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鱼得水

第三章 如鱼得水

长啸抱膝亭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这是荀子的话,意思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是没用的。如饥似渴地学习,想尽一切办法从各方面提高自己,这样艰辛而枯燥的生活,诸葛亮一过就是10年。至于将来的打算,他似乎并不着急。朋友们在一起交谈,大家的话题逐渐放到如何选择未来的出路上,每到这时,诸葛亮都微笑不语。

经常交往的这些好友中,庞统是最早出去做事的,他到了襄阳郡任职,很快便担任了功曹。功曹是太守的属官,相当于人事处长,负责官员的考核,是郡政府的主要官员之一。庞统虽然年轻,但干得不错。他的性格跟诸葛亮不大一样,他喜欢热闹,喜欢结交各类朋友,担任功曹后,更是着力发现和推荐人才(性好人伦,勤于长养),他本来已小有名气,现在的知名度就更大了。

但是,人们发现庞统从事人事工作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所推荐和称许的人才,往往有点言过其实,有人问他是怎么回事,庞统并不回避,他有自己的道理:“现在天下大乱,世风败坏,坏人太多,好人太少,正是兴风俗、长道业之时,对于好人就应该大力表彰他的长处,让社会都来效仿。我选拔了十个,即使用错了五个,那五个也是好的呀!”

庞统就职的地方就在襄阳城内,是诸葛亮经常来的地方,诸葛亮每次进城,总有机会见到庞统,或者听别人议论这位年轻的功曹如何有魄力有能力,听到这些议论,如果心里没有足够定力,内心一定会涌出波澜,但诸葛亮很平静,这些事都丝毫不会影响他的内心。


凤雏已经得志,卧龙似乎不急。

一次,诸葛亮与孟建、崔州平、徐庶三人聚谈,又说起了未来的打算,他有感而发道:“你们三个将来至少都能当上刺史、郡太守。”三人问诸葛亮自己能做到什么官位,诸葛亮笑而不言。

很少有人理解诸葛亮内心的真实志向,他显然不满足于像庞统那样当个循吏能臣,也不会像老师司马徽、庞德公那样,成为地方上的一介名士,他希望自己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人。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下卿,古代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他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齐桓公任用管仲,称他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改革。管仲掌权后,大刀阔斧推进他的改革计划,发展经济,提拔人才,齐国由此强大起来。管仲还提出“尊王攘夷”的战略,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取得了高超的外交和军事成就。孔子对管仲推崇备至,曾感叹道:“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还都披头散发,被野蛮人统治着吧(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乐毅,战国后期的军事家,被拜为燕国的上将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他曾统率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多座城池,创造了古代战史以弱胜强的神话,后人称之“神于用兵,所向无敌”。

一个是名相,一个是名将,他们是诸葛亮心中的楷模。诸葛亮觉得,当此乱世,缺少的正是管仲、乐毅那样的人,而他对自己的定位,也正是这种能安邦定国的人。所以,当孟建他们问自己将来能做什么时,诸葛亮才笑而不言。


隆中至今有一处抱膝亭,相传诸葛亮这一段时间里常在此抱膝长啸。亭子是后人附会的,但事情确有其事。《魏略》记载,诸葛亮每天清晨和傍晚常常抱着双膝,坐在那里发出长啸(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长啸,指大声呼叫,也指通过调整口腔和声带,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汉魏时节很多人常以此述志,曹植写过一首诗,里面有“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的句子。抱膝长啸,说明表面平静的诸葛亮,内心里也在激烈地思考着未来。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除了长啸,还好吟一首叫《梁父吟》的诗。梁父即梁甫,是个地名,在泰山郡,也就是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职的地方。“梁父吟”是乐府的曲名,类似于后代的词牌、曲牌,也就是说,词的内容是可以变化的。

