂名列第一。唐时有“道子画,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谚。

元代其他楹联作家也留下了少量作品。据元代杨元诚《山居新话》记载,他自题寓所一联曰: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宋元两代,由于楹联尚处于成长时期,创作和应用都不普遍,所以,总的成就不算大,思想内容不够深广,艺术上所达到的水平还不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盛行起来的词和曲两种文学形式,都为明清两代楹联的繁荣和鼎盛准备了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明代楹联的繁荣

明代楹联创作走向繁荣的道路,跟朱元璋大力倡导和创作实践极有关系。朱元璋虽然出身微贱,行伍大半生,但却非常喜爱题联属对,留下许多妙联佳话。

朱元璋在戎马倥偬、争夺天下的时候,就喜欢与人出联索对,既用以试才逗趣,又寓托宏大志愿。例如,相传朱元璋举事前,冒雪外出,在雪地里遇见一位叫葛恩的人,遂问道:“天寒地冻,外来何事?”葛恩答道:“穷百姓鹑衣百结,不知何以御寒,放心不下,特地出来看看。”朱见他关心民间疾苦,是个同道中人,想结为知交,但不知他腹中文才如何,便口出一联,要葛恩应对: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

葛恩听了,是个拆字对,“水”加一点成“冰(氷)”。低头略思,把心中之愿作成一联;

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朱一听,“王”字出头为“主”,寓有要当“人主”之意,心中大悦,遂相邀共举大事。

又如,据《解人颐》一书中说,朱元璋在率兵包围集庆的路上,遇见一个十岁的小孩看守马驿,小孩那手执钢鞭的样子甚是可爱,不由信口笑题道:

十岁孩童当马驿;

那孩子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咬着指头,眨眨眼睛,望着朱对道:

万年天子坐龙庭。

朱元璋大喜。

再如,在攻打姑苏城时,朱元璋就“吞吴”二字,出了个寓志于谐的拆字联,要军师刘基续对下一联: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刘基按出联之旨构思,用“人王”二字勉对下一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朱元璋对楹联发展的突出功绩是推动春联的普及。“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楹联就以春联的形式普及起来,上行下效,蔚然成风。每逢除夕,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这样就形成了我国的一种风俗。至此,楹联和桃符门神最后完成了历史的分化。

从明初起,春联采用红纸写。为什么用红纸写春联,其原因有二:其一,相传上古有一种叫“年”的凶兽,专门在寒冬特别是除夕出来为害吃人,但这种兽却怕光,怕响,尤其怕红的颜色,而旧时的桃符板恰恰也是暗红色,因此,用红纸是为了驱邪避害;其二,是红颜色本身带有喜庆色彩,用于春联可增加新年的喜庆气氛。

朱元璋不仅推广了春联,而且还创作了许多著名的名胜联、题赠联、谐趣联。名胜联如: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远水近山皆有情。

(题莫愁湖联)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题胜棋楼联)

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题秦淮河联)

朱元璋首开帝王赐联之风。《列朝诗集》和《金陵琐记》记载了一些朱元璋题赐臣属的赠联。例如: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题赐中山王徐达)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院文章第一家。

(题赐翰林学士陶安联)

谐趣联大都是和属僚、文士乃至百姓联句,例如:

一弯西子臂; (微服出访的朱元璋出句)
七窍比干心。(卖藕农民对句)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微行的朱元璋出句)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重庆府书生对句)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微行的朱元璋出句)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店主对句)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朱元璋与刘基对弈时出句)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刘基对句)

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朱元璋见陶安以书作枕戏题联)

朱元璋所作的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想象丰富;有的清隽雅丽,富有诗情;有的含义深远,论古策今,使人读后感到才情不俗,格律工严,诚大手笔。据传朱元璋对楹联的意境要求很严。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九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和四子朱棣、长孙朱允炆观看赛马,他触景生情,便出了个上联叫朱棣和朱允炆续对:

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不懂得意境,对了个“雨打羊毛一片毡”的下联,虽然字数、词类都相对,但意境粗俗,给人以混浊、颓丧的感觉。朱元璋听后,心中甚为不快,觉得大明皇朝国势刚兴,续出此句很不吉利,便回头属意朱棣对。朱棣对的下联是:

