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的组织才干、领导艺术、党性原则、外交策略、人格魅力……深受中外人士所赞扬。随着时代的推移,周恩来作为东方道德的代表,不仅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在世界各国人民中广为传扬。全面正确地反映周恩来伟大的一生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笔者多年追求的创作愿望。

《周恩来在上海》是作者创作的史传文学《周恩来》之第二部,它集中地描写了周恩来自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初到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初在上海的战斗生活。在这期间,周恩来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尽心竭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在对敌斗争、党内路线斗争、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营救被捕同志、收集情报和指导各革命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都以惊人的智慧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并为中国革命建立了特殊的功勋。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周恩来的这段经历鲜为人知。拙作《周恩来在上海》,就是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周恩来在上海这四年又一个月的革命活动。

由于《周恩来在上海》是一部史传文学,因此它应具备史、传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属性。所谓史,就是要求作者采用唯物史观较为正确地反映这段复杂的历史。再者,正因这段历史十分复杂,且又有着很多敏感点,这就必然要求作者在忠实于历史的同时,对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有所取舍。所谓传,就是说这部《周恩来在上海》是为周恩来作传的。因此,这部书的主线是围绕着周恩来展开的。自然,书中所选取的有关人物和事件,也都是为周恩来服务的。所谓文学,就是明确界定《周恩来在上海》是一部文学化的历史人物传记,非正传或评传等。这就要求这部作品除去上面说的史传的属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因此,对历史环境的描写、对传主周恩来的心路历程的阐演,以及事件的组织和大部分对话都是文学化了的。简之,笔者所遵循的创作原则是:

一、忠实于历史。唯有忠实于历史才有生命力,塑造的周恩来艺术形象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为增加这部史传文学的可信性,大凡能援引史料的地方绝不行文杜撰。

二、艺术地再现周恩来。一句话:波澜壮阔的历史、浩瀚无尽的原始素材……都是为塑造周恩来这个伟大的艺术形象服务的;所有的艺术创造手段,也只是塑造周恩来这个伟大艺术形象的工具。唯有如此,才会无愧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

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周恩来与他的战友们都要随时改名换姓,因此有着很多的名字。但是,为了让今天的读者了解那个时代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的丰功伟业,笔者基本上不用代号和时名,均用党中央所通用的名字。

需要说及的是:这部《周恩来在上海》写成草稿之后,已经谢世的电影大家丁峤同志希望我能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借以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后在李琦、金冲及、罗青长、何敬修、黄允升以及安全部许多同志的关心下,终于完成了长篇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上海》,并由中央电视台投资拍摄。因此,这部《周恩来在上海》的完成稿,很自然地吸收了电视连续剧的内容。

在写作这部书稿的时候,笔者参阅并恭录了大量的史料,甚至还选录了一些本属于其他学者的科研成果。有些主要著作附记书后,有些在引用时注明出处,有些就化入行文中。对此,作者是深表感谢的。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唯望贤者指教。

二〇〇八年二月于北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