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游记

一 游记

海南访东坡

2017年12月,我首次踏上海南这片土地。距苏东坡流放到海南,正好相隔九百二十年整。海南之行,寻访东坡先生的遗迹,是最大的心愿。

同学老姜是新华社海南分社的资深记者,来海南近三十年了。他说我们同学来海南,他都要陪去儋州的东坡书院,中文系毕业的,都有这个情结,如朝圣之感。

东坡书院坐落在儋州的中和古镇,当初是苏东坡的讲学场所。从海口过来不过两小时车程,离环岛高速公路出口很近。展现在眼前的书院虽然也很有规模,但整个建筑还算古朴清爽。参观者并不多,都是千里迢迢赶来的苏轼研究者或崇拜者。与此时旅游热点城市三亚人山人海的景象相比,这里显然格外冷清。恰是最适合细细地观看,轻轻地呼吸,静静地感受,默默地沉思的佳境。

书院是一处庭院式建筑。主体为载酒堂,还有东西厢房,及其他一些阁楼亭院。这里原是当地人黎子云的住处。苏东坡初到儋州可谓两眼一抹黑,经人介绍,才寄居在这里。但黎家的房子很是破败,几位好友商议,大家捐点钱修葺一下,平常可来此聚会。苏东坡借“载酒问字”的典故命名为“载酒堂”,并将它开辟为讲学的场所。此后,历代儋州学者都在此设帐讲学,成为历代海南及儋州最高学府。据《琼台纪事录》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很想从今天的书院穿越千年,寻觅苏东坡当年的生活情形。岁月的洗淘,旧情旧景自然不复存在。院内有一口古井,叫钦帅泉,为明代万历年间开凿。拿绳子吊木桶打水上来喝一口,没有想象中那样清冽。载酒堂旁边的庭院中,还有一株乾隆年间栽种的芒果树,枝繁叶茂,不显老态。这些都是东坡先生身后数百年冒出来的东西。院子里东坡先生高大的铜像,也只是后人景仰先生的符号,未必形似。

走遍东坡书院,虽然难以寻觅东坡先生的遗迹,但你又能感受到先生的无处不在。眼前的这一切都是因先生而存在,一枝一叶都能引起后人对先生的怀念。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儋州是苏东坡流放的最后一站。此时他已年过花甲,从黄州至惠州再至儋州,他被驱赶得越来越远离中原故土,仿佛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和他同时还有数百个大臣受到政治迫害,但只有他一人贬谪到此地。当时的条件下,流放到海南这种称之为海外的地方,是没有人能活着回来的。他的政敌显然是欲置他于死地。苏东坡也作好了思想准备,渡海之前,与家人的告别就是一场生死之诀别:“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生不挈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公元1097年6月11日,苏东坡告别送行者,带着他的小儿子飘洋过海,水路旱路兼程,于7月2日到达儋州。时值海南之大暑,既热又潮湿。《儋县志》说:“盖地极炎热,而海风苦寒。山中多雨多雾,林木阴翳,燥湿之气不能远,蒸而为云,停而为水,莫不有毒。”一个来自大陆的六十多岁的老人怎受得了这般煎熬!苏东坡只有静坐在椰子林中,一天一天熬着,等待着秋季的到来。好不容易秋天来到,却又风大雨多,自广东福建来的船只都已停航。大陆运送的补给也就断了。正所谓食无肉,病无药,居无食,连喝口水都可能染病,能生存下去真是不易。好在他很快得到了当地朋友的帮助,好在他慢慢适应了煮青菜食薯芋的生活。

那时的海南虽在朝廷的管辖之内,但却在中华文化藩篱之外。来到这样一片文化沙漠,苏东坡还得克服另一重困难。他想动笔写点什么,无笔无墨,一切都得自己制造。据说有次为造墨,差点把破房都烧着了。他想读书,也没有,只好千方百计借了书来抄写。平常一件举手之劳的事,到这里竟变得如此举步维艰。

就像一颗成熟的种子一样,即使是被抛在再荒芜的地方,它总会争取周边的条件破壳发芽,生根长枝。苏东坡居然生存下来并适应了这恶劣的条件!这要得益于他豁达乐天的人生观。来儋州约半年后,他写道:“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其实大家都居在岛上,都被水包围着。正如《庄子·秋水》中所云:“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锑米之在太仓乎?”既然如此,还有什么海内海外之分?他在岭南时就写过“此心安处是故乡”的话,安心就好了。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都有着忧国忧民情怀,不在其位,却要谏政。批判精神历来是他们最可贵的品德。但批评政权,谏议皇上,总是会给自己惹来麻烦。要是碰上那些没有雅量的君主,必定招致杀身之祸。情怀相同,但他们的处世方式却有不同。屈原怒沉汨罗江,试图以自己一死去唤醒楚王能察其衷情。陶渊明远离魏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的选择不同,东边不亮西边亮,政坛排斥他,他就转向民间,以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去影响社会。所以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苏东坡在儋州开起了他的讲习所,传播中原文化,孔孟之道。儋州百姓彼时全为黎族,语言如鸟叫,沟通也困难。但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他着手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改良他们的生活习俗。“载酒堂”成了苏东坡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全岛文化的中心。从此,儋州教化日兴,学风蔚然,人才辈出,而且以刻苦好读闻名天下。

呜呼!苏东坡之流放海南,是先生之大不幸,然而却又是海南之大幸,中华文化传播之大幸。

东坡书院旁边不远,是中和古镇。老姜说他很早就来过,这里有一条百年老街,很值得一看。

古建筑上都钉上了“南洋骑楼”的保护标识。南洋式建筑风情,与海南自然环境很是谐调。一条街上,不少旧楼已被新楼代替。所留存的为数不多的老楼,饱经沧桑,像一个老态龙钟的长者强打精神立在那儿。新旧参差,有些滑稽。但还是能让人想象出彼时繁华之貌。据老姜说,早些时候他来这里时,路面还是一色的麻石铺成,如今都被撬掉,铺上了新的水泥砖。按这个节奏,出不了多少年,这些南洋古建筑将不复存在。

人世间的事物,不外乎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两类。有形之物,如眼前这百年老街,如东坡书院中的庭院阁楼,不管弄得如何高大上,不管做得如何结实,但最终都经不起岁月的磨砺,风霜的侵蚀,总有轰然倒下的一天。历史上修过多少不可一世的建筑物,不朽的能有几个?东坡书院并没有保存下先生当年的什么遗迹。房子是后来多次重修而成的,井是后来挖的,树是后来栽的。这垂垂暮矣之古楼,也不过就是百来年的历史。一切都会从有形变得踪迹难觅。

真正不朽的恰恰是那些无形之物。何为无形之物?文化即是。它并不独立存在于某个空间,它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中,融化在血液里,烙在心灵深处。它能开人耳目,启民智慧;它能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一切有形之物。

九百多年前,东坡先生两手空空来到这荒蛮之地。他在此点燃这无形的文明之火,中原文化在这里迅速传播,绵延不断。载酒堂响起的琅琅书声,浸润了世世代代海南人的灵魂。从此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今天,当你在东坡书院徜徉,在中和古镇访旧,在海南全岛漫游时,只要用心去体会,你何处不能感受到东坡先生的存在?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现还荣获有“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称号。如此等等,哪一桩不与东坡先生当年的文化传播有关?东坡之后,谁还能说海南是文化之沙漠?

2017年12月

眼前有景道不得

平时旅游,遇到美景,总爱反复咀嚼,形诸文字一吐为快。在广东的韶关游览了丹霞山后,却迟迟无法写出文章。“眼前有景道不得”啊!倒不是有高人题诗在上头,而是因为此处的景观独特得无法下笔。

丹霞山之独特是什么?就是因为它有两处奇景:一曰阴元石,一曰阳元石。它们与人世间雌雄生殖器酷肖,不妨干脆说,是人类阴阳二器的放大。这不像其他美景,可以放心入诗入画,文明的进化,让我对这样的奇景有点羞于启齿。

旅游者无论是遥望阳元石,还是近观阴元石,评价不外乎是“像,太像了”这类感叹。的确,大自然这鬼斧神工,怎么就这般厉害,把这阴阳二物雕塑得如此惟妙惟肖。这是一位怎样的雕塑大师啊!

我们平时观名山大川,总爱说某某景点像什么什么。有些景从某一个角度观之,的确是像的;也有些景别人说像什么什么,换一个人却怎么也看不出来。这多少有些附会。可丹霞山这阴阳二器,不管是谁来观之,也不管你从哪个角度观之,都非常容易看出其“像”来。

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中,有形似与神似之争。有人主张艺术作品应当“形似”,也有不少人提出不求形似,只讲传神。苏东坡就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但在画论中最公允的主张还是讲究“形神兼备”。明代李贽说:“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不知道这阴阳二石是大自然在何时完成的作品,它完全是“形神兼备”的。形似已不必说,它的神似程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就说这阴元石,人们说能看出它的年龄特征,酷似少妇的,所以,又称之为少阴石。

如果说大自然是位艺术家,那么,这位艺术家或许是神奇而顽皮的。说其神奇,是因为他知道这阳阴之器之于世界,是祖,是根;是母,是源。人类既然有过生殖器崇拜的历史,不妨雕刻个实物,留此存照。据说,丹霞山的阳元石傲然挺拔,最先为人发现。但是,长时间里,找不到与之配对的阴石。民间有俚语云:秤不离砣,公不离母。人们相信,大自然既然造化出人间的阴阳二性,就不会让这阳石寂寥。果然,终于在一草树掩盖处找到了这阴元石。此中之神奇,谁人能破解?说其顽皮,是因为这阳阴二物虽然受人崇拜,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却成了需要遮掩的私羞之处。且不要说去雕塑它们,就说提到二者,也是不好意思得很啦!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对我们的文明承受力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呵呵,这是一位该怎样来评价的艺术家!

或许,大自然是一位我行我素的艺术家,不管你是崇拜,还是尴尬,他就将这样的作品雕刻出来了。他的作品一不虚构,二不夸张,完全写实。习惯中,如果将某位艺术家的作品称为自然主义的,或许有贬损之义,但是,丹霞山这阴阳二石,将其称为自然主义之作,我却没有丝毫不恭之意。

2006年5月

坎儿井的智慧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但来新疆之前,我对坎儿井所知甚少。其实恐怕也不只是我,1845年林则徐初次来到吐鲁番,也有同感:“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坎儿井谓之为井,其实此井非井也。准确地说,是引水的暗渠。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雪山冰雪消融,大量雪水流下,渗入戈壁,汇成潜流。坎儿井的功能就是将这些地下之水引入吐鲁番盆地。

平时听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觉得“引来了雪水把它浇灌”很富诗意,却不曾想过这雪水是如何引来的,难度有多大。其实,在雪山与盆地之间,还有戈壁滩与火焰山相隔。引水的暗渠,一般都有好几公里,长的可达二十公里。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达一千二百多条,如果连接起来,总长约五千多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众多的坎儿井引来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粮田。

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年降水量只有十六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三千毫米。坎儿井用地下暗渠输水方式,避免了水分的蒸发。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即地下水河道,一般高约一点七米,宽约一点二米,开凿工程十分艰巨。竖井是井下沙土运出的通道,也是通风送气口。井深因地势的高低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以达到九十米以上。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一般在二十至七十米不等。越是水源上头,间距越短,反之间距则越长。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十多个,多则上百个。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黏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为坎儿井的开挖提供了良好地质条件。在浩瀚的戈壁滩上,一行行锥形土堆整齐排列,冬季,一股股热气从中徐徐冒出,这就是坎儿井的井口。

坎儿井真是将大自然所给的条件用足了!我为坎儿井所震撼!在我看来,万里长城是勇猛的,京杭大运河是浪漫的,而坎儿井呢,则是智慧的。它的智慧,在于它对大自然的巧妙利用。它让人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了。

记得有一场大学生辩论赛,正反双方争论的论题是:愚公究竟是应该移山还是搬家?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正反双方都有十足的理由,却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智慧却不仅如此。那“家”与那“山”是否可以和谐相处?应当说,坎儿井的开创,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当年的先民们,来到吐鲁番这片干旱的沙地上,远处那片晶莹的雪山,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啊!他们没有想到要放弃脚下这片名副其实的“热土”迁徙他乡,也没有考虑移掉横阻在山与家之间的火焰山,而是另辟蹊径,以暗渡的方式引来了雪山之水,让那山与那家和谐地交融成一个整体。

或许,大自然既然创造了人,就从来没有让人有过不去的时候。天无绝人之路啊!当然,为了防止人类智力的退化,大自然也会给我们出点难题。千百年来,人类大致用了两类方式去破解这些难题:或强攻,或智取。强攻者,对大自然取藐视态度: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征服了大自然,成就感油然而生!但是,真正的智者却在说: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往往就在士气高涨,斗志昂扬之际,一些军中智者总是提醒:只可智取,不可强攻。攻城者为下策,攻心者为上策。如此等等。

坎儿井对于大自然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强攻式的征服,不如说是一种智慧型的利用。人类真正的智慧,在于学会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巧妙地利用大自然作可持续发展。这应当就是所谓的科学发展观吧!

坎儿井是如此地充满智慧,不禁让人想去了解这是谁人的发明。目前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为“本土说”:认为坎儿井产生于吐鲁番,是古代吐鲁番各族人民,根据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地地形的特点,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为“外来说”:认为坎儿井先诞生于中亚,之后逐渐向东传入吐鲁番。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起源于哪,都体现了人类妙用大自然的智慧。千百年来,坎儿井一直在默默地滋润着沙漠中的绿洲,滋养着无数的生灵。我们在地图上可以毫不费劲地找到长城、大运河,却找不到坎儿井;千百年来,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万里长城的功能已彻底地发生了变化,京杭大运河虽然还在工作着,但其重要性已明显下降,惟有这坎儿井,它的地位无法动摇。这份不事张扬的厚重,难道不是智者的处世态度吗?

2005年11月

德夯姑娘有魅力

乘汽车出湘西自治州的吉首市,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德夯。这是一个苗族山寨,我们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有一个联欢篝火晚会。

车行不久,天下起了小雨,遂愈下愈大。心中燃起的那点兴趣,似会被雨水浇灭。天色愈来愈暗,山色愈来愈黛,人在车里,颇有几分压抑感。

前面的车停下来了,我们也跟着停车下车。一条乡间公路,两边各列着一队苗族汉子吹着长长的号角夹道欢迎,鞭炮和火铳响成一片,这是苗寨特殊的迎宾曲。过了一座小桥,有一个木头扎的简单的寨门,大约有六七个苗家姑娘扯着一匹苗族织锦拦守着。这是进山寨的仪式,客人们要与姑娘对歌,对上歌后便有姑娘给你倒上一碗土法酿制的掺和着蜜糖的包谷烧。我们一行中先是国防科大的一帅哥被姑娘们相中,要他对歌,要他喝酒。而我们这位同行对此均不擅长,只好由我等几位出面解围。偏偏姑娘们调皮得很,不肯轻易罢休,硬是让他喝了一口酒,才开关放行。

入得寨子,第一个节目就是吃苗家饭。我们来了两大车人,三个房间共开了六席。每一席有一个姑娘作招待员。她们就是刚才拦守寨门的那几位。我们桌的那位便是一位嘴快不饶人的姑娘。我们还未坐定,她就笑嘻嘻地过来了。每人前面已摆好了一个瓷碗,半碗水泡着一点爆米花,碗上横着一根筷子。见有客人要动手了,她禁不住咯咯地笑道:大家别动,先要猜猜这一根筷子是什么意思?我信口便说,等着“玫瑰派对”呢。姑娘掩面一笑,说,不对。有人猜测说是表示“一心一意”,这是正确答案,却又成了姑娘罚酒的由头。我们说,不行,他猜对了,不能说是罚他一碗酒,应该说是奖励一杯酒才对。她笑得更爽朗起来,连连说对对,奖励一碗奖励一碗,接着硬是让我们那位智多星喝下一碗。席间酒过三巡,猜谜对歌不断。先是不管我们猜没猜中,对没对上,都得“奖励一杯”,后来我们反守为攻:如果我们猜中,那得给小妹你“奖励一杯”。这姑娘也大方、自信得很,咯咯咯咯笑着应允了。一会儿便上菜了。菜是苗家风味,微微地有点酸。姑娘又给我们解释酸的好处,自然又是禁不住笑起来。有人问她为何如此开心,她笑得更起劲,说不笑你们才会难受呢。大伙正埋头吃饭,她那边又在笑开了。原来她把一块楼板踩塌了,提醒大家注意不要陷进去。

与游客嗨游戏

一顿饭在姑娘的笑声中吃得挺开心。天还在下着雨。正在琢磨这雨中篝火是个什么滋味,有消息传来已改为室内歌舞会。舞厅不大,我们三面围坐着,留出一面作舞台。表演苗家歌舞,演员是谁?原来还是招待我们吃饭的那帮姑娘小伙。击大鼓的是在厨房工作的小伙,那一身轻舞的便是那招待我们吃饭的苗家姑娘。主持节目的是我们那一桌的服务小姐。她依然是落落大方地笑着,着了点淡妆,给人“清水出芙蓉”之美感。整个节目表演,她们的演技之高,激起了现场一阵阵的掌声。更难得的是,一些游戏互动节目,她们与观众嬉戏在一起,率真自然,充满激情,仿佛是第一次玩这种游戏。

苗家称姑娘为“黛帕”。德夯的这帮黛帕真让我大开眼界。有两点让我觉得是真实的,但却是难以思议的。整个接待,她们一职多能,下得厨房,上得舞台。虽然角色反差很大,在她们身上却结合得那么自然。再一点就是她们那种由心底发出的热情,那种纯朴率真的笑声实在令人难以忘怀。一个人日复一日地做同一种工作,久而久之不免会生出厌倦之情。即使有再好的敬业精神,也很难对每天的重复劳动保持一种新鲜感,一种欢快心态。你去商店购物时,可能会时时听到“欢迎光临”一类的客套,但你感觉到的也许是一种机械的重复。但德夯黛帕们的笑声,她们待人的热情,对每一批客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饱满不打折扣,每一次都洋溢着十足的激情。

德夯姑娘的魅力,正在于斯!

2001年11月

问计隆中

史书记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汉代皇室亲戚、被人尊称为皇叔的刘备第三次来到襄阳郊野的隆中,终于见上了仰慕已久的诸葛亮先生,问得夺取天下之大计,并请他出山为军师作丞相。此即著名的“三顾茅庐”典故。

一千八百多年后的2014年夏,我慕名来到此地,作一番穿越体验。导游反复强调典故中两位主人公的年龄:刘备时年四十七岁,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年近“知天命”的长者,去问计一位尚不到“而立”年龄的少者的故事。

《三国演义》似没有强调二人的年龄差,而是渲染三顾之不易。从今天的行政归属来说,新野在河南,隆中属湖北,两地直线距离约百多里地。刘备找诸葛,竟用了两个年头。虽然《三国志》只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记载,但《三国演义》对这段是写得很足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去,连人都没见上,及至第三次,刘备是择吉日,作斋戒,沐浴更衣,态度更为虔诚。而诸葛亮明知刘备找他,并不积极主动,反而态度颇有傲慢。莫怪同去的关云长受不了,张飞更是无法忍受。在三顾堂的门外,分立三棵古柏,导游说这分别就是刘关张三人的化身。那树干极度扭向一边,似乎拔腿就要跑的,就是张飞。他已经相当受不了。而象征关云长的那一棵,也已略略侧身,颇有不屑之情。只有象征刘备的那棵,朝屋子微倾,殷切之情跃然。

按诸葛亮神机妙算之本领,他不可能不知道刘备要去访他。何况他的朋友,也就是向刘备推荐他的人,私下里应当和他说过的。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诸葛有意躲避,是在试探刘备之诚意。以我揆度,诸葛之迟迟不见,还有缓兵之计的意味:他准备得还不够,他得把课备足,以便一鸣惊人。你看这隆中对,他已备好地图,献计献策,完全是为刘备定身打造。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怎能不让刘备佩服至极,三顾茅庐值值值!

或许诸葛亮甚至还有那么一点“装”。他的《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依我实地考察的情况看,诸葛亮躬耕的那一亩三分地,实非良田。山阴水凉,光照不足,很不适合庄稼生长的。他出身读书人家,家底殷实,不必靠自耕维持生计。醉翁之意不在酒,诸葛翁之意当也不在水田之耕上,他心里耕耘的是天下。《三国志》里说他“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他早就有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雄心,早就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了。

如此看来,诸葛亮既想出山,却又如此这般地再三折腾刘备,是不是太不厚道了点?难道刘备真没觉察真没脾气?毕竟,刘备是谋大事的,谋大事就不得计较这些,就得有海纳百川之宽容胸襟。读书人中,似乎越是有为者,越是桀骜不驯。越是骜放,越不顾人面子,不管你受得了受不了。古今中外,大抵如此。换了别人也许会想,诸葛如此孤傲,请他来主事,以后还会不会把领导放在眼里?的确,史上也有不少统治者对读书人的这份清高孤傲难以容忍。你再有多大本事,不听话唱反调老子就不用你!不给你平台你还算个啥!更有甚者,干脆从肉体上消灭你,从精神上抹杀你。

刘备的伟大,就在于他能以天下计,不受个人喜怒的干扰,礼遇贤士而精诚所至。真可谓有谋之士常有,而恭待有谋之士者却不常有啊!易中天先生“水煮”三国,关于三顾茅庐这一节,他认为二人的年龄问题特别值得重视。“将心比心,让一个四十六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二十六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设身处地想想,此情此意,真正难得啊!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中,酸儒清客者有之,治国安邦者也有之。酸儒清客往往较为主动投人门下,但治国安邦者们大都不轻易出山。不是不愿不肯,而是担心明珠暗投了。若遇上个昏君,你纵有更好的隆中对也只能付诸东流。屈原即是如此,即使是以命相谏,也是徒劳。隆中的三顾堂中,有郭沫若题词:“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生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这是拿诸葛亮与陶渊明比较。他认为诸葛亮能成功立业,是时势所造。当然,从大的方面来说,你可以说是时会使然,但若没有刘备的精诚,诸葛亮恐怕也就只能陶渊明了。对于这类谋士,你善待而用之,他可以济天下;你若鄙视而弃之,他还可以去独善其身,得山水之乐。

知识分子于治国安邦的作用,《三国演义》写得最为突出。人们说三国之战其实就是智谋大战。每一次战役的背后,都是一次智谋的大比拼。如此看来,刘备三顾茅庐问计隆中,当是这段历史演义中的点睛之笔了。

2014年9月

茅山之花

我根本没有想到,这次采风的地点是在茅山!我原以为一定会去苏南水乡,那里有小桥流水,有悠长悠长的雨巷,还有会用吴语歌唱“五姑娘”的民间歌手······多么的罗曼蒂克!然而茅山——顾名思义,茅山者,茅草之山也!