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一听,觉得这个对句意境新奇,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才转忧为喜,但又为长孙的平庸而叹息。他曾对人说:“长孙无才,只怕王位难保。”果然,朱允炆后来登基不久,就被朱棣推翻。

明代以后楹联走向繁荣鼎盛,除了朱元璋推崇和提倡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明代起,科举制度以八股文取士,一般知识分子为了写好八股文,就对骈俪对偶细心研磨,务求精进,这就促进了人们作联的兴趣和技巧的提高,并使联语从律诗格律中突破出来。

到明代中叶,楹联进一步发展并盛行起来。楹联以春联的形式在全社会普及并成熟以后,由于文人学士们的赏识和乐于运用而迅速扩大了应用范围。从前贺婚祝寿、吊死问生、送行接风、赠言答情,多用短文或诗词,现在逐渐改用时髦的对联了,乃至厅堂书斋、名胜古迹、各行各业、社会交际、政治斗争、戏谑逗趣等,都使用对联形式。楹联变成了雅丽的装饰品,变成了高雅的交际手段,变成了雅俗共赏的文艺形式。

在楹联创作活跃、繁荣的局面中,涌现出了一批出色的楹联作家,其中以解缙、徐渭、杨升庵、祝允明等人成就最高。

解缙,洪武年间进士,小时人称“神童”。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引用的那副对联,就是解缙戏赠一位轻薄秀才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民间流传的有关解缙属对的故事很多。还在学童时期,他就擅长对对子。有一天解缙摘来一朵花,摆在学堂座位上玩,忽见老师进来,吓得连忙把花塞在袖子里。老师即兴吟一上联:

小子暗藏春色;

解缙怕老师责怪,恭恭敬敬地续对承认:

大人明察秋毫。

又如,有一位官员遇见少年解缙,问他父母的职业。解缙用联语答道: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官员初听不解,仔细一想,原来是一副谜联。父亲每日挑水,母亲一年到头推磨,说明他家是开豆腐坊的。

解缙成年后,有一年写春联,他看自家对面是曹尚书府的一园翠竹,就在大门上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看了,认为这是讽刺曹家有竹无书,不是书香门第,很是气恼,立即命家人把竹子砍了。解缙见此,便在原联后面续添两字: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更加气恼,叫家人把竹桩连根刨掉。解缙又在对联后续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奈,只好忍气作罢。后来得知解缙才学出众,便请他来府一会,但又故意不开正门,让解缙从小门进。解缙为此神色不悦,曹尚书趁机用联句取笑他: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反手一击,对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指着门前的石狮子又出一联:

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下?

解缙脱口对出下联:

泥判官手执生死簿,何日勾销?

进到中堂,墙上挂着“刘海戏金蟾”的画,桌上摆着一副象棋,曹尚书便指画出了一联:

地不扫,钱不撒,蟾不鸣,笑饱画中刘海;

解缙目视棋盘,顷刻对出下联:

车无轮,马无脚,炮无烟,闷煞阵内将军。

曹尚书接着以棋盘为题,又出一奇句: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略思片刻,对道:

地作琵琶路作弦,那个能弹?

入席后曹尚书见解缙穿着一件绿袍子,便出一联相戏:

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解缙一时未得对句,忽见端上来一道烧红虾的菜,观曹尚书穿着红袍,联想到曹尚书送往迎来总是点头哈腰的样子,喜得一个妙句:

落汤虾子著红袍,鞠躬如也。

经过一番联句斗智和宴间叙话,曹尚书见解缙才华横溢,对他十分器重,当场将女儿许配给他。

徐渭,字文长,明代书画家和文学家。在绘画上,他反对拟古,注重写意,大胆创新,成为“青藤画派”的始祖,对后来的画家陈洪绶、郑板桥、赵叔、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有很深影响。徐渭对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还表现在他亲手撰写过许多佳联巧对,墨迹流传至今。《徐渭集》中记载有他题写楹联的事迹。如《青藤书屋八景图记》中的一段说:

予卜居山阴县治南观巷西里,即幼年读书处也。手植青藤一本于天池之傍,颜其居曰“青藤书屋”,自号“青藤道士”,题曰“漱藤阿”。藤下天池方十尺,通泉,深不可测,水旱不涸,若有神异,额曰“天汉分源”。池北横一平桥,下承以方柱,予书“砥柱中流”。桥上覆以亭,左右石柱联曰:“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左右叠石若岩洞,题曰:“自在岩”。筑一书楼,可望卧龙、香炉诸峰,予题有“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之句,遂名其楼曰“孕山舫”。……

