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师徒情深

3.师徒情深

罗哲文在梁思成身边,一开始就受到了规范的启蒙训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这是无比幸运的起飞点。他平时协助梁思成绘图、测绘、整理资料,还兼任打理日常杂务。罗哲文严格按照梁氏工作作风,细致制图,尺寸准确,字体规范,文字与图结构均匀,图纸干净利落,受到师傅的夸奖。对于古建筑艺术这门新学科,罗哲文逐渐抱有极大的兴趣,不解之处及时提问。在名师指点之下,罗哲文步入了一个广阔的艺术殿堂。

建筑是线条的艺术,落到实处的线条是会表情达意的。对此,梁思成独特的艺术见解极大地影响着罗哲文。他教导弟子:别看画图都是由一条条粗细不同的线条所组成,但是把线条组织起来就是艺术,特别是建筑图纸,比工程和机械图纸要求的艺术性更高;不仅是花纹图样,装饰艺术的图纸有艺术性,就是结构图纸也有艺术性,比如用不同粗细的线条来表示斗拱和屋檐的层次,表示断面和轮廓等等;就是线条的交结也有艺术,像机械图那样直棱直角就有些死板了,像施工图那样交叉出头太粗也不好,线条的交叉要恰到好处。这些话听起来颇有道理,又有点玄妙,要落到白纸上似乎还很难,这使得罗哲文空下来经常琢磨个中奥妙。

测绘古建筑,除了靠手画,还要学会照相,因为结构是规矩的,根据照片画就比较准确,需要两相结合。因此,梁思成专门让罗哲文学习摄影。拍照用的是捷克的“方匣子”,又大又沉,挂在脖子上,到野外随时要用到。从未接触过这洋玩意的罗哲文请教学习,然后慢慢领悟光与影的艺术,如何拍好古建筑。

除了会拍照,还要会修理,罗哲文空下来经常摆弄相机。他动手能力本来就很强,慢慢的,不仅会修相机,连手表、座钟之类的精密机械出了问题,都能帮大家解决。几十年来,宝贝相机一直跟随罗哲文,形影不离,忠实地记录了一座座古建筑的面貌。

在梁思成的影响下,自幼习书的罗哲文更加自学地学写字。因为古建筑图和工程图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本身就是艺术,因而对其上的朱字同样有着艺术的要求。梁思成指导弟子临帖,隶书、魏碑等等样样要熟悉,这样画出的图和一般的施工图就不同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对弟子有着厚重的责任。梁思成的言传身教对罗哲文的影响不仅是艺术上的,更有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爱。有一次,罗哲文白天出去实地测绘,回来时人显得很疲累,晚饭也吃不下,先回屋里睡下了。梁思成心想,恐怕这孩子给冷风兜着了,睡一觉估计会恢复的。临睡前,梁思成感觉不太对劲,进屋一摸罗哲文的额头,滚烫滚烫。家里唯一的一支温度计给孩子打碎了,恐怕都有40多度了。如果不尽快想办法退烧,会烧坏大脑,甚至有生命危险。但当时的李庄,没有任何医疗条件,没有医院,没有正规医生,缺乏药品。大家围在床边,梁思成镇定地先给罗哲文进行物理降温,让刘致平、莫宗江几个扶他大口喝水,用冷毛巾敷额头。然后,梁思成穿上外衣,打着火把,决定亲自到李庄找同济大学请医生夜诊。

从月亮湾到李庄得有10里地,中间还有五六百级台阶,一路上七高八低的,非常难走,还要举着火把,连当地人都宁可绕远路。但罗哲文生命危在旦夕,只能走这条最近又最难走的路。梁思成年轻时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车祸,左脚落下残疾,平时行走不便,还有脊椎病缠身,平时靠钢马甲支撑。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几个弟子都劝他留下,让他们去找医生。但是,梁思成考虑到万一请不到医生的后果,而同济大学的同仁他比较熟悉,只有自己亲自出马才安心。梁思成义无反顾地扑进黑暗中,蹒跚地行走在坑坑洼洼的泥路上。当他带着同济大学的唐医生,借着火把的光又从李庄镇走回月亮湾,来到病床前面,亲眼看到罗哲文得到及时医治,心里才松了一口气。而此时的梁思成,身上的衣服已不知湿了几回,整个人都虚脱了。