茅山的地理条件很特殊,在辽阔的苏南平原上,它异峰独拔,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如果以它为圆心作半径为九十公里的圆的话,南京、镇江、常州三市正好处在这一圆上。正是利用了这里山多田少且又偏僻的自然条件,当年陈毅的新四军在这儿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来到茅山,时令正处初冬。第一天采风,我们来到了茅山大队的夏泊宫生产队。田里庄稼早收割完了,农民们正在栽插油菜。就在一农家的屋顶上,我见到两盆花,一盆是仙人掌,一盆是菊花。房子并不漂亮,这两盆花摆在屋顶上,格外别致显眼。这情景,令我想起了杨朔的《雪浪花》里,老泰山把野花插在小车上的描写,想起了茹志鹃的《百合花》中,小通讯员把野花插在枪筒里的细节······多么的乐观,多么的浪漫!眼前这盆花,也是这个意思吗?下车伊始,且莫妄自猜之。同来的同学解释说,这可能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仙人掌与菊花放在屋顶上,或是为了避邪什么的。也许他说得对,《雪浪花》与《百合花》毕竟是文学作品呀,生活在这小矮屋里的农家,未必有赏花的闲情雅致。

我想,既然是一种风俗,就必有这方面的传说。沿着这条藤摸下去,或许能找到一个关于百花仙子的传说哩!

花的传说还没有找到,关于花的民歌却集录了不少——

春来春光百草青,映山花开穆桂英。

夏来暑天日正长,荷花开放杨满堂。

秋来梧桐叶枝稀,桂花开放赛西施。

冬来梅花伴雪飞,银花小姐把兵催。

………

每个季节都有十来种花开放,而每一种花几乎都和一个人的名字相连。我没见过这么多的花,也没听说过这么多的人,诚然,穆桂英与西施我是知道的,一个以英武挂帅,一个以绝美出名,而这些花不是“超”就是“赛”她们。

给我唱这歌的葛老伯,今年六十多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颇有些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形象。我与他很快就搞熟了。我开玩笑说:“大伯,您这正是老黄忠挂帅的年龄!”大伯淡淡地笑了笑。他似乎是个把更多的笑藏在肚子里而不轻易溢于言表的老人。我问他:“为什么您能一口气唱这么多花?”这话问得有点不伦不类,大伯皱了皱眉头,说:“你不相信茅山有这么多花吗?一年四季,茅山的花是开个不断的。”

我点了点头,想起了个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我不禁又问:“大伯,您很喜欢花吗?”“喜欢,我是个花匠哩!”

“花匠?”在我面前的竟是一位种花的老人?这儿离城甚远,种的话往什么地方卖呢?我又好奇地问了。原来,大伯是个种棉花的能手!茅山有许多荒山,以前大都没好好利用,搞了责任承包之后,农民们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在荒地上种上了棉花。金色的秋天,当苏南平原上正在挥镰收禾时,茅山的土地上却飘来了大片白云,这是茅山的新花!银白的棉花!小小的棉树,真是个“摇钱树”。棉花收入转眼成了茅山农民的一个重要财源。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茅山大队东太阳村,据葛大伯介绍,这里的民间传说是比较多的,于是,这又牵动了我要寻百花仙子传说的心思。

关于东太阳村名的来历,这里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

东太阳,西太阳,

日出三太阳,

风吹得人掉进赵家塘。

历来,干旱和大风影响着农民的收成。如今离这很近的地方修起了茅山水库。“日出三太阳”的传说,就像我们的祖先不能驾驭大自然时产生的“十日并出”一样成了神话。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冒尖户”的家,给我一个最强烈的印象是,粉刷得雪白的堂屋里,两边并排摆了几十盆菊花,红的、黄的、白的,相映生辉。“冒尖户人家养花也冒尖!”我不由得脱口而出。后院高高冒出屋顶的电视机天线,也像朵开得正旺的菊花。在苏南平原上,电视机也许算不得什么稀奇了,可这是在偏僻的茅山!在这“东太阳”村九十多户人家中,还是朵新“花”啊。

主人告诉我们,他们家劳力多,吃大锅饭时,大家都是在地里瞎磨蹭,英雄少有用武之地。实行责任制后,允许条件好的先富起来。他们家农忙时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把承包的田种好,农闲一点时,就外出搞创业,家里一下子就“活”了。去年,建了新房,今年,又买了手表、自行车、电视机,明年一开春,还打算搞台拖拉机!

主人谈得眉飞色舞,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颇有大干一番事业的风度。然而我的脑子一直没忘记应该打听关于花的传说,便问:“为什么你们这里这么喜欢养花?”殊不知,和我家阳台上那几盆花比起来,农家这么多的花,真使我难以思议。

主人的回答很简单:“花多,家里就热闹,不像城里人那样只是观赏。”热闹!够意思,这样去解释古人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不是也很有意思吗?我又问这里有没有关于花的传说。主人想了想摇了摇头,最后说:“你去问问茅山道院老道人看看,他们肚子里的故事可多着哪!”

也真是巧得很,这天我们赶上了茅山道院的庙会。茅山顶上,古老的道院热闹非凡。回到半山腰,我们在“印宫”访问了一位老道士。他滔滔不绝地和我们说起“印宫”的一段经历。日寇入侵时,道院成了新四军伤病员避养的地方,为了保护新四军,保护印宫的文物古迹,老道人九死一生,身上留下了日本鬼子刺刀的伤痕!印宫也遭日本鬼子大火的劫荡。十年浩劫,印宫又遭破坏……几经波折、老道人如今已是银须满腮。他的门前,有一畦菊花、鸡冠花,都正开得热闹。这境界,颇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绘。毕竟物是人非,就在这畦花卉旁,老道人兴奋地和我们谈起近年来茅山道院的变化。如今,国家已经拨了大批资金修复道院和古迹。道教这一古老的宗教艺术,正青春焕发!

我依然在打听关于花的传说。“一肚子故事”的老道人笑了笑,说:“以前,这里是块不毛之地,哪有什么花?没有花,又有什么花的传说?”听罢,我有些失望,又不甘心,继续问:“那么,你这门前种花,有没有什么寓意呢?”老道人笑而不答,大有天机不可泄露之意,许久才说:“不是有人说我们修道是为了逃避红尘吗?看到这花,你也许能顿悟吧!”我能顿悟出什么来呢?一点灵感袭来,我随口念出了黄山谷的一句诗来:“花气熏人欲破禅”。

老道人笑了笑,未置可否。

我自信地点了点头。几天来,我无论采访哪一个村子,哪里都能见到花在开放。还有一件精致的民间艺术品,也应该在这里提一提:有许多人家的门梢上,都贴有用大红纸剪的剪纸花,图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有稻穗和棉花,有肥猪与雄鸡。我知道这是象征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这上面却别出心裁地剪上“百花齐放”四个仿宋字,可见这里的人们多么爱花!

我想起了在茅山管理处见到的茅山规划图。图画得较为浪漫,很有国画的味道:那简直是一个大花园,一座花果山!

这张规划图实现得了吗?这应该是由茅山建设者们来回答的,毋庸我在这儿越俎代庖。作为本文的结尾,我愿意不厌其烦地把在别处见到的一段文字照抄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到处是一片废墟。有两个美国人去访问一户住在地下室里的德国居民。离开那里之后,两人做了如下对话:

甲:你看他们能重建家园吗?

乙:一定能!

甲:你为什么回答得这么肯定呢?

乙:你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

甲:一瓶鲜花。

乙: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爱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这段文字本身,我不想去多加议论,也无须我指明,现在的茅山,其情况毕竟要胜过当年的德国。

1983年4月

走马观花访台湾

我们访问台湾的前一天,正值连战先生来北京参加2007年的两岸经贸会议。当时连战先生就两岸往来不能“三通”发表了意见,其中说到,他从台北到北京路上共花了八个多小时。当时我们就想,连战先生尚且要这么长时间,那我们该花多少时间啊?

早上8点多从广州东站坐直通车到香港,我们是一路马不停蹄,中饭都是吃的飞机上的。到达台北桃园机场为下午5点多,算起来与连战先生所花时间差不多,看来没什么捷径。其实从香港到台北也就是飞了八十来分钟,其他时间都是作出入境的折腾。想想都是在中国土地上,不禁令人感慨嘘唏。

我们是作为大学代表团访问台湾的。在台期间,访问了台湾的成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岭东科技大学等五所高校。此外,还游览了著名的景点阿里山、日月潭、台湾“故宫博物院”及中台禅寺。从台北向台南一路走来,或走马观花,或下马看花。许多东西,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感受最深的,自然还是台湾与大陆在文化上同根同源的关系。在台湾访问,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相同的语言,使我们感觉到的都是一种亲切和温馨。我们访问的第一家是台湾师范大学。在接待室看完学校的宣传介绍片后,学校的负责人便请我们各位“移驾”至下一个参观点。在大陆我们只在古籍中见到这样的表述,此时不觉会心一笑。在以后几天的访问中,我们深感两岸所共有的华夏传统文化基因。据说,1987年台湾解严,蒋经国准备开放台湾民众往大陆探亲,命时任其英文秘书的马英九完成《民众赴大陆探亲问题之研析》。为了保密,该文件就命名为“颍考专案”。而“颍考”就是出自《左传》的典故:郑庄公打败其弟,放逐其母,郑国大夫颍考叔费尽心机,促成了郑庄公与母亲的团聚。

也有一些表述与大陆不一样的地方,但大都能心领神会。比方说台湾宾馆、商场有“避难方向”指示,其实就是大陆的“紧急出口”。2004年我在台湾出版过《传播学是什么》一书,出版后发现,其中所有的“信息”一词,都被编辑改为“资讯”了,还有诸如“渠道”改为“管道”,“通过”改为“透过”等等。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日本人在此统治了五十年。某些地方还可以看到日本文化的痕迹。比方说厕所,我们叫洗手间,而台湾大都叫“化妆间”,这就是源于日本的叫法。台北的街道,很多都是用中国大陆省名或城市名字命名的。也有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如中山北路、中山南路是台北的主要道路之一。这都是1945年台湾“光复”后改的。此前都日本化了,诸如“太平町”之类。

台湾的生意人很敬重土地神,每每以鸡鱼肉三牲祭拜。这种祭拜仪式称为“牙”。“牙”源于“牙旗”。在古代,人们为了争夺土地,插不同的野兽牙为领地标识。祭拜完土地神的鸡鱼肉带回来自己吃,就叫“打牙祭”。台湾盛行“尾牙”在每年的腊月十六,过一年中的最后一“牙”。这最后一次的牙祭非常热闹,一些企业老板趁此给员工发点年终红包。

同大陆一样,台湾也搞数字崇拜,很喜欢“8”字。连蒋介石也未能免俗,“中正纪念堂”里停放着他两辆座车,车号就分别为“0888”“05668”。不过,台湾朋友说,公共汽车没有“8路”,因为令人想起“八路军”。

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中国最好的文物。其“镇宫之宝”,一般人只知道“翡翠白菜”“肉石”两样。的确,这两件宝物因为天工之巧令人惊叹。但是,位居其首的是“毛公鼎”。它是我国二千八百多年前西周晚期之物。这一瑰宝之珍贵,不仅因为其造型与材质,更重要的是上面铸着四百九十七个铭文,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我们发现,参观者中有许多台湾的小学生。台湾教育部门规定,参观“故宫”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必修课。我为这种有识之举窃喜。虽说这些文物来自大陆,但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却还是令人欣慰的。泱泱大国之千古文明,总是会世世代代激起年青一代心底自豪的波澜。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之匹敌?

台湾的经济在蒋经国时期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曾有“亚洲四小龙”之一之称。近年来其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着诸多台商来大陆投资。在台期间,得知台湾最大的老板正要到大陆投资。听说此人与陈水扁关系不错,但陈也无法阻止他去大陆投资之举。台湾老板中,“康师傅”方便面的魏应行老板在大陆发展的故事特别吸引人。在台湾,魏氏只是经营着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油脂厂。到大陆后几经周折,终于创出了品牌,其方便面年销售量达到六十亿包!回过头来又进驻了台湾市场。介绍其业迹的书一度成为台湾的畅销书。

在台湾访问快结束时,传来一个令台湾民众兴奋的消息,那就是台湾准备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在日月潭游览时,有些摊贩就表示愿意接收人民币,欢迎大陆同胞来台观光。可以乐观地预计,两岸经济的合作发展,对两岸的联系将是另一有力的纽带。

2006年6月

在泰国看“人妖”

到泰国旅游,“人妖”表演是必看的。“人妖”的特异,总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一下飞机出机场,就有泰国女孩给我们挨个献花并合影。楚楚动人的女孩,该不是“人妖”吧?头脑中有“人妖”这一概念,就老要冒出来疑问疑问。导游说,那不是,“人妖”比她漂亮。

我们看“人妖”表演是在曼谷。简单一点说,就是看一场大型的歌舞表演。其特殊之处在于,演员看上去全是一色的漂亮女子,实际上却都是男儿身变成!几位主要演员,长得高挑苗条,面容姣好,女性特征十分明显。正如演出售票口广告词所言:“雌雄莫辨”。她(?抑或他)们唱的都是中国一些经典的或流行的歌曲,如《甜蜜蜜》《站在高岗上》《爱的主打歌》等等的,表演也是用的中文。的确,我看台下观众都来自中国各地的旅游团,仿佛是一中国专场。演员们还下台来与观众作一些交流,做出一些亲昵或富具挑逗性的动作,引起台下一片尖叫。“人妖”的表演的确用得上“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来形容;我们几个交流感受,一言以蔽之,都不约而同用了一个“媚”字。

演出结束后,主要演员都未卸妆穿得很露来到外面的广场,主动热情地邀观众合影。出发前导游告诉我们价格了:合影一次,须给小费二十泰铢(一人民币约合四个多泰铢);另外,有兴趣的话可以摸“人妖”,但也是要付小费的。我们团里有一成员与“人妖”合影后被收了一百泰铢。此人平常中规中矩的,我们笑他为何在“人妖”面前经不起诱惑。他告诉我们,是“人妖”主动拉他的手让他搂着她(?他),摸她(?他)的乳房。老实人没有吃到免费的午餐,毫无思想准备付出了代价。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由男儿身变成的“人妖”,真是比真正的女子更漂亮更妩媚!可谓假作真时真还不如假!但导游又告诉我们,曼谷的“人妖”是三流的,世界上一流的“人妖”在泰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芭提雅。

如今去泰国旅游者,几乎是没有不去芭提雅的。芭提雅今天已成了浪漫的东南亚风情的代名词了。它的开发,听说与“越战”有关。当年美军在越南作战,休假要回美国的夏威夷。后来他们发现芭提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银白色的海滩,一点也不比夏威夷差,便来此地度假,大概是此地早期的观光客了。而美军的休假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芭提雅日后旅游业的开发。我们在芭提雅的旅游活动中有一项目就是去东方公主号舰船上看“人妖”表演并与之联欢。这是一种演员与观众“零距离”的接触。开始是游客喝啤酒比赛,胜利者的奖励就是让你挑选一位“人妖”陪你一个晚上。整个活动,先是观众吃小吃,然后是与“人妖”联欢,你可以与她(?他)尽情地跳舞游戏,她(?他)也会主动投入你的怀抱与你合影,当然,小费还是要收的。的确,芭提雅的“人妖”要更为妩媚妖娆。但近距离的接触也发现她(?他)们阿喀琉斯之踵——“人妖”说话发声沙哑如鸭子。这让我想起在曼谷看到的演出,那绝对是假唱!要不怎么唱得那么像邓丽君、张惠妹。

“人妖”作为泰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导游告诉我们说,就是与“越战”有关。当年美国兵来泰国度假,放肆寻欢作乐,以至泰国女一时“资源紧缺”。当时有一个外科医生,便给一些男性作变性手术。“越战”结束后,这些变性人失业,便有人对其开发,让其学习表演艺术,去一些欧洲国家演出。所以,“人妖”保留下来并成了泰国独有的文化现象。现在的“人妖”都是在两三岁时就给注射雌性激素,所以他们才会长得比女人更女人。“人妖”在舞台上光彩照人,收入也是很高的。但他们的生长是有悖自然的,大剂量的雌性激素扰乱了体内的生长规律,他们的寿命大都在四十岁左右,真是吃的青春饭。

美国人发动的一场“越战”,波及世界,“人妖”成了它的副产品。一种外来的势力对一个民族文化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从内在因素看,泰国“人妖”的产生,与其当时的贫困无疑也是关系密切的。变态,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无法按正常情况成长时,为维持生命而产生的一种畸形发展。的确,“人妖”在今天还是泰国旅游业的一个拳头产品,但我相信,这种情况会随着泰国经济的强大而发生变化。“人妖”现象总会成为泰国历史上翻过去的一页。

2004年9月

塞班岛的记忆

2007年春节前在塞班岛上作了一周的旅游,岛上的那段记忆,几个月来一直挥之不散,日久弥新。

塞班岛的旅游是休闲式的。以往我们很多的旅游像急行军,特别是跟随旅游团的时候。人称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回家老婆一问,什么都不知道”。游览观光,其实是需要一种非常闲适的心情的。据说瑞士阿尔卑斯山谷里有一处极好的风景,路旁的指路标上劝告游人:“慢慢走,欣赏啊!”美景胜过美味,不能一囫囵吞下,真要细细品味方能感受至深。在塞班岛旅游你可以大把的时间泡在海水里,躺在沙滩上;这里晚上有奔放而优美的土著歌舞表演,有海风吹拂下的烧烤野餐。饱你的眼福,饱你的口福;令你彻底放松,令你乐不思蜀。

塞班群岛包括了塞班、天宁、军舰等岛屿。这里的风光无处不是美丽而宁静的。我们住的地方在天宁岛,这里有全岛独一的一家出色的五星级酒店——天宁皇朝大酒店,广东人开的。从塞班至天宁,须乘坐约一小时的海上快船。天宁岛人烟稀少,极其幽静。在中国,2007年的第一场雪已经在大部分疆土下过,而这里正被炽热的阳光尽情地拥抱着,洋溢着十足的太平洋热带风情。一般认为去军舰岛潜水观珊瑚和热带鱼最相宜,其实我们发现在天宁岛潜水,一样地可以看到光怪陆离的珊瑚,一样地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游鱼。

太平洋蓝色的海浪撞击着火山岩浆形成的铁色的礁石,不时激起雪白的浪花;浪花周边形成一圈淡淡的水雾。海风吹过,水雾拂到脸上,你可感到涩涩的咸味。开车沿岛上一条白色的沙石公路观光,只见热带植物而不见人烟。岛上有一个已经废弃了的军用机场,保留着一段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凄然记忆: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人投向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就是由B-29轰炸机从这里运走的。原子弹的地下储藏室现在已用玻璃钢架罩住,略显沧桑的设施上仿佛铭刻着当年激烈的战事。

塞班岛上关于二战的记忆就更多了。1944年6月11日,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亲自指挥六百四十多艘军舰、一千多架舰载机、六百二十多架陆基飞机和十二万八千名美军,对盘踞在塞班岛上的日军发动突然袭击,岛上三万五千名日军拼命抵抗。战斗持续了二十多天。7月9日,最后的八千多名残余日军及其家属,在一处叫莫鲁比的悬崖集体跳海自杀。塞班岛留给日本人的记忆是复杂难言的。今天,每年来岛上的日本游客竟有五十万之多,比韩国、中国游客总数要多十倍。岛上几乎所有的营业场所都有日文标志。日本人在岛上修的纪念碑也特别多。在塞班岛北部高达四十多米的峭壁海崖有一处被称为“口香糖纪念碑”的。这本是日本人修的“忠魂碑”,但来自韩国等二战受害国家的不少游客为了发泄他们对日本的愤怒,把口香糖密密麻麻地粘在上面。

当年日本向世界特别是向亚洲国家的疯狂侵略与扩张,塞班岛刻下了他们遭报应的记录。这世界性的大战,虽然远去六十余年了,但留给历史的记忆却是永恒的。无论是人类间还是自然界都要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要让不同的物种不同的势力都有自身的生存空间。当某一物种或某一势力过于膨胀而挤压其他物种或势力时,原有的生态秩序就被打破了,就可能会采取非常规的手段来恢复平衡。在今天的天宁岛上,表面平静的大自然中也存在着一种疯狂的扩张:不知从哪儿来的一种叫薇苷菊的植物正在恣意蔓延。这种号称“植物杀手”之物,爬上树木的头顶,剥夺它们的阳光和露水,让它们窒息。据导游说,当地政府正准备采取人工措施来铲除它们。

塞班之游,在享受宁静的热带风光美景时,也会时时激起你不宁静的思绪。塞班之于我们的意义,决不只是“旅游”与“休闲”二词可概括得了的。

2007年6月

蓝山的气质

澳大利亚的蓝山(Blue Mountain)位于悉尼以西约百来公里处。这是一道长长的山脉,也是澳洲东部最高的山脉,延绵耸立颇为壮观。

顾名思义,蓝山即蓝色的山。以颜色命名的山,中国著名的黄山也是,但它并不黄,旧称黟山,因其山崖颜色近黛黑,后改名黄山是随黄帝姓。而这蓝山,真正是以其蓝色闻名于世的。