其中所记“青藤书屋”的题额和题联,皆出自徐渭之手笔。

徐渭的其他楹联作品亦颇多佳构。有不少是围绕治学读书生活的,如:

旧业尚存三径草;
小窗独对半床书。

以菜作齑虽曰易,
磨针从杵岂非难。

日午凭栏,看几点落花,听数声啼鸟;
夜深缓步,待半帘明月,来一榻清风。

(以上题书斋联)

水隔笙簧,白日鸟啼花竹里;
庭围锦绣,青春人在画图中。

(题张氏书室联)

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
(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题卧室联)

从徐渭题写的对联中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和处世态度。例如:

无求不着看人面;
有酒可以留客谈。

(家居联)

世间无一事不可求,无一事不可舍,闲打混亦是快乐;
人情有万样当如此,有万样当如彼,要称心便难洒脱。

(以上赠人联)

徐渭其他一些题写戏台、寺庙等的楹联也都贴切生动,例如:

画栋倚青霄,继往开来,瞬息竟成千古事;
雕梁挥彩毫,修文艺武,片时顿觉百般新。

四美具,二难并,人正好逢场作戏;
千金多,一刻少,天何不转夜为日?

(以上题戏台联)

思亲泪落吴江冷;
望帝魂归蜀道难。

(题芜湖灵泽夫人祠联)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题杭州凤凰山城隍庙联)

明代其他重要楹联作家也多有作品传世。例如:

杨慎题昆明华亭寺的楹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祝允明题扬州凝翠轩联:

四面有山皆入画;
一年无日不看花。

李东阳题山东曲阜孔府的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

张居正题故宫文华殿的楹联:

四海升平,翠帷雍容探六籍;
万机清暇,瑶编披阅惜三余。

王守仁题杭州于谦祠的楹联: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左光斗的自题述怀联: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顾宪成题东林书院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史可法自题的述怀联:

斗酒纵观廿一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这些传世的名联佳对,窥一斑而知全豹,大体上可以反映明代楹联创作的盛况和所达到的新水平。

三、清代楹联的鼎盛

楹联发展到清代进入了极盛时期,楹联创作出现一个黄金时代。如果说,每一个时代或朝代都有它的文学代表形式,如先秦散文、汉赋、六朝骈体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那么,清代文学上的代表作,除小说外,就是楹联。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都爱重文学,喜欢吟诗作对,提倡并亲自撰写楹联。据《日下尊闻录》记载,清宫内外一切皇帝游幸的地方,几乎处处都有楹联。当时紫禁城内宫门楹联就有一百二十多副。由于帝王的爱好和推动,我们这个素称“诗国”的民族,在宋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终于把楹联推上了最高潮,成为盛行全国、风靡官民的世风时尚。满族人富察敦崇在乾隆二十三年印行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京城“春联”和“门神”的情况,其“春联”条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其“门神”条中说:“门神皆甲胄执戈,悬弧佩剑,或谓为神荼、郁垒,或谓为秦琼、敬德,其实皆非也,但谓之门神可矣。”由此可见,宋、明时代曾经在桃木板上相互挤斗的对联和门神,到明末清初都被挤出了桃板,桃木板儿被废弃不用了。春联空前兴盛而门神却趋于冷落。

清代楹联的鼎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普及。从皇帝的宫殿到监狱的牢门,从官署衙门到文人书斋,从富人的厅堂到穷家的茅舍,从贺婚祝寿到吊丧悼亡,以至庙宇亭榭、名胜古迹、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无处不见长短不一、情趣各异的对联。二是楹联种类的多样化和争奇斗胜。除流行最广的春联外,各类喜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装饰联、应制联、交际联、集联、课联和文艺作品联等都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三是楹联的内容广泛深刻,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述史记事,宣传鼓动,哲理格言,歌颂评赞,批判讽刺,斗智弄巧,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内容都在楹联中得到了反映。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歌颂祖国、讴歌进步、讴歌劳动、反抗和鞭挞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等的重要社会内容。四是楹联的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它突破了五七言为主的格律诗的句式,创造出许多新形式,有诗句也有散句,有短联,也有长联,非常灵活自由。五是楹联的艺术性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特别是这一时期崛起的名胜古迹联,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相当多的楹联都是艺术珍品,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人们漫行中华大地,神州八方,哪里有名山大川,胜迹佳境,佛殿书院,名祠仙窟,画阁芳园,哪里就有名家高手制作的楹联。这些楹联,犹如一串串闪光耀彩的艺术明珠,与祖国的秀丽风光相映生辉,把美丽的河山装饰得更加典雅壮丽,美不胜收。六是涌现了一大批楹联大师,创作了难以数计的楹联作品。楹联大师如康熙、乾隆、纪晓岚、郑板桥、梁章钜、彭元瑞、何绍基、邓石如、翁方纲、林则徐、彭玉麟、钟云舫等,真如唐代诗人那样群星灿烂。

