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时代转折为标志

第一节 时代转折为标志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个变化,从政治上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波及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之带上了深刻的时代与历史的印记。自此,中国文学步入了现代阶段,开始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主流的产儿,西方文化与文学同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冲撞,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产生。这样的时代条件,促使中国比较文学掀开了新的一页,其重要标志是:作为一门学科,它被正式引进中国大地,并在高等学府立足,被人们所认可;具备了与此学科建立相关的必要条件;涌现了一批较之以前更为有意识从事中外(尤其是中西)文学比较的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比较文学论文与著作。这时期既不同于早期那样比较文学意识朦胧,以翻译文学为主,完全处于不自觉阶段,也不同于前期那样,仍以翻译、介绍为主,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虽有鲁迅那样有自觉比较意识的学者,毕竟总体上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尚不明确。

从现代文学来看,1919年到1949年这整整三十年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从比较文学言,这三十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十五年,即1919—1934年,属于初兴期;后十五年,即1934—1949年,属于发展期。这两个时期的区别是:前期,比较文学学科开始建立,高等学府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一些学者发表了一批比较文学论文和比较文化方面的著作;后期,学者队伍扩大,研究层面与领域拓宽、加深,比较文学的论著质量与数量均有提高。从时间上说,两个时期的划分,并不是简单的前后均等,而是主要以专门著作的出版问世为标准。1919年至1934年间,有影响的比较文学专门著作尚未见,1934年后,陆续问世了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等著作,且朱光潜、陈铨等发表了几篇很有影响的论文,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比较文学出现了一个小高潮。1936年、1943年及其后,相继出版了多部比较文学著作,其中朱光潜、刘西渭、李广田、陈铨、杨宪益、钱锺书等尤为突出,他们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使这一时期确实有所发展。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