蓝山的得名缘于满山的桉树。在阳光下,桉树叶会挥发出浓郁的油雾,而这种油雾经阳光折射形成蓝色的雾霭。蓝山因为面积广,桉树覆盖浓密,所以阳光下不仅山谷里有一层隐隐的蓝色烟雾,就连半空中也弥漫着蓝色的云雾。视线所处,整个儿都充斥在蓝色的氲氤中。上世纪50年代,刚登基不久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此游览,年轻的她为眼前这片瑰丽的景色倾倒,久久沉浸在这梦幻般蓝色世界里,不禁脱口而出称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站在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当年的观景点,眼前最近的风景为三姐妹峰。三块巨石并排屹立于山崖之上,宛若三位婷婷玉立的少女。她们身材略有高低,据说都在九百多米出头。神情端庄,肩并手挽,冷艳傲世。她们的对面,就是博大空旷的一片蓝色山谷,只有极远处有一道山脊迤迤然勾出苍穹下的轮廓。

彩笔难画蓝山气质

这三姐妹峰就这么兀立着。面对这样一片浩瀚的蓝色,她们显得有些形单影只。三姐妹峰这类峭立的山崖,以湖南张家界最多。置身那天子山主峰,举目眺望,无数石峰如千军万马奔入眼底。你仿佛能听到战场的马嘶人叫声浪滚滚。而在蓝山三姐妹峰这儿,呈现的是一片宁静,一种神秘的宁静,一种涤人肺腑的宁静。

相传在很久以前,当地土著家庭有三位美貌的姐妹分别同时爱上了异族部落家庭的兄弟三人。因为两族之间不能通婚,她们的恋情引爆了两族的战争。当时有一位巫师为了三姐妹免受战争之害就把她们变成石头,承诺战争结束后再把她们变回来。不幸的是这位巫师自己战死了,无人将三姐妹再变回来了。她们只能这样屹立着,朝朝暮暮地面对这一片辽阔的蓝色了。

这一凄美的传说令人生出不少唏嘘。不过在我看来,能长长久久地浸淫在这样一片蓝色之中,也是这三姐妹的造化了。

蓝山的蓝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很难调出,在自然风景中极少见过。它蓝得深邃,深邃得庄重从容;它蓝得发暗,暗得有些恍惚而神秘;它蓝得浓厚,真是浓得化不开。我感觉,它已经不是一种色彩而升华为一种气质了。

这是哪样的一种气质呢?我毫不犹豫地说,这是属于男人的气质。或者反过来说,他就是一气质男人。当然,他不是那种风流倜傥的年少,也不是那种故作深沉的范儿。这种气质,是一种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气质,是一种率性随意而又不失稳重的男子气质。它没有艳丽,没有灿烂,就像明海威笔下《老人与海》中的那位桑提亚哥一样,外表毫不起眼却浑身冒着英雄豪气。

伫立于这片深暗的蓝色面前,心情不禁渐渐沉静下来。视觉神经传递过来的光影与色彩,仿佛已渗入五脏六腑。阳光下激发的蓝色云霞,充斥于山谷中,似流动,若凝固;如烟霞,如碧玉;动而不飘,满而不溢。久久观之,蓝山之外的世界已不存在,身心早融化于这片天地。

大自然的造化,真是千姿百态,精彩各异。有些是以形状神态闻名,或酷似我们身边的某些品物与情景,或完全异乎我们的日常世界与阅历。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而另一些景色,它意态难绘,真有点像古人说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但你却能实实在在被它陶冶,被它牵魂摄魄。蓝山的气质,即属此中之上乘矣。

2016年7月

在巴黎过足艺术瘾

2016年圣诞节,我们开始了欧洲半月游。首站是巴黎。

12月25日0点20分从香港出发,经苏黎世转机,到巴黎戴高乐机场已是当地时间25日早上8点半,天还刚刚亮。因为是申根签证,所以我们在苏黎世就入关了。入关手续很简单,工作人员在签证上找到盖章的地方盖个章就放行了。到了巴黎,下飞机就随同本国公民一起取行李走人。

女儿女婿从美国过来会合,在另一航站楼出关,比我们晚了几个小时。有一支小型管乐队在乘客出口处吹奏着,整个儿圣诞节的节奏!对巴黎的第一印象大好:真是浪漫热情之都哈!

安顿好后,下午还有点时间,急不可耐赶往离住地不太远的特鲁卡特罗广场,广场中轴线的远处就是埃菲尔铁塔。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埃菲尔铁塔当然是久闻大名。它是巴黎地标式建筑,法国文化象征之一。总高三百二十四米,于1889年落成,为当年在此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而建。远远就能望见铁塔的雄姿,一路上游人如织,尽情拍照。来到铁塔脚下,天色已暗,塔身不知什么时候已亮起了灯,仰头望去,通体金碧辉煌,如一光柱直耸夜空。

埃菲尔铁塔远眺近观都是必须的,但我认为最好的观景点是在塞纳河的对岸。从这里看埃菲尔铁塔,有水中倒影,虚虚实实,交相辉映。塔尖上的探照灯如灯塔之光,光焰半空。游船从河中驶过,倒影中的灯光霎时溶荡成一片,如歌唱中的花腔。

美景醉人。虽长途跋涉有些劳顿,虽此时巴黎的夜晚寒意逼人,我们还是舍不得离开埃菲尔铁塔,兴致勃勃地看塔身灯光不断变幻。

每个来巴黎的人,一定不会与埃菲尔铁塔失之交臂。事实上,在随后的几天游览中我们发现,埃菲尔铁塔总是无处不在,看到它,你就能找到塞纳河,找到卢浮宫,找到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这条中轴线。

对于不少中国游客来说,提到法国,未必都会想到拿破仑,但有许多东西一定不陌生。从物质层面来说,老佛爷购物商场是当今中国游客购物必去处,皮尔卡丹名牌时装、法国香水,波尔多酒城生产的葡萄美酒,鹅肝、蜗牛等美食,即使你没有享用过,但你一定听说过。从精神食粮层面来说就更多了: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油画蒙娜丽莎,都是世界顶尖的艺术珍品。各个领域的大师,著名思想家有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文学巨匠有巴尔扎克、雨果、莫里哀、司汤达、福楼拜、莫泊桑、大小仲马、罗曼·罗兰等,绘画大师有毕加索、梵高、莫奈、塞尚等,雕塑家有罗丹等。还有戛纳电影节,环法自行车赛,法国网球公开赛等等,哪个不是享誉世界的呢?

来巴黎,要去的地方要看的东西实在太多。

第二天,我们买了个博物馆游览的四日通票。一票在手,巴黎三十六个博物馆性质的景点可以任意游览。接下来的行程就是:

12月26日: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

12月27日:凡尔赛宫;

12月28日:卢森堡花园、法国国家先贤祠、巴黎圣母院、亚历山大三世桥、大皇宫、奥赛博物馆、老佛爷购物商场;

12月29日:罗丹艺术馆、拿破仑纪念馆、塞纳河岸、橘园美术馆。

对于我来说,这些艺术精品大都早在书上读得,可谓仰慕已久。一睹真容,倍感神秘。比方说卢浮宫这镇馆三宝《蒙娜丽莎》油画和《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石雕,有多少的美学著作中讨论过它们!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据说很有抚慰心灵的功效。有一篇文章说,法国有位总统遇到心神不安时,或者平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这幅画前与神秘的微笑对视半小时,或平缓心绪,或激发灵感。不少论著探讨蒙娜丽莎原型究竟是谁。我比较接受的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看法。弗洛伊德认为,《蒙娜丽莎》是典型的“恋母情结”的产物。达·芬奇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恋母”变得无所寄托,于是就集世上女子之美,在心目中形成他的母亲形象,付诸笔下,就是这带着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再比方说这断臂维纳斯,是残缺之美的经典。曾经一些艺术家试图补上这一断臂,但都是狗尾续貂的徒劳。站在这一雕塑前,我也反复构想这断去了的臂原来应该是什么样子,但就是觉得怎样处理都会显得多余。这是这件艺术品的神奇之处。《胜利女神》石雕的残损更为严重,失去了手和头,但在人们的眼里它仍是完美的。看得出她正迎风展翅,昂首挺胸,体魄健壮而又不失轻灵,展示出胜利的傲姿。

巴黎的艺术品中,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当时颇有争议甚至遭人反对的作品,最终为世人接受并成了不朽。比方说埃菲尔铁塔,当年是为万国博览会而修,计划在博览会后要拆掉的。当时设计的样式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巴黎的文学艺术建筑界的精英包括莫泊桑、小仲马等三百余著名人士签订了《反对修建巴黎铁塔》的抗议书。他们认为这个耸立在巴黎的上空的铁塔实在太丑陋,将如同一个巨大的黑色烟囱,会给这座古城投下令人厌恶的影子,会掩盖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等著名的建筑物。谁会料到它不仅没拆除,反而成了巴黎的骄傲呢?还有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罩。虽然贝聿铭的设计得到了大多数业内专家认可,可方案公布之后,竟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批评者认为这样会破坏卢浮宫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是密特朗总统出面力排众议,贝聿铭的设计才得实施。

坐落在罗丹艺术博物馆花园里的雕塑巴尔扎克像,也是受到批评的。罗丹将人物的全身裹在宽大的睡袍之中,以突出巴尔扎克那毛发散乱硕大智慧的头颅。批评者讥讽这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法国文学家协会也不接受这一作品,他们认为这完全是个“粗制滥造的草稿”,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后来人们才认识到,这种堪比中国写意艺术的手法,开创了雕塑艺术一个新的时代。还有梵高、莫奈、塞尚等印象派的画作,一改画坛写实的画风,在当时也是难以为人接受。更不用说毕加索高度变形的画了。而今天,梵高、莫奈、塞尚等人的画作,无论是艺术界,还是普罗大众都非常喜爱,是巴黎博物馆中争艳的亮点。我女儿就是莫奈的忠实“粉丝”。在奥塞博物馆,她听说在楼上有莫奈的作品,就直奔顶楼,可惜这里展出的莫奈作品不多。后来到了橘园博物馆,终于见到他的多幅巨作,特别是《睡莲》系列,真是过瘾。印象派的作品注重心灵感受,捕捉光景效果,其探索与中国的写意画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于西方传统的油画来说,是开辟了新的天地。

巴尔扎克塑像造型颇受争议

漫步巴黎街头,你整个儿就浸泡在巴黎建筑艺术之中。巴黎大街的气派,绝对是高大上的。站在凯旋门的顶上,可以环绕着俯瞰整个巴黎城,有一种千山万壑排闼而至之感。凯旋门是巴黎的中心,十二条大街由此呈放射状向四方八面延伸。穿过凯旋门的大街就是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东西走向,长约二点五公里,宽七十多米,双向十车道,是巴黎的中轴线,远处贯串着协和广场直达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是巴黎最美丽的街道,又是法国时尚的中心,国际知名品牌的汇集之地。据说“香榭丽舍”这个中文名字,是诗人徐志摩译的,真有才!将它的香艳与富丽隐含其中了。

凯旋门也是巴黎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是拿破仑在1806年下令修建的,为迎接打败俄奥联军凯旋的法军将士。但后来拿破仑被推翻,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此后断断续续经过了三十年才修成。凯旋门高近五十米,1981年,一位业余飞行员驾驶小型飞机从拱门中轻巧地直穿而过。

巴黎最大的建筑群当数两个王宫:凡尔赛宫和卢浮宫。凡尔赛宫始建于1624年路易十三国王之手,是路易王朝的王宫。全宫占地一百一十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十一公顷,由正宫和两侧的南宫和北宫组成。内部五百多个大小厅室个个金碧辉煌,陈设奢华至极。室外还有一百公顷的园林,花草树木构成大幅几何图案,众多的喷水池和雕像点缀其间。凡尔赛宫及其园林堪称法国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如今成了法国领导人会见外国元首和使节的地方。进凡尔赛宫,我们排了整整三个小时的队。顺便说一句,排长队参观在巴黎是一道随处可见的风景。但凡尔赛宫广场这个队伍于我来说恐怕是空前绝后的。蛇形的队伍往复拐了五折,如果拉直,足有一公里长。巴黎近些年屡受恐怖威胁,参观点安检严格,队伍移动缓慢。进去后参观也是花了三小时,还是走马观花式的。好在宫内允许拍照,可以过后慢慢欣赏。

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占地约一百九十八公顷。有五十位法国国王和王后在此居住过,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不必正面描述它的宏大,你只要在塞纳河的对岸,看看它的后背,一色金黄的墙体,连绵长达数百米,皇家气派穿越而至。

塞纳河边的巴黎圣母院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巴黎圣母院因雨果的同名小说而名声倍增。它也的确名不虚传。这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形式,始建于1163年,至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一百八十多年。它里里外外的雕刻和绘画艺术都是精美绝伦的,有人说,仅仅是它的正面墙壁上的装饰,就是一个雕刻艺术博物馆。据说罗丹曾说过,整个法国就凝聚在这座大教堂里。

塞纳河边还矗立着自由女神像,造型与美国纽约的那座一模一样,只是尺码要小了许多,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巴黎这个女神举的只是一个冰激凌。法国人将大的送人,小的留给了自己。从谐调的角度考虑,都是两处地方的标配。

塞纳河上造型不同的桥也是巴黎的一道景观,其中数亚历山大三世大桥最为引人瞩目。它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捐赠给法国的,于1900年巴黎世博会前建成。桥两端有四座高高的桥塔,耸立着四组金色的骏马雕塑。老远就能看到其金光闪闪,富丽堂皇。夜间在灯光照射下大桥一片辉煌。

巴黎街道宽敞,房子也是大幢大幢的整体矗立着的,不似那种商铺门面组合成的街道。特别是从凯旋门伸出去的十二条街道,十二个交汇处的建筑都是统一造型,非常规整大气。足以让人感到法兰西民族的辉煌历史,其国力的繁荣强大。如果说这是一片浪漫的土地的话,那么你会体会到这是非常有质感的浪漫。曾在一篇文章中见过有人拿巴黎与北京建筑作过比较:巴黎的建筑是艺术家设计的,北京(新修)的建筑是房地产开发商设计的,一个追求的是美,一个追求的是钱。

说到巴黎,世人都说是浪漫之都。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就是这里盛产漂亮的巴黎女郎。中国男人对巴黎女郎的迷恋,我想大抵是因为法国女性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法国的审美标准或许是互利的,即法国男人对中国女子也有偏爱。比方说中国影星巩俐,法国人特别中意,好几年的戛纳电影节都请她去当评委,有一年还请她任评委会主席。把这样一个重要的头衔让给一个外国人,可见有多么倾心。

冬季的街头,巴黎女郎不必美丽“冻人”。一袭黑色的中长呢绒大衣,是她们那高挑的身材的标配。有金发的也有黑发的,大都飘逸潇洒。瓜子脸形,鼻梁挺拔,眉骨稍高,眼窝微凹,但不像有些欧洲女子那样深陷。特别是行走起来步履飘然,颇有舞台走秀的风韵,气质高贵迷人。

巴黎街头的热吻,被称为是最迷人的风情画。中国游客对此也是特别留意。这当是文化差异产生的效果。西方人不像东方人那样把吻看得那么神秘。要不然你怎么理解拍摄于二战结束后美国纽约时报广场那幅著名的照片?战争结束的消息传来,美国水兵欣喜若狂,一名战士当街就抱了一名并不认识的女护士吻了起来。拍摄记者将它命名为“胜利之吻”,一切来得就是这么自然,这么合符逻辑!这在东方文明的语境下是不可能发生的。巴黎大街上的确随处可见到情人之间的热吻。比方说在排队时,或者在等地铁时,男女二人聊得非常亲热,不知聊到哪个点上,就嘴对嘴吻了起来。仿佛就是以这种方式为对方点个赞。不仅是年轻人,上了年纪的夫妻也会情不自禁互相一吻。在这种氛围下,排再长的队,等再久的车,谁还会觉得枯燥心焦?

罗丹就有一尊著名的雕塑《吻》,陈列在罗丹艺术博物馆。一对男女裸体热情拥抱,深情热吻,仿佛身外没有别的世界。以至于游客也不忍伸手去抚摸打扰。大理石洁白光泽的肌理,将这一切表现得那么圣洁优雅。法国诗人雅克·普雷韦尔《公园里》诗云:“一千年一万年/也难以/诉说尽/这瞬间永恒//你吻了我/我吻了你/在冬日朦胧的清晨/清晨在蒙苏利公园/公园是地上一座城/地球是天上一颗星”在诗人眼里,瞬间之吻,包含着天长地久,饱含着庄严神圣,山盟海誓,宇宙作证。你能说这是轻佻之举吗?

正如许多国人所感受的,巴黎确实是浪漫的。我想,她的浪漫,是浓厚文化底蕴的自然流淌,是一种灵魂深处散发出的气质。真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巴黎无处不飞花。

在巴黎的最后一天,我们一直游览到黄昏,真是依依不舍啊。接着驱车去瑞士途中的一个法国小城住宿。出得巴黎城来,夜间的乡村已经起雾了。周边世界朦胧了,回味中的巴黎印象却愈加清晰了。

2017年2月

在欧洲自由穿行

从巴黎出城后,当晚我们驱车至法国一乡村小镇过夜。从地图上看,这里往南偏东可去法国的另一城市里昂;向西北,就可到达瑞士的巴塞尔,这正是我们下站要去的地方。

在小镇旅馆睡了一晚,早上起来一看,哇,野外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冰雪。晚上并没下雪,应当是夜间雾水凝结所致。最漂亮的是树上的冰挂,或者叫雾凇吧。中国的吉林是雾凇较多的地方。在这里看上雾凇,当然是意外的插曲。树枝上结满了晶莹的冰挂,都成了白色的珊瑚树了。车玻璃上也是结了一层冰,早起的人正在清除车上的冰霜。

一路朝瑞士方向驶去,一路都是这样的冰霜世界,很是过瘾。冬天有冬天的风景啊!

这次欧洲之行,我们的重点放在两头,即起点的巴黎,终点的布拉格。沿途经过瑞士、德国、奥地利,每个地方也就呆上一两天。

路过瑞士,我特意想要见我在大学时的同屋瑞士朋友Matthias Kind,中文名叫金迈德。1982年我们相识,那时他是来南京大学留学,学习汉语,我是中文系学生,作为陪居,同屋一年。1993年,为纪念我们分别十周年,他邀请我去他的家乡瑞士北方城市沙夫豪森做客。那时我虽然工作十年了,但还是无宽裕的钱可以支撑我的路费,是我的这位朋友全程资助。那也是我第一次出国。尽管出国手续办理颇费周折,我还是不畏千难不远万里访问了瑞士。我对我的这位同屋自然是心存感激,我们以后也一直保持联系。这次我们虽然只是路过瑞士,也是很想有机会能聚聚。出发前我将行程发给了他,他说这个时间他一家正好在阿尔卑斯山上滑雪度假一周,计划要至12月31日才能返回沙夫豪森,我们保持联系吧,应该可以一见的。

我们在欧洲的自驾路线

从法国进入瑞士,第一站就是巴塞尔。都是申根国家,没有入境关卡。公路旁边高高飘扬着法、瑞两国国旗,这就是两国边境了。我们要下车在此买一个行驶标志,就是瑞士高速公路路费年票,四十欧元。因为我们租的是法国的车。

巴塞尔位于瑞士的西北角,处莱茵河的下游。1993年我访问瑞士时,Matthias用了两周时间自驾游,带我把整个瑞士都走遍了,唯独没来这巴塞尔。他说这是个化工城市,没什么好看的。这次路过,机会不可错过,走马观花也要补上这一课。

其实巴塞尔还是值得一看的。城市夹着莱茵河,河不算很宽。河岸两边房屋参差错落,水中倒影晃荡,还有不少天鹅在河中悠悠游弋。整个色调显得比较淡雅,有点中国江南水乡的味道。我们也就是河边走走,拍拍照片,抓紧时间要赶去住宿点苏黎世。Matthias已发来信息,他正从阿尔卑斯山下来,约好今晚在我们下榻的酒店见面。

酒店离苏黎世机场不远。Matthias说你们先住下安顿好行李,我已到达苏黎世市区,很快可赶到。

我的家人对Matthias并不陌生,双方有过多次互访。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中国不少地方还不对外国人开放。在他的要求下我冒风险带他到我老家湘中农村。怕引起围观,我们谎称他是新疆维吾尔族朋友。后来我在湖南师范大学工作时,他来过我家;我到了广州,他从香港出差也顺道来过我家。他从中国留学回国后,就一直在国际红十字组织工作,他曾担任过该组织驻北京的代表,负责东亚一带事务,在北京驻了六年。我到北京,也去了他家。有一年我回南大开会,他正好在安徽培训中国红十字人员,也特意赶来与我故地重游。2003年我去新马泰旅游,他那时正好驻泰国的办事处,我也约他在曼谷见过一面。

Matthias乘城际火车很快就到了。非常开心,老朋友见面,叙不完的旧,问不完的话。一块吃完晚饭,他约我们一行去他家一聚,他的夫人及孩子明天下午赶回沙夫豪森。这有点偏离了我们原定的路线,因为我们原计划离开苏黎世后,要赶往德国的福森(FUSSEN),游览新天鹅城堡。Matthias说绕不了多远,时间来得及,我们就答应了。当晚他就匆匆赶回沙夫豪森了。

正在阿尔卑斯山滑雪的瑞士朋友金迈德

第二天,我们先在苏黎世城区看看街景。二十多年后再次访问,这里的景致于我还是很有印象。论风景,苏黎世在瑞士赶不上日内瓦、卢塞因等城市,但天气好时可在市区远眺阿尔卑斯雪山。它是世界金融中心,瑞士银行最具标志性。我1993年访问瑞士时,正好见了在瑞士银行工作的魏尔曼。他当年与Matthias同来南京大学留学,娶了个中国姑娘、南京大学化学系的女生带回了瑞士。所以我们算得上是校友。他让我看苏黎世一处屋顶上摆的ZURICH字样,变形写成了SORICH。魏尔曼说,真不明白,这是炫富,还是别有批评讥讽之意?