康熙和乾隆是清初的两位极负盛名的楹联家。这个时期,政治安定,经济恢复,国势承平,史称“康乾盛世”。康乾二帝重视文治,本身也擅长诗词书法,喜好游览名胜,每到一处,往往题辞书联,留下了许多对联作品。

康熙的楹联佳品如:

波光先得月;
山秀自生云。

(题苏州仰苏楼联)

松声竹韵清琴榻;
云气岚光润笔床。

(题苏州行宫联)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宏敷五典,无轻民,事惟艰。

(题故宫乾清宫)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挽郑成功联)

乾隆的楹联佳品如:

怀抱观古今;
深心托毫素。

(题故宫三希堂)

绩奠九州垂万世;
统承二帝首三王。

(题山东禹登山大禹庙)

雁塔影标霄汉表;
鲸钟声渡石泉间。

(题苏州虎丘寺)

胜赏寄云岩,万家总输奇秀;
清阴留竹柏,四时不改葱茏。

(题中南海静谷)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题北京孔子庙大成殿)

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溟探大本;
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

(题沈阳故宫文溯阁)

生全孝,死全忠,拼此身报答君亲,忍辱含愤志士仁人今感泣;

朝在潮,夕在汐,凭浩气流行江海,御灾捍患吴山越水古英灵。

(题浙江吴山伍子胥庙)

纪昀,字晓岚,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不仅是国学大师,而且是对联圣手。他作联极尚工巧,妙联佳构,出人一筹。请看他题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楹联: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这是曾受到乾隆称赞的一副巧联。八十君王:指松树。八十,即“木”字分拆,木中之君王,松也。十八公,亦为“松”字分拆。介寿:祝寿。九重天子:指康熙、乾隆等来山庄避暑的清代皇帝。上联将“八十”与“十八”字序颠倒,突现一个“松”字,从而写出了风物的特色;下联将“九重”与“重九”字序颠倒,衬托渲染了帝王避暑生活的特点。兼之上联联尾拟人和下联联尾描写相对仗,读联思物,如闻“万壑松风”传酒令,如见山庄天子宴饮景。尽管反映的是帝王生活的一角,但艺术上堪称佳构。

再看纪昀的几副妙联:

有钱难买命;
无药可医贫。

(题财神和药王合庙神龛)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改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诗句成联,以嘲某庸医)

绣阁团同望月;
香闺静好对弹琴。

(贺天津太守牛稔文子完婚联,巧用“牛郎织女”和“对牛弹琴”两个典故)

纪昀与人联句更见其妙,请看:

太极两仪生四象;(邀宴,主人为纪迟到而出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纪双关对句)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清代乾隆年间,时人因工部失火,大司空金简奉旨修建事出句,内嵌“金、木、水、火、土”)
北人南相,中书君什么东西。(纪晓岚借一位任中书官的同乡之事对句,内嵌“东、西、南、北、中”)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乾隆巧出析字句以试问)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纪昀对以谢恩告假)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乾隆游江南即景出句)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纪即景对句)

林则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政治家,而且对历史和文学都有很高的修养,平生所题写的对联很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题江苏廉访使任所大堂)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题家中堂室)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
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自题格言联)

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
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题福州贡院)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题嘉定归震川先生祠)

小队出郊坰,愿七萃功成,甲洗银河长不用;
偏师成堡垒,看百蛮气慑,烟消珠海尚余清。

(题为禁烟练兵而建的演武厅)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挽关天培)

