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总经理的胸怀——记仪征化纤公司总经理任传俊

一个总经理的胸怀——记仪征化纤公司总经理任传俊

他给人的印象太深了。

他跟你谈起自己管理的企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从宏观上的决策,到具体繁琐的数字,他都思路清晰,心中有数。

他跟你谈起公司的一万八千名职工,面带微笑,充满了人情味,使你觉得,他与企业的主人们心心相印。

他谈起公司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又目光深邃,话语富于哲理,充满希望。

他仿佛如那宽阔的扬子江水,蕴含着无限的能量。

他,就是我国最大的化纤生产基地——江苏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任传俊。

他有着现代企业家的胸怀。

他的信念:我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

1984年底,任传俊挑起了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的重担。

当时,他刚满40岁。

那是扬子江畔最寒冷的时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然而,当他稳稳地站在方圆三十华里的化纤厂区时,心里却涌出股股热流。

他清楚地记得,脚下这块土地具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多少志士仁人为这块土地奉献出鲜血和青春。

他清楚地记得,六年前这里还是一万四千亩农田,是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使这具有80年代初世界水平的化纤城如雨后春笋般在这里雄伟地崛起。

他不会忘记,两万多建设者在这里奋战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还有联邦德国、日本专家留下的友谊。

他不会忘记,工程建设的前任领导者们把这副重担托付给自己的激动、期望的目光,25亿元的家产,可不是个一般的数字。

还有,公司除国家财政拨款7亿元外,其余建厂资金全是借债,一期工程就借债7个亿。负债经营,一天付出的利息就高达32万元。

然而,工厂搞好了,一天同样能赚100多万元,早一点还债,早一点为国家和人民创造财富。

压力,也是动力。

任传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就要高屋建瓴,使重点工程项目作重大贡献,一起步就身手不凡。

他深深意识到,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家,就要自觉压担子,制定高起点的目标,大刀阔斧地往前闯。

完善总经理负责制,理顺内部关系。

健全总经理办公会制度,与党群部门团结一致,依靠集体的力量决策,增加透明度。

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985年,是公司投料试车的第一年,任传俊在没有要国家3000万元试车费的情况下主动冒风险承担了6.5万吨国家指令性生产任务。为此他在现场和工人们整整奋战了一百天,不仅超额完成任务,还向国家上缴利税1.3亿元。

1986年,公司又胜利完成了13万吨国家指令性生产任务,实现利税比上一年增长一倍多;1987年又完成18万吨生产任务,利税又增长了60%。到这一年底的整整三年,仪化公司已为国家生产了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36万多吨,实现利税8亿元。

这一年,我国跨入了世界化纤大国行列。

仪化公司每年都以50%的速度扩大生产规模,为我国成为世界化纤大国作出了贡献,这不是一个枯燥的数字,而是仪化人智慧、实干和忘我精神的融汇。

这里面,也融汇着任传俊的心血。

1988年,他把目光盯向了更高的目标。

由于二期工程涤纶二厂投产,年产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要达到26万吨,比1987年增长53%,主要生产厂的生产指标年内要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

压力,并不是指陡然增长的产量,而是自身需要的化工料紧缺、价格暴涨,仅因原料涨价而使成本额增加一亿七千多万元。

为了国家和纺织行业的利益,任传俊毅然把着眼点放在企业内部,增强自我消化能力。

为寻求原料,开辟国内外两个市场,他亲自率领高级代表团,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以求得新老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在日本,他的老朋友——日本东洋株式会社的一位老板关切地对他说:“现在国际市场化工原料价格猛涨,日本、美国的一些化纤厂都主动压低了产量,你们为什么还要把产量增加到20多万吨?”

任传俊微笑着回答:“中国有那么多纺织厂等待原料,我压低产量,他们怎么办?”