诸葛亮吟唱的《梁父吟》内容已不得而知,现在有一首流传下来的《梁父吟》,有人推测正是诸葛亮所吟。其词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咏内容是齐景公用晏婴之谋,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齐国有三位勇士,分别是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他们都立下大功,平时很骄傲。晏婴为国相,从三人身边过,这三位都坐而不起,让晏婴很难堪,便在齐景公面前进言欲除掉三人。齐景公居然答应,让晏婴设计。晏婴让齐景公以二只桃子赐予三人,让他们自己表功争桃。公孙接、田开疆先报功劳,各自拿走一只桃。古治子不服:“我的功劳更大,桃子该给我吃。”公孙接、田开疆都是勇士,听完顿觉羞愧,退还桃子,自杀。古治子见状,认为自己不仁不义,也自杀了。《梁父吟》所唱就是这件事,但诸葛亮为何吟它,至今众说纷纭。

其实,如果这首诗真是诸葛亮所吟的《梁父吟》,也许并没有太多深奥的地方,这只是一首普通的乐府诗,也许流传于梁甫那一带,也许是诸葛亮很小时在泰山郡任职的父亲教给他的,他吟这首诗,没有别的深意,只是在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罢了。

娶了个“丑媳妇”

这段时间,诸葛亮的个人生活发生了变化,他成婚了。

说起诸葛亮的夫人,多数人都会想到黄月英这个名字,关于她有很多民间传说。有人说,木牛流马其实不是诸葛亮发明的而是黄月英的专利,黄月英心灵手巧,不依靠外力而完全凭机械的内部动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机器牛”“机器马”。还有人说,八卦阵也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发明它的同样是黄月英。甚至还有人说,诸葛亮手里经常拿的羽毛扇之前是没有的,是黄月英为丈夫专门发明的……

总之,黄月英成了超级智慧的化身,不仅在三国时代,放眼整个中国古代恐怕也难找出能与她比肩的女发明家。大量传说和民间故事也同时指出,黄月英长得很丑,但诸葛亮看中了她的才学和品德,不以貌“娶人”,成就了一段佳话。

诸葛亮的妻子确实姓黄,记载这件事的不是《三国志》而是一部叫《襄阳记》的书,根据这部书的记载,诸葛亮在隐居隆中期间,本地名士黄承彦有个女儿没出嫁,黄承彦亲自向诸葛亮提亲。黄承彦不是普遍的名士,因为黄家也是荆州的大族之一,荆州最有影响力的大族首推蒯家,其次是蔡家,蔡家的代表人物是蔡瑁,他有两个妹妹,一个嫁给了刘表,另一个就嫁给了黄承彦。

也就是说,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关系,有了这层关系,加上黄承彦自身的影响力,如果想出来当官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跟庞德公、司马徽这些无意官场的名士一样,对当官没有兴趣。由于志趣相投,黄承彦和庞德公交往密切,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诸葛亮一向对庞德公很尊敬,由于这个关系黄承彦知道了诸葛亮,并对这个志向远大、学识一流又为人沉稳的年轻人抱有深深好感。

以黄家的实力和地位,女儿自然不愁嫁,可黄承彦看好诸葛亮,一般来说这样的事最好通过第三方来转达,以免对方不同意带来尴尬,而且最好由男方首先提出才更符合礼节。但黄承彦觉得没必要,他自己直截了当地向诸葛亮说了这件事。据《襄阳记》记载,黄承彦对诸葛亮说:“听说你还没有成家,我有一个丑女,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品格与你相配(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诸葛亮一听就答应了,并且很快成了亲(即载送之)。诸葛亮是身高1.88米的美男子,又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却娶了个丑媳妇。《襄阳记》说,这件事传开后,大家经常拿这逗乐,还编了个乡谚:“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正是由于受上面这段记载的影响,历代以来对诸葛亮的这桩婚姻世人便颇为关注,大家赞赏诸葛亮不以貌取人,但《襄阳记》并没有说黄承彦的这个女儿叫黄月英,木牛流马、八卦阵、羽毛扇这些也统统没有提到。

黄月英的名字最早出自哪里呢?至少唐代以前的书里从未出现过,有人说出自《三国志平话》,其实也没有,甚至《三国演义》也没提到。还有人说,就像孙尚香出自京剧《甘露寺》一样,其实黄月英这个名字也来自京剧,那就比较晚了,因为京剧的历史本身就不长。还有人干脆说,黄月英这个名字最早出自袁阔成先生说的评书《三国演义》里,但这不应该是袁先生硬造出来的,他应该有所依据。至于说这个名字最早出自日本的三国动画,那就更不靠谱了。

