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离不开女性,很少有离开表现女性而能有巨大成就的,一部长篇小说,一个戏剧,若没有个把有性格的女性形象,不管这女性是美丽的,还是高尚、卑鄙或者权力欲望极强的,总得有。没有,就像百味缺了盐,总少点什么。
在中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诗经·国风》中,描写表现女性的篇章,不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说的上是多的。而且,对女性,特别是对弱势女子,是充满了同情的。在这方面,当时的诗人要比后来的儒生即《诗》的解释者们,强太多了。例如,对婚姻中遭受不幸的女子,诗篇都抱有万分同情。这是一种基本的人道精神,代表着一种文明。
当然了,诗经也不乏对女性之美的表现。而且,往往这方面内容就见诸那些表现结婚题材的篇章。例如《鄘风·君子偕老》,表现一个女子的美丽,写什么呢?写她“鬒发如云,不屑髰也”。“鬒发如云”就是浓密的头发像乌云。什么是“鬒发”?说“鬒发”先得明白古代贵族戴假发的习惯。《左传》中就有这样记载:一位权贵人物见人家女子的头发好,就强行把人家头发割掉,给自己的假发当材料。《君子偕老》就夸赞这位美女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根本就不屑于戴什么假发,人家天生丽质的,头发好。相反,脸再美,童山濯濯然顶上无毛,也是糟糕的。
《诗经·国风》里还有这样的句子:“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两个句子中都有“清扬”一词,那“清扬”指什么?指脸面上的一个部位?那个部位?即眉宇之间,即额头到眼睛之间这一片。一个人漂亮,额头要明亮,平整饱满,还有发亮,眉宇狭窄,还长满道道的波纹,这面貌看上去就麻烦。“婉兮”,就是眉宇亮丽的意思。还有一种古人以为美的,今人就未必觉得妙了。《陈风·泽陂》中有一句:“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硕大”就是高大,个子高大是美人的条件,在今天亦然;那“卷”又是什么意思?有的注释家说就是脸庞丰满、双下巴的意思。这在《诗经》里好像还不止一次说到这样的丰满之美,包括“清扬婉兮”的“清扬”之际也有额角宽阔的意思。有些时代是崇尚丰满的,如唐代,看唐代的《仕女簪花图》,里面画的高发髻的美女,明明原本一个小脸,很秀气的,后来愣是吃出个“二脸”来,其实是时代审美风尚造成的。古老的俗话说,楚王好细腰,民间多饿死。宫中好大眉,民间多一尺。《君子偕老》和《泽陂》中的“清扬”、“卷”,是否就是代表春秋时代的女性崇尚丰满,不好说,不过可以肯定,也没有以瘦为美的表征。过分的以瘦为美,“骨感美人”的病态,似乎那时还不时兴。
就诗篇的描写美人而言《国风》的手法也很多。如《齐风·东方之日》就说:“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以出生的旭日比喻风华正茂的女孩子,不说女孩子有多靓,却说她蓬蓬勃勃如朝阳,实际是从女孩子青春气息的动人效果来写她的美。此后,用太阳比喻女孩子,到后来的宋玉、曹植,都曾用过。像曹植《洛神赋》,就说洛神“皎若太阳生朝霞”,不仅比太阳,且是有朝霞的太阳,是有枝有叶的。但这样的句子是受《国风》的影响,也是无疑的。
刚才说过,《国风》表现女子之美,常出现在婚姻题材的篇章。这也有其道理。人家结婚,大家看热闹,最重要的看点,就是新娘子长什么样。恐怕在那些婚礼的参观者是首先期待的。在《郑风》中,就有一首,表现一位来自齐国的新娘子是如何迷倒众生的。郑国原来的封地在陕西,周幽王时才迁移到今天的郑州一带。所以,与东方齐国的婚姻,是迁移后的事。你看《左传》一开头写的郑君武公的妻子武姜,就是申国人,申国姜姓,不是在今天的南阳一带,就是在陕西一带。可是当郑国迁到东方以后,就需要与东方一些异姓建立政治联盟,就开始与齐国(国姓也是姜姓)缔结婚姻。表现在诗篇的歌唱,就有《有女同车》一篇,写的是郑国娶自齐国的新娘子,一下车就把郑国的整个男人们都给震了。诗篇怎么写的呢?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篇只有两章。“有女同车”的“同车”一词,过去解释产生了好多争议,有些学者的说法我觉得是可信的,就是男与女坐的车是一样的,不是结婚的男女并排坐在车上,好像古人还没有开放到这个程度。男女各自乘车,实际寄寓了古代对妻子的地位界定:妻者,齐也。“妻”的意思是家庭中与丈夫“一般齐”的那个人。这是强调男女要讲究一点平等,在家庭生活中,应相互尊重,是传统观念中可取的部分。