日本老板又说:“那是你们政府的事。”

任传俊仍然微笑着说:“我们是会主义的企业,首先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日本老板为他的话打动了,连连说:“对,对!我完全理解了。”

1988年经过全公司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全年26万吨化纤生产任务,由于立足于自我消化涨价因素,仅节约原料一项价值就达3000万元。

如今,仪化公司在国内外已经有了知名度,其特征是效益、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已被排在全国50家大企业之内,产品销售面已覆盖3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计划单列市),并已走向国际市场。

1985年,上海纺织行业没用过1公斤仪化的产品,而现在仪化产品占上海纺织业全年使用量的1/5。

目前江苏省出口纺织品所用的原料,大部分是仪化公司的产品。

面对这种乐观的局面,任传俊是冷静的,他对负责供销的同志说:“产品越紧俏,服务越周到。一是产品质量创优,二是搞好售后服务。”

他亲自带队到上海、广州征求用户对仪化产品的意见。

他让供销部门每年都发出几百封信,听取用户对仪化产品的反映,四年来已发出1700多封,供销部门还先后派多人到27个省市的200多个使用仪化产品的厂家专访。

1987年上半年,上海纺织局提出由仪化公司试制部分有光涤纶短纤维,用来生产缝纫线,以取代从国外进口。任传俊知道后,立即组织人力,利用设备检修的间隙,安排专门生产线,调整工艺流程,在过去一直生产半消光涤纶短纤维的基础上,试制出100吨有光1.2D×38毫米的涤纶短纤维,及时运往上海,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1988年6月,江苏阜宁棉纺厂发生火灾,灾后第三天,任传俊就要求供销部门及时调运涤纶短纤维支援,先后三次调运200多吨,保证了该厂恢复生产的需要。

仪化公司对使用自己产品的厂家热心关照,而对各种各样要求经销仪化产品的贸易公司断然拒绝,不给其以可乘之机。

这一点,仪化公司是问心无愧的。

这也是任传俊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家的追求。

他的口号:要把职工当回事

1988年4月,任传俊手捧一封群众来信,连续几个晚上看到深夜。这封长达一万六千多字的群众来信,是一位在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写的。信中对公司现状、管理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多好的职工呵!任传俊心头一热,将信郑重地批给有关部门,让更多的人听到职工的心声。任传俊不止一次地说:“作为公司领导,一定把职工当回事。否则,你不把职工当回事,职工也不会把你当回事,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企业的一员,是职工的代表。”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通过职代会主动征集职工民主提案。仅从他任总经理四年多来,已征集民主提案1300多件,1987年征集的258件提案中,涉及公司改革的占72.7%。1988年,他又提出设立“最佳提案”,并亲自为10名“最佳提案”获得者颁奖。

设立“总经理信箱”,开辟与职工直接交流的渠道。从1988年3月以来,设立在厂区、生活区的11个“总经理信箱”已收到职工来信400多封。

鼓励职工在生产经营中提合理化建议。四年已收到合理化建议数千项;许多职工还自发参加“仪化优势、劣势和对策”的大讨论,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

职工的热情,使他充满信心。同时也使他想得更远:尊重职工,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同样,理解职工,了解他们的志向、抱负,也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职工素质,为他们施展才能创造条件,才能使企业具有活力和凝聚力。

他思索了职工的现状:一万八千名职工,来自全国29个省市,而且都是“市场采购”来的,其中青工占70%,求知欲望高,文化、技术素质低,与现代化技术、设备和先进生产工艺的要求不适应。而且前几年在社会上流行“文凭热”时,有1100多人报考与本岗位技术无关的法律、中文等自学考试,忽略了技术水平的提高。

他曾风趣地说,仪化公司毕竟不能办成律师事务所。

堵是不行的,只能疏导。他和公司其他领导商量后,响亮地提出了“岗位成才”的口号。

凡是通过技术考核,实际技能超过规定级别的,发给相应的技术津贴;青工在实际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经考核成绩优异,发给“岗位成才”奖,并晋升工资。

高级技工经过考核、评定,达到技师水平的,可授予技师职称,享受工程师待遇。

既满足职工的求知欲望,又让他们看到新的出路。

职工在各个岗位开展技术练兵活动形成热潮,1987年以来全公司有12000人次参加了各类技术、业务培训,占职工总数的70%。1986年以来有266人获“岗位成才奖”,1988年有3人经试点被评为工人技师,全面评定工作业已展开。