其实这倒不重要,三国时代女性的姓名很少记在史书上,像司马懿夫人张春华那样的例子少之又少,一部《三国志》里大概找不出10位女性历史人物的姓名来,关羽的夫人叫什么?鲁肃的夫人姓甚名谁?统统不知道。

但要说的是,大家都认为这位黄夫人是位丑女,那倒未必,因为这句话是从黄承彦的嘴里说出来的,因而更多的是出于自谦。黄承彦的这个女儿可能算不上美女,但未必长得“黄头黑色”,按照人之常情,如果自己的女儿真惨成那样,黄承彦大概不会主动向诸葛亮提亲的。这只是黄承彦谦虚的说法,至于乡谚,因为其也出自《襄阳记》这部书,可能是它根据上面黄承彦的话演绎出来的。《襄阳记》的作者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蜀汉有位挺有名的大臣叫习祯,那是他的祖上,习凿齿本人是蜀汉的忠实拥护者,也是诸葛亮的狂热“粉丝”,他还写过一部《汉晋春秋》,与《三国志》不同,这部书以蜀汉为正统。习凿齿一向尊崇诸葛亮,处处树立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后出师表》就是他最早收录到史书中而保留下来的。

黄承彦大概确实说过女儿丑的话,这句客气话被习凿齿抓住了,进行了一番演绎,目的是突出诸葛亮的形象。


婚后,诸葛亮仍然住在隆中,这桩“豪门婚姻”除了给他带来一个幸福的家庭外,没有其他改变,诸葛亮照旧读书、拜师、交友和思考。

有人说诸葛亮很精明,尤其知道利用婚姻手段为自己铺路,他把两个姐姐先后嫁入豪门,又娶了名门之女,他是一个利用政治婚姻的高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前面说过,诸葛亮两位姐姐的婚事出自叔父诸葛玄,如果不是叔父,他一个不到20岁的异乡青年,怎么可能把姐姐嫁到豪门?至于自己的婚事,也是岳父先提出的。

而所谓政治婚姻,包括所有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婚姻,都是把达到目的放在第一位,把情感放在第二位。与诸葛亮有关的这三桩婚事,没有给诸葛亮带来任何变化,他也没有以此谋求任何个人利益,哪怕一官半职,或者过上别人羡慕的奢华生活。

诸葛亮还是那个诸葛亮,是那个清心寡欲、志向远大、勤奋学习的乡村青年。

刘备新野求贤

虽然身处荆州这片尚且安定的角落,但每个人都知道,战乱迟早有一天也会到来。对于未来的人生,对于自己的志向,包括诸葛亮在内,每个人都会做出思考。

一天,几位朋友照例在隆中聚会,孟建突然告诉大家:“我要回北方了。”大家听后颇觉惊讶,北方战乱仍未息,大批士人百姓仍源源不断自北方避难而来,此时为何回去?孟建解释说:“自从离开家乡汝南郡,无不日夜思念。”孟建思乡心切,大家无法阻拦。诸葛亮想了想,对孟建说:“天下这么多士人,都在四方遨游,又何必非得在故乡呢(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自从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几年时间,曹操已逐渐统一了北方。朝廷虽然在许县,但为曹操所把持,在北方要有所作为,就意味着投身于曹操,对此诸葛亮有不同看法。徐庶也反对孟建这么做,他也不看好曹操。但是,孟建还是回去了,不久后石韬也离开荆州回了北方。据《魏略》记载,孟建后仕曹魏,官至凉州刺史、征东将军;石韬仕曹魏,官至典农校尉、郡太守,印证了诸葛亮当初的预言。

诸葛亮的另外一位好友崔州平,后续情况史籍记载不明,《新唐书》中说他当了西河郡太守。曹丕黄初三年(222),割太原郡兹氏等县置西河郡,领西汉西河郡南部故地,治所在兹氏,属并州。若按此说法,崔州平后来也身事曹魏。而根据北魏梁祚的《魏国统》记载,崔烈被董卓所害后,崔州平一直报仇心切,后病卒。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几位荆州挚友分别之后此生再未相见,多年后诸葛亮率兵北伐,曾写信给司马懿,询问身在曹魏的朋友们的情况。