从苏黎世到沙夫豪森只有四十来公里高速。当年我从北京飞瑞士,Matthias就是走这里接送的。到沙夫豪森,Matthias先带我们游览不远处的莱茵河瀑布。瀑布颇为壮观,当年我也游览过。

从瀑布回到Matthias家,他夫人与孩子也已回家了。两个家庭见面自然更是话多。Matthias的夫人叫伊丽莎白,比较博学。Matthias是个语言天才,熟练的语言有十多种,一般会用的可达二十多种。比方说汉语,他不仅学过普通话、粤语,还专门在台湾、厦门学过闽南话。而他夫人伊丽莎白,对哲学社会科学兴趣较他要好。她曾从日本专程到长沙访问我的家庭,那时她并不会中文,靠的是手写日语在中国交流。他们的孩子,我1993年访问瑞士时都见过,那时是小娃娃,如今大的在巴塞尔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小的已在德国慕尼黑参加工作了。

Matthias一家算得上是世界公民。因为工作性质,他们都长期在外国。这次Matthias就是刚从乌克兰首都基辅回来,2017年要去的新地方是哥伦比亚的首都波哥大。我们在他家享用了他夫人给我们做的精致的午餐,边吃边聊,只恨时间太短。

瑞士变化不大,变化大的是中国。我们非常感叹,二十多年前我访问瑞士,记得在一条游览船上一个瑞士人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告诉他我来自中国,他非常惊讶地向我表示歉意。那时在欧洲的东亚人面孔中,很少中国大陆人,基本上都是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等。当时瑞士的学生问我在中国开的什么品牌的车,我告诉他们我是骑的自行车。如今我们一家自驾车来到他们的院落,当年想象得到吗?

Matthias父母亲生前是医生,典型的中产阶级吧。家庭比较殷实,各方面条件似乎都不错。举一个细节不知道能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在他们家用的酒杯都是水晶材质的,晶莹剔透,碰起杯来清脆悦耳。

离开Matthias家,我们便往德国的福森赶。这是2016年的最后一天。从天气预报得知,马上有一场暴风雪将至。呵呵,千万不要影响我们游新天鹅城堡哟。

福森是个小镇,地处德国的南端,属巴伐利亚州。是新天鹅城堡的所在地。从沙夫豪森至此地,我们大约行驶了三个小时。

第二天正是2017年元旦。新年登高,天气不错,我们兴致勃勃前往新天鹅城堡。天鹅城堡实际有新旧两个。旧的呈金黄色,新的呈乳白色。游人游览的是乳白色的这一个。我之前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在Matthias家还问他们知不知道这里。他们说不错啊,我们也去过的。我女儿更是极力推荐,说好多电影都在此取景,迪斯尼乐园就是仿照这里建造的。

非常不巧的是,元旦这天放假,城堡不开放。我们就只能在外面欣赏它的雄姿。找一个最好的角度,等待阳光从山间照射过来,城堡拍出来的效果真是美轮美奂了。城堡背靠阿尔卑斯山脉,面朝的是巴伐利亚南部的田园风光。城堡的主人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他从小就迷恋自然风光,充满艺术气质。他少年时第一次接触瓦格纳的音乐,就对音乐中的意境如醉如痴。他暗恋着青梅竹马的表姐茜茜公主。但茜茜公主十五岁时就嫁去奥地利皇宫,他从此就一直郁郁寡欢,情意绵绵欲罢不能,据说后来是终其一生未娶。他选了这处半山腰上建造新天鹅城堡,寄托着他对瓦格纳的音乐的理解,也寄托着他对茜茜公主的思恋。新天鹅城堡里就装满了这样一些故事。虽然不能入其内,我们在外围观看,也能感受到它仙境般的迷幻,领略到无言的浪漫与温情。

上午游完新天鹅城堡,下午就赶去慕尼黑,第二天游览市区。

慕尼黑是巴伐利亚州府所在地,曾经也建过都。巴伐利亚州是德国南部最大和最古老的州,这是个貌似低调却藏富于民的富裕之州。我觉得它之于德国,有点像加利福尼亚之于美国,广东之于中国。慕尼黑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在国内的地位与中国的广州有得一比。慕尼黑整体来说是一个工业化的城市,比方说豪车宝马的总部就在此,其大楼也是游人拍照留影之选。作为一个古老的州府,也有不少古建筑值得一看。比较集中的地方在玛利亚广场,这周边最重要的建筑是新旧市政厅、圣母教堂等。慕尼黑也有昔日皇宫可参观,虽不及巴黎那些皇宫辉煌,但还是值得细细品味。皇宫展览中,在新天鹅城堡提到的茜茜公主的故事,也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两个家庭团聚在瑞士

到了德国,总有些感慨难以释怀。上个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德国的心脏,曾经有一堵柏林墙将同一个民族隔离开来。想想我们今天可以在欧洲各国自由来往,就像是从中国的一个省到另一个省这样便利。这是多大的进步啊!二十多年前我访问瑞士时,坐在瑞士与意大利交界的湖边,看到鱼儿水鸟在湖中随意穿梭,感叹人尚不及虫鸟自由。Matthias也说是啊,鱼可以自由来往,钓鱼的人是要持签证才可以出入的。

我们在慕尼黑把在法国租的车还了,在此重新租一部车继续下一程的奥地利、捷克之行,女婿说分两段租车合算一些。慕尼黑至下一站的维也纳有四百多公里,离开慕尼黑时,天空已经飘起了雪花。OK,Let's go!美丽的维也纳在等着我们呢。

2017年4月

维也纳之魂

从慕尼黑到维也纳,约有四百多公里。下午近4点钟离开慕尼黑,全程高速,三分之一的路程在德国境内,进入奥地利,大体上是沿阿尔卑斯山北麓自西向东行驶。此刻虽只是下午5点来钟,但天已黑下来了。车外已飘起了雪花,车灯照射下纷纷扬扬的,给夜间赶路的我们增加了些许担心。逐渐见到高速公路上已有扫雪车在工作,心情就随之放松多了。晚上8点半,顺利进入维也纳市区。

维也纳以“音乐之都”闻名于世。电影《音乐之声》给我们这辈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麓,漂亮的家庭女教师带着一群孩子的草地上边唱边嬉戏,自由活泼,尽情发挥,最是令人神往。到了这片音乐之乡的首都,自然期待她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维也纳有富丽堂皇的金色音乐大厅,每年新年这里演奏的新春音乐会总会响彻世界。我们到达维也纳,正好是2017年元旦刚过,整个城市仿佛还沉浸在新年的音乐氛围之中。冬日的阳光铺满大街,金色音乐大厅更显金碧辉煌。我们运气非常好,老天爷相当给力。到维也纳的第二天,天就晴了,除了风特别大外,阳光是给足了的。只是冬天的白昼时间太短,必须趁阳光抓紧游览拍照。

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名字成了这座音乐都城的灵魂;坐落在维也纳环城路上的城市公园内三位大师的雕像,构成了这座城市特殊的风景。莫扎特雕像呈汉白玉色,奔放飘逸。贝多芬的雕像是青铜质地,四周围绕着九个小天使,象征着他的代表作第一到第九交响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雕像是拉小提琴造型,通体金灿灿的,俗称“小金人”。维也纳真是热爱音乐者朝圣的不二之地啊。

莫扎特(1756-1791)有音乐神童之称。父亲是宫廷乐师,音乐环境下成长的莫扎特在学说话的年龄就学会了音乐,三岁能弹奏,六岁会作曲。维也纳皇室成员深慕其名,女王玛利亚·特蕾西亚欲一睹其风采,特意邀请他到著名的皇宫——美泉宫演出。结果这位神童果然不负众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成长在维也纳。他比莫扎特小十四岁,是莫扎特的“粉丝”。在父亲的督促下,他四岁就能演奏小提琴等器乐,八岁就登台演出并获得成功,被人们称为莫扎特第二。莫扎特一生是贫困的,但贝多芬比他更不幸,二十七岁时因耳疾失聪,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最为致命的打击。贝多芬伟大之处在于他不屈服于命运,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创作出系列著名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代表了他的成就顶峰。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出生于音乐世家。他的父亲和他的两个兄弟都在音乐上很有建树,有点像中国的苏东坡家庭。其中小约翰·施特劳斯最为世人熟悉,提到他就会想起他的《蓝色多瑙河》。他被称为“圆舞曲之王”。我们熟悉的华尔兹,原本只是属于农民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将其大胆改造,提升为宫廷中一种高尚的娱乐形式,华尔兹圆舞曲自此而广为流播。就像中国的诗三百篇一样,从民间采集而来,一跃而登大雅之堂,成为不朽艺术经典。

在这三位大师周围,还簇拥着一批音乐家。整个维也纳简直就是一个音乐大沙龙。这片土地如此得天独厚,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维也纳的魅力,还与两位女性有关。她们都是皇家宫殿美泉宫的主人。

第一位是茜茜公主(1837-1898)。她是慕尼黑一位公爵家中的第二个女儿。她十五岁时,当时的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正欲选定皇后。公爵本来是准备让大女儿嫁给约瑟夫的,不料约瑟夫看中的却是这位陪伴姐姐而来的十五岁女孩。嫁入皇宫的茜茜公主并不幸福。她生性活泼,酷爱自由自在地生活,宫廷生活的约束和皇后的外交应酬令她难以忍受。而她丈夫弗朗茨·约瑟夫是一位非常敬业的皇帝。为摆脱苦闷与压抑,茜茜公主长期外出游览散心,最终他乡遇害。

茜茜公主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为了保持她苗条的身材,她一直进行体育锻炼,严格控制饮食。她的故事在今天仍然为人们所传颂。德国巴伐利亚的福森新天鹅城堡,就有她的故事。这座城堡的主人是巴伐利亚王国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就是茜茜公主的表弟。表姐表弟青梅竹马,还是儿童的表弟对表姐茜茜公主产生了朦胧爱情。谁知这位表姐十五岁就嫁去了奥地利。她那美丽的倩影留给了年轻的王子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以至此后对其他女子提不起兴趣而终身不娶。可惜我们正是元旦那天到达,城堡假日关闭。在她家乡慕尼黑,同样流传着她的故事。世人或许会为这样一位美丽高贵的女子未能安享皇宫奢华而惋惜。然而对于她来说,锁在金笼里的生活,哪能比得上在林间的自在啊!

另一位女性就是奥地利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玛利亚·特蕾西亚(1717-1780)。她不仅是皇后,皇帝的生母,也是卓越的女王。她执政四十年,为奥地利的强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公认的成功统治者和政治家,令人联想起中国的武则天。特蕾西亚女王一生共生育十六个子女,其中不少成了政治联姻的使者。她的小女儿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长女嫁给了荷兰摄政王,另一个女儿嫁给帕尔马王子,还有一个嫁给了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政治联姻是古今中外屡见的统治术之一,无论对外,还是治内。奥地利历史上在哈布斯王朝时就流行一句话:让别人打仗去,幸福的奥地利结婚吧!她的丈夫查理弗朗茨一世,虽是皇帝,却懒得料理国事,总是将政务推给妻子,自己溜出皇宫偷情。这位成功的女政治家身后,有着一个平庸的男人和一群优秀女儿。特蕾西亚有一句名言:宁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看来,这不仅是她治国执政的理念,也是维持家庭稳定之计。

这两位女性的故事,让美泉宫增辉不少。美泉宫是皇室的夏宫,虽比不上法国的凡赛尔宫的规模,但也足以令人震撼。不看美泉宫,就不算到过维也纳。此言不虚。和参观凡赛尔宫不同的是,美泉宫内不能拍照。游客带着讲解器专心听讲,缓缓地在一间间展室走过,仿佛重新翻开历史,阅读茜茜公主和特蕾西亚女王的故事。美泉宫的外边是一个巨大的皇家花园,冬天里花草休眠,一排排雕塑在寒风中屹立,维持着皇家之尊贵。沿着山坡走上花园的最高处,可以一览维也纳全城,你会感受到,昔日的辉煌已铸就了这座城市不朽之魂。

2017年2月

布拉格的荣耀

尼采曾说过:“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游完维也纳,我们就向布拉格出发。

布拉格这座城市,不同年龄的中国人对她有不同的记忆。能引起当下年青人联想的,是那部由徐静蕾导演、吴亦凡主演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我女儿到了这里,就特别留意那些在电影中出现过的景点。对于我来说,儿时看过的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好兵帅克》,大学时代读过的卡夫卡《变形记》、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等等,都是属于这个城市的。还有布拉格之春、天鹅绒革命等政治事件也让不少中国人记住了这座城市。

从维也纳到布拉格,高速公路近三百公里,如果是走一段乡村公路,要近四五十里。我们选择了后者,主要是想感受这个东欧国家的田园风光。从维也纳往北约一百公里,就进入了捷克境内。下午两点多钟离开维也纳时,开始下起了一点雪花,我们庆幸在维也纳的两天里碰上了好天气,又为下一程的游览是否还有那么好的运气而担心,心想一定要在天黑前到达布拉格才好。

进入捷克境内,雪花越下越大了。乡村宽阔之处已是白茫茫一片。路上车还是不少,路面并未被冰雪完全覆盖。车开到一个小村庄附近时,前面开始堵车了。原来是一些大货车担心出事故自行停止行驶了。看雪越下越紧,担心这样堵下去会不会要冻在路上过夜啊。正好不远有一个叉路口,后面有几辆小车开过去了。我们也就跟上,感觉有点像进入了中国的县道一样,路不宽,没什么车。GPS显示,绕一绕还是可以在前方回到主道上。这样我们就放心了许多。但不妙的是,道路上一片冰雪,不小心就很容易打滑失控。雪太大,能见度变差,风把雪吹得扑面而来,更是看不清道路。有几处地方完全看不到一点路的痕迹,遂后悔不该绕这条偏道。

更惊险的还在后面。在38号公路Stonarov地段,迎面一辆大货车开过来了,与我们前面的一辆宝马车会车相持着,双方都担心怕滑出路基。大货车完全不敢动弹,宝马车是后轮驱动,一开动就打滑直往后退。我们也只好赶紧倒车,不料车后又开过来一辆大客车了。僵持了一会,谁也不敢乱动。这时只见我们后面的大客车上跳下两个人,帮着去推前面那辆小车。小车一开动就横着打滑,这时又下来一个汉子,三人合力终于把车推动,我们也就跟上过了这关口。原本计划下午5点左右赶到布拉格,现在7点多钟了还才到达捷克的一座叫伊赫拉瓦的城市,在这里休息一下吃个晚餐。没想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很现代化的购物中心,赶得上广州那些最好的商业广场。更没想到的是,美食街居然还有两家中式餐馆,而且服务员都是中国人,主动用中文与我们交流。还让我们惊喜的是,物价很是便宜。一份自选式的中式套餐,就五个欧元。吃完后到超市去采购点食物,发现一般的水果和面包什么的,要比中国便宜。

伏尔塔瓦河畔

对捷克的第一印象:民风不错,物价也好。到了布拉格,我们住的家庭旅馆是女儿好几个月前就订下的,仅需二十美元一天(女儿说,估计这家是新开张,定价低了。我们订完后,价格马上涨至四十美元。也不贵啊。凑合一点的话,住八个人也没问题)。一套房,相当我们国内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可以洗衣做饭。非常干净,装修也是很新的。特别是暖气很足,夜间户外已是零下近十度,室内却只须穿内衣内裤。对捷克的第二印象:能源充足,文明程度高。

布拉格是一座美丽又古老的城市。放眼一看,整个城市建筑颜色非常鲜艳亮丽。大多数的楼房都是黄色的墙体,尖尖的屋顶一色的红瓦。特别是她的建筑物顶部变化特别丰富,有不少塔楼式样,故又有“百塔之城”的美称。街道不宽,路面由小石块铺成的,古色古香,非常适合步行游览。历史上,捷克这个国家经受过多次变乱,但布拉格的建筑非常有幸没有受到大的损伤。自中世纪以来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都得到了保全,从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等等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风格,应有尽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被誉为欧洲建筑艺术博物馆。是全世界第一个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

作为欧洲历史名城,公元9世纪布拉格就开始建有城堡。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京城。因为地处东欧与西欧的中心,成了欧洲文化的交汇之点。伏尔塔瓦河从城中流过,将布拉格一分为二。一侧是老城和新城,布满各种风格的古典建筑;一侧地势稍高,古老的布拉格城堡就盘踞其上。

观布拉格市容,一定要有俯瞰的视角。在老城区,最好的俯瞰点就是老市政厅的塔楼上。这是一座建于1338年的哥特式建筑,位于老城广场中心,塔内有电梯。游客可以在塔顶上环绕着俯瞰全城,尽情体会“百塔之城”的壮观。广场周边教堂、塔楼密集,各种尖尖的屋顶林立,哥特式风格的双子塔,巴洛克式教堂一丛丛的尖顶,尽收眼底。近处最抢眼的建筑是著名的泰恩教堂,其不对称的哥特式尖顶,分别象征着男性和女性元素,是布拉格地标建筑。还有查理大学最古老的建筑物卡罗利努姆宫,著名的火药门楼等等。即使是普通的民宅建筑,绚丽多彩的屋顶因其连绵不断也能令人着迷。当地的旅游册上说,对于布拉格来说,没有什么最适宜旅游的季节,也没有什么最不适宜旅游的季节。每个季节她都会给人们展示着完全不同的风采。的确如此,比方说我们此时俯瞰到的布拉格屋顶,就是最美妙的。妙在何处?妙就妙在屋顶的阴面还积着一层薄薄白白的冰雪。青铜色的哥特式尖顶和大块的红色民宅屋顶交辉,再恰到好处地点缀着雪白,整个布拉格就是一幅色彩谐和的水彩画。

这有点像站在法国凯旋门上面俯瞰巴黎。不同的是巴黎的街道体现的是高大上的皇家气势,而布拉格的市容更多的是让人感到一种温馨绚丽的市民风情。

布拉格老城广场上有一座建于1410年的钟楼,上有精美别致的天文钟。这里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大家在此驻足观赏这一闻名于世的钟楼。每到整点,钟上的窗门便自动打开,钟声齐鸣,十二门徒圣像如走马灯似地经过窗口。稍远处的新城区是繁华的商业区,说它“新”只是相对老城区而言,它建于1348年。这里有著名的瓦茨拉夫广场、德沃夏克博物馆等。

另一处俯瞰点是布拉格城堡。城堡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堡群,像一座小城。城堡的主要入口处左右有士兵站岗,每隔一小时都会有换岗仪式。圣维特大教堂、火药塔、旧皇宫、圣乔治大教堂、圣乔治修道院等等,都是造型各异、既宏大又精美的艺术品。从城堡城墙高处观望布拉格,伏尔塔瓦河蜿蜒穿城而过,给这幅水彩画增加了灵动的线条,整座城市多了几分妩媚。

伏尔塔瓦河上横卧着十多座造型各异的大桥,其中最有名的是查理大桥。它连接着古城堡和老城区,是一座14世纪最具艺术价值的石桥。全长五百多米,宽不到十米。桥两侧矗立有二十九座雕像,每一座雕像都有自己的故事。布拉格有句俗话:没有走过查理大桥就不算到过布拉格。即使不了解其中的故事,这座桥也是值得来回观赏反复玩味的。桥上禁行车辆,两边有不少的绘画与工艺品摊位。游客穿行其间,近处远处,桥上桥下,美景目不暇接。

从桥端可沿河岸下到河边。大群的天鹅、鸭子等游弋河面,虽是冬天,游姿仍然十分优雅。特别是其数量,比我们在瑞士巴塞尔的莱茵河上、慕尼黑王宫前的水池里看到的都多。心想,人说游欧洲,就是一个宫保鸡丁大餐(宫:宫殿;保:城堡;鸡:基督教教堂;丁:市政厅),我看还应加上一只“鹅”才完整。

沿查理大桥城堡一端的一条巷子进去不远,就到了卡夫卡故居。故居门前小院里有一青铜色的现代雕塑,两个男性露出生殖器在对着撒尿,并且还能左右摆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故居现在成了出售卡夫卡著作的专门书店。卡夫卡以《变形记》等小说闻名于世。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甲虫。他能像正常的人一样感知身边的世界,却无法从外形上回到正常人的模样。对于自己命运把控的无力,对命运挣扎无果后的绝望,表达着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变了形的人,无法被周遭世界认识和理解,即使是他朝夕相处的亲人也难以接纳他了。是谁将人变为虫?是谁扭曲了人与人的关系?卡夫卡对人与社会的思考远远超出了国界,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这正是卡夫卡作品摄人心魄的力量所在。

与卡夫卡齐名的是昆德拉,他们被认为是布拉格的两张名片。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为名言在中国民众中广泛引用,虽然不是每个引用者都注意到了它的原意。昆德拉认为,责任是人生一个沉重的负担,解脱负担,貌似轻松,但生命的存在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具体到每个生命来说,何者为重何者为轻,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各自的权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人公一生都在作生命之轻与重的衡量,灵与肉的较量。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衡,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已无从判别时,人生也就变得无所适从,这就是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

卡夫卡、昆德拉们的思考,给布拉格的调色板渗入了奇异的色谱。

忘了是哪位作家说过,“布拉格是一座有着知识分子担当的城市”。在卡夫卡、昆德拉们身上,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知识分子对于一个时代及他所处的社会来说,他的价值何在?他的担当在哪?在布拉格,以卡夫卡、昆德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思考,在身体力行。按照这一思路去观察发生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或许更能理解知识分子生命中的轻与重了。

布拉格有一个传说,这座城市的缔造者利普舍有一天携各族酋长来到伏尔塔瓦河畔的山崖上,面对眼前这片广袤的荒芜之地,她向众人深情宣告:“我看见了一座大城市。天黑之前她将会获得荣誉和称赞,她的荣耀将传遍全世界。她的荣耀一定会升起……”这一梦想般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布拉格的荣耀获得了全世界的分享!

