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化公司和仪化人

仪化公司和仪化人

这是我国基本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十年前,这里还是位于扬子江畔仪征境内的14000多亩农田;十年后的今天,一个国内外瞩目的化纤城雄伟地崛起,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的名字也由此闻名遐迩。

如今,30里方圆的化纤城内,设计能力为年产50万吨化纤的三个涤纶生产厂已经基本建成投产;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热电厂、日供水可达45万吨的水厂以及动力厂等辅助生产厂运行良好;供销、运输、安装检修、进出口等专业公司日益发挥作用;建筑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的住宅区内,生活后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种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拥有4万多人口、环境优美的化纤城处处充满了活力。

许多慕名前来参观的国内外人士,都赞叹这里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的确,与十年现代化建设同龄的仪化公司已跻身于世界大化纤之林。据资料表明,到1989年底,仪化公司聚酯生产能力跃居世界大化纤公司的第四位,仅次于联邦德国的赫切司特公司、美国的杜邦公司和伊斯曼公司;如单以聚酯纤维计算,则仅次于赫切司特公司和杜邦公司,居于世界第三位。

应该说,更值得赞叹的,是它给我国人民和全国纺织工业带来的变化。

仪化公司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化纤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为国家提供的化纤及化纤原料,约占目前全国化纤生产能力的1/4,相当于1000万亩棉田的产量,年产量可给全国11亿人口毎人做一套化纤新衣。

——它初步缓解了我国化纤原料紧缺、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仪化投产五年多一点时间,已累计生产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突破百万吨大关,使我国化纤产量提前一年完成“七五”计划,也使我国于1988年跃入世界化纤大国行列。

——它为纺织业出口创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仪化产品以优质取胜,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分别获囯家银质奖和省优产品称号,目前大部分用于生产出口创汇纺织产品。

——它改变了我国纺织工业结构,使我国化纤消耗量上升到纤维消耗总量的29%。

——它闯出了一条借债建厂、负债经营的成功之路。仪化五年来边生产、边基建、边创效益,已累计实现产值90.65亿元,创利税18.25亿元,还贷13.5亿元。

仪化的崛起和它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雄辩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国家要增强国力,实现经济腾飞,必须把重点工程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使重大项目做重大贡献。

走出一条自强、求实、创新之路

仪化的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也走出了一条自强、求实、创新之路。

有文章曾写到,仪化公司总经理任传俊是我国企业家中“最大的负债经营者”。这是因为,仪化工程总投资概算25亿元中,除工程前期由国家少量财政拨款外,其余全部靠向国内集资和国外借款,企业承担还本付息的风险。这在我国基建史上还是首次。

仪化工程从1978年筹建后,主要设备由眹邦德国和日本引进,部分国内配套制造,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是国家为发展化纤工业、减少进口用汇、满足人民衣着需要所做出的努力。

国家需要化纤,人民需要化纤。虽然我囯在70年代初建设了上海金山、辽阳、天津、四川长寿四大石油化纤企业,使我国化纤产量从1970年的10万吨上升到1980年的45万吨,但与世界水平比,还有较大差距。

面对工程建设的资金困难,仪化建设者没有等待。他们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毅然选择了由纺织工业部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眹合向国内筹资,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借债建厂,负债经营的路子。

这意味着,仪化人没有吃上国家的“大锅饭”。仪化工程从一开始,就成为独立承担经济责任的经济实体。

一个最简单不过的事实是:仅一期工程晚建成一天,就要支付32万元利息;而早建成一天,就能为国家创造100万元财富。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建设都习惯于靠国家财政拨款。仪化人能挑起借债建厂、负债经营这副重担吗?

时隔四年,两位日本记者来仪化公司采访,对仪征建设的独特方式很感兴趣。任传俊总经理向他们谈了三点感受:

首先,这样一个重大建设项目,没要国家多少钱,主要依靠企业借债建设,几年后就可以为国家净赚回一个工厂。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其次,每个建设者都有负债的责任,负债的压力。这使他们有了时间、效益和资金增值观念,对工程更加关心。

由此,培养了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事实完全印证了这一点。

从建设速度看,一期工程涤纶一厂建成投产仅仅用了三年时间;而二期工程同样规模的涤纶二厂在原材料涨价、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建设工期比涤纶一厂提前了三个月,涤纶三厂又比涤纶二厂提前了三个月,开车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从投资控制上看,一期工程概算10亿元,建设者们当家理财,精打细算,不仅没有突破概算,还略有节余;二期工程总概算14.87亿元,扣除原料加价因素,仍然没有突破。