钟云舫是清代擅撰长联的大家。在清代楹联越写越长的趋势中,他所写的许多长联,代表了这一时期长联创作的成就和水平。

钟云舫,四川江津人,生活于同治、光绪年间,一生坎坷。曾因文字切中时弊,揭发贪官污吏而入狱。今存钟云舫所撰超长联三副,一副是题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的楹联,一副是六十自寿联,另一副是题他的家乡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后两副将在本书“超长联”部分论述。兹录望江楼公园的一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幽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清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这副超长联是钟云舫写于狱中的感愤之作。

此联上联由望江楼的近景写到远景:葱岭的白雪,白河的烟雨,丹景山的红霞,青衣江的轻雾。这些山河景色之美,吸引着往古的文人墨客和守边将士。然而,令人悲怜的是,花蕊夫人、才女薛涛,这些风流艳丽,都早被历史埋没,空留香坟了。这怎不令作者感叹人生无可把握,犹如庄周梦蝶呢。下联回溯四川的历史,细数诸葛亮、庞统、董宣、公孙述等英雄的业绩。但是,这些英雄业绩也都在历史的乱、治交替中销声匿迹了。这倒还不如文人骚客那样歌赋寄情,陶然山水。想到自己的惨痛遭遇,“终落在乾坤套里”,已是悔恨莫及了,有哪一块云是我头上的天呢?全联愤世悯人,一泻如注,如泣如诉,哀怨感人。

钟云舫不仅在长联创作中独得魁首,而且短联,特别是春联也写得风骨高雅,不落俗套。其中有嘲弄“神仙”、“圣贤”的,有抨击时政官场的,有刺富悯贫的,有陈情诉冤的。这里选录几联:

神仙何必讲道德;
圣贤究不免迂酸。

吏治牧羊夸猛虎;
军家捕鼠养馋猫。

还有不少对联表现了旧社会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苦生活和一身傲骨。如:

谋生梦好鸡常破;
索债人多犬不闲。

满腔子都是恻隐;
一肚皮不合时宜。

几根穷骨头撑起气运;
两个大眼孔看倒乾坤。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来年去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侠烈一层,刚傲一层,愚拙一层,屈指世间谁似我?
功名相厄,银钱相厄,疾病相厄,伤心命运不如人。

在清代各类楹联竞相争奇斗艳的盛况之中,名胜古迹联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遍布全国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胜迹名联,大多出自清代人之手。其构思之老练,行文之典雅,技法之高超,意境之深沉,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不胜枚举的名迹佳联中,我们选录彭玉麟的几副作品,庶可代表一般。

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曾任曾国藩幕僚,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官至兵部尚书。他一生题写过不少胜迹联,酣畅淋漓地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值得我们借鉴。例如:

胜地足流传,直博得一代芳名,千秋艳说;
赏心多乐事,且看此半湖秋水,十顷荷花。

(题南京莫愁湖)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题山东泰山万仙楼集句联)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题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心远天地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
我辞江汉去,推窗寄慨,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题武汉黄鹤楼)

百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只有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题广州越秀山镇海楼)

钟阜割秀,清溪分源,咫尺接层城,叹禁苑全虚,尚留此寺;
谢傅棋枰,荆公第宅,去来皆幻迹,问孤墩终古,究属何人?

(题南京半山寺)

战舰列千军,想当年小乔夫婿,破浪乘风,多少雄姿英发。今我戈船来系楫,吊古凭栏,叹几许事业兴亡,只赢得残灰劫火;

湖天开一碧,看此日大地山河,落霞孤鹜,无非活泼生机。谁家铁笛暗飞声,悲歌击筑,把那些沧桑感慨,暂付与芳草斜阳。

(题江西永修县吴城望湖亭联)

清代楹联之所以能出现全盛局面,创造出一个灿烂辉煌的楹联艺术时代,除了当时社会所提供的许多现实的有利条件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一时期的联坛作家敢于大胆地突破楹联格律的种种传统,善于从当时已经成熟的其他文学形式中吸取营养,借各种文学的体式、句式、技法、风格、修辞为我所用,诸如诗的精练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的中调长调,曲的急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小说的描写对话,经文的节短韵长等,一切可取的文学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楹联几乎都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有的楹联像赋。例如:

当年多士登楼,追陪雅集。溯渔洋修禊,宾谷题襟,招来济济英髦,翰墨壮江山之色。繄玉钩芳草,绿蘸歌衫,金带名花,香霏砚席,扬华藻,至今传宏奖风流。贤使君提倡骚坛,谁堪梅阁联诗,芜城续赋?