对脱颖而出的各类人才,任传俊敢于向他们身上压担子。

有400多名经过岗位实践锻炼的中青年干部被提任重用;1982年以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三名已分别提拔为主要生产厂涤纶一厂、二厂、三厂的副厂长,有的已开始主管技术工作;目前车间主任、工段长一级的干部,60%以上由新毕业的大学生和青年工人担任。他们当中,有的曾获全国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任传俊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还念念不忘的是,要想使职工热爱企业这个家,必须把企业办成职工之家。

也许是他在东北工作、生活了十多年的缘故,他直观地感觉到。冬天的扬子江畔大概是中国最冷的地带了。再往北,可以名正言顺地取暖,往南,气温又比这里高。有时望着在大雪中跋涉的职工们,他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他突然想到了要为职工家里装上暖气。

这不是异想天开。

他细细地算了一笔账:自备的20万千瓦的热电厂,有足够的蒸气供应;而当时厂区和生活区里有38个锅炉,供热效果不好,耗煤量大而又有污染。改装暖气,从长远看利大于弊。

共产党人应该实事求是。他和其他领导集体商量,下决心砍掉37个锅炉,只保留职工医院的一个。一次性投资买些采暖设备,然后带领职工自力更生安装,1987年的冬天,一万八千职工生活、工作的地方,一下子变得春意融融。

他的目光,又转向职工的“菜篮子”。公司先后投资200万元,在仪征市、射阳县建立副食品基地和水产基地,还建立了两个500吨的冷库,每月都能向职供应3~4个品种的副食品。1988年仅自办的鸡场、鱼场就向职工提供副食品20多万公斤。

任传俊深有体会地说:“我们的职工的业余时间,大部分花在家务劳动上了,双职工早上买菜、送孩子上托儿所,中午回来又急着烧饭,晚上再洗洗衣服,学习、娱乐的时间太少。要下决心解决双职工和中小学生吃饭问题。”

他说话算数,1988年下半年公司从日本引进了快餐生产线,正在紧张安装,即将使用。这条快餐线每天可供应5000人的份饭,足以解决全公司3000多名中小学生的午餐问题,双职工也可以在单位食堂就餐,不必疲于奔波了。

他也没忘记,为全公司初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免费供应一瓶牛奶……

他的心够细了。

这也许与他经过艰苦磨难分不开。他出生在安徽凤阳,那里因出过朱元璋、凤阳花鼓还有贫穷而著名。他是农家子弟,读书不容易的艰辛铭记在心。读小学时,有时一天吃不上饭;读中学时,一月才有一元零用钱,有时还要拉板车勤工俭学。就这样,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专业。他经常动情地说:“咱们都是老百姓出身,啥时也不能忘了老百姓。他们最通情达理,不到非常为难的时候不会找到我们。所以,他们想到的,我们要为他们想到,他们没想到的,我们也要想在前面,好好地关心、尊重他们。”

1988年初的职代会上,任传俊感情真挚地双手抱拳,向每个职工代表作揖、敬酒。他连连说:“谢谢你们了!谢谢你们了!”

这一年的“三八”妇女节,他又把中层以上干部的夫人们请来,向她们连连道谢,对她们支持丈夫工作、当好贤内助表示感激。他的话清澈见底而又感人肺腑:“有时忙,我回到家里换下脏衣服就走,夫人说家里只是我的大衣柜。她是个贤内助,我是敬重她的。你们也是贤内助,我也敬重你们,咱们一起为公司的发展出力!”