从投资效益上看,目前已还贷13.5亿元,等于为国家赚回了一期工程涤纶一厂的全部资金。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仪化建设者把压力变为动力的奉献精神。

仪化公司18000名职工,在没有向国家承包的情况下,主动实行内部承包,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早产出、多产出、出优质产品、早还贷,是他们的追求。

1985年装置刚刚开车,仪化人甘冒风险,主动承担6.5万吨国家指令性生产任务,不仅实现了预定目标,还为国家净赚1.3亿元。从这一年起,仪化人边基建、边生产,毎年都以巨大的步伐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也肩负着沉重的担子。这既包含着陡然增长的生产任务,也包含着寻找原料和消化原料涨价带来的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仅1988年,成本额就增加1.7亿元。

为寻求原料,公司领导亲自率领代表团出访美国、日本等国,以求得新老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仪化人依据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种种困难,超额完成生产任务,1990年,他们又将计划产量提高到40万吨,比上一年增长43%,相当于全国涤纶年产量的1/2。

目前,仪化的产品已经行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还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这里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仪化人的可贵,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奉献精神,还在于他们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时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

这也是中华民族奋进不息精神的写照。

仪化人的聪明之处,首先在于虚心学习。

从国外引进具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水平的化纤设备、工艺,标志着我国化纤工业的一次飞跃。就拿引进的成套聚酯生产线来说,这是德国吉玛公司委托6个国家、约300个厂家(公司)生产制造的,具有单系列生产能力大,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复杂,工艺要求严等特点。这对于初次接触引进设备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仪化人把一期工程涤纶一厂的三年建设工期,看作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宝贵时机。在这期间,他们收集了原版资料达1036册,编写出适用的操作手册、工艺规程等85种近600万字,并且通过和外国专家一起安装、调试,很快熟悉了引进技术。

仪化人的聪明,还体现在他们对引进技术不迷信、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予以创新。

聚酯生产线的关键设备是圆盘反应器,是卖方的专利。试生产开始后,由于对方设计有误,使盘内轮辐多次断裂而导致停车。我方运用大量分析资料,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经过谈判,对方不仅赔偿了我方200万马克,同时还采纳了我方的改进方案,作为他们以后生产这种设备的依据。

一期工程涤纶一厂通过对引进设备缺陷的调研论证,使我方获赔偿费上千万元,获补偿零部件10万余件。

仪化二期工程1985年开工建设后,仪化人自力更生的精神跃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帮助一期工程建设的外国专家陆续撤走,只留下一个顾问。仅专家费用一项,就为国家节约1100多万马克和1.4亿日元。

在这之后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仪化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勇于探索,奋发进取,对三个涤纶生产厂成功地进行大小技术改造达900多项。

涤纶一厂副总工程师许永明,1986年以来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先后完成了聚酯切片机自控系统等九项国内外化纤生产装置的改造任务,使这些设备的稳定运行率、操作准确率大大提高,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达百万元以上。

涤纶三厂聚酯车间计算机工段长耿志洪和工段同志一起,承担从国外引进的计算机中央控制系统的安装和程序设计时,在翻译消化大量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精心编制修改施工图纸1500多张,完成了整个系统数据输入和调试等复杂任务。不仅为三厂投料试车赢得了宝贵时间,还为国家节约工程设计费30多万美元。

技术改造的成功,使仪化工程开车速度一条比一条快,稳定运行水平一条比一条高。由于运行稳定,消耗减少,1989年主体生产厂仅节约主要原料一项就为国家增收达7000万元。

仪化人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予以创新的深一层含义,还在于对生产设备能不引进的就不引进,能部分引进的就部分引进,立足于设备国产化。一期工程涤纶一厂年产1.5万吨的纺丝生产线只有两条是从日本引进的,其余6条由遍及国内15个省市的纺织机械和军工企业根据引进的软件联合组织攻关,被列入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结果,从1982年8月转换引进图纸,到1985年7月第一条纺丝生产线投料成功,仅用了三年时间。目前,涤纶二厂8条纺丝生产线已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比进口设备节约费用达4233万元。备品配件国产化率已达50%。仪化一期工程涤纶一厂由此获得了“‘六五’全国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全优奖”。