此日有人骑鹤,烂漫闲游。怅文选楼空,蕃厘馆圮,阅尽茫茫浩劫,园林剩瓦砾之场。只桥畔吹箫,二分月古,湾头打桨,十里春深,补柳栽桑,渐次复升平景象。大都会搜寻胜概,我欲雷塘泛酒,蜀井评泉。

(清代道光进士何栻题扬州题襟馆)

有的楹联像散文。例如;

出门一瞧,数十里图画屏风,请看些梵宇僧楼,与丹枫翠柏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

归台再想,几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门黄阁,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争名,利者夺利,圣者益圣,庸者愈庸。

(济南千佛山北极台联)

又如:

侍金銮,谪夜郎,他胸中有何得失穷通。但随遇而安,说什么仙,说什么狂,说什么文章声价。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原,汉曼倩,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人胸次;

踞危矶,俯长江,这眼前更觉天地空阔。试凭栏远眺,不可无诗,不可无酒,不可无奇谈快论。流连四五日,岂惟牛渚月,白纻云,青山烟雨,都收来百尺楼头。

(黄琴士题安徽采石矶太白楼)

有的楹联像经文。例如:

一屋一椽,一粥一饭,檀越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

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度,幻影非坚,凡心未尽,圣果未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

(镇江金山寺斋堂联)

清代楹联受宋词、元曲的影响特别大。由于借鉴和吸收了词、曲的体式、格调和手法,楹联的容量、形式、风格和表现技巧都发展得更加丰富多彩。这里,我们概略地做些探讨。

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文学家和楹联作家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引《弦索辨讹》中说:“三百篇后变而为诗,诗变为词,词变而为曲。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之北。北曲不谐于南而始有南曲。南曲则大备于明。”(《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第七页,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曲出版社一九六〇年版)在中国诗歌史上,古风、格律诗、词、曲都有历史渊源关系,既有纵向的继承和发展,又有横向的借鉴和吸收。因此有人说,词是诗之余,曲是词之余。而楹联,作为诗歌家族中的一员,它从孕育、诞生以至发展、繁盛,也先后从各种文学形式,特别是诗、词、曲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楹联从宋词中吸收营养而得到发展和创新。词,原是和燕乐相配的一种歌词,又称“曲子词”。燕乐者,宴乐也,是一种从印度、中亚细亚经新疆、甘肃传入中原的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新兴乐曲,隋、唐时代盛行并被用到宴会上。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而兴起的宋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或根据段数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运用的是长短句,不像格律诗,每句字数必须相同。词的对仗,也不像格律诗那样有明确的规定,而是因词调而异,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不像格律诗平仄必须相对,而且宋人填词还有突破定格的现象。同时,词的容量较大,写景抒情、述史咏怀,酣畅淋漓,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词的这些特点和优点,逐渐地被楹联家们引入自己的楹联创作中,使楹联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大的突破。其表现主要为三个方面:

第一,借鉴词的体式而创造出长联和超长联。词中的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通常是上、下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大致相对仗,这种双调就为长联的产生提供了启示。而词的长调(慢词)则可看成是超长联的引发者。清联中有些长联,俨若一曲双调,其上、下联与词的上、下阕,形式相近,字数、句式也大体相同。例如:

试看他春如醉,秋如醒,合四时间变幻景光。尽消凝晴姿雨态,夕霭朝晖,雪映霞酣,星初日午。安排着诗酒琴歌,话南渡当年,过去漫牵无限感;

恰好这山为迎,水为送,买一篷儿拓开怀抱。遍探寻邃馆岑台,回楼古刹,名泉秀石,宠柳妍花。狎玩些烟波鱼鸟,算西湖此日,到来俱是有情人。

(熊香海题杭州西湖问花舫)

又如: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江山,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李联芳题武汉黄鹤楼)

第二,吸收词的同字可以对偶的方法,突破异字相对的限制,形成可用同字相对的宽式作联技法。例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采桑子》)

颇有几文钱,你求,他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拜,夕拜,教我为难。

(某财神庙联)