最后一个离开的是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徐庶的才能较孟建、石韬更胜一筹。徐庶也不看好曹操,所以没有回到北方,而是听说刘备当时在新野召募贤才,就去了新野。新野属南阳郡,今河南省新野县,距离襄阳50公里。汉代南阳郡是大郡,辖36个县,目前一部分掌握在刘表手中,一部分在曹操手里,新野属于双方对峙的前线地带。

徐庶到了新野,见到刘备,倾谈之后,刘备特别高兴,把徐庶留在身边,作为自己的智囊。


现在,来说一说刘备。

虽然刘备的大名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已如雷贯耳,但这里还是要对他作以简要介绍,尤其说一说他是如何来到荆州的。

刘备字玄德,出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刚好比诸葛亮大20岁,他是幽州刺史部涿郡涿县人,也就是今天河北省涿州市人,此时已40多岁。史书记载,刘备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算是汉室宗亲。但是与刘岱、刘繇、刘表、刘焉这些宗亲相比,刘备却不能算贵族,只能算草根。现在是东汉,景帝在西汉,年代太久远。当时像刘备这种情况的人很多,虽然也姓刘,但已与普通百姓无异。

刘备的父亲叫刘弘,当过县令,但很早就死了。在刘备的人生道路上,影响他最深的是他的母亲,她一心要供刘备读书,无论家里条件多差,也要想办法让刘备上学,并且要上最好的学。涿郡出了个大学者叫卢植,辞官回家办了个私学,刘备的母亲想方设法把他送到卢植那里学习。根据史书记载,刘备的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是下层人中的下层,卢植是天下知名的学者,他办的私学,堪称贵族学校。刘备能到这里读书,说明这位母亲很伟大。

在卢老师那里刘备结识了日后对他帮助很大的同学公孙瓒,毕业后来不及谋个一官半职,就遇上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而家乡幽州是主要战乱区。刘备的公务员梦破灭了,但找到了另一个机会。卢植不仅是学者,还是名将,当初因为触怒宦官而辞官。黄巾起事,朝廷无人可用,起用了卢植,让他召募人马镇压黄巾军,公孙瓒和刘备听说后,都跑到老师那里报名参了军,跟随刘备一块去的,还有他新结识的异姓兄弟关羽、张飞。就这样,刘备的个人事业开始起步,因为立了军功,他被授予中山国安喜县尉一职,协助县令按察盗贼、维护地方治安、征发卒役。

刘备不喜欢干这些杂事,但他没有背景,唯一的后台卢老师因为再次得罪宦官而被降职。恰在这时,大将军何进征召外兵入京,刘备觉得时机来了,便弃官而去,带着关羽、张飞跑到洛阳,几经辗转来到洛阳,后又因战功,先后升任县丞、县令。一次次出生入死,换来的只是芝麻大的官,刘备有些心灰意冷。这时听说公孙瓒在幽州崛起,势力很大,刘备再次弃官,到老同学那里效力,被公孙瓒任命为别部司马。朝廷三公之一有个司马,但在汉朝军制中,司马却不是多大的官,充其量算是中级中官,下面管1000人左右,相当于现在的团长,别部司马,相当于“独立团团长”。

独立团“刘团长”带着关羽、张飞这两位“营长”追随公孙瓒,他们作战勇敢,受到公孙瓒的重视。大约在汉献帝初平三年(192),也就是诸葛亮只有11岁的时候,公孙瓒派刘备到青州平原团任平原相,这一职务相当于太守。平原国在今山东半岛,刘备在此待了3年,关羽、张飞升任别部司马,除他们二人外,公孙瓒还派赵云率部协助刘备。

公孙瓒与袁绍交战,平原国处于中间地带,刘备策应公孙瓒对袁绍的进攻,出了很多力。之前说过,徐州牧陶谦是公孙瓒的盟友,袁绍的盟友曹操猛攻徐州,陶谦向公孙瓒求援,公孙瓒便派刘备前去支援,刘备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到了徐州,帮助陶谦顶住了曹操的进攻。恰在此时陶谦病死,临终前嘱咐人去迎请刘备来主持徐州大局,刘备借机占了徐州,成为徐州牧,从此脱离了公孙瓒。

