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一个把英语Humor译为“幽默”的人

二、第一个把英语Humor译为“幽默”的人

在1924年5月23日的《晨报副刊》上,刊登了林语堂的《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一文,这是我国最早提出幽默的文章。6月9日的《晨报副刊》又发表了林语堂的《幽默杂话》,林语堂是第一个把英语Humor译为“幽默”的人。林语堂指出,幽默二字本是英语Humor的译音,所以取义。他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稳,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的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默而愈妙。故译为幽默,以意义言,勉强似乎说得过去。”同时,林语堂认为,“幽默也有雅俗不同,愈幽而愈雅,愈露而愈俗。幽默固不必皆幽隽典雅,然而艺术论自是幽隽较显露者为佳。幽默固可使人嫣然哑而笑,失声呵呵大笑,甚至于‘喷饭’‘捧腹’而笑,而文学上最堪欣赏的幽默,却只能够使人家嘴旁儿轻轻的一弯儿的微笑。”这是说,那种具有含蓄性、诙谐性的幽默才会起到一种耐人寻味和轻松有趣的效果。林语堂还进一步指出,要有幽默的文学,就必须反对板着面孔,“板面孔一日不去,幽默的文学一日不能发达”;同时不应“过于鄙俗不文,不要讲不自重的笑话。而归根结底,是要有幽默的人生观才能有幽默”。什么是幽默的人生观呢?就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幽默是一种观点,一种对生活的看法,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是永远充满幽默的,犹如人生是永远充满悲惨、性欲与想象一样。“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林语堂认为,中国人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知足、宽容、因循守旧的性格,决定了中国人很懂得幽默。林语堂后来对孔子、孟子、金圣叹、李笠翁、郑板桥、袁中郎等人的幽默言行都作了独特的发掘与理解。林语堂当时提倡幽默含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具有反封建的平等浪漫色彩,如孔子、孟子都是具有人情味的常人。

当然,林语堂并非盲目提倡幽默。他在向世人展示中国人的幽默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幽默有好坏两面,中国人是兼而有之。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没有点幽默意识,是经不起几千年专制重压的。但是,中国人的幽默,跟道家思想有着更多的渊源关系,不免有点玩世、消极、油滑。“幽默正在毁掉中国,它的破坏是无以复加的”。

林语堂的阐述,可以说大体讲清了什么是幽默和怎样才能幽默及幽默的优点与缺陷。他是我国第一个提倡幽默的人。对幽默的看法也较为客观、健康,其功不可没。

对幽默的提倡,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如鲁迅在1926年12月7日写的《〈说幽默〉译者附记》一文中说:“将Humor这字,音译为‘幽默’,是语堂开首的。因为那两字似乎含有意义,容易被误解为‘静默’‘幽静’等,所以我不大赞成。一向没有沿用。但想了几回,终于也想不出别的什么适当的字来,便还是用现成的完事。”其实,鲁迅虽然不赞同,但也还是赞同了。“幽默”一词流传下来,不能不说是林语堂首倡之功,这是难能可贵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