第三,活用词的对偶句脚平仄对仗极为自由的特点,对联的某些句脚不拘上仄下平的定格,有时可以平对平、仄对仄或出句平而对句仄。

词的例子:

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句脚平对平)

波似染,山如削。

(柳永《满江红》,句脚仄对仄)

柳丝长,春雨细。

(温庭筠《更漏子》,句脚仄对平)

楹联的例子: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唐才常挽谭嗣同。句脚平对平)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出来,千里重若意,永言黄鹤,志士心未已。

(拼字巧联。句脚仄对仄)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涛涛,大宗师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主考从天而降。

(李调元对某官。句脚仄对平)

曲对清代楹联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曲是产生于宋,兴盛于元,流行于明、清的一种韵文,其体式和词相近。王国维称曲是“中国最自然的文学”。这是因为曲最早发源于民间,就其风格而言,典雅与通俗共兼,庄重与谐趣并存。在行文造语方面,较多运用口语、俚语、成语等;在用字技巧上,比起诗词来也多见复字、叠字和衬字;从格律上看,用韵和平仄相当宽,形式更自由。由于可用衬字,同一曲调的字数伸缩性很大,有的曲调甚至字句不拘,可以增损,还允许个别的根本不讲平仄的“自由句”。总体来说,曲较诗、词自由灵活。

作为格律诗形式之一的曲,虽然较为自由,但也是讲对仗的。曲对仗的主要形式有:

其一,两句对,亦称“合璧对”,最常见。例如:张可久的[南吕·一枝花]《湖上归》:“长天落彩霞,远水涵秋镜;花如人面红,山似佛头青。”又如张可久的[双调·折桂令]《赠歌者秀英》:“倾国倾城越西子梨梨枣枣,行云行雨楚巫娥暮暮朝朝。”

其二,三句对,亦称鼎足对或“三枪”。如[正宫]《三煞》:“涨一竿春水,带一抹寒烟,棹一只渔船”;[南吕]《感皇恩》:“一帘风,三月雨,五更寒。”

其三,扇面对,如第四句对第六句,第五句对第七句。例如:[正宫]《三煞》中的第三句到第六句:“新妇矶头,鸥鹭乡中,女儿浦口,鹦鹉洲边。”

其四,四句对,亦称联璧对。如[大石调]《玉翼蝉煞》:“云黯黯,水迢迢,风凛凛,雪飘飘。”

其五,联珠对,即一首曲中对仗的句子占压倒多数,只有少数不对。如[大石调]《玉翼蝉煞》全曲二十九句,不对仗的仅五句,其余二十四句分别对仗。

其六,两韵对,即出句尾字和对句尾字同一韵部。例如“春花明彩袖,春酒满金瓯”,不但两个“春”字同字相对,“袖”与“瓯”又同属曲韵十六部“尤侯”。

其七,首尾相对,亦称鸾凤和鸣对。如杨朝英“小令”[正宫]《叨叨令》(叹世)首句作“想他腰金衣紫青云路”,末句作“那里也龙韬虎略擎天柱”。

其八,重叠对,即第一、二、三句对第四、五、六句。例如:《北词广正谱》所引[越调]《鬼三台》前六句的曲文是:“两家局安营地,施谋智,似挑军对垒;等破绽,用心机,色儿似飞沙走石。”

曲的对仗的特点主要是:

其一,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更普遍,还出现了似对非对即在“对与不对”之间的句子。

其二,句中自为对的现象较常见。如《铁拐李》第二折第五曲:“你嫁个知心可意新家长,那里发付那有母无爷小业冤。”又如《梧桐雨》第四折第十曲:“本待闲散心追欢取乐,倒惹的感旧恨天荒地老。”

其三,错综成对或倒字(词)为对。如《碧桃花》第一折第七曲:“可正是月明千里故人来,惭愧你东风一夜传芳讯。”“传芳讯”倒为“芳讯传”正好与上句“故人来”相对。又如《赵氏孤儿》第一折第八曲:“可不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错综回环成对。

其四,以俗语入对的现象很普遍。如《望江亭》第一折第七曲:“一会儿甜言热趱,一会儿恶叉白赖。”又如《城南柳》第一折第八曲:“玄都观为头树,彭泽庄第一株。”“为头”作为口语,跟“第一”字面不对而意义恰对。