在仪化帮助工作8年之久,最后一个撤离现场的联邦德国专家普雷斯勒先生曾敬佩地说:“仪化人思想开放,工作热情,又勇于钻研,他们能够管理这个现代化企业,一定会干得更好。”

“两有”精神在仪化人心中

仪化人的成功,还得益于他们创造了一个和谐、向上的内部环境,建成了一个稳定的小社会。

这种氛围的形成,源于仪化人一个发自肺腑的口号:领导心中有职工,职工心中有企业。人们习惯称之为“两有”精神。

公司领导热情地鼓励职工参政议政。从1985年以来,公司已通过职代会征求到职工民主提案1400多件,使公司的一些重大决策都及时汲取了职工的智慧和心声。在今年初召开的职代会上,公司领导还为十名“最佳民主提案”获得者发了奖。

“给总经理写信”,也是仪化人的热门话题。分布在厂区、生活区的11个总经理信箱,把公司领导与职工的心连在一起。两年来,已有820多封信飞到公司领导身边。这些来信,涉及经营管理、后勤服务和个人生活等方方面面。公司领导都认真处理,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公司领导经常深入现场,把一线工人放在心上。在他们的关心下,公司增加了倒班工人津贴,建立了倒班宿舍,在分房、结婚等方面对倒班工人优先,同时在厂区建立女工保健中心,开设母子专车,实行了怀孕女工休假制度。

公司一万多青工中,有许多人进入了婚期。他们的婚事,也牵动着公司领导的心。每当青年人举行集体婚礼时,公司领导都分别担任主婚人和证婚人,实心实意地向他们祝福。最近,公司领导又根据职工的来信建议,专门成立青年联谊会,把青年人的婚事进一步摆到议事日程上。

为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公司通过千方百计的努力,在生活区利用余热装上了暖气,为小家庭配备了液化气;还通过自建副食品基地,做到每月向职工均衡供应副食品,同时建立快餐生产线,供应中小学生午餐,减轻双职工的负担。

公司领导对职工的关心,更体现在为职工成才创造条件上。

公司鼓励岗位成才,尤其是鼓励青工岗位成才。为此设立了“岗位成才奖”,规定青工凡是在实际工作中做出贡献,经考核成绩优异的,予以奖励,有的还晋升工资。四年来已有1589人次获得这个荣誉。

高级技工经过技术考核、评定,达到技师水平的,公司授予技师职称,享受工程师待遇,近两年已评定61名。

在工人中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和进行技术业务自学考试,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更新教育。1987年以来全公司有12000人次参加类技术、业务培训,占职工总数的70%。

对脱颖而出的各类人才,公司敢于向他们身上压担子,目前已有400多名经过岗位实践锻炼的中青年干部被提拔重用;全公司车间主任、工段长一级的职务,60%以上由前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和青年工人担任。

在这充满朝气的化纤城里生活的仪化人,心中也热爱这个企业,真正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

今年的春节过后几天,大雪封锁了交通,仪化职工芮和平、王龙根、嵇红梅等多人,顶风冒雪,徒步数十公里,准时赶回了厂里上班;全纺劳模顾代兴,这位普普通通的起重班长,自从1980年到仪化工地以来,累计吊装设备2000多台件;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沈希军,7年前大学毕业后来到仪化,他组织的青年突击队,提前完成了试车任务,受到专家的赞扬,在实践中,终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

这些,只是仪化公司这幅动人心魄的时代画卷中的一个个片断,在公司2500多名脚踏实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在一万多名充满活力的青年工人中,在所有的仪化人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岗位标兵、操作和革新能手、三八红旗手以及优秀班组长。他们那一个个熠熠闪光的名字,为化纤城这幅画卷不断增添新的异彩。

这里是一片具有四千多年文明历史的热土。伍子胥和文天祥等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近代史上仪征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更是可歌可泣;而今,数万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和扬子江两岸的建设者,又在这片热土上洒下了自己的青春热血,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写下了最新最美的文字,使这里不仅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也成为化纤人才培养基地,新产品开发基地。

仪化人还有着宏大的愿望,预计到1995年,公司年聚酯生产能力可突破60万吨,产品开发达到25个品种以上,差别化纤维所占比重达到25%以上,技术达到九十年代初先进水平,具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工程开发能力,实现产品产量、质量等全面创一流,并走向国际市场;到20世纪末,把仪化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建成科研和工程建设、人员培训基地。

仪化的明天将更新更美。

我国人民明天的衣着也会更新更美。

(原载于1990年4月23日《中国纺织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