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比较文学,用钱锺书先生的话来说,是专门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它既包括不同国家、民族、语言之间文学的比较,也包括文学同其他学科(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比较,还包括跨越文化领域的跨文化比较。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有它自己萌芽、形成、发展的历史,有它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手段与研究目的;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还只有一个多世纪,且至今有学者对它是否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尚存有疑议,但它无可否认的生存力及影响,却使人们不得不看到它应该存在并将不断发展的趋势与活力;它的诞生与存在,为文学研究拓展了视野,开辟了新层面,使某一个别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学能从自身封闭或半封闭的文化体系中解放出来,被置于多种文化发展脉络的背景之下,得以充分地识别自己,发掘自己,审视自己,从而获得全部的诠释与理解;它使文学从此不再拘囿于小天地,而是来到了广阔的世界大范围中,极利于人们以宏观的目光洞悉文学作品的个性与共性,进而窥探、把握文学本身的特质、内蕴与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比较文学在它被正式确立其地位与价值之时,即以迅疾的步伐,从欧洲走向美洲,从西方走向东方,成为世界范围研究文学的学者极感兴趣的学科之一。

比较文学的发展,诱发了关心它的学者对其已走过的历程进行研究的兴趣——因为缺乏历史的透视会使这门学科的定义与范围难以界定,自然也就难以促使它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推进与发展;而业已累积的历史经验可以有助于人们了解过去,辨识谬误,深入理解学科内涵,并进而开拓今天的研究视阈。

历史学研究的任务是描述系统发展的方式与原因,而比较文学史则是专对比较文学这一特定学科的发展作系统有序的考察与描述,以期引发人们对比较文学本身乃至文学发展中规律性东西的探讨。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傅东华翻译了法国人罗力耶(又译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第一次在中国系统介绍了比较文学历史,此后,了解并研究比较文学历史成了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必不可少的内容及课题之一。

比较文学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乃是指一国或一地区中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广义上,则自然是指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傅东华在《比较文学史》“译序”中写道:“比较文学史这个名词,骤然看时,很容易解做‘比较的文学史’,其实应该解做‘比较文学的历史’,而所谓‘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意蕴,也不仅如词面。”他同时写道:“在这种方法(指比较文学——作者注)未被应用于文学史之先,(一)文学史只能是国别的,而统合全世界的文学和历史及说明世界文学主潮相互影响的历史无从做起;(二)文学史只能是传记的、批判的,而文学现象的前因后果无从说明。故比较文学史的概念之构成和应用,不能不说是近代文学研究上——特别是文学史研究上——的一大进步。”傅东华还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比较文学史与一般文学史一样,其结论必须与文学史(比较文学史)的史实相符,要以实在的史实与其结论相核对,这样才能体现史家的严谨性。

世界范围的比较文学从它正式被确立为一门学科开始,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这段历程虽然有曲折反复,有高潮低潮,但总的趋势是逐步扩大、逐步深入、逐步兴旺的。法国人最早起用“比较文学”名词而成为比较文学的先驱,并率先形成“法国学派”,这使得法国成了世界比较文学的早期中心。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不甘居后,他们的步子实际上与法国人几乎同时迈出,只是起初这个步子迈得不够大、不够坚实,以至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异军突起,形成了与“法国学派”对立的“美国学派”。两大学派各擅其长,各领风骚:前者首倡实证考据性的影响研究;后者力创重在阐明文学实质的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究其实,这两大学派并无根本矛盾,都旨在探索各国文学的相互关系和世界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应该承认,两个学派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两者互补,方可相得益彰,从而完善与充实比较文学学科本身。随着世界范围的比较文学研究的逐步深入,所谓的两大学派实际上正渐消其形,同时涌现了更多的新学派、新理论,并开始重视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为世界比较文学揭开了新的一页。

从世界范围看,除法、美两家外,欧亚地区其他一些国家的比较文学发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俄罗斯(苏联)、日本,它们也都在为比较文学的学科创建、比较文学的理论建设作努力,力求创立新的学派和风格。这方面,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也已经并将越来越受到世界比较文学界的注目与重视。中国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虽起步较晚,但实际涉足比较文学的历史,却可追溯到千年以上。早在西汉时代(甚至更早),史书上已有关于跨国度、跨民族的文化史料与神话传说方面比较的记载;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后,属于比较文学范畴的早期媒介学、流传学、渊源学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从事翻译、考证佛学的学者;明清以后,中外文化有了直接的冲突和接触,比较文学更有了进展。当然,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比较文学正式起始于“五四”时期,在现代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它缓慢地前进着,涌现了许多热心于这门学科的学者和文人。然而,由于时代的因素,中国的比较文学走着并非直线形的路,到1978年后,中国大地万物复苏,比较文学才进入了它的复兴及高潮期,开始真正崛起了,以其新的姿态站立在世人面前,让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七个时期:史前期(先秦—19世纪末)、发轫期(19世纪末—1919年)、初兴期(1919—1934年)、发展期(1934—1949年)、滞缓期(1949—1978年)、复兴期(1978—1985年)、高潮期(1985年后)。这七个时期,从时间上看,长短不一,从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看,高下不一。我们这样划分阶段,基本上按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的具体状况,并结合社会历史条件予以考虑,其中台湾、香港地区另当别论(本书单列一章叙述)。

本书原则上以20世纪为限,上起1901年左右,下迄2000年,以整整一百年的比较文学发展作为本书的叙述范围,各个历史阶段按章分述,以期为读者提供整体的框架。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