曲,既有格律可守,又有很大的自由驰骋的余地,因而容量较大,表现力较强。作者既可用“联套”形式长篇叙事,又可用“小令”来抒情;既可使用典雅的词语,又可把一切方言、俚词、外来语容纳进去,使格律形式和自由表达有机地统一起来,收到灵巧有趣、雅俗共赏的效果。曲的这些特点,给楹联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清代楹联正是吸收了曲的新特点、新营养,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兹举一曲五联实例比较说明:

关汉卿《黄钟煞》: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叫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某君中举后自嘲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千李万,都来锦上添花。

批判时政联:

什么天主教,称天父天兄,绝人伦,灭天理,光天化日,闹得天昏,赶多咱天讨天诛,天才有眼;

这些地方官,似地贼地寇,掘地宝,剜地藏,胜地名区,变成地狱,又搭上地租地税,地也无皮。

上海嘉定花神庙许太眉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

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杭州西湖中山公园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北京圆明园戏台楹联: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清代楹联在鼎盛繁富的另一面,则有点“滥”。这种“滥”之弊,在挽联和应制联中表现得更为严重。据梁章钜《楹联丛话》和吴恭亨《对联话》所记载,清季帝后藩臣、富绅名流遇有丧事往往挽联如云,呈耀笔墨。如清隆裕太后之丧,京师开追悼会,有挽联数百副。其中虽不乏佳作,但也有许多属应酬之作,思想艺术都不可取。

清代的应制联更是盛行一时,凡遇皇家典庆,皆命臣属进御对联。这些应制联,无不是铺鸿藻,申夸景铄,歌扬皇德,鼓吹升平。康熙、乾隆两朝曾两次编辑“万寿盛典”文册,收编进御楹联。例如康熙五十二年六十岁生日时,京城自大内出西直门直达西苑,皆建立牌楼坛宇,每座上都有楹联,皆出自当时的名公硕彦之手。例如:

文德武功,兼帝王而大备;
心宗性学,贯圣智以纯全。

沸地笙镛,丹凤和鸣占景运;
弥天烟霭,青鸾翔舞识祯符。

十雨五风,处处康衢歌帝力;
千秋万岁,年年华渚耀神光。

日之升,月之恒,万年延宝祚;
天所覆,地所载,亿祀奠金瓯。

敷天长戴仁天,知后天之不老;
大地同游乐地,真应地以无疆。

又如乾隆五十五年八十岁寿典,华祝嵩呼之盛,呈献楹联之多,更是史所未闻。诸如:

皇建福极;
位在德元。

尧龄增瑞甲;
轩纪叶长庚。

五福堂同五代;
八旬时念八征。

人如夏谚歌游豫;
地是春台乐嗥熙。

福由天纵超千圣;
年越古稀又十春。

文武神圣在明明德;
位禄名寿得全全昌。

七曜灿珠囊,荣镜宇宙;
万年绵宝箓,合撰升恒。

久道、久照、久成、久征不息;
贞观、贞明、贞一,贞下起元。

旸雨协丰,占征念九畴之八;
京垓增泰,策呼闻万寿者三。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风缥缈奏丹墀。

又,清紫禁城中,各门、宫、殿、屏、榻、扇,皆有应制春联,每年腊月下旬悬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这些春联,系乾隆年间敕命儒臣分手撰拟,典丽堂皇,藻绘粉饰,所以不得改易。其中有需要换新的,只换新绢,联语仍用原文。例如:

麟定螽诜,叶二南于彤管;
星轩月殿,配一德于丹宸。

(坤宁宫联)

日丽丹山,云绕旌旗辉凤羽;
祥开紫禁,人从阊阖觐龙光。

(太和门联)

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环紫极;
皇图千祀永,尧天舜日启青阳。

(乾清门联)

辉骈宝券晋云阊,推策纯常集嘏;
庆衍瑶筹赢澥屋,阐珍舄奕流禔。

(宁寿宫敛禧门联)

优游茀禄咸宜,宝箓日增侔岱华;
昌炽寿耆弥固,瑶躔春茂式玑衡。

(养性殿联)

皇图盛际阳春,观苍驾,日升久照;
帝座高临北极,庆紫垣,星拱端居。

(皇极殿联)

这些应制联,如同封建帝王制度一样腐朽,自然也随着封建帝制的埋葬而同时被历史淘汰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