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李庄的旧址

罗哲文的高烧退了,能睁开眼睛喝点稀饭了,梁思成比什么都高兴。但经过这一折腾,梁思成整个人显得极其虚弱。念及救命之恩,师傅半夜跋涉给自己找医生,罗哲文铭心刻骨。林徽因拖着病体,每天给罗哲文端来吃食,热乎乎地吃将下去,气色一天天好起来。在罗哲文心目中,梁思成和林徽因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说,梁思成在罗哲文的成长中担当了父亲这一角色,那么林徽因则是当之无愧的母亲,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少小离家的罗哲文,学业上同样给予恰到好处的启蒙引导。

营造学社当时的教材《中国营造学社备案》

跟学社其他出色的同仁相比,年纪最小、学历最低、资历最浅的罗哲文在专业上明显偏弱。对此,林徽因经常鼓励、开导这位小徒弟:学海泛舟,只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就会有所造诣;不要觉得自己年纪小,样样落后,当年莫宗江、陈明达进学社也正值年少,经过几年锻炼,现在已经可以独立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了,只要认真学习,一定能赶上师兄们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平时可以跟师兄请教,刘致平协助梁思成做的《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集》有图有文,这十册关于台基、斗拱、栏杆等的图文双解书籍比较易懂,可以边学边画;还有莫宗江,他的图画得很好,正在协助梁思成研究《营造法式》大木作的构造做法,并把研究成果用制工程图的方法准确地绘制出来,平时要向他好好学习画图呀。林徽因细语款款,耐心地指导罗哲文学习的窍门。

至于中国建筑学的入门书,林徽因拿出梁思成所著的《清式营造则例》,这是梁思成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其他专业资料,并拜访了许多老工匠师傅们整理出来的,书中很多费解的名词术语都是在心窝里捂熟弄明白写下来的。罗哲文也听说过这部令人仰视的“天书”,林徽因告诉他解读捷径,只要把它的内文和图版对照着看就比较容易懂了。正是林徽因的细心指点,这部宝贝书几十年来一直跟随着罗哲文,他不断翻阅、查询、体会书中道理,获益匪浅。

林徽因是学社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梁思成学术上的助手,她以诗人式的热情给予看似冰冷的建筑注入诗情画意,并时时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建筑与文学艺术是相通的,这股激情正是来自林徽因深厚的艺术修养。

学社里大都是年轻人,林徽因经常跟大家说要学好外语和文学艺术,这对于建筑师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她不顾体弱多病,主动给罗哲文和莫宗江上英语课,一口流利的英语令人入迷,也鼓起了年轻人学语言的劲头。多年以后,罗哲文惊奇地发现,自己查阅、利用英文资料居然得心应手,这获益于当年师母帮他打下的英文基础。至于中国古典文学和诗词,林徽因鼓励大家平时要多看多记,最好能够仿照学写诗词。当时,卢绳刚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来学社,林徽因得知他对古典诗文颇有研究,就特意请他为年轻人讲解。于是工作之余,大家认真地跟着卢绳学古诗词,掀起了一股学诗的热潮。这无形中培养了罗哲文的兴趣爱好,喜爱作诗填词,养成“以诗为证”、“吟诗留史”的习惯,珍贵地记录了半个多世纪来古建生涯的独特经历和感受。

诚如梁思成所说,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对于梁思成夫妇的良苦用心,罗哲文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在学社练下了建筑学基本功,潜心钻研中国传统文学,学会了照相、写诗、书法和英文等各种技能。而最重要的是,罗哲文从师傅身上学到严谨和执著,这在日后逐渐体现出来,并成为罗哲文为人处世及做学问的标杆。这对罗哲文的人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