刘备成为一方大员,周旋于袁绍、曹操、吕布、袁术之间,与袁术、吕布先后多次交战,几番流离失所。官渡之战前,刘备被吕布从徐州打跑,投奔了曹操。当时有很多人看不上刘备,比如袁术,听说刘备当了徐州牧心里就很不忿,曾对人不屑地说还从来没有听说天下有个什么刘备,凭什么和自己平起平坐(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但是也有人对刘备十分高看。《三国志》记载,曹操有一次请刘备吃饭,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话:“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二人(方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像袁绍那样的,都不在话下。”这番话发自曹操肺腑,说明他很会看人,但也正是这句话,吓得刘备够呛,因为他是寄寓之人,平时最害怕的就是被人看出胸中大志来。

所谓英雄,从字面来看,英就是聪明,雄就是胆大,聪明又胆大者就是英雄。英雄出于乱世,天下太平时难出英雄。现在就是英雄辈出之际,谁够聪明,谁的胆够大,谁就有出人头地的可能。为防曹操加害,刘备借机逃到了袁绍那里,参加了袁曹官渡之战的序战。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诸葛亮还没满20岁,但已经在隆中隐居了近3年。这一年的7月,曹操的大后方汝南郡发生叛乱,刘备向袁绍建议抓住这个机会,派一支人马前去那里接应叛军,给曹操背后顶上一把刀。袁绍同意,就派刘备前往。刘备不打算真给袁绍卖命,他只是找机会脱离袁绍。这时,官渡之战出人预料地提前结束了,袁绍惨败,刘备主动撤出汝南,投奔荆州刘表。

对刘备的到来,刘表持欢迎态度,因为他已经想好了如何安置这位不速之客。刘表给刘备找好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新野,刘表让刘备在此驻扎。当时南阳郡的郡治是宛县,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在曹操手里,由襄阳到南阳100多公里,新野地处宛县与襄阳中间,是曹军南下襄阳的必经之地。

刘表让刘备在新野据守,就是让他来为自己守北大门。刘表知道刘备与曹操的恩怨太多,已无法化解,让他守北大门,不会发生叛降的事。有这顶钢盔戴在头上,刘表觉得安全多了。刘备此前担任过徐州牧,后来弄丢了,此时的头衔是豫州刺史,但到了别人的地盘上,“光辉事迹”也就不提了,就带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到了新野。

新野是前线,随时得防备曹军来攻。刘表只给了刘备一纸命令,既没封官,也不派一兵一卒,做的是无本买卖,所有一切,都靠刘备自己张罗。刘备在新野急谋发展,四处招兵买马,《三国志》记载,不少荆州豪杰听到刘备的大名,纷纷慕名前来投奔(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徐庶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版本的相见

作为诸葛亮无话不谈的挚友,徐庶离开襄阳投奔刘备前有没有跟诸葛亮商量不得而知,徐庶很了解诸葛亮的才华和志向,他也许劝诸葛亮和他一块去,诸葛亮没有答应。

但是,还有另一说法,说诸葛亮此时也和徐庶一样,主动地投奔了刘备,只是刘备不在新野,而在与襄阳城一河之隔的樊城,持这个说法的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按照这个说法,诸葛亮跑到樊城去见刘备,但刘备没听说过这个年轻人,把他当成一般儒生接待。当时受刘备接待的儒生很多,不止诸葛亮一个,大家坐在一块闲扯,扯了一阵,众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下来没走(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

刘备可能并没有跟诸葛亮单独交流一下的打算,他有个爱好,或许源于他早年帮着母亲织过席子的经历,他喜欢做小手工,闲来无聊编个小东西自娱。而好多人也知道刘刺史有这个爱好,遇着适合编织的东西就送给他,恰好有人送给刘备一条牦牛尾巴,儒生们走后,刘备觉得无聊,也不管诸葛亮还在,就一个人编了起来。

刘备正陶醉在做手工的乐趣时,诸葛亮上前道:“将军您应该树立远大志向,整天弄个牛尾巴编算怎么回事(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牦而已邪)?”刘备这才发现了这个年轻人,见他身材魁伟,谈吐镇定,气宇不凡。赶紧把手里的东西扔了,说:“这怎么说呢,我也是借此打发心中的忧愁罢了。”

诸葛亮接着问:“将军以为刘表将军与曹操相比如何?”