2017年9月

瑞士深度游

题记:1993年暑假,我应邀访问瑞士,在瑞士朋友家住了一个月,基本上游览了瑞士全境,全方位体验了瑞士人的生活。此时中国经济发展刚刚起步,而瑞士的见闻令我这初出国门的中国青年十分新鲜。这组游记,既记录了瑞士的情况,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文章曾分节在《湖南广播电视报》《长沙晚报》《科学晚报》《株洲日报》等媒体发表过,算是国内较早介绍瑞士之作了。

一、重传统的瑞士人

瑞士人重传统。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难以想象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是怎样的一种古色古香。在都市和乡村,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普通民宅,不少都是修缮完好的古建筑,在这些建筑物上,你可以见到赫然醒目的年代标志。在我的印象中,17世纪的建筑物似乎还不少,某些有点“身份”的民宅外墙上,还用彩画或文字记述着其光荣历史,诸如思想家卢梭某年某月在此干了什么,马克思某年某月在此写了什么等等。

瑞士人的重传统,不是闭关锁国的唯我自大,对世界各国的传统都是一视同仁。在瑞士朋友家做客,他们变着法子给我做瑞士的“热斯蒂”、法国的“丰狄”、意大利的“比扎”等传统名吃。为了答谢,我也凑合地搞了几个中国菜,结果是大调他们的口味。特别是对筷子的使用十分虔诚,一位小姐用筷子夹了半天,像大观园里刘姥姥夹鸽子蛋似的劳而无获,最终还直甩发酸的手,但仍是依依不舍的。然而,有次在外旅游,错过了吃饭时间,其他饭店都休业了,只有一家美国的麦当劳在营业。瑞士朋友极不情愿地请我吃麦当劳,一边还鄙夷地说,麦当劳什么东西,美国两三百年历史,只能搞点快餐文化。那口气,颇有点像一个老贵族对新暴发户的不屑。

瑞士首都伯尔尼

访瑞期间,正赶上全瑞第一个儿童玩耍节。儿童玩耍节的创立,本身就含有对现代文化的抵制意味。大街上到处可见大人们带着小孩玩传统玩具,一些老人也沉醉其中,仿佛回到了童年。中国的传统玩具抖空竹也是他们当时玩得最火的。组织者说,我们要孩子把电子游戏机扔到垃圾堆里去。

对传统文化的偏爱,再加上绮丽的湖光山色,你在瑞士总能感到一种浓浓的浪漫主义情调。

二、旅游者的乐园

有个童话说,上帝创造了万物,将各种财富分给世人,在西欧中部有一小块特别贫瘠的土地,什么矿藏宝贝都没有,为了弥补这一欠缺,上帝给了它巍峨的高山,壮观的冰川、瀑布,妩媚的湖泊,以及幽深诱人的林木与峡谷。这块土地便是瑞士。

这个童话不见经传,可能是出自瑞士旅游宣传者的杜撰。但是瑞士一向被称为“欧洲花园”或“世界公园”,的确是旅游者的乐园。如今旅游收入成了瑞士经济的第三支柱。

瑞士的湖光山色真不负盛名。南边有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逶迤横亘,北边流淌着碧透的莱茵河,大小湖泊如宝石般镶嵌于全境。然而我认为,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们旅游服务业的经营有方。比方说,各地的旅行社和饭店都备有精致的旅游图、说明书,供游客随意取用,不收分文。道路街上到处可见游览标识,明白通俗。这些无不体现瑞士人的周到精细。

有件事给我印象很深。那是在瑞士法语区的一个城镇用餐,吃得比较讲究。仅餐具就有两把叉、两个勺,还有一个类似勺的东西,一把涂黄油的刀。怎么个用法,先用什么后用什么,一套一套的。吃完后付钱很有意思,店主把一个六边形的音乐匣上足发条,将账单放入匣子内。我们一打开,发条转动就奏出美妙的音乐,然后按账单将钱放入匣中。我当时想,这鬼子真绝,根本不与你讨价还价,大抵是知道你心痛,故让你在音乐声中看账单掏腰包。

瑞士人把旅游服务业当成一门艺术,他们认为除技术之外,还需要有好的气质、天赋、机智和风度。人们对瑞士旅游经营者的评价是:有一种讨客人欢心的谦和与殷勤,却又表现出泰然自若的民主风度。他们不需要卑躬屈膝而能把待客的热情提高到双方都不提金钱的水平——以致客人花了大钱也要保持尊严,不管账单多么使他吃惊也只能一声不吭!

三、国际性的大舞台

日内瓦不是瑞士的首都,但其知名度要远远高于首都伯尔尼。记得1979年高考时,我就犯了一个错误,将瑞士首都填成了日内瓦。日内瓦之所以成为世界名城,很大一个原因是许多国际组织均设于此,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总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总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等等共两百来个机构。这其中,最重要的当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又称“万国宫”,由四个建筑群组成,气势十分恢宏。每天来自世界各地到此参观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在日内瓦,真正的日内瓦人成了少数,外国人外地人倒成了多数,形成了“喧宾夺主”之势。

日内瓦其实是整个瑞士的缩影。在瑞士旅行,你随处可见来自五大洲的不同肤色的人,建筑物上飘扬着各色的国旗。有一次我们来到瑞士最南方的一个临湖的城镇。湖对面就是意大利,天鹅野鸭游弋于两国之间。我们在湖滨的水上阁楼吃饭,三人分别来自瑞士、南斯拉夫和中国。饭店一位女侍来为我们服务,瑞士友人问,这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是什么?谁知女侍竟说不出,并歉意地申明她不是本地人,刚从葡萄牙来此打工。瑞士友人笑着对我说,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场景:主顾四人四个国籍。

身后的什雍古堡曾关押过诗人拜伦

瑞士无瑞士语。其国语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罗马语。此外英语也很流通。一个瑞士人能讲几种语言毫不足奇;一个小小的产品,用几种文字标识说明是普通事。所以,瑞士介入国际,国际介入瑞士都是很便当的。

瑞士是一个国际性的大舞台,在世界外交、金融、经贸等方面有着十分独特的地位。但它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愿留在联合国之外的国家。瑞士在外交上奉行永久中立政策,既不与哪国搞称兄道弟,也不与他国闹不共戴天。“广结善缘,淡交如水”,瑞士人正是以这种君子处世方式引来了四方宾朋。它的成功,委实耐人寻味。

四、清洁的国度

到过瑞士的人,总为它的清洁所倾倒。一位爱尔兰作家几十年前就这样描述过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这个城市真清洁,如果把一碗热汤面洒在车站大街上,你可以用勺子舀起来就吃。

瑞士人从不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你很难见到烟蒂纸屑。即使是一张公共汽车票或火车票这样的小纸片,也一定要扔入垃圾袋里。

瑞士的垃圾回收制度值得一提。生活垃圾要装入一种专用的黑色塑料袋里扎好,然后放入门外大路的指定地点,有垃圾车来收取。一些其他废品,则应自己开车带到指定的收集点。瑞士朋友带我去过一次,这里回收玻璃瓶、罐头盒等物。仅玻璃瓶,就得按无色、棕色、绿色三种分别投入不同的大铁箱内。罐头盒先要用那里备好的磁铁检验一下,铁的与非铁的要分开放。放之前还要把罐头盒的纸撕掉,然后投入一个小铁器内,摇动轧轴,把罐头盒轧扁,才落入大容器内。

瑞士公民做这些事情,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应当说他们的公德意识与自我约束力都是很强的。我国一位领导人访瑞士时曾说,瑞士公民人人都是警察,把自己管得好好的。

有一点令我费解,瑞士人好像不怎么讲个人卫生。如不见饭前必洗手的习惯,吃饭时手上沾了什么汁、奶油等,都放入口中吮吸干净。吃水果也不见要洗,像桃子,皮上毛茸茸的,也就这么吃。更有趣的,连吃葡萄也是带皮吃。我说,在中国,一定得吐皮。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那是绕口令,说是反常现象。他们很乐,说我们就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难道皮很脏吗?

五、自信的百姓

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当其发展为他人称道时,生出几分自信是情理中的事。这一点上,瑞士的老百姓比别人毫不逊色。

记得刚到瑞士那天,朋友家搞了一次招待宴会。席间一位长者与我攀谈,首先问我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在我国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留过学的瑞士朋友M自作主张地解释:是光明的中国之意。对方听了连声说好,并说他自己的名字的意思是黑暗的瑞士。说得满堂大笑。M说他是开玩笑的,幽默一下。

自信以幽默的形式表现,不露痕迹,尽得风流。但有时表现得很坦露,令人觉得其直率。有一次与朋友逛苏黎世一家自选商店,店内开架选物,无人监视。没人偷吧?我想了解一下瑞士的民风。当然不会有偷盗!瑞士朋友说,门口有自动检查仪,谁偷了马上就会发警报的。话刚落音,不料警报真的叫了。我正想借事实来攻击一下,他却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肯定是外国人干的。”凭什么?我不信。很快,小偷被警方擒拿,真是南亚一个小国家的公民。

自信造就了优越感;而自信的背后则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高消费,它需要丰厚的物质文明和良好的精神文明支撑。去了几位年轻的瑞士朋友家,他们或给我展示他们舒适宽敞的新宅,或让我参观他们家庭作坊生产的精美产品。的确令我开眼界添羡慕。心底却生出一分执意挑刺的念头。一次在一个湖滨公园散步时,见到路旁醒目地竖着“狗不许入内”的标志。突然一头洋犬呼呼地迎面跑来。我对瑞士朋友说,这是怎么回事?该不是外国人的狗吧。说话时,一位一脸络腮胡子的瑞士人追着狗过来了。我的这位瑞士朋友无话可说,只好狠狠地瞪不争气的同胞两眼。

六、精细的生活态度

提起瑞士,国人总是想到走时精确的瑞士手表。一位侨居瑞士的华侨曾深有感慨地对我说,钟表代表了瑞士,瑞士人办事,准时得就像他们制造的钟表一样。

有一则传说是这样描述瑞士人的精细的:一位英国妇女曾在瑞士做翻译,发现老板少给她应得的翻译费,便托人找老板算账。谁知那瑞士老板也很生气,反问道,她为我翻译九千六百四十七个字,为何要我付一万字的钱?

传说是否夸张其实不必深究,现实生活中例子不少。在瑞士,一份工作可能用分数计算,就是说,如果老板认为某份工作不值得专雇一个人整天整天地干的话,他就会把这份工作弄成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份,这样,你得到的不是一份全额的薪水。访问中,我得知苏黎世大学中文系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林某是台湾来的博士,便打电话给他,约定星期五去图书馆参观拜访他。不料他表示十分抱歉,因为这份工作不是全额的,每周只上两天班,星期五他得去另一个地方上班。

当然,瑞士人的精细最为突出的恐怕还是在时间观念上。在公共汽车的站牌上,明确地标示几点几分有一趟车经过。初到瑞士,我对这时间表的权威性还有些怀疑:如果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遇上堵车怎么办?一次到日内瓦,在通往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总部等国际组织和办事机构的大街上,正值上下班时间,小车特多,我们的车夹在长长的队伍中开不了几步就得停,但见旁边醒目地划出一条有黄边的道路,并大大地标着BUS、TAXI字样,是专供给公共汽车与出租汽车用的,畅通无阻。

在瑞士人的灶台上,总放着一只小闹钟。煮什么东西一般是先开电门再开闹钟,闹钟一响,东西就煮好了。瑞士人曾通过传播媒介向国人推荐过一些最佳的“煮蛋方案”。为了恰到好处地把鸡蛋煮得刚熟,一些学者做过专门研究,终于找到了一个该放多少水煮几分钟的最佳方案。

瑞士手表成了瑞士人精细的象征。瑞士工业大都有这样的特点:从国外进口原料,通过深加工,使原料大大增值来获取经济效益。从这一点上来说,精细的生活态度正是瑞士人立足之本。在一块瑞士手表上,我看到时间等于金钱的格言,其实还可以加上一个等号,即精细=时间=金钱。

在瑞士访问期间,我处处可感觉到生活中的瑞士人那种讲求精确的计时态度。但老是琢磨,究竟是求精确的瑞士人制造出了举世无双准确的钟表,还是在精细的钟表制造的同时也制造了瑞士人的这种性格呢?这或许是一个“先有鸡蛋还是先有母鸡”的难题。

七、美丽的瑞士小屋

访问瑞士,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那些无人售货屋。

一天,我与几个瑞士朋友去郊外散步,来到一个农民自家搞的动物饲养园。这儿养有一对孔雀、三只羚羊、一只绵羊、一只野猪,还有一些小兔,几种形态漂亮的鸡。在这个动物宿舍靠外大路边,有一个小柜子式的货架,里边放了一些农产品:几瓶蜂蜜、几包色彩艳丽的禽毛、两根孔雀翎,等等。货物都标好了价,旁边还有两个贮钱筒,让人们买货时自行将钱投入。这实际上是个小小的无人售货点。瑞士朋友告诉我,这是这家农民的两个小孩干的,贮钱筒上分别贴有他俩的名字。瑞士朋友认为过早让孩子干上了做生意的行当不好。但我认为,其中的积极意义不可忽视:小孩从小就有了信任人的意识,不怕人家拿他们的东西不给钱,不担心贮钱筒丢失。

后来,我们又来到了一家农民的住所,这里专门辟出一间房子,又是无人售货的自助商店。我们进去看了,里面品种和数量比较多,鸡蛋、蜂蜜和几种水果、蔬菜等等。还有称物的天平秤。旁边有一个装钱的木箱,打开一看,里面已有不少的钱,顾客可以自行在上面登记购物品种数量,交款多少,还可以留下姓名地址。

这种无人售货屋在瑞士估计还是新鲜事物。电视台对此作了实地采访。原来是农民嫌卖菜过秤收钱麻烦费时间而采取的改革措施。记者问农民:你不怕别人把你卖货的钱拿走吗?不怕人家取货不给钱或少给钱吗?农民回答:相信顾客,给顾客一个诚实的机会。

将这种无人售货屋称为美丽的瑞士小屋,这是我的创造。说它美丽,是取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信赖和真诚。人世间,只有真诚和信赖,才是真正无价的。

八、街头的涂抹文化

在瑞士访问,不难发现一些建筑物上有一些乱涂乱抹的文字、图形。我很好奇,问瑞士友人M都是些什么内容。M说有些内容他也无法弄懂。他平时根本不留意这些东西。让他试着翻译,发现简直是五花八门。例如在一处新落成的别墅墙上,涂抹得简直就像一幅抽象派的画。细辨认原来是分行写成的一句话:“缺的/就是/这首/诗”。那口气仿佛就是他给这幢新房作了点睛之笔似的。也有些是求爱或表达爱情的。一处地下行人通道墙上写道:“×××(女子名),你是我最心爱的人。”居然把情书大鸣大放大字报式公开。还有一处地方醒目地抹上了纳粹的标记,但在距它两三米远的地方则有一条标语:纳粹滚出去!

一些标语中都含有FUCK这个词,M告诉我其内容并不只是发泄性欲,而是发泄某种不满,较多的是类似“操警察”等意。瑞士首都伯尔尼联邦大厦的墙壁上,大约是FUCK最多的地方。手可及之处,一层一层地写满了各种内容的标语大字报,大都是向政府提意见发泄不满的,俨然成了个出气筒。长年累月地写,以致形成了厚厚的一层颜料垢。

在我看来,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出现这种情况,似乎太不协调了。我问M,政府不管吗?警察不抓吗?M说,都是偷偷干的。又问,何不设法把它们擦掉?答曰,开始擦,但越擦越有,浪费人力物力,不如不去理睬它。看来,政府对此完全是一种冷处理的态度。倒是给我这个外国人增加了一份阅读瑞士的材料。

九、公民的环保意识

旅游业是瑞士重要的经济支柱。在瑞士访问期间,深深地感到瑞士人仿佛是把自己的国家当成一个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巨型公园加以精心照料和保护。在瑞士这优美的环境背后,更值得称道的是瑞士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瑞士,你无论是在繁华的大街上行走,还是在僻静乡间小道散步,很难见到乱扔乱丢的生活垃圾。我们在外面旅游,瑞士友人总是提醒我,即使是像公共汽车票或旅游门票这样的小纸片,用过了之后一定要丢入垃圾箱。如果一时找不到垃圾箱,废弃物就得暂时兜着带着走。瑞士人喜欢在外面野炊,野炊完了是决不留下任何垃圾的。有一次我们去游览阿尔卑斯山脉最有名的雪峰少女峰,返途中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山脊草地上用自己准备好了的咖啡和糕点。突然一阵山风,把一张糕点包装纸吹走了。我还没反应过来,瑞士友人一边追一边喊:快追!别让它吹到山下了。在那么高的山上,没有垃圾箱,也没有清洁工去打扫,完全靠游人自觉地把自己的废弃物带下山去,尽管那里常年游人不断,却总是干干净净的。

莱茵河泛舟

在瑞士的高速公路旁,常有一些供人们停车休息的地方。在整理得颇为讲究的草地上设有桌椅,还有一些简单的体育设施如秋千、双杠、平衡木什么的。有一次我们在一个这样的野餐点用完餐后,把一些废弃物丢入垃圾箱,收拾起食品、餐具正要开车走,瑞士朋友突然想起用餐后桌子还没抹过。我说算了,最多是几点面包屑,留给小鸟吃好了。他不同意,说这是不文明的,不能给后面来的人留下一张没打扫过的桌子。硬是下车把桌面擦得干干净净,才放心而去。

许多湖泊和河面上,常常可见到一些悠闲自在地生活着的天鹅、野鸭、苍鹭等野生禽类。初到瑞士,最爱看莱茵河上的野鸭与天鹅大摇大摆地生活在游人周围。我们在全瑞旅游时,晚上开车在野营地露宿,早晨就在湖边的草地上支起桌子吃早餐,湖边的野鸭就会来餐桌旁寻找食物。连麻雀的胆子也培养起来了,在一些游览点,成群的麻雀飞到游人的脚前,安详地啄食人们喂给的零碎食品。

公路在树林里穿行时,路旁不断地有路标示意前方可能有野鹿出没,要注意减速。我没碰到车鹿相遇的事,但我刚到瑞士时,电视里播了一条新闻,有人驾车在公路上行驶时,猛地看到路中央有一只青蛙,便急忙打方向盘踩刹车,由于惯性太大,结果是青蛙得救了,人和车都受伤了。这在我看来似乎有些可笑,但瑞士人认为这是值得的。

在这样的一个国家做客,是绝不能乱扔东西和吐痰的。即使如此,有时候也免不了要听到几句闲话。那时电视台正播放一个纪录片,记叙印度尼西亚一些山民如何猎杀老虎的。捕猎者把一只老虎卖给商贩,可得到三百美金。几重倒手,最终到了华人手中。看到一只活生生的老虎最后被血淋淋地肢解,瑞士友人很是受不了,说就是你们中国人把老虎当中药,世界上的老虎就少了。听说你们中国现在还有不少餐馆吃野生动物,是吗?多残忍。在这种情况下,我当然难以为我们的同胞辩护,只好说,看来你们西方的政府指责我们的人权,你们老百姓就批评我们的“兽权”了,分工还很明确嘛。

十、孩子的自由空间

在瑞士访问,感觉到他们对于小孩的管教几乎是放任的。那次我与朋友一家在风光宜人的莱茵河畔散步,我们大人只顾谈话,他们家那还不到三岁的小女孩一路摇摇晃晃沿着河岸遥遥领先。我在后面看着,很替她担心,万一掉入河中怎么办?我的朋友却从容而肯定地说,不会的,她在岸上走,怎么会掉入河中呢?后来,我们游览古堡,还是这位小女孩,爬上古堡的老式窗户向外张望。做父母的全然不管,倒是我这旁观者真为她捏一把汗,万一捅破玻璃掉了下去,可是一个十多丈高的深渊啊!

细细一想,觉得在对小孩的管教上,中西方的差异太大。我们总是把问题往危险处想,似乎世界上处处充满了陷阱与危险,处处给小孩子亮红灯。而西方人总是朝安全处想,根本没想到有什么危险。

但他们也给孩子亮红灯。比方说他们不让小孩接触电视,不能让孩子过早看那追追打打搂搂抱抱。他们的理论很简单,电视不是为小孩准备的。还有,电子游戏机在父母的劝说下也逐渐被扔入垃圾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传统的玩具。如中国的一些棋类智力拼块,传统玩具在那里就大有市场。我在瑞士时,他们全国搞了第一个儿童玩耍节,以后每年一次。各种传统玩具应有尽有,当时响彻全瑞士的玩具竟是中国的抖空竹。

瑞士朋友常问我的孩子平时干些什么?我挺得意地告之学过书法绘画,现在刚开始学英语。他们感到十分意外,才七岁的孩子,就接触过这么多东西。在这方面,他们十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在他们看来,对孩子既要尊重、信任,也有必要在某些问题上加以引导,乃至警戒。

袖珍国家列支敦士登

十一、游列支敦士登

到了瑞士如不去列支敦士登,简直有点遗憾。从瑞士进入邻国列支敦士登,既不须签证,也无过境检查。

列支敦士登像是一枚桃核夹在瑞士与奥地利之间,长二十六公里,宽六公里,西饮莱茵河,东枕阿尔卑斯山。我们驱车从瑞士进入列支敦士登,通过莱茵河上一座桥,若不留心,很难发现桥中间栏杆边的国界标识。

过桥便到了列国的首都瓦杜兹。这里绝对没有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感觉像是到了大点的庄园。联系它东边的山与西边的河来看,格局更像长沙河西的溁湾镇一带。国王的城堡矗立在半山腰,国王从他的住处便可居高临下俯视他的臣民与王土。城堡是不对外开放的,有资料介绍城堡内有一百一十五个房间,除国王家人居住外,还有些是作为陈列库和收藏馆的。

列支敦士登可算是世界第三号小国了,仅大于梵蒂冈和摩纳哥。小国家在世界有名,不仅是因为小,还因为它们小得有特色。如梵蒂冈以它的大教堂闻名于世,摩纳哥以赌城拥有世界之最。而列支敦士登,外界说它靠发行邮票来过日子。列支敦士登的邮票在国内基本派不上用途,都是为收藏界而发行,据说这方面的收入曾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还有些人认为旅游业也是列支敦士登的经济命脉,我认为这一说法不太可靠。游人一般都是开车穿过,在三两处停下来拍几张照,既不进馆子吃饭,连喝杯咖啡也没有必要,旅游景点又不卖门票,我们没花分文就在那儿旅游了一番。

瑞士朋友告诉我,列支敦士登是靠外国公司过日子。列支敦士登对国际贸易公司采取了优惠办法,公司投资方不是本国居民也能在列国登记注册,并且不征收所得税和公司税,控股公司只须交纳年率千分之一的资本税就可以了。许多外国公司在这里根本不用租房办公,只在邮局挂个信箱号码就可以了。

在我的眼里,瑞士是个小巧玲珑的国家,但在列支敦士登人眼里则是一个大它二百五十倍的大国,列国的许多事务都由瑞士代管,瑞士有点像一位悉心看护着一个小弟弟的大哥哥。

1993年12月

黄石公园的地质奇观

来美国前,就和女儿商定这次想看看美国的黄石公园。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全美五十九个国家公园,黄石排第一。

黄石公园位于怀俄明州的西北角,与北边的蒙大拿州、西边的爱达荷州接壤。属落基山脉,海拔两千一百至两千四百多米,面积在八万平方公里左右。从明尼阿波利斯出发,我们先是飞至丹佛,再在这里换乘支线飞机到蒙大拿的比灵斯城。比灵斯去黄石公园其实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我们在此租车自驾,跨越阿布萨罗卡岭,走的据说是全美国最漂亮的一条高速公路。所谓最漂亮,在于它要翻越雪山,沿途可见高山险岭、雪地草原、野生动物如野牛、黑熊、羚羊等等。不同高度不同路段不同的森林植被,一些路段两边长满野花,红的黄的紫的粉的交错有致,沿途景色优美,引人不禁要驻车观赏。这样一路停停走走,由北而南穿过黄石公园,到达黄石公园的南边一个叫杰克逊的旅游小城,已是当地时间晚间9点多。在此用过晚餐,再驱车行了约个把小时,至晚上11点的样子才到达住宿点,爱达荷州东边的一个小镇。第二天在美国另一国家公园大提顿又游览了一天,晚上才来到黄石公园的主要服务区住下,准备第二天的观光。这样,我们从明尼阿波利斯出发,第四天才真正开始游览黄石公园。是无意中安排好的压轴戏吗?