回到正题,“有女同车”的那位女子形象如何?诗篇说:“颜如舜华。”“舜华”,就是木槿,木本植物,春天开花,花色有玫瑰红、粉红、蓝紫、白色和蓝色多种,整个花木的花期很长,可是每一朵花的开花时间却很短,舜华的“舜”,就是“瞬间”的意思。极其漂亮,又极其短促。所以古有“槿花不见夕,一日一回新”之语。不过,在这首诗中,不是说女子的美丽短暂,而是强调她的美丽。不单美丽,诗还着重表现她下车那一刻的“范儿”——“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写新娘子下车之际那几步路走出的姿态,轻盈娴雅,如翱似翔,曹植写洛神“竦轻身以鹤立,若将非而未翔”的美妙也不过如此啊!仪态高雅,是有教养的表现。“佩玉琼琚”,就是新人的佩玉,不是人们眼中看到的,而是听到、准确说是先听到而后再看到的:优雅的步子,引发的是琼琚美玉的泠然作响。“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这位姜姓新娘在家排行老大,“孟”是老大的意思,交代出这场婚姻是姬姜两姓的结合,符合礼法。“洵美且都”的“洵”,意思是实在,是个形容词;“都”,高雅为“都”。有人研究,“都”的本义就是大都市,古代与现代一样,审美风尚也是大城市引领风潮,所以,符合大都市标准的,就是都,也就是雅,也就是符合标准、打扮入时。下一章意思一样。其中“舜英”的“英”,在这里也是花;最后一句的“不忘”,就是“不亡”,不亡就是永远。是祝愿新娘子永葆其美好。
现在看,诗人是如何写婚礼中的新娘子的呢?先是来了,远远的,车来了,车上载着来自姜姓齐国的美丽新娘,灿若天仙,如槿木花开,亭亭玉立,钟灵毓秀。一下车,一走路,哇塞,好仪态、好有教养啊!接着,新人不但长得美,还入时!郑国的君主或公子,娶了这样好的人儿呢,真是令人庆幸,让人情绪高涨。
《有女同车》写女子之美,是《诗经·国风》的一种样式。美丽新娘到底长得怎么样,没说,只形容像木槿花一样,留出空白让人去想象填补。这是文学手法的常态,也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由演员表演的影视艺术之间的分别。任何人物形象一经演员演出来,就定了格,其形象就没有了想象的空间。这是题外话。回到本题。写美人,《国风》的诗人又不甘心只限于上面的这一种,只是打比喻形容,或者侧面烘托。诗人有时也仿佛是画家,用语言工笔描摹美人形貌。这样的诗篇,最突出的就是《卫风·硕人》。
请看诗篇: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首诗篇涉及的女性,很幸运,诗里对她有记载。据《左传》的说法:“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她是齐国君主的大千金,嫁给了卫庄公,人称庄姜。这是一位典型的红颜薄命的人儿。她命之所以不好,即在《左传》的“美而无子”四个大字。任你是君主的夫人,齐国太子的亲妹妹,不能生养,可就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了,人长得再美,再华贵,不能生养,不能完成生儿育女的业务,你在人家男子的家里,就总像是欠债不还一样,直不起腰来。因为古代婚姻特别重视传宗接代,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去,千好万好,不生孩子就是不好。更糟糕的是,那个时候的人还不知道不生育的问题往往来自男性,会把不生育的责任,一股脑推到女子身上。所以,不生养,就跟犯了多大罪似的。美丽的庄姜摊上这事,岂不“薄命”!