刘备回答:“刘表不如曹操。”

诸葛亮又问:“将军您自认为比曹操如何呢?”

刘备回答:“也不如曹操。”

诸葛亮说:“你们都比不上曹操,而将军您手里只有几千人马,靠这点力量如何能抵挡曹操呢?”

刘备说:“我也正为这犯愁呢,那你说该怎么办?”

诸葛亮答道:“荆州的人口本不少,只是登记在册的人很少,将军可以建议刘表将军,把流动人口管理起来,重新登记户籍,照此征调兵众。”

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结果实力大增,从而对诸葛亮以上宾之礼待之。


上面这个说法显然不如下面的说法更有名,根据《三国志》以及其他史料的记载,诸葛亮并没有主动去新野或樊城,他与刘备见面,是刘备主动上门求见的,而且一共见了3次,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

刘备不认识诸葛亮,他求才若渴,身边尤其缺智囊。有两个人先后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就是刘备想找的智囊。一个人是司马徽。据《襄阳记》记载,刘备来荆州以后,听说了司马徽的大名,就上门拜访。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儒生俗士,怎能看透天下大事?能看清天下大势的,必须是俊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刘备问何人堪称俊杰,司马徽回答道:“伏龙、凤雏。”刘备再问伏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回答:“诸葛孔明,庞士元。”《襄阳记》把“卧龙”说成“伏龙”,意思差不多,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还没等刘备去找他们,徐庶已经来到了刘备身边,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根据《三国志》记载,徐庶来到刘备身边后,对刘备说:“诸葛亮像一条卧龙,将军不愿意见见他吗?”刘备说:“那就有劳先生把他请来吧。”徐庶道:“这个人只能您亲自去请,不能硬让他来,将军最好枉驾去一趟。”刘备于是亲自跑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前后去了3次,才见到了诸葛亮(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后面这个说法更为大家接受,成为英明的君主求贤若渴的典范。

多年后,诸葛亮欲北伐,向后主上了一份《出师表》,中间有一段话道出了他与先主刘备相见的情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面前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3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动,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


上面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一定矛盾,但即便是第一种说法,也丝毫不影响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刘备选择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是他最急需的人才,大家都来向他推荐;诸葛亮选择刘备,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当时,时局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想象,诸葛亮暂栖隆中,对外面的事情尤其曹操方面的动态定然十分关注,他没有同孟建、石韬一道回到北方,自然不想加入曹操阵营。除了早年对曹操以及曹军留下的恶劣印象外,诸葛亮考虑更多的还是曹操把挟持朝廷以来社会上对他的种种非议。

除此之外,诸葛亮肯定还有另外一种考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才,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去发展,除了看这个组织的思想、实力和影响外,还关心的是自己在这个组织中能发挥的作用。此时曹操手下已人才济济,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又多次颁布求才令,让曹操身边出现了人才的大繁荣,单就身边的智囊来说,顶尖的就有了好几位。

一个组织在创业阶段虽然知名度有限,未来发展不确定,投身其中有风险,但是因为它的发展空间大,给人才预留的发展资源也多,在这样的组织里进步快。等这个组织发展壮大起来,知名度、美誉度都达到一定水平,人才发展的空间也不大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活力反而降低。诸葛亮不愿意投奔曹操,这也是重要的原因。诸葛亮更不会考虑刘表,如果他有此意,早就像庞统那样出来去刘表手下做事了,在诸葛亮眼中,刘表既无雄才也无大略,荆州迟早要易主。

