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霸业的开启:扩展“娃哈哈”的版图
宗庆后在中原地图上摆开自己的销售阵势之后,强大的广告力度起到了良好的推广效果,使娃哈哈拥有了密集的销售渠道。看着娃哈哈在市场上持续热卖,他的心里燃起了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但是在兴奋和高兴之余,总有一点莫名的忧虑盘旋于宗庆后的心头。经过思考,宗庆后发现随着娃哈哈的规模在市场上不断增大,它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因此出现的不只是销售额增多的好现象,后方基地生产能力跟不上节奏的现象也逐渐显露。宗庆后在没有去郑州市场发展之前,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就已经在华北、华东地区热销了,后来经过销售、宣传人员的推广,娃哈哈更是在全国很多地区形成了全面热销的局面。
每天往娃哈哈公司打电话订购产品的信息不断,产品供货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到了倒卖进货指标的夸张地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宗庆后每天来到公司,看到的都是围在公司外面的货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充足的货源,就等于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就要面临失去客户的危险。懂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宗庆后,逐渐意识到这样下去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果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客户或消费者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有一些闻到“鱼腥味”的商家揭竿而起,出现克隆娃哈哈的“新产品”,这才是最让人担忧的。那样不仅会扰乱宗庆后和他的员工们辛苦创建的销售渠道,而且那时,无论能否成功清理“克隆品”,都会给娃哈哈涂上一层灰色,这个沉重的代价,是娃哈哈无法承受的。
宗庆后的担心不无道理,而且有些“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味道。更糟糕的是,供货不足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娃哈哈市场的一线销售人员就汇报信息,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假冒伪劣的娃哈哈产品。并且,各种生产儿童营养产品的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各种各样的儿童营养液涌入市场。虽然宗庆后已经注册了娃哈哈的商标,并且,为了预防类似名字的出现,还特意抢注了几十种与娃哈哈品牌相关的商标。但如果那些厂家有意生产娃哈哈的仿制品,并以低廉的价格销售,不仅会给企业品牌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还会使娃哈哈的正常经营额出现滑坡。
当下,摆在宗庆后面前的路无非是增加生产力、保护销售渠道,但增加生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那么轻松。扩大生产就代表要扩大厂房,扩大厂房也就意味着要扩大工厂面积,要知道,一旦牵扯到土地问题,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十分艰难。或许,如今人们会说,这根本不是问题,直接在土地拍卖会上挑一块地,然后竞标不就成了吗?但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土地管理改革的初期,很多与土地相关的法律都不完善,土地买卖虽然不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但也并不能明目张胆地进行。在这样一个时期,每一分土地的用处,都要向相关部门申报、审批,所以,宗庆后想要建厂房并获得使用权,必须向政府部门申请批示。
宗庆后从校办企业一路走来,加上他曾是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的经营承包者,主要打交道的部门只有教育局,其他部门的人员根本没有一个认识的。而现在,为了厂房的扩建,他必须与政府和土地部门打交道,这确实让宗庆后有些犯难,因为当时他没有一点关于这方面的人脉资源,但是厂房又急需扩建。对此,宗庆后选择主动出击,他以最快的速度拟定了一份企业的详细资料,包括每月的销售额、创利额,以及当下厂里所面临的情况等,希望相关部门给予土地审批,让厂房得到扩展。然而,宗庆后投出的石头,犹如石沉大海一般音信全无。
在这个紧要关头,宗庆后知道光着急也没有用,所以他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忍耐力。不知不觉之间,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娃哈哈供货不足的情况不仅没有减退,还越来越严重。宗庆后再如何淡定,在面对如此情况时,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他焦急地等待着政府的批示。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希望也越来越渺茫。要知道,宗庆后可不是一个坐吃等死的人,他不会在等待中浪费时间,与其这样等待一个可能失败的消息,还不如去努力创造另一个成功的事实。就在宗庆后为此事忧心的时候,平静的湖面突然激起了波澜: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一篇关于娃哈哈发展现状的文章,被中央高层领导注意到,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宗庆后结束了等待的苦闷时光。
1991年,宗庆后在面对来自新华社两名记者的采访时,当被问到“目前娃哈哈的发展现状”,等候政府审批厂地的宗庆后,毫无保留地介绍了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危机,他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把企业的发展史和种种遭遇告诉了记者朱国贤。朱国贤被宗庆后敢于拼搏事业、先考虑员工生存问题的精神所折服,于是,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娃哈哈的长篇调查报告和发展状况报告。朱国贤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娃哈哈从小企业走向大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克服的种种困难和当下所面临的难题,并对娃哈哈做了一个精细的总结,比如,娃哈哈没有成品仓库,库存为零;资金流动快速,回款周期不到一周,是很多老牌企业无法比拟的。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没有欠款,实属罕见。但娃哈哈企业有扎实的基础,不仅流动资金没有阻碍,还很充足,银行存款过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