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现实主义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各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流淌着现实主义的血液。19世纪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世纪,但是进入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虽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并没有消亡,而是不断地借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思想和手法,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文学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沙特小说发展经历了五个不同发展时期,由于小说始终受到来自政治、宗教和社会传统势力等方面的影响,发展较为迟缓,但现实主义创作倾向自始至终受到阿拉伯人的青睐,成为沙特小说创作的主流。海湾战争后,以阿卜杜胡·哈勒为代表的一批成长在石油经济腾飞年代的年轻作家脱颖而出,他们开始触及沙特的社会问题——“政治”、“宗教”和“性”等,关注当下社会现实问题,他们扎根于现实主义创作,融入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的创作手法,使沙特的现实主义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尚未起步,而国外学者尽管对哈勒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主要是从叙事手法、后现代理论等方面展开研究,缺乏对小说叙事主题的探讨,未能深入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指向性问题,缺乏对历史建构和人文主义关怀等问题的探究,也就难以发掘哈勒在小说创作中的真正意图和模式。

因此本书将就以上问题展开研究。本书共分为七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国内外学者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阐述本书的主要观点,介绍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内容和学术特色。

第一章论述后现代主义下的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在沙特。在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总少不了现实主义的身影,19世纪是现实主义的世纪,而20世纪的落寞使现实主义以更加包容、客观的态度吸纳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元素,并再次焕发青春活力。同时沙特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现实主义的印记,发展成为沙特小说创作的主流,历经五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沙特小说呈现出多种文学创作倾向,其中新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给沙特文学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阿卜杜胡·哈勒的个人经历及其对哈勒小说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影响。哈勒童年所接触的沙特传统神话故事使其小说蒙上一层神话元素,而少年时期西方和阿拉伯小说使哈勒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情有独钟,大学的政治学专业学习使哈勒对沙特社会政治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而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手法被引介到阿拉伯世界,则使哈勒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知。

其次论述了阿卜杜胡·哈勒小说的叙事主题。政治、家庭和妇女解放以及现代化等问题成为哈勒小说的叙事主题的主要模式,触及了以沙特为代表的阿拉伯社会存在的深层问题,是对批判现实文学创作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政治主题主要包括社会阶级矛盾和民主两个分主题,而家庭和妇女解放则凸显压制与反抗的问题,现代化主要包括普通民众合法权益的损害和民众思想断层等两个分主题。这三个不同的叙事主题直指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契合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论述哈勒的叙事手法。哈勒的叙事手法基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融合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元素。首先,哈勒的大部分小说都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利用多视角的转换,时空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在内部具体故事情节处理上碎片化。其次,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哈勒注重在典型环境下塑造典型化人物,在对部分人物处理时,使小说人物失去了立体性,甚至变成一种符号象征;在另外一些人物处理时,塑造出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兼具的立体化人物。再次,在小说空间叙事中,哈勒重视小说文本空间的构建,构建了地志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小说象征性手法上,哈勒延续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拓宽了小说的空间和寓意,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最后,小说文本与其他文本相结合,跨越了小说文本的限制,使读者参与到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展现小说的结构魅力。

第四章论述哈勒小说中的新历史主义。尽管哈勒的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小说文本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观却又是后现代的。首先,哈勒将历史书写作为小说话语构建的维度,在小说的虚构中展现历史现实,在历史真实中展现小说文本话语,构建了小说文本的历史话语体系。其次,哈勒的历史书写是以沙特真实的历史现实为背景,融合了部分历史文献和个体的人生感悟,从小人物的视角对这段历史进行重新书写,使小说文本历史化,力图颠覆正统权威历史书写,展现了具有虚构特征的小写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一面。最后,哈勒解构了宏大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将小说文本置于特定的历史框架之下,使小说虚构故事事件中穿插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描述中融入虚构情节,虚构人物与现实人物生活在共同的历史场域,虚实结合,使小说文本呈现出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第五章论述沙特社会个体存在的焦虑问题,展现了小说的人文主义关怀。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异化和身份认同危机。社会的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过度地追求金钱、权力和欲望,失去了本身的生活意义和存在价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基于情感交流的需要,而是基于过度的工具理性,将彼此视为达到目的的工具。社会的组织形式,如民主制度和宗教组织,以及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现代科技,其原本的服务功能逐渐丧失,将人塑造成被奴役的对象,成为毁灭人类的工具。

同时,哈勒对阿拉伯人面临的身份认同的危机也有着深度地思考。沙特社会的文化转型给沙特人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他们表现出茫然与不知所措,他们有些人固守自己原有文化身份,有些人则接纳新的文化,但是都面临着文化身份冲击所带来的阵痛。特别是阿拉伯青年,他们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夹击下痛苦抉择,无论是否能够成功构建起自我新的文化身份,都难以摆脱身份认同所带来的痛苦。同时,血统论在相当程度上禁锢了阿拉伯人的思想,撕裂了人们种族身份的认同,而国家政治则撕裂了部分阿拉伯人原有的国家和区域身份认同,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弃儿。日益固化的阶级身份成为人们难以逾越的鸿沟,而阶级下移则成为人们精神痛苦,甚至走向崩溃的诱因。

最后,总结阿卜杜胡·哈勒小说的叙事主题、创作手法、历史认知和人文关怀等主要内容,认为哈勒的小说是一种基于传统现实主义基础之上的融合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手法的新的现实主义,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代表了沙特现代小说的新的文学思潮,并重点分析本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