第二天一早起来,我们发现我们住的小木屋后边就有几处地表冒着热气。这当是传说中的地热喷泉类景观吧。当然,这里最负盛名的景观是老忠实间歇泉。它有规律地喷发至少已有二百年。每隔九十分钟左右喷发一次,每次喷发约五分钟,喷出约四万五千升水。其水柱高达五十来米,水温摄氏九十三度。据说1870年探险队第一次发现它时,便给它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因为它的定时喷发,是如此的忠诚可靠,从未让观众失望。

我们观看的是那天10点20分的喷发。快至喷发前半小时,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的游人骤然增多。喷发时间愈来愈临近,观众愈发频繁地看手表注意时间,情绪开始亢奋起来。但老忠实还只是不断地喷着雾气,不见有喷发的迹象。是时候未到,还是在积蓄能量酝酿着喷发的激烈?尽管老忠实喷泉周边还有不少的喷泉在冒着热气,高高低低地零星喷发着,但大家只把注意力放在老忠实这边。

突然,从泉口烟雾中喷出一粗大的白色水柱,观众不约而同发出惊呼声。但水柱落下后,老忠实又沉静了几秒。仿佛是缓过一口气后又开始喷发,一柱接着一柱,一柱高过一柱,一发不可收拾,不过十来秒钟,便持续不断地冲天狂喷,形成最高水柱。水柱冲击下烟雾滚滚升空,有万马奔腾之势;上空霎时形成团团深灰色云烟,遮天蔽日。仿佛一场音乐演奏,先是发出一个中强音,唤起听众的听觉神经,短暂放松后,迅速飙出节节高音,在你还来不及从惊讶中回过神来,这强音就滚滚袭来,一下子就填满了你的耳腔,冲击着你的鼓膜。最强的喷发大约持续了半分多钟,然后水柱缓缓降低,喷发逐渐进入尾声。几分钟后又复归平静,只有上空烟云还在徐徐飘散。这激情的澎湃,表达的豪放,不似那些远铺近垫的文章写法,给人痛快淋漓之感,是很惬意于我心的。

观完老忠实,驱车几分钟便到了一处更大的地热喷泉开阔地带。这里方圆约一公里范围内有上百个火山喷泉口在涌动。大大小小的喷口,有的只冒着热气,有的则忽高忽低喷着水柱,有的像正在沸腾的一锅大开水,有的只闻其咕噜咕噜之声,有的似乎正在安静地休息,随时可能翻身而起。这些都有不同的命名:不断喷发的叫喷泉(Fountain),定时或不定时喷发的称为间歇泉(Geyser),不断有地下热水补充的叫热泉(Hot Spring),还有只冒气、不喷发的(Steam Geyser),喷泥浆的(Mud Pot),甚至每几百年一次大爆炸的火山口(Crater)。如此等等,真可谓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简直像是地热喷泉之博览会。这些喷泉,我想随意挑一个放在其他地方,比方说我所处的城市广州,一定是一道奇异景观,但聚集在这里,物不稀就不贵,它们就只能各以不同之特色吸引人了。特别是有老忠实这样的著名喷泉在,难免不给其他喷泉压力。但这些喷泉一个个都很自信,比方说我身边的这一口,在众多的喷泉中,它最多只能算个顽童。但它就充满激情地翻滚沸腾,一会儿低低地喷着,一会儿像是铆足了劲蹦出十来米高的水浪。你琢磨不了它的脾气,你不敢随意靠近它。正如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的名言,小狗不会因为大狗叫了而不敢吱声。整个黄石公园有多少个地热喷发点?恐怕大多数人都答不上。它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表演着,仿佛一个庞大的乐团中各类乐器在这个大舞台上合作演奏。

这令我想起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安徽的九华山来。我是1983年5月去过那儿。此地最有名的当数藏有明代无瑕和尚肉身的“肉身殿”,但当时更震撼我的却是那遍布山间大大小小数十近百的寺庙。在这里我看到家家香火缭绕,户户都供奉着众多菩萨;且都向游人开放,都有游人添续香烛。寺庙不论大小,菩萨不分彼此,一样得到敬奉者十足的虔诚。真不枉圣地之称。游黄石公园,我同样相信游人不单是被老忠实喷泉吸引;这漫山遍野的地热喷发,缭缭绕绕,朦朦胧胧,让人如穿梭云间,恍若仙境。这是一种何等壮观之美!

为写作此文,我查阅了一些关于黄石公园的资料。黄石公园被称为是躺在美国心脏地带的“超级火山”。据专家预测,黄石公园地底下的超级火山大约每隔六十万年喷发一次,能量超级,其喷发的岩浆能够埋没半个美国。而自上一次喷发至今已有六十四万年了,新一轮火山喷发就会来到吗?近年在黄石公园东南九英里处的地底,就监测到四点四级的地震,而震源离地表仅零点三英里。有科学家认为,这种大规模的“膨胀活动”,也许就是黄石火山即将爆发的前兆。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目前有的间歇喷泉已经停止了喷发。科学家并不认为这表明火山已经“衰老”,而是视之为另一场更大风暴来临之前的短暂平静。有专家声称:“如果这场火山喷发真的形成,那么人类将听到七万五千年以来最响亮的声音!”因此,不少人称黄石喷泉美景为“残酷的美丽”。

如果黄石火山真的爆发,带给人类的将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我虔诚地希望,我们今天看到的地热喷发,是地下积蓄的能量的不断释放。我深深地祈祷:让那无数的喷发口,包括已经沉寂了的都一起喷发起来,成为舒缓地下压力的减压阀;让黄石喷泉之奇景,成为平衡的美丽,避免突发之灾难。

2011年9月

犹他州的国家公园

犹他州共有五个国家公园,数量在全美排第三,仅次于加利福尼亚州与阿拉斯加州。2017年8月初,我们花了一个星期,自驾车游了其中的四个:拱门(Arches National Park)、峡谷地(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锡安(Zion National Park)、布莱斯峡谷(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四个公园,都在科罗拉多高原范围,地貌都呈红色,但其精彩却是各各不同,真可谓是天工四大杰作。

一、精致的拱门

从盐湖城驱车到拱门公园约四小时车程。越临近目的地,沿途的地貌就越发奇峻起来。快临近公园附近,那片红色的土地豁然于你的眼前。

一下车马上感到气温陡然火热进来。拱门公园的游客服务中心提醒你进入景区要多带水。

首先映入眼帘的景点为公园大道。这是借了纽约同名大道之名,因为大道两旁高楼林立。这里也是两边岩石如幢幢高楼排列,至远处峡口形成一个视觉焦点。再往前,是一望无际的红色石岩。近处的高高耸立,远处的连绵不断。你仿佛闯入了一片火海,周边景物都成了凝固的火苗。

拱门公园的标志性景点

红色的世界里不长树,只有一些零星的灌木小草点缀其间。整个公园恍若一个天然的展览馆,陈列着造型各异的红石雕塑。当然,各类岩石中,最吸引人的还是拱门。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沙岩拱门集中地之一,光是编入目录的就超过两千个,大大小小,千姿百态。

公园的“镇园之宝”就是精致拱门。它也是犹他州的地标,该州的汽车牌照上以它作为背景图案。它高达十四米,宽近十米。屹立在一片开阔的岩石坡上,周边也没什么遮挡,远远就能看到,颇有些卓尔傲立的味道。据说它最美的时刻是夕阳照射下,此时橘红色的拱门镀上金黄的光彩,变成了一道通体红得透亮的半圆弧线了。此刻如果有一对情人披上白色婚纱在此,将是世界上最美的婚纱照了。

拱门公园各类造型的巨石

公园中还有几座拱门也非常壮观。“风景线拱门”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岩拱,跨度九十三米,最薄处只有一点八米,像一座造型轻盈的长跨拱桥连接两个山头。还有双拱门,两个巨大的拱门孪生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看,或你中有我,或若即若离。

拱门造型体现的是岩石在风化过程中最为奇妙的型塑。实际上拱门公园中还有许多造型各异的岩石。有的如巨大的手掌,有的像一页满风的船帆。还有什么“法院石”“三个长舌妇”等等,其形状可任凭游客发挥想象。最具魅力的“平衡石”,像表演中的海豚顶物。头上顶着一块巨石,大半悬在空中。又有点像那些玩儿石头平衡艺术的人的作品。远远仰望,你会感觉到它时时可能失去平衡倒下。公园的资料告诉我们,仅凭这一点,就可能判断这里历史上没发生过地震。确实,只要有点外力摇晃,不仅平衡石会掉下来,公园那些拱门也是个易碎的艺术品啊。

拱门公园面积为三百零九平方公里,公园内可以驾车穿行,来回数十公里的景观道路连结着壮丽的景点和主要的拱门。不少景点可以近距离观察,有些景点甚至还可以沿岩壁的裂缝进入其中,仿佛置身于红色宫殿。

拱门公园的众雕塑都是有生命之物。由于风化侵蚀作用,红色砂岩还在不断地剥落。天工一刻也没放下过手中的工作,新的拱门永远在制造和产生中。同时,老拱门也在逐渐走向衰亡,据说自1971年确定为国家公园至今,已有四十二座拱门因侵蚀作用而倒塌。

二、多彩锡安

锡安国家公园在犹他州西南方,接近南边的亚利桑那州。从盐湖城到此大约四个小时,往南约两个小时车程就可到达赌城拉斯维加斯。它占地近六百平方公里,既有高大险峻的悬崖峭壁和峡谷,也有淙淙溪流蜿蜒和绿树掩映。如果说其他几个公园呈现的都是一种阳刚之美,那么锡安则兼得阳刚阴柔之美。这正是它丰富的内蕴所在,这四个公园中,它的知名度最高。

Zion是希伯来语,意为神圣的安详之地。最早为摩门教徒开发,他们将此山作为圣地耶路撒冷的象征,公园中那些著名的大石峰都以圣经中的人或物命名,给锡安增添了几分神圣感。

进入锡安公园,马上可以发现,整个公园里的公路都铺成了赭红色,与公园山岩的主色调一致,道路上很自信。

锡安公园的风景集中在两条线路上。一条是沿锡安峡谷一直深入,必须坐公园的免费穿梭大巴,共二十四公里,设有九个停靠点。不同的停靠点可以通向多个观景点。峡谷间的美景,构成数十里的画廊。峡谷深八百来米,峻而不险,最适合游览。仰头是峡谷两边红色或黄褐色的山岩,阳光照射角度不同,或呈暗红,或呈金黄。山岩层层叠叠,岩壁上或曲或直或深或浅有着许多裂纹,好似中国山水画中点染皴擦手法而成。峡谷间浅浅流淌的小河叫维琴河,在山的气势下显得格外妩媚了。河边林木茂密,带来了绿意与荫凉。最好的拍摄点是站在维琴河隘口的桥上朝峡谷口方向拍摄,峡谷峭壁与河间田园风格的景物搭配在一起,和谐的画面成了锡安公园最具标志性的景色。

不同的观赏点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峡谷间最有名的景点有翡翠池。不知为何起了这么个名字,它实际上就是一条水帘长廊。岩壁腰间有一条可容单人行走的窄道,上面的岩石斜着外伸,像一个巨大的屋檐,水从岩石高处落下,人就沿岩壁从水帘中走过。8月初的水量不大,说不上有水帘的感觉,据说寒冬天气,水结成冰帘,别有风味。另一著名景点叫三圣父,实际上就是三个接连的山峰,因为它们的形状有点像巨人,早期来此的摩门教徒就以圣经上的三位先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命名。

另一条线路是自驾车从峡谷口向东南方向上山。行不远即要穿过悬崖里边的一条长长的隧道,隧道建于1930年,不宽,轮流单边放行。出得隧道,就别有洞天。这边的山岩有两点不同。一是色彩丰富,不单是红色,还有深浅不一的黄色和褐色。远眺景点,最有名的叫“白色大宝座”,是《圣经》中神的宝座。它山峰平坦,上下宽度基本接近,山岩整体呈奶白色,中间稀疏地镶着丝丝橙红,在我的眼里,它很像一方巨大的青田石之类的印章料。特别是登上观景点远眺,长长的峡谷尽收眼底,近处的岩壁与远处的山峦以不同的颜色交替,阳光照射下或明或暗,色彩斑斓,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山水油画。二是山岩肌理呈现出细细密密的整齐走向的褶皱,整个一片山坡、一个山峰都是这种地质特征。最著名的叫棋山壁群,岩壁上纵横交错的纹路像是有模具浇铸而成,或者像是按程序用3D技术打印出来的。比起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的棋盘石来,那真不知要大多少倍了,岂只小巫大巫之别!说是地壳运动的产物,何以别的地方见不到这样大面积的成品?

锡安公园中还有另一处景点叫科罗布峡谷(Kolob Canyon),它是后来合并进入锡安的。位于整个公园的西北角,要绕外面的公路才能进入,感觉与锡安公园不在一起,很容易被人忽略掉。但进得公园,一看到红色的路面,那就是熟悉的锡安标识。公园里景致主要是红褐色的山岩。气势还是很壮观的,但要有阳光的照射,蓝天的衬映才能显出精气神。

三、不可思议的布莱斯岩柱阵

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靠近锡安国家公园,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该公园成立于1928年,面积一百四十五平方公里。其看点主要是岩柱,是地球上岩柱数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地区。

布莱斯峡谷公园景点比较集中,精华部分为“露天剧场”。非常形象,只是这个“剧场”大得惊人。这是一个略带弧形的凹地,长近二十公里,宽约五公里,深二百多米。凹地里林立着不计其数、姿态奇异的岩柱石塔。石柱鳞次栉比向下排列,就像剧场里一排排按梯度下降的观众席。确切地说,这个剧场里你分不清哪是观众席哪是舞台,整个世界都被无数的岩柱充斥着,少量的留白处则被高大的绿杉点缀。游人从凹地上边的观景路俯瞰整个“剧场”,错错落落排列的岩柱仿佛千军万马呈现在你的眼前。这就是布莱斯峡谷的整体格局。

布莱斯峡谷的岩柱因其成型、成色和数量令人震撼。

布莱斯峡谷的岩柱一个个像挺拔的武士,其造型非常接近。像一个巨大的陶器窑里批量烧制的陶俑,因此其被誉为天然石俑的殿堂。令人想到中国出土的秦兵马俑。岩柱以赤红色为主,间以橙、黄、粉、白等色彩,显得非常艺术,瑰丽悦目。密密麻麻地竖立排列,气势磅礴。这样神奇的地质地貌,说是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它和拱门国家公园一样,都是蚀刻地貌的典型。同样都处于红色荒凉山谷,只是布莱斯峡谷形成的是各种直上直下的天然石林,而拱门国家公园形成的是石拱桥般的各种天然拱门。于我来说,拱门的形成似乎好理解一些,它造型各异,也不似这千军万马般地齐整列队。而这里的岩柱制作得如一模具浇铸,天工之手的产品怎么会弄得如此标准化?按资料上的介绍,这是由六千万年至四千万年前的水流与湖所形成的冷却系统所造成的沉淀物在经过千百年的侵蚀后形成的。也就是说,这样一批作品的制作,不仅时间花费长,工艺还相当复杂。天工在长时间精雕细刻时竟不分神,件件制得并不走样。真是难以让人相信这是自然形成之作,但是这么大的作品群,其工程之浩大远远胜过秦之兵马俑,人类是没那么大的能耐可制作出来,定是得神之助了。莫怪印第安人宁愿相信这些奇特的岩石阵原本是一个神奇的部落,在因为得罪了神而被变为石柱的。这些怪异的岩柱也称为“hoodoo”,这个名称据说和黑魔法和邪恶的咒语同义。这些耸立在广大的峡谷之中的岩柱,每一个都像是有灵魂似的,只要有某种魔法一点,他们立马就会呼之欲出!

布莱斯公园的“露天剧场”

游览布莱斯峡谷公园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沿凹地上边的观景路俯瞰岩柱阵。沿途设有若干个观景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这“露天剧场”的精彩。一路走下来,就是一次移步换景的体验。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有新的景致展现在眼前。其中最佳的观景点为日落点和灵感点。这两处地方视野开阔,基本上可以把整个“剧场”一览无遗。

体力好一点的话,还有多一种选择,就是沿陡峭的山径走进幽深的凹地,在岩柱间穿行,仿佛置身于已破碎成断壁残垣的古堡之中,只有赤红色调还能反映出它的辉煌。纳瓦霍环线和女王花园环线长达数十公里,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环形步道。仰望那些造型奇异的石柱,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映衬着湛蓝的天空和飘忽的白云,又有翠绿的云杉点缀,这大概就是“女王花园”这一名称的来由了。

四、人迹罕至的峡谷地

峡谷地国家公园(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离拱门公园不远。不要走太远的路,算是顺道一游吧。

公园位于美国犹他州的东南,在格林河(Green River)和科罗拉多河汇合处。1964年正式建立,占地面积一千三百六十六平方公里。公园被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格林河割分为三部分,最北面靠近Moab小镇的叫做空中岛屿区(Island in the sky),东南面叫做针尖景区(Needles),最西面叫做迷宫景区(Maze)。三个区域互相之间没有公路,只有四轮驱动越野车才能通行的砂石路,是整个美国公认的人类最难以进入的地区之一。

在我们这次游览的犹他四个公园中,峡谷地公园是最具峡谷地貌特征的公园,与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有几分相似,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侵蚀区域之一。但视野更开阔,雨水冲刷和风霜雨雪侵蚀而成的砂岩塔、台地、孤峰及地沟等地形满眼充斥,广袤无际的大地上遍无人迹,难见植被,原始荒凉。

游人一般都只能从公园几个观景点远眺峡谷地貌。位于空中岛屿区的梅萨拱门(Mesa Arche)是比较容易去的观景点,也是游客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经典的照片就是初升的太阳从下方照在拱门的内侧,把岩壁照得通红,就像一道金色的长虹。即使没有赶上旭日的投射,通过拱门远眺大峡谷那一片片红色的山崖,深邃的峡谷,也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绿河远眺景点(Green River Overlook),视野非常开阔,俯瞰式的视点,一望无垠的高原地尽收眼底。远处弯弯曲曲展示的是上百米深的地缝,大地像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强行撕开,深处的裂缝幽暗而不见底。最著名的景点是一处状如人的五指的裂缝。阳光直射在沟壑上,天地间没有一点人工开垦过的痕迹,真像是处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世纪。无怪乎不少游览者都有仿佛来到了外星球之感。

比起科罗拉多大峡谷来,峡谷地国家公园的地貌特征要稍逊一筹,再加上峡谷地公园道路艰难游览不便,所以来这里的游人并不算多。而人迹罕至所产生的原始洪荒感,正是峡谷地的魅力所在。

五、摩门教总部盐湖城

犹他之行,始于盐湖城,终于盐湖城。

盐湖城是犹他州最大的城市,也是它的首府,位于大盐湖东南。从圣荷西飞过来,飞机快降落时,夕阳照射下一片巨大的水面在机翼下熠熠生辉,这就是犹他州最先让你眼前一亮的景色。

谈到盐湖城,国人可能会想到摩门教,谈到摩门教,又会想到一夫多妻制。我在盐湖城摩门教教堂里,碰到一个来自中国的旅游团,他们对接待游客的摩门教会志愿者问的问题就两个:摩门教还搞一夫多妻制吗?摩门教的教徒是不是要向教会交不菲的会费?可以想象这两点一定是他们的导游在旅游大巴上讲足了的噱头。

在盐湖城摩门教会工作的巴西志愿者

在犹他州的几个公园游览,也处处可以感受到那些景点与摩门教教徒的开发有关。最为典型的是锡安公园。到了盐湖城才知道,整座城市中,最为辉煌的建筑物就是摩门教总部大楼,几近联合国总部的气派。它旁边的教堂广场就是盐湖城的中心。周边有摩门教会的圣殿、教堂历史和艺术博物馆等。可以说,整座城市摩门教文化无处不在。