仪化公司一期工程1988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时,他同样没有忘记把所有为工程作过贡献的老同志请来,请他们关照,请他们支持,话语坦诚、真挚。

这也许是一个现代企业家的人格的力量。

他的心愿:仪化要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任传俊认为,现代化企业不应是封闭型的,应热心参与社会活动。

1988年5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十多家首都驻宁新闻单位召开联谊会邀请他去,尽管那一天他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还是挤出时间去了。他在会上真诚地向新闻单位的朋友们表示感谢。他说:“企业参与社会活动,不仅有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这几年仪化有了发展,与新闻单位朋友们的关照分不开。”

他的目光是深远的。中华文学基金会成立,仪化公司热心参加了,任传俊作为基金会理事,成为中国作家的朋友。

中囯企业家报刊协会成立,任传俊应邀担任了顾问。这是为企业家鼓与呼的阵地,理所当然的应该支持。该会会长、《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张沛每谈起任传俊的热情,总是由衷地敬佩。

他还积极参加了文汇报举办的沿海城市“债务问题与经济发展”研讨会。

北京、上海、广州和江苏的数十家新闻单位与仪化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仪化公司不仅走向社会,本身也对社会开放。

在公司的总体规划中、文化设施占了一定的比重。目前,已建有占地10万平方米、包括古典园林和现代化游乐设施的大型公园;有14个活动大厅、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活动的工人文化宫;还有设施良好的影剧院、少年宫、科技馆等等。

任传俊的过人之处,就是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设施,邀请著名文艺团体和知名人士前来,一方面对职工进行高层次的文化熏陶,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开辟让社会了解仪化公司的渠道。

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来了,东方歌舞团来了,中国广播艺术团来了,数十个著名文艺团体来过这里;王昆,陈爱莲、姜昆、远征、苏红等著名演员在这里与仪化人进行艺术交流,他们目睹了这个与十年改革同龄的现代化企业的风采,又将仪化人的精神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文化部部长王蒙来了,荖名作家韶华、理由、艾煊、海笑来了。王蒙部长参观过后,真诚地为这里写下了“多姿多彩”的赞词。

还有社会名流、各界人士……

任传俊对所有来仪化的客人,都以礼相待,推心置腹。在仪化新老朋友中间,任传俊的直率、好客是颇有名气的。王昆、陈爱莲都为任传俊的热诚和对中国文化事业的支持所感动,陈爱莲曾热泪盈眶,连连说:“总经理,谢谢您,谢谢仪化人!”

任传俊的心情,自然也是不平静的。

然而,更使他不平静的,还有时时撩动他心扉的另一愿望:仪化公司要走向世界。

他算过一笔账:仪化公司1990年全部投产以后,将年产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50万吨,产量约占当时全国化纤总产量的40%。那时,仪征化纤公司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化纤企业,在世界上也是数得上的,仪化公司应当为发展外向型经济作出贡献。

虽然目前仪化部分产品已出口日本、新加坡,但这还不够,还要为占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作艰苦的努力。

他超前准备。

建立外向型经济的前沿阵地。利用海南大特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北京、海南省一起创办华海联合有限公司,任传俊亲自担任总经理,并明确华海公司的经营方针:内联外引,兴办实业,立足海南,走向世界。

增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力。仪化公司联合鸭绿江、长江、珠江流域的23个大中型化纤企业、科研部门和院校,组建了三江化纤集团。这个集团拥有8万职工,41亿元资产。任传俊清楚地知道,我国的化纤行业起步较晚,要适应世界纺织品市场的新形势,完成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历史使命,只有形成集团规模,进行多角化经营,建立垂直开发体系,创造出在时间、质量、数量、品种方面都具备竞争实力的产品。为组织好我国化纤史上这个最大的集团,任传俊又毅然挑起了总经理的重担。

永不歇息地奋进,这就是他的心愿。

他是幸运的,是改革的大潮,将他推上了领导这个中国最大的化纤企业的舞台,从而演出一幕幕默默无闻而又威武雄壮的活剧来;他是幸福的,每当企业为国家作出一点贡献,他内心里又充满了无限的喜悦;然而,他也是劳累而有过烦恼的。在一次新闻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他,你的酸甜苦辣是什么?他深思以后说:“矛盾多、负担重、待遇低,是当今企业家共同的难处。”他接着话锋一转,又微笑起来:“既然处在这个岗位上,我们总要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企业的主人们!”

这就是一个现代企业家的胸怀,博大而深邃。

(原载于1989年《青春》丛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