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列斯特·坦尼,在他20岁刚出头的时候,用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人生当中最为坎坷、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道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这个聪明的芝加哥青年,敏感地意识到大战即将来临。为了履行保卫国家的神圣义务,他决定作为一名志愿兵参战,而不是等待征调。因此他放弃了已经小有起色的事业,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伊利诺伊州的梅伍德地区的国民警卫队,并于1940年10月被分配到第192坦克营B连。他为这支部队旋即走上战场而感到兴奋。他准备在服役期满后,进入大学读书,或者继续干老本行。

美国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转向战争轨道。1940年11月,坦尼的部队被编入美国联邦军队作战序列,一年之后被运送到菲律宾。日军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之后,坦尼的部队驻扎在克拉克空军基地附近。次日早晨5:30分,坦尼在睡梦中被突然叫醒,“日本人轰炸了珍珠港,抬头看,他们又来了。”克拉克机场遭受突袭,菲律宾美军进入战争状态。

坦尼所在的B连,参加了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战斗,阻击日军大部队推进。这场规模不大的阻击战,是二战美军的首次坦克战。他们坚守阵线,阻滞日军向巴丹半岛推进,奋战到爱德华·P. 金将军[1]下令向日军投降的那一刻。坦尼被俘后,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巴丹死亡行军,辗转于菲律宾的多个战俘营,随后又被送到日本大牟田煤矿做战俘奴工。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残酷监禁解除之后,只有八分之一的美军战俘活着回到故乡。坦尼目睹了美国用原子弹轰炸长崎腾起的蘑菇云,他很幸运,因为他所在的战俘营离长崎只有30英里。原子弹救了坦尼的性命,正是原子弹对日本造成的巨大打击,让他在被日军折磨致死之前获得了自由。

我一直在想,坦尼是怎样挺过这三年零八个月的?越战时期,我曾经两次前往越南北部作战,很不幸地两次被俘,九死一生的经历,现在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不过我想我的经历和坦尼在日军战俘营中的经历没有可比性,因为他的自尊长久地遭受着无情的践踏,而且消息闭塞的他也不知道苦难会在哪一刻终结。我希望本书的读者能够细细地品味,人性在逆境中的伟大。坦尼无疑是勇敢的,他诚实地记录了苦难,没有自欺欺人,也没有故意夸张。他在炼狱中恪守着原则,在求生的同时保持着良知。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在生不如死的环境当中凭借自己的胆略和智慧,艰难地挣扎求生。杀戮和虐待,让他参透生死,从而豁达睿智。他敏锐地观察,发掘那些可以信任的朋友,发现战俘当中的左中右,认识到谁可以开玩笑,谁不能开玩笑。

坦尼和我都曾经被亚洲国家的军队俘虏过,我们都没有获得国际法规定的战俘应该享有的待遇。令人愤慨的是,沦为北越战俘的美国军人,成为美国政府与越共政权讨价还价的筹码,成为宣传工具。政治因素的介入,使得美军战俘遭到长期的监禁才获得了解放,很多战俘长眠在异国他乡。而丧心病狂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没有投鼠忌器的打算,美国战俘成为他们的消遣对象,可以随时随地殴打虐杀。日军从不谴责那些肆无忌惮地杀戮虚弱的或者倒地的美军战俘的行为,他们甚至赞扬这种暴行。狂躁凶残的日本看守,让战俘营中杀机四伏,形形色色的杀戮行为层出不穷。

令人敬佩的是,坦尼在书中并没有流露“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复仇情绪。他在书中多次展现了对加害者的同情。(他曾对我说过,他会将那些伤害、拷打他的日本看守的名字带进坟墓。)不难想象,日军的暴行给他带来了永恒的伤害。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始终面对着战俘营中的苦难。坚韧和豁达,让他不以苦乐为意。日本兵折磨他的时候,他咬牙挺住,从未求饶。久而久之,他习惯了被殴打,知道该怎样应付狂暴的日本兵——为了活命,他尽量在挨打的时候不倒下,尽量护住自己的要害。

逆境让坦尼睿智。为了求生,在巴丹工作队期间,坦尼向一些容易接近的看守学习日语。他自嘲的“贫民日语”(看守坦尼的日本兵大都来自社会下层)不止一次地救了他和同伴的性命。在他被送到日本福冈县大牟田17号战俘营之后,他和同伴被迫深入地下,采掘已经废弃的矿井的安保煤柱上的煤炭,每天要在地表以下半英里的巷道中工作12小时以上。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日语能力和交际手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交易网络,与日本看守和矿工做生意。地下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香烟,价值最高的交换物是米饭,战俘们的牙膏和鞋子很受日本人的欢迎。亚当·斯密说得没错,经济活动让生活变好。坦尼竟然又开辟了期货业务,制订了“破产规则”,向“破产”的战俘提供保护,让他活下去。坦尼细腻的笔调,让读者泪中有笑,笑中有泪。

坦尼活着走出了战俘营,胳膊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痕,经常要接受各种手术。当他回到芝加哥,作为生命支柱的妻子已经嫁作他人妇。意志坚强、奋斗不止的坦尼还是走出了战争和感情的阴影,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并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金融学教授。退休后,他四处奔走,呼吁向日本财阀讨回公道,成为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在阅读这部书稿的时候,我经常和坦尼产生精神的共鸣,他关于战俘营的描述,不止一次地将我的思绪拉回北越战俘营。坦尼说:“接近4年的战俘生涯让我的思想臻于成熟,让我形成了今后50年一直奉行的处世哲学。”我有同感。这是一部凝聚着血泪,彰显着生命力量的佳作,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教益。

我很荣幸分享坦尼教授的传奇经历,并为之作序。

美国退役海军中将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

詹姆斯·B. 斯托克代尔


[1] 美国陆军上将(1884-1958),菲律宾保卫战期间担任巴丹半岛守卫军司令官。1942年4月9日被迫率军投降,被送至沈阳战俘营,囚禁长达3年半的时间。——译者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