对摩门教历史我知之甚少,这次旅游稍稍扫盲。摩门教(Mormonism)只是一个俗称,它正式的名称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于1830年在美国纽约州创立。该教宣称他们才是耶稣基督的正宗传人。他们有自己的约书《摩门经》,据说是其创立者史密斯获得上帝所赐金页片翻译而成。但该书的发行引来了当时其他众教会的攻击,称其出自魔鬼之手。史密斯也多次被控告,逮捕,但均无罪释放。为了摆脱迫害,教会在另一先知杨百翰(Brigham Young)带领下,穿过大半个美国于1847年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开始了艰难的开垦与创业。这些先驱者们在之后的百多年里,靠着理想与信念,在沙漠中开辟绿洲。闻名于世的“摩门走廊”,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爱达荷州、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以及犹他州等美国大西部区域,都有他们开发的足迹,许多的信徒因饥寒交迫条件恶劣而倒在了路上。

早期的摩门教的确有过一夫多妻制的历史。给我们讲解的志愿者说其实那是时代需要:因战乱许多家庭失去了男人,一夫多妻制的主要目的是让男人多承担责任。至于会费问题,那是出于自愿而不强迫。但巨额的会费收入的确让摩门教成了最富有的宗教组织。该教教规不准吸烟喝酒,特别重视家庭和睦。在盐湖城,有半数的居民都是摩门教徒。盐湖城的社会治安好,医疗水准和居民所受教育的程度高,这些都与摩门教影响有关。

犹他大学在盐湖城,由摩门教创立,是全美排名比较靠前的大学。计算机图形学专业享誉世界,有“计算机图形圣地”之美誉,它也是互联网的发源地之一。学校特别重视创新研究,在全美大学中有口皆碑。在盐湖城,犹他大学和犹他州府,分别处在两个地势较高的点,从风水学的角度看,都是不错的选择。

盐湖城因盐湖得名。从盐湖城驱车往北四十公里即可到达这个世界闻名的大盐湖。它是西半球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青海湖。它也是世界上含盐度最大的内陆湖之一,其水的含盐量高于海水四倍,可以想象它的浮力有多大。见到有人在湖上轻松划着筏子,很想自己也去感受一下水的浮力。美中不足的是湖边蚊虫十分嚣张,不是久恋之地。车辆只要在这里停上个把小时,就会有蜘蛛上来织网大量捕获蚊虫。

在盐湖城游览期间,见到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的摩门教志愿者。他们的任务就是陪同游客参观摩门教圣殿,以不同的语言向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解摩门教知识。给我们讲解的,就是来自中国云南的一位少女。她们完全是自费的,在这里讲解十八个月又要回国的。从这些年轻的志愿者身上,摩门教的影响力就可见一斑了。

2017年9月

附记:

本文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后,旅居加拿大的朋友附言道:

谢谢分享好文!加拿大也有很多摩门教徒,以温哥华为最多。我原来一个同事是摩门教,他儿子去美国传教,他非常自豪。说到一夫一妻制,他们不像正统基督教坚持一夫一妻,包容一夫多妻,实际是是拿了政府的福利,因为政府不承认一夫多妻婚姻,许多女的生的孩子就自动属于单身母亲,享受所有的社会福利。摩门教在西部流行,但政治上还是翻不了身。非常有才华的共和党议员罗姆尼(他本人只一个妻子)竞选总统,就败在他的宗教上。如果他是基督徒,肯定上去了。美国教会在大选中的力量也蛮大的。

美国的将军树与国王谷

美国加州中部有个联体公园Sequoia and Kings Canyon,巨杉国家公园和国王谷国家公园,位于加州另一著名景点优胜美地以南一百二十公里,均属内华达山脉。南边的洛杉矶和北边的圣何西距这儿路程基本上都差不多,近四小时车程。

巨杉国家公园和国王谷国家公园是美国最资深的国家公园之一,美国第一个设立的国家公园是黄石公园,巨杉国家公园是第二个,设立时间为1890年。

离国家公园最近的城市叫弗雷斯诺(Fresno),至公园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出得城来很快就进入上山公路。进公园入口处再往前行驶一段路,就有两条道路分别通向两个公园。一是巨杉,一是国王谷,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将军树

往北的路去巨杉公园。巨杉是红杉家族中的大个子,也是所有树木中最粗大的一种,地球上现存最庞大的植物。平均可长到五十到八十五米,直径约五到七米。最高纪录者身高九十三点六米、最大直径超过十米。为世间稀少,主要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西部。巨杉国家公园就是这些大个子们的俱乐部。它们全身呈深红色,个个粗大伟岸,主宰着这片土地。

这些红色贵族中有两棵是杉中的代表,分别以美国南北战争中著名将军谢尔曼、格兰特的名字命名。谢尔曼将军树高八十四米,基部直径十一点一米,虽不算最高,但体积却是最大,科学家曾估算其体重约为两千八百吨,相当于四百五十多头最大的陆生动物非洲象的重量。格兰特将军树屈居其下。它身高八十一点四米,直径十米有余。它政治地位不错,美国第三十任总统Calvin Coolidge称它为“美国的圣诞树”,自1926年以来,每年圣诞期间,树下总会举办圣诞庆典活动。

植物学家估计谢尔曼将军树树龄约在两千一百至三千一百年之间。它可能还不算红杉类中树龄最长者,19世纪砍伐掉的一些巨杉树龄可能更长。不过谢尔曼将军树还在不断成长,它每一年生长出的木头的量约等于一棵高约十八米的大树。植物学家认为,巨杉的长寿主要得益于它那身厚厚的盔甲,六十多厘米的树皮,非常有利于防止火灾、虫灾。而且,它们比森林里其他树种长得更快,更能抢占阳光雨露,其光合效率又高。其阿喀琉斯之踵是它根系比较浅,它的躯干太重时,就有可能重心失衡,树大招风,有时一阵轻风也有可能让它轰然倒下。林间也可见倒下来的巨杉,它们碎成几段斜躺在山坡上,也有的就横在路上。有一景点就是在横着的树干上开凿出一个隧洞来,汽车从中穿过。

俗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巨杉之下更不用说了。有人总结出巨杉箴言:要么变得更大,要么死去。巨杉的生存之道将丛林法则诠释得如此极端,又不禁让人倒抽一口寒气。令人想到宫廷立储,皇帝要在众多的皇子中确立接班人,选中了的就在同辈中一下变得更大,没有选中的大都逃不出悲惨命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片天地里,似乎只存在这样两个极端的选择。

美国人将红杉视为名贵之物。2013年习近平访问美国,奥巴马送他一把加利福尼亚州红杉木长椅,并与这位中国领导人在这把红杉椅上合影留念。他表达的意思是美中两国可以坐在一起合作。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将几株加州红杉树苗作为礼物赠送给中方。此后,加州红杉树在中国一些城市引种成功。当时还有一首歌曲《红杉树》:“红杉树,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红杉作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符号,新的含义得到了这两个大国的认同。

二、国王谷

国王谷(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原是一个独立的公园。与巨杉国家公园相邻而处,游览者自然将二者一并游了。

国王谷公园名字虽然叫得响亮,但它实际上很有些吃亏。首先是它北边的邻居优胜美地名气太大,抢了它的风头。其实从地质地貌来看,二者本属一个类型,并且,国王谷的高峰数量远比优胜美地公园的多,海拔超过四千米的山峰就有十座。但优胜美地的景色要更为多样与典型。正应了中国那句名言,黄山归来不看岳。所以国王谷的游客少。游起来有闲散的感觉,与优山美地喧闹嘈杂形成鲜明对比。其次是同样拥有不少的巨杉,如前面提到的第二号巨杉格兰特将军树就是国王谷公园的,但因与巨杉公园连在一起,游览中很容易将它算成巨杉国家公园的。

国王谷的看点主要有三。一是险峻的山陵。内华达山脉有不少完全裸露的花岗岩山峰,一色的灰白。如健壮男子秀肌肉,十足的阳刚之气。优胜美地不少标志性景点就是这个味道。国王谷的山峰则呈锯齿状,更觉险峻。这里可以看到内华达山脉群峰,其中的Mount Whitney为美国本土最高峰,海拔四千四百一十八米。

二是幽深的峡谷。公路从海拔两千余米的山顶蜿蜒直降山腰,落差达一千一百多米。仰望峡谷两侧山峰,刀削般的直指蓝天,壁立万仞,临之目眩。而下面还有深深的峡谷,峡谷对岸的岩石暗黑,阳光照不进谷底,更是给人幽深之感。站在峡谷崖边朝下望去,不禁两腿发软。有几位心理素质好的,偏要站在悬崖边摆出各种pose来拍照,真叫人为之捏着一把汗。

三是峡谷间河流沿线的风光。峡谷间的河流叫国王河,沿峡谷上端走,这条河流就不时地进入你的眼帘。河面不宽,两岸树木茂密;河水湍急,奔腾直下。更上端有一片平缓地,河流在这里形成一片湿地。清澈的河水,碧绿的水草,多彩的野花,以及山的精神、树的颜色相杂相衬,一派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境,很有优胜美地的神韵。

2017年8月

美国的西北角

说到美国的西北角,令人想到最北端与俄罗斯接邻的阿拉斯加。但我这里说的是美国大陆的西北角,它位于华盛顿州,与加拿大的温哥华隔水相望。

这一地区最有名的城市就是西雅图。波音飞机制造厂、微软总部、亚马逊总部等世界知名企业都坐落于此,它还是第一家星巴克的诞生之地。前些年由大陆女星汤唯出演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也让西雅图火了一把,可惜该剧没有反映出多少西雅图的美景。

一、波音与微软

西雅图地区属海湾地理。美国与加拿大的西岸临太平洋的交界点上,有一个陆地缺口,形成一个大的海湾。海湾以北是加拿大,有温哥华、维多利亚等城市环绕,海湾以南是美国,西雅图就濒临于南边海湾。

站在西雅图市中心街区,对面是碧蓝的一湾海水,右边远处可见一排雪山,叫奥林匹克雪山,左边可见一独立的火山状雪山,叫瑞尼尔雪山。两座雪山所在地分别为美国两个国家级公园: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与瑞尼尔国家公园(Mount Rainier National Park)。虽可眺望,但还是很有距离。先不着急,在西雅图周边走走,参观一下波音工厂和微软总部吧。这两家公司不仅是美国两大行业的翘楚,也是西雅图这座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有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西雅图人,你的家庭里必有一人要么受雇于微软,要么受雇于波音。

波音总部在芝加哥,这里是它的生产工厂,在西雅图南郊约四十多公里的地方。

游客中心有一个陈列馆,主要介绍波音飞机的技术制造和工作原理,还有一些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知识。参观完游客中心,有专门的大巴搭载参观者去飞机生产车间。生产车间占地面积约一千七百多亩,绝对是全世界最庞大的单体建筑。可惜按规定不能带相机,不能用图片反映其宏大。车间内有六座相互独立的生产装配机库,公司的专职导游带我们看了其中的两个。站在约三十来米高的参观平台,俯瞰下面的生产线,宏观感受效果不错。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参观过波音747生产线,后来中国的几任国家领导人也都参观过这里。

西雅图还建有一个飞行器博物馆。分好几个展厅,一部人类飞行器发展史就展现在你的眼前。从最初的莱特兄弟制作的双翼动力飞机“飞行者一号”,到今天的巨无霸波音系列、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一应俱全。博物馆展出的都是实物,展厅面积大,要仔细参观是很要时间的。莱特兄弟1903年冬试飞成功,到1930年波音公司第一架客机的诞生,1968年波音747问世,人类航空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飞行器的发明被誉为与电视、电脑并列的20世纪三大发明。

所有飞行器中,有两件作品特别值得一看。一是由英法联合研制的协和式飞机,它的平均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两千多公里,是普通飞机的两倍多。因其高速,其造型也很特别,机身造得很尖,像一把利剑,可以想象得出它是如何的穿云破雾翱翔太空的。另一件作品就是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参观者可以进入机舱内感受其豪华。1972年,尼克松总统乘“空军一号”来中国,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机场握手的塑像就立在飞机旁,可惜塑得不太逼真,主要看气质了。

中国人王助被誉为“波音之父”,博物馆专柜陈列着他的资料。得知我们来自中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马上主动带我们到专柜前,热心为我们讲解。王助最初留学英国,1915年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16年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因袁世凯称帝回不了国,王助被推荐到波音公司,很快便成为第一任总工程师,首批生产的五十架军用飞机获得认可,为波音公司赚得了第一桶金。这当然是中国人的骄傲,美国人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做法也是值得称道的。

微软总部在西雅图东北方向,开车也不算远。总部占地约一千八百多亩。它的房子修得不高,都是两三层,楼群外就是一片山林。树林茂密,有不少粗大的松树。走入其中,非常幽静,非常适合人们从工作模式迅速转为休闲模式。据说比尔·盖茨多次将微软易址,最终选定西雅图地区,看中的就是这里宜人的环境。

二、温带雨林与雪山公园

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和瑞尼尔国家公园在美国排名都比较靠前。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位于西雅图西北方向的奥林匹克半岛上,离西雅图约三个多小时车程。公园由雪山、温带雨林和海滨三部分组成。一个国家公园之内结合了极端的地面景观,堪称为美国西北最值得一游的国家公园。游客在一次游览中可体会到四季的气候和反差强烈的自然生态。

美国本土的最西北角Cape Flattery,就在这奥林匹克半岛尖角位置,约为北纬48.23度,西经124.43度。西望是太平洋的浩瀚渺茫,北边海湾对岸加拿大山水隐隐约约。真有天之涯海之角之感。海岸是刀削般的陡峭,海岸线曲曲折折,岸上森林茂密。海礁被海浪拥抱,礁石上矗立着古松,其造型不亚于黄山迎客松。飞鸟起起落落,一片生机。从太平洋远航而来的船只由此处进入两国港湾。

半岛上的温带雨林是极为罕见的。从太平洋海面上吹来的温暖而潮湿的空气被奥林匹克山脉挡住,气流沿山坡上升而冷却,在高山上形成降雪,半山腰则降雨。一年四季丰富的雨水,加上冰雪的融化,山腰处形成了温带雨林生态。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于树木孳生。高大的各类杉松和地衣以及菌藻相生相伴,构成一幅典型的雨林植物图谱。绿绒般的苔藻挂满了树身,粗大的藤蔓缠绕着树干,将这些林中伟岸的身躯弄得披头散发的。林间一切布置得斑斑驳驳暗暗幽幽的,稀稀疏疏漏进阳光,颇有些神秘气氛。

奥林匹克雪山是一个雪山群,站在游客中心对望过去,远处的雪山像一列戴白色盖帽的仪仗队。这里的雪山只能远眺,不可近观。山坡上长满了各色小花,几只梅花鹿在悠闲地吃草。山上视野开阔视线良好,极目寥廓,物我两忘。

另一雪山公园为瑞尼尔国家公园,看点就是雪山。在西雅图城里看去,它很有些像日本的富士山,宛若悬浮在天边的一顶巨型白色草帽。从西雅图城区去瑞尼尔公园,约两小时车程。盛夏,山间冰雪融化的水流,随地势或成湍流或挂悬崖,一路风景一路清凉。

游瑞尼尔公园一天功夫即可。公园总面积为九百五十四平方公里,公园的中心就是冰雪覆盖的瑞尼尔雪山。雪山就是一个长年休眠的火山口,海拔四千三百九十二米,比富士山高出约六百米。山顶冰雪终年不化,有些冰层呈晶莹的玉绿色。冰雪间露出的断崖面呈暗红色,很像珠穆朗玛峰的颜色。也像珠穆朗玛峰那样不断有云雾笼罩,最高峰时隐时现。

上午从东南边观景,下午又绕到峰的西北边观另一面。这边的观景点海拔较高,还有厚厚的冰雪覆盖,一片雪白连绵直上主峰。下午山顶已没有云雾,主峰在蓝天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西雅图远眺,暮霭中的瑞尼尔雪山还是依稀可见。

三、小木屋与大数据

奥林匹克半岛的北边,有一个港口城市叫安吉利斯港。背靠深山面朝大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个是得天独厚之处。游览期间,我们在这个镇上的一个家庭旅馆住了两晚。这是一个很值得推荐的住处。

这一家庭旅馆就是山林边的一间小木屋。主人家的房子在山坡高处一点,修得很漂亮宽敞。木屋周边没什么其他建筑,只有山林与草地。屋内是一个设施完整的套房结构,非常方便。最令人惬意之处在于,早晨起来,在屋子外的草地散散步,透透新鲜空气,有一种野外宿营的感觉。木屋外有桌椅,还有烧烤炉等,坐下来喝个咖啡吃个早点也很有情调。突然发现一只小鹿跳跃而过,眨眼间就钻入山林间不见踪影。

屋内墙上一张世界地图引起了我的兴趣。游客来自哪个地方,就在地图的对应点上插入一根彩头大头针。地图上有些点已经密密麻麻插满了,美国本土不用说,外国以欧洲国家最多,而有些地方则几近处女地,如整个非洲只发现南非和西非各有一个点。中国北京地区和台湾地区各有四个点,广州、深圳、香港这一地区(地图太小,几个地点挤在一起)有三个点,上海地区两个点。还有重庆、武汉等地也有一个点。这真是一个大数据游戏。不禁要为房主这一小创意喝彩!世界各地的游客来美国这西北角,选择这家住处完全是个偶然,但看似偶然中却有必然。从大头针的数据中,还是可以读出很多有意味的东西来。比方说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实力,或者说地点的远近导致的游览难易度,或者说景点与游客家乡景致的异质与同质问题等等。我注意到北欧、加拿大等地插入的大头针也少,这恐怕是景点的同质性所致了。

供游客租住的小木屋

桌子上还有一个留言本,世界各国的文字汇集,仿佛一个小小的联合国。这是真正的国际化思维啊,美国最西北角这处隐藏于山林间的小家庭旅馆,可以挂上“某某国际酒店”的招牌了。

2017年7月

夏威夷风情三重奏

夏威夷群岛为美国的第五十个州,州府为火奴鲁鲁。曾因盛产檀香木,故又名檀香山。原为独立的夏威夷王国,后经全民公投,于1898年归并美国。整个夏威夷主要由八个岛组成。火奴鲁鲁在欧胡岛(Oahu)上,但欧胡岛不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最大的岛屿就叫夏威夷岛,在欧胡岛以南。我们这次游览,就在这两个岛上。

一、珍珠港!珍珠港!

从北京至火奴鲁鲁飞了九个小时。从北京起飞是凌晨1点半,到达火奴鲁鲁为当地时间16点半。因夏威夷时间比北京时间要晚十八个小时,所以日历上又回到先天的11月26日。

入境、过关,然后租车,入住酒店,如此等等,当天就如此打发了。

第二天,我们去了珍珠港。

珍珠港处欧胡岛南,距火奴鲁鲁约十公里。为世界著名天然良港。因曾盛产珍珠而得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处一巨大的白色晶莹的球体。仿佛一颗硕大的珍珠,其实是一雷达站。火奴鲁鲁地处太平洋中心,是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枢纽和重要港口,被喻作“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898年夏威夷并入美国后,开始在此兴建大型海、空军基地,成了美军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中心,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就驻在这里。

供游客参观的是珍珠港历史遗迹(Pearl Harbor Historic Sites),由室内展览馆、亚利桑那号战列舰遗骸纪念馆,以及潜艇和鱼雷等当年的实物组成。所有的实物与图片都在述说当年那场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三百五十余架飞机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炸沉炸伤美军舰艇四十余艘,炸毁飞机二百多架,毙伤美军四千多人。主力战舰亚利桑那号被炸弹击中沉没,舰上一千一百七十七名将士殉难。美军珍珠港基地遭受重创。

日本袭击珍珠港,是它称霸世界一大赌注。19世纪末,美国经过高速工业化的发展,已成为殖民大国。新兴的美国帝国对太平洋地区日益关注,珍珠港的战略地位日见凸显。太平洋地区对于日本同样重要。通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从一个王朝世袭统治的封建社会发展成该地区的列强。截至1910年,日本通过几次战争,击败中国与俄罗斯,兼并了韩国与台湾,并占领了中国的满洲。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日盛,欲建“大东亚共荣圈”,并与德国、意大利组成轴心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海军决定在太平洋地区重新部署,将太平洋舰队移师珍珠港,以构成对日本的控制之势。日本在将领山本五十六等人的鼓动和策划下,决意在美国脚跟尚未立稳时对它发动袭击,彻底打击美国军事实力。

日本1941年发动的那场偷袭虽然已过去七十多年,但展出图片与实物仿佛又将那一切拉回到了眼前。精心策划的偷袭竟瞒过了美国人的眼皮,尽管当时美国情报部门获取了一些蛛丝马迹可疑信息,但都没有引起美国军方高层的重视。呼啸而来的飞机群和炸弹鱼雷激起的水柱把美国人从星期日的迟梦中惊醒。主力战舰亚利桑那已击中沉没,舰上千余名将士还没反应过来就已沉没海底。如今在沉舰上建起了一座乳白色的亚利桑那纪念馆,沿着露出水面的圆形铁罐状物朝水下搜寻,仍可看到横卧海底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遗骸。

珍珠港遭袭震醒了美国朝野,给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制造了梦寐以求的向日开战理由。此前美国国内中立思想非常严重,罗斯福总统很多援助英、苏、中等国的计划受到掣制。罗斯福担忧的是,如果不及时援助正在艰苦奋战的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等到轴心国坐大控制了欧亚大陆后,美国就无力与之抗衡了。所以早参战比晚参战有利。珍珠港之辱激发了美国的敌忾,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了。据说,山本五十六在接到日本偷袭成功的电文时,并没有大胜的喜悦,只是淡淡地说:“我们只不过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美国的投入,加速了日军的灭亡。重温这段历史,不禁想起一句老话:上帝要让谁灭亡,必先令其疯狂。当年的小日本铁蹄践踏亚太地区,不可一世;坚甲利炮下,他国沦为焦土。中国人民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无不诅咒小日本能横行到几时!