不过,《左传》说的都是诗篇女主人后来的事,与诗篇无关。有人因为看了《左传》如上的说法,就觉得诗篇赞美庄姜之美,有什么弦外之音,那可就是受了《左传》说法的干扰而神经过敏了。诗篇创作歌唱时,这位国君夫人,还是新人呢!这有诗篇为证,且看诗篇是如何用工笔描摹来形容新娘子之美的吧。
全诗四章。一开始就是“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新娘子是高个子,“其颀”犹言“颀颀”,《诗经》特有的词法。下一句是说她的服饰:锦绣的衣服之外,罩了一层轻薄如雾的纱。有记载说,古代结婚女孩子离家最后一道礼节,就是保姆给她罩纱。后来红盖头是不是跟这儿发展来的,不清楚。罩一层纱,按古人说法是为避免锦绣衣服太招眼,或者就是为了防尘吧。春秋时期的褧衣,还没有过发现,但考古发现过西汉时期的。在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西汉马王堆墓葬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薄如蝉翼而且透明的丝织衣,称一称,几十克重;叠一叠,可以装到小小的火柴盒里。专家说,这就是罩在锦衣外面类似《诗经》“褧衣”的丝织物。这样的丝织工艺后来似乎是失传了。
接着就是交代她的社会关系。她是齐侯之女,父亲尊贵,拼爹没问题;她是“卫侯之妻”,实际是说她马上就任的新身份。然后,又交代新人的社会关系,其一,她是“东宫之妹”,这意味着卫国会因为有这样一位夫人,在未来能与齐国持久地保持良好关系;“东宫”可是未来齐国的君主啊。其二,她是“邢侯之姨”,邢侯即邢国君主,在今天河北省邢台一带,说新娘子是邢国君小姨子。其三,她是“谭公维私”,是谭国君主的小姨子;“私”,小姨子称姐夫叫私。这样不厌其详地交代新娘子复杂的社会关系,不外是夸赞新娘身份的极其华贵,而尊贵的社会关系,正意味着这桩婚事的政治价值很高,且很有升值的空间,显示出的是周代贵族婚姻强烈的政治色彩。婚姻缔结,实际是与几个诸侯国家同时建立友好关系、亲戚关系或者说是兄弟关系。诗篇在这方面,文章做得很足。
第二段则是另外一种情形了。身份华贵是她生的家庭好。她的相貌更是令人惊艳不止。“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章可分为两大层次,头一个层次是连续的比喻,说新娘子的手像“柔荑”,“柔荑”就是柔软的“荑”,而“荑”是一种草根,这种草叫作王刍,俗称菅草,一般长在生荒地上,到了深秋,白白的,一望一大片。这种草的根儿也是白的,而且嫩嫩的、甜甜的,还可以入药。柔荑就指王刍根儿。也有人说这里的“柔荑”是苇子的根,即深入泥水的那部分,也是白色、甜甜的。不管是什么吧,诗篇是说,新人的手伸出来,色白肤细。这是打比喻,既然是打比喻,就有所取,有所不取,柳叶眉儿不能理解成绿色的眉。这句也是,不能想象说女子的手上又是茅草根子,又是苇根子。取其白,取其柔而已。“肤如凝脂”,凝脂前面讲过,就是凝固了的猪油,这也是取其白中透青的意象,这个写她皮肤好,柔嫩细致到像七八个月大的小孩子——好好照料的健康小孩子,七八个月大,皮肤才多白中透青的细润。这还是因为人物的身份华贵,没有经过任何风霜,很娇贵的。
然后是“领如蝤蛴”,“领”就是脖子,说的是脖子长得像一种名为蝤蛴的肉虫,这种肉虫秋天多,芝麻、玉米地都有,嫩绿的秸秆上,经常会见到一种白虫,没有壳子,是蠕动的。诗是形容女子那个脖子细长,有质感。全天下的美人,差不多都是高挑个,细腰、脖子颀长;脖子短粗而可称为美女的,就难找。“齿如瓠犀”,实际说新娘的牙齿像瓠瓜子儿。瓠瓜子儿一个个像贝壳似的,中间粗,两头较细,一排一排很齐整,不像大板牙。“螓首”,螓就是小的知了,夏天到了数伏天,这种小小的蝉就开始“伏天儿、伏天儿”地叫。这里是形容发式,螓的头两边有两个翘起的小高峰,形容的是女子发髻上扬,如同螓首。可能是假发,也可能是真发,一定是高高的发髻。“蛾眉”,就是长长的细眉毛,像蛾的须子一样。喜欢眉毛细而弯长,不是今天才有的。