但是,要说这10年来诸葛亮隐居隆中就是在等待刘备,那也比较夸张。对于刘备,诸葛亮了解得恐怕也比较有限,只是在当时的局面下,诸葛亮可供选择的机会并不多。对于“凡三往,乃见”的原因,史书并未有正面解释,有人理解为诸葛亮在考验刘备的诚意,也有人认为是诸葛亮还没有想好见面后如何与刘备谈论天下大事。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说明诸葛亮内心还有矛盾,对于投奔刘备,他觉得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试想一下,刘备如果来一次或两次之后就不再来了,今后的合作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是后一种情况,说明刘备当时拥有的有利条件确实乏善可陈,诸葛亮必须认真思考一番,才能制订出可行性的规划方案。

战略规划书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刘备与诸葛亮最终还是见面了,这一年刘备47岁,诸葛亮27岁。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刘备见到诸葛亮后,也不做太多客套和寒暄,马上屏退众人直接问诸葛亮(因屏人曰):“汉室衰败,董卓、曹操又先后专权,皇室奔难。我不顾德行和实力能否达到,想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连遭失败,以至于今天。然而我的志向没有罢休,您告诉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见刘备发问,诸葛亮一口气说出了下面一段很有名的话:

“自董卓之乱以来,豪杰在各地并起,占州据郡,称霸一方,多得已数不过来。曹操与袁绍比,名气差,实力弱,然而曹操竟然打败了袁绍,由弱变强,其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在于谋划得当。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不宜和他争雄。孙权占据江东,经过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有才能之人,可以之为外援,也不可谋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达沿海,东面和吴、会相连,西边和巴、蜀相通,这正是用兵之地,但是刘表没能力守住它,这是上天拿来要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意夺取它?”

“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而肥沃的土地,是天府之国,高祖刘邦凭借此地建立了帝业。如今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那里人多物丰,刘璋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君。将军是皇室后代,声望闻于天下,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南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和好,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杀向宛、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关中,百姓怎能不拿着饭食、酒水来欢迎您呢?如果真这样,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以复兴。”

诸葛亮的这段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根据《三国志》的原文,这段话只不过300多字,却非常有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曹操已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可以结为外援而不可图;荆州是上天授予将军的“礼物”,应占据荆州;益州是另一个礼物,应占据益州;占据荆、益二州后,待天下有变时,可以自宛洛和秦川两个方向出兵,则天下可定。


诸葛亮的这份战略规划书,想到了很远之后的事,刘备此时只是寓居于荆州,在他人的地盘上暂栖,不要说平定天下,就是占据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都是奢侈的想法,但诸葛亮偏偏认定刘备可成大事,并且为刘备“量身定制”了每一步的行动路线。

诸葛亮先通过对时局的分析,总结出兴亡成败的规律,那就是要成大事不仅依赖天时,更要有人谋。也就是说,要想成事,必须重视人才,而只要有不懈努力,客观上的不利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久处下风的刘备很愿意听到这样的话,如果一切都由命运所决定,那么个人再努力也都无济于事了,刘备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认为诸葛亮说得有理。

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就目前天下时局和各路豪强此消彼长的变化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要尽可能避开强大的曹操,同时想办法与正在快速成长的江东孙氏结盟,寻求三足鼎立之势。听完诸葛亮的话,刘备感到豁然开朗,心中久积的抑郁一扫而空。诸葛亮进一步提出占据荆州和益州之后等待天下变化,到时候兵发两路,一路由荆州北上宛县、洛阳,另一路由益州攻击秦川,到那时天下可定,汉室可兴,更让刘备大为兴奋。

神奇的是,后来的局势走向完全如隆中对策所规划,刘备得荆州、夺益州、取汉中,只差最后一步就能统一天下了。所谓顶层设计,必须由顶尖的人才来做;所谓顶尖人才,就是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人。方案无须繁复,却能一语中的。诸葛亮只是一名乡村青年,一出手就能拿出如此高质量的战略规划书,说明他隐居的这10年里每一天都没有虚度,他拼命地学习、观察和思考,对时局已经洞若观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刘备如果有幸能读到宋词,他最喜欢的应该就是这句了。刘备确信,诸葛亮就是他苦苦追寻的那个人。

在刘备的邀请下诸葛亮离开了隆中,开始了辅佐刘备建功立业的生涯。刘备得到诸葛亮后非常高兴,感情日益加深(与亮情好日密),让关羽、张飞都感到了忌妒。刘备发现了这个问题,对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你们可别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这才不再说什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