珍珠港遭袭无疑给了美国人耻辱性的一击。为此,美国将1941年12月7日定为国耻日。美对日最大的报复,就是1945年8月6日、9日两次用最新的武器原子弹对日本广岛、长崎的轰炸。致命之击让日本人放下屠刀举起了双手。几天之后的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21日在湖南芷江举行日本投降仪式,中国代表接洽了侵华日军的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了投降条约。至此太平洋战争宣告结束。

珍珠港偷袭事件对世界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中国人民由此记住了它的名字。夏威夷游览由此而始,是冥冥之中某种情结使然?在事发地重新捋一捋这段历史,于我来说很是心满意足。

二、活火山:夏威夷激情

夏威夷地区是太平洋上有名的火山活动区,大洋中冒出的这一串岛屿,就是火山爆发形成的。夏威夷岛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一万零四百一十四平方公里,是群岛中所有其他岛屿总面积的两倍。当地人叫大岛,外人又称它为火山岛。

来夏威夷,火山是必看的。这里有世界上最年轻的火山地带和世界最大的活火山基拉韦厄火山(Kilauea Caldera),并设有火山国家公园(Hawaii Volcanoes National Park)。

大岛东西两边各有一个机场。从欧胡岛的火奴鲁鲁到大岛西侧的科纳市(Kona)乘飞机约四十五分钟。机场附近就有租车点。

基拉韦厄火山就在火山国家公园内。资料显示,它海拔约一千二百八十米,在海平面以下还有五千四百八十多米。山顶有一个巨大的火山口,直径四千零二十七米,深一百三十余米。它包含多个小的火山口,其中西南角有一小火山口正在翻滚岩浆,其直径约一千米。

沿基拉韦厄火山周边,有一条长达十七公里的环形公路。因为担心火山喷发烟雾中的二氧化硫气体伤人,环形公路有一段是关闭的。沿着环形公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火山。由于此时火山不在活跃期,白天只能远远望见正在喷发的白色浓烟缓缓升起,直入天空。一到黄昏,太阳西沉,光线暗下来,火山口喷出的气体就渐渐红亮起来,最美妙的观景时间点到来了。

这时苍穹呈暗灰色,落日余晖将天边染得暗红发亮。火山冒出的烟云也正好披上了余晖,最上方部分呈橙红色,像晚霞;下面白色的烟云开始发暗,但还看得分明。光线暗下来后,接近火山口的白烟显出了真面目,它已变成了一团巨大的火焰。外层火红,核心部分金黄透着白亮,如燃烧正旺的炼钢炉,煞为壮观。然而这只是地壳深处炽红的岩浆投射出的一点身影。火山外面虽略显平静,内心的炽热从没冷过,仿佛随时都处在一触即发的状态。

当天已全黑下来后,四周旷野什么都看不见了,天地之间只有这一团火在红着,而且愈来愈红。游人仿佛在远远地守着一盆炭火,脸庞被火光映红。夜风吹过,这才感觉寒意已浓,游人开始陆陆续续依依不舍地驱车下山。

作为世上最为活跃的活火山,基拉韦厄火山的喷发是经常性的,几乎每年都有。据说激烈喷发时,炽热的岩浆直冲上空,宛如一条火龙从地下腾空而起,翻滚的岩浆从高处下溢,所到之处,木石俱焚。岩浆流入大平洋中,水火交融,激起白色烟浪,嘶嘶地发出巨大的声响,其激情简直撼天动地!火山每一次大的爆发都会给夏威夷岛增加新的土地面积。

整个大岛共有五处大的火山口,有三处已处于休眠期。走近休眠期的火山口,曾经喷涌着岩浆的火山口像一大锅,其直径近千米,深近百米,比中国东北的五大连池的火山口要深很多,坡度也要陡很多。曾经的光焰炽热凝固成一片黑黝黝的记忆,透着一股神秘的吞噬力,不由人不心生悚然。

冷却凝固的熔岩,漫山遍野地覆盖着,像沥青般的堆积,乌黑油亮。经过风化,有些表面已经破裂,斑驳的熔岩片黑里透着亮。焦岩中偶尔可见一两截干枯的树干或竖或横着,如白骨。站在这广袤的焦土上,仿佛处在古老洪荒的世界。不经意中,可见焦岩破裂处冒出一两株不知名的小灌木,白色的皮,小叶小花,颜色倒是非常鲜艳漂亮。似乎在提醒人们,生命无处不在啊!

沿着一条狭长的公路朝太平洋边行驶,纵深二十公里都是一片熔岩的世界。这边的熔岩呈铁褐色,其独特之处在于熔岩上的褶皱,有些像天津的大麻花,有些像放大了的指纹,更多的则是说不出像什么花纹。似图非图,似文非文,如密码,是天书。据说这就是夏威夷火山典型的绳状熔岩。

与世界上别的地方的火山不同,夏威夷火山喷发时不是爆炸式,而是宁静地喷流着熔岩。这样的喷发不会造成突发性灾难,人们不必四处躲避,大可安全尽情地观赏。据说在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岁月中,这里只有一个人死于火山爆发。所以美国政府在此设立火山国家公园,观活火山已成为夏威夷最令人向往的游览首选了。

三、阳光海滩:夏威夷风情

夏威夷群岛海岸线长,海滩自然就多。加上它纬度不高,又是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暖,海滩最宜人休闲游乐。

夏威夷岛海滩中最具风情的,当数火奴鲁鲁的威基基(Waikiki)海滩。

威基基海滩位于火奴鲁鲁主要市区旁。威基基是火奴鲁鲁的中心市区。因为靠着威基基海滩,旅游就成了这个区的主要特色。许多的度假宾馆和酒吧、购物中心都集中于此,海滩的旅游休闲功能十分完备。

威基基海滩所以特别迷人,要素有多个。阳光、海风,海浪、沙滩等等,这些自然不必多说,比基尼美女也是令人乐道的。海风轻轻地吹着,海滩边高挑的椰子树随风摇曳,如纤腰长腿少女在轻歌曼舞。游人更是被撩拨,乱了秀发,皱了裙衣。不同肤色的比基尼美女三五成群,或在海滩边漫步,或在海水中嬉戏,个个都显得轻松自信,旁若无人,似乎专来此处秀一把身材。海水是如此的碧蓝,碧蓝中透出嫩绿的肌里。海浪一层一层地涌过来,冲浪爱好者蹬着滑板,在浪头间忽高忽低,忽隐忽现。据说这里的海浪相对来说比较温和,最适合入门者操练,所以吸引了众多的弄潮儿。半空中几只海鸥扶摇盘旋,与嬉浪者构成一幅共舞的画卷。

不会嬉水驾浪者,在沙滩上散散步或晒晒太阳也是十分惬意的。这里的沙滩洁白松软,赤脚走在上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很有质感,很是舒适。倘若走累了,在沙滩上躺下,就着松软的沙堆为枕,或者用沙子将身子埋住,或将身子裸露在阳光下,怎么着都是别有一番滋味的。这时便想起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的人生三大享受“住美国房子,娶日本老婆,请中国厨子”,觉得应该换一种说法:躺在威基基海滩,身旁有一知己道合者相伴,阳光明媚,空气清纯,倍觉神清气爽。或聊诗歌艺术,或论人生感悟,思绪随白云悠荡,韵律和海浪节拍。或者,你可以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总之,一切放松,完全融入自然,让全身每个毛孔恣意地呼吸,全然不顾时光流淌,全然不顾身外之物。这不是人生享受的最高境界?噫戏,因为有了阳光海滩,幸福竟来得这样容易!

夏威夷气候多变,这边还是艳阳高照,那边山谷不知何时已飘出一片乌云并开始降雨,阳光照耀下一条美丽的彩虹横空出世。道是无情还有情,真乃浪漫风情点睛之笔!据说夏威夷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彩虹之州。因为地理条件特殊,时有局地阵雨,彩虹极易生成,来这里观光的游客一般都有机会一睹其芳容的。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太阳缓缓接近洋面。大洋落日,海面一片辉煌。一轮圆日,一条海平线,几片远帆,一层一层的海浪,动中若静,静中有动。海滩边的一切在逆光下成了剪影,这是摄影者展身手的时刻了。不远千里万里来此拍婚纱照的情人,在摄影师的安排下,做出接吻姿态,光线从唇齿间透过,落日成了衔在口中的明珠了。

上得岸来就是繁华的卡拉卡瓦大道。沿街的酒吧餐馆正在为游客的夜生活作准备。虽然灯火辉煌,但沿街的店面都点着火把,晚风吹拂,火苗摇曳,忽明忽暗,扑朔迷离,如醉汉步态。颇有野性风韵,或是土著风情?游客中时见有人带着长长的花环,花环从路边摊店就可买到,价格便宜。带上花环,或插上一朵夏威夷州花鸡蛋花于鬓角,你就有几分夏威夷色彩了。当然,你还应当学会说一句夏威夷当地语“Aloha”。在你下飞机后,在机场第一眼就会看到这个词,相当于汉语中的“你好”。这样你就可以和当地人愉快地打打招呼,套个近乎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次有幸赶上了夏威夷每年一度的感恩节游行。从海滩归来,我们正准备去酒店用餐,只见卡拉卡瓦大道两旁在不断聚集人群,像是等待观看什么。警车已到现场,警察进入工作状态,过往车流已改道。一打听,原来是晚上7点有感恩节游行。沿大街再往前走,见游行队伍已来到出发点,各色方阵排列大街中央,等待游行开始。游行队伍中,选美产生的夏威夷小姐乘坐的花车最惹人驻足。她们身着短裙,头上带着桂冠,系着写有夏威夷字样的绶带,高坐在彩车上,脸上洋溢着笑容。夏威夷的原住民为波利尼西亚人,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混血种人已占人口比例的四分之一。美丽的夏威夷小姐身材窈窕,肤色近古铜,分不出是什么民族。坐在车上的美女显得非常自豪,游客的拍照似乎让她们很是受用。你只要礼貌地呼上一句“Aloha”,她就会非常配合地与你合影。游行方阵中的帅哥靓女,身着比较裸露的民族服装,你叫他们与你合个影,马上就有三五个过来,摆个pose,大方得体。游行队伍约莫排了一公里路长。7点一到,游行开始,少女们摆动花裙,或舞动手中的鲜花彩带,男子们吹打号鼓,行进的步伐伴着富有节奏感的鼓点,不由得让围观者心旌摇动,脚底踩出节拍。

夏威夷的海滩,还有两处常被人提及:一是绿海滩,一是黑海滩。绿色海滩叫帕帕科立(Papakolea)。据资料介绍,绿海滩的砂石颜色与翡翠相似,水波与光影下,整个海滩仿佛都染成了绿色,极为罕见,全世界只有四处。去这里虽然只有五千来米,但路途较崎岖,要四轮驱动的越野车才能行驶。黑色海滩叫普纳鲁乌(Punaluu),比较容易去。黑海滩的沙石黑得纯净,这里与众不同的看点是,沙滩上有海龟在晒太阳。它们成群地趴在黑沙滩上尽情享受阳光,一动也不动,悠闲得仿佛睡过去了。这些长寿者的慢生活节奏,也很是让人羡慕。沙滩上有警示牌,提醒游客绝对不能触摸海龟,就连拍照也要保持十五英尺以远的距离。

以上浮光掠影的描述未必能道尽夏威夷海滩的风情,有心者如深入体验,必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017年9月

美国金门大桥印象

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Golden Gate Bridge)自1937年完工以后,成了美国的新地标。多少明信片和旅游画册上出现过它的身姿!这次来旧金山,它自然成了我游览的首选。

这座世界著名的桥梁,被誉为近代桥梁工程的一项奇迹。大桥飞越一千九百多米的金门海峡之上,由瑞士人斯特劳斯设计。共用了十万多吨钢材,花了四年时间建成。

远远映入眼帘的是耸立在大桥南北两侧的一对巨形钢塔的塔尖。钢塔高三百四十二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为二百二十七米,相当于一座七十层高的建筑物。两塔之间连接的两根粗大的钢缆委委然下垂,形成两道红色的弧线。钢缆下又垂下一根根细钢绳,吊着桥身。整座大桥共有五百根悬吊式垂直钢缆。从一端望过去,状如一架巨大的竖琴:钢塔和大钢缆是支架,垂直的吊缆为琴弦。留影者可远远地以大桥为背景,伸手作抚弦状,照片上的人就仿佛有纤手拂琴的效果。

斜拉索式的桥梁结构与拱形桥梁结构比较,一个是从上拉着,一个是由下撑着。由下支撑者,脚踏实地,给人稳靠之感;从上用缆索拉吊,感觉总会有晃荡。造桥者们特意在桥头展示了一段拉索的截面:这两根粗大的拉索,直径为九十二点七厘米,由两万七千根小钢丝绞成。而桥身桁架具有较好的抗扭性,一般情况感觉不到桥的晃动。所以修成后,只因风特大的原因封过三次桥。1989年这里发生六点九级地震,也未能让它受损。大桥的桥头还有一模型,展示三个不同塔高构成的斜度的拉索设计效果。我们用手拉就可以感觉到,支撑塔越高,拉起来越省力,塔越低,斜度趋平,拉起来就愈感费力。原来两岸那对伟岸挺拔的高塔,从力学原理来说,又是非常科学的选择。无怪乎世人公认,金门大桥的设计,是科学与美学最为完美的结晶。

从不同的角度看金门大桥,有不同的感受。最好的观察点应当是在桥北端的兰卡斯特炮台周边。此处地势较高,正好从侧面将整座大桥尽收眼底。从此处拍照片,也颇得临风之意。左边是大桥,右边则是浩渺的太平洋。洋面烟波深暗,诡异变幻。洋面上刮过来的风非常之大,即使是大暑之季,也有刺骨之力。回望大桥,见两塔跨岸默默对峙,处波不惊。

旧金山地区地势特殊。金门海峡之内,是一个巨大的海湾。旧金山等城市环绕海湾而建,形成一个“湾区”城市群落。海峡之外,就是无边无际的太平洋。海峡如一细细的瓶口,连接着湾与洋。远洋驶过来的船只,进入金门海峡,如跨入了归家的门槛。大桥修好后,耸立两岸的双塔,如两扇轻启的大门,更让长途漂泊过来的轮船有一种受接纳的仪式感。

每天随着阳光照射水面温度的变化,太平洋不断地形成着水雾气流。受沿岸山峦的隔挡,水雾就只能通过金门海峡这一狭窄的瓶口涌入湾内。碧空与雾气不断变幻,或云蒸霞蔚,或风起云涌,金门大桥往往不经意间就雾失楼台了。云雾稍稍下沉,两座塔尖若隐若现的,如欲出浴的美人,又如随云飘至的一对仙女在轻歌曼舞,那下垂的钢缆,已化为仙女头上摆动的双辫了。

金门大桥通体橘红色,既显得朝气蓬勃,又不失稳重沉着,与周边环境非常协调。它轻盈的身段凌驾于大自然的险峻之上,被国际桥梁工程界广泛认为是美的典范,成了世界上最上镜的大桥之一。我国古语说,鱼翅熊掌不可兼得,而金门大桥它兼具力与美之精髓,又是人工与自然和谐的杰作,真是尽得风流啊!毫不夸张地说,金门大桥就是镶嵌在旧金山湾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5年1月

迈阿密的阳光

自2007年首次访问美国以来,共已来美四次了。美国的北边去了不少地方,但南边那么大,也想去看看啊。

2015年圣诞节期间,我们开始了去南部的佛罗里达之行。

从圣何塞飞洛杉矶,再经四个小时的航程至亚特兰大,基本上由西而东横穿美国。再在这里转机南下,直抵迈阿密。

迈阿密是佛罗里达州经济、文化中心(但不是州府)。到了这里才知道,它是美国的第四大城市。按通行的说法,美国前三大城市依次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这几个城市都去过,这次把这个第四大城市也游了,陡然生出小小的满足。

整个佛罗里达州就是一个半岛。从地图上看,如果说整个美国像一头怪兽的话,佛罗里达半岛就像它的前足。这一足插入海洋,把大西洋与加勒比海隔开来了。

迈阿密在佛罗里达南端,其纬度约为北纬26度。比照广州北纬33度,阳光自然要强烈很多。所以佛罗里达州别称“阳光州”。它又是海洋性气候,此时虽是冬天,但热如盛夏。圣诞元旦两节,美国北部的居民不少都涌到这里来度假,很像中国的黄金周小长假的情况。迈阿密临大西洋,长长的海滩遍布着赤身裸体的海泳和阳光浴者。最热闹的去处是南海滩,尽管海滩很长,但游者还是熙熙攘攘的,泳者密度也有煮饺子的感觉。阳光、沙滩、海浪,还有暖暖的熏风,要不了几个小时,你裸露的皮肤就会烙成古铜色。

迈阿密这座海滨城市,建筑风格较为现代,色彩也很明朗。间或可以看到一些新的高大建筑正在拔地而起,呈现出生机与活力。城中绿树掩映,空气明净。人们的着装也较轻松活泼,总是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浪漫与性感。

除了海滩,迈阿密周边最大的看点是湿地公园。佛罗里达半岛南端,除了东部沿大西洋是一片城市外,西边基本上就是大片的沼泽湿地了。整个沼泽区长约一百六十公里,宽达八十至一百二十公里,总面积超过一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个海南岛的面积。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位于佛罗里达州南部尖角位置,公园的东边距迈阿密很近,但西边则靠墨西哥湾了,开车至公园的腹地要一个多小时。据说这里是美国本土上最大的亚热带野生动物保护地。公园内栖息有三百多种鸟类,大都很少见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濒危珍贵类。鸟儿在这片广袤的原生态环境下悠闲地生存。见到浅水中立着一只长腿如鹤一类的鸟,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不动,仿佛进入到禅定的境界。听身边的中国游客在讨论这是不是个雕塑物,照以往习惯可能要去惊动一下分个真假,但这里的规定是,游人绝不可以以任何方式去打扰动物,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吸引游客的还有野生美洲鳄。运气好的话你可以看到一两条就横卧在路中,或伏在路边的湿地里、水面上,也是一动不动地能呆上好几个小时。只有当你长时间观察它,才会发现其眼睛间或微微转动一下。

游沼泽公园的小朋友,在服务点可以拿到一张有各种禽鸟的图。图上除了照片,还有文字介绍。小朋友发现一种,就可以在上面打个勾;勾越多,就可以在服务点领到一个小小的纪念品。此举既增加了孩子们的知识,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发现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建于1947年。20世纪初南佛罗里达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使原始的湿地受到严重的破坏。一半的湿地的水被水坝和无数的灌渠截流,湿地因此而干涸。有了国家公园的保护,这方天地又回归为动植物的天堂。在广袤的大自然中,人类自身的发展是不能没有朋友的。

到了迈阿密,有一处神秘之地也必须提一下,那就是:百慕大三角(Bermuda Triangle)。从地图上看,百慕大三角是百慕大群岛、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三角地带,每边长约两千公里。从1880年至1976年间,有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的失事都集中于这一区域,数以千计的人在此丧生。过往的飞机与船只一到此地,便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左右,不得脱身,所以又称为魔鬼三角,让人谈之色变。科学家们提出种种假说,但都难以解释。

在迈阿密跨年,2016年元旦一早,我们便结束了这次南部之旅返回加州。离开迈阿密时,我再次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满脸记载着这里的收获——阳光印记。2015年,我先后去了三个最南端:11月去了澳大利亚最南端的塔斯玛尼亚,登上惠灵顿山,这里距南极大陆仅两千多公里。极目南天,饱饮阳光;不久又去了夏威夷,南边的大岛是美国的最南端;而这迈阿密,则是美国大陆的最南端。这三处地方的阳光,真是一地劲过一地。像漆工的工艺一样,迈阿密的阳光给我上了2015年最后一道色彩。

2016年6月

寻访海明威故居

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大作家海明威的故居是不能不去的。时间正好是2015年年底,此行成了我们本年度的压轴戏。

海明威故居基韦斯特(Key West),是佛罗里达群岛最南端的一个岛屿,位于墨西哥湾,距迈阿密约二百公里。

通向基韦斯特的唯一通道是美国国家1号公路。这是贯穿美国南北的最早公路之一,其北端接近加拿大边境,而最南端就是基韦斯特了。从迈阿密南边的大礁岛到基韦斯特这一段,又称Overseas Highway,海上之路。全路由小岛、长堤、大桥连接而成,如串珠般的将佛罗里达岛链上几十座小岛拴在一起。很多地方的陆地只能容公路穿过,两边就是汪洋大海。从地图上看,全线很像是一条伸入海洋深处的触须。虽是行驶在陆地上,却仿佛是驾驶着快艇在蓝色的大海中遨游,新奇刺激,又美不胜收。

一路行走一路风光。时不时就会将车停下来,拍拍风景,感受风俗。我们先在一个小镇模样的岛上停下来,这里已停了不少游览者的车,当是一可观之处。顺着人流,来到一处渔船码头。这就很有些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场景的味道了。不同的是,《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他们打鱼完全是靠人力划桨,而今天这些船只都安装了引擎,功能比较齐全了。船上插了不少钓竿,游览者可以在此租船出海钓鱼。只见有船只陆续出入码头,有点繁忙。岸边搭了一个吊脚棚子,打回来的鱼就可以在此加工。剖鱼者非常熟练地顺着鱼骨将鱼肉削下,然后将连着鱼头鱼尾的整块鱼骨一扬手抛入海中。这时一群在此游弋的鹈鹕迅速扑过来抢斗,抢到者就远去一边享用,未得者继续守株待兔。鹈鹕是能动能静者,游起来有天鹅般的优雅,飞起来如雄鹰般的彪悍。它们从高空俯冲直下扎入水中捕鱼那一刹那,如一道闪电,真正令人叫绝!

经过的桥中,最长的一座叫七英里桥。就是七英里长,合十一公里多。它的旁边还有与之并行的另一座桥,可能是因为年久失修,已经不通车了。远远看去,两桥平行,直插大海,颇为壮观!桥头是观风景的好地方。远处可见几艘乳白色渔船,碧蓝的海平面将它们衬托得很是醒目。桥下有人在垂钓,只见一个少年一下就钓到了一条小鱼。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途到处可见渔船销售店、维修店,一个引擎或多个引擎的船都有。看到一处加油站服务点的墙壁上,刷有大幅照片,是捕鱼者与他所捕获的鱼的合照。就是《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捕到的那种金枪鱼,个头比人高出