以上从手到头,仔细描摹,一一细说,如同一幅工笔画儿。可是,照这样描写下去,人物还只是个“样子货”,未必怎么样,手白,颈长,眉毛细,发髻高,如是而已,人物活不起来。到这里,一条龙是画出来了,首尾俱全,有鳞,有脚,都有了,就是还缺点儿东西。缺点什么呢?看诗人给人物加了点什么就知道了。下边两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啊,终于给龙点了睛!“巧笑”在《诗经》里还有另一次出现,《卫风·竹竿》就说“巧笑之瑳,佩玉之傩”。那什么是“巧笑”?就是“俏笑”,就是笑得好、笑得妙,笑起来带动得满脸生动姣好。所以,在“巧笑之瑳”一句,是说笑起来露出洁白牙齿;在“巧笑倩兮”这句呢,是说一笑腮上会出现俩酒窝儿。女孩子一笑有酒窝,是多么俏啊!诗人就突出了这样的俏。一位身形高挑的女子,脖子也长得很好。眉毛长得好,这些都是突出样子、模样,是形,可是到后来“一笑俩酒窝”,啊,原来这位高个新娘不但有型,而且是很带韵味,生机勃勃啊!这就是“巧笑”一词在写人上的作用。下面的“美目盼兮”是接着突出新娘的神情昳丽。“美目盼兮”的“盼”,就是眼睛黑白分明。眼睛大,不一定好看,大眼全是白眼珠,像白天的猫,或者全是黑眼珠,像晚上的猫,都会吓死人。大眼睛且黑白分明,顾盼生姿,就不同了,就迷死人了!这两句,巧笑倩、眉目盼,不但是脸部五官搭配好,搭配好是爹妈给的;人家笑起来俏,俩酒窝;俩眼睛不单大,而且带神,黑白分明又顾盼生姿。这都是属于人家自己的美死人不偿命的气质了。前边的几句,即“手如”、“螓首”几句,是静态地写美的形,“美目”这两句,则是动态地写,是写魂儿,突出一个媚。美而媚,才是新娘子的美丽的全部。后两句,就像仙人给一个泥人吹了一口气,仙气一吹,满盘皆活了。所以,这一章的描绘,是《诗经·国风》里的一个典范,工笔描写。它与前面的《有女同车》就不一样。
在此,让我们多说几句古代文学写美人的方式方法吧。这首诗的笔法只是其中一派,实际上这种方法文学上并不是很常用。此诗若是没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即写“媚”的句子,这部分就难免显得有点儿死板。总之吧,语言不像演电影,有神采的演员,靠着自身的相貌和气质,一出场,光彩照人,几句有性格的道白,就能把观众给吸住。语言描写,总有局限性,必须打比喻,可一打比喻,就要牵连其他,如诗篇这一章的柔荑呀、蝤蛴呀,牵牵连连的。所以,后来高明的诗人,喜欢走《有女同车》的路数,不直接描,而是从旁大烘托。
例如汉代有一篇《陌上桑》是写美人的。怎么写呢?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怎么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写一个女孩子出来了,“日出东南隅”,这也是受了《诗经》的影响。光华华的东方太阳出来了,照在一个高楼上,高楼住着个女孩子,自名叫罗敷。“罗敷”什么意思?在古代是美女之称。你看这女孩子多自信,上来以后就是“自名为罗敷”——我叫美女。这是喜剧的调调啊!接着说罗敷离开家去采桑。她走在路上了,长得怎么?只字不提。而是用另外的办法写罗敷之美。是这样写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水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是描写穿戴。头上有倭堕髻,又叫堕马髻。什么叫堕马髻,顾名思义,就是人从马上翻下来那一刻的样态。在十几年前吧,现代的大城市还流行这一种歪梳发辫的风尚,追求与堕马髻一样,倚斜之美。这其实在东汉就有了。据说东汉权臣梁冀的老婆叫孙寿,她搞出了当时风流全国的“四大发明”——堕马髻、折腰步、啼妆、龋齿笑,这四大发明的流行,还被史家视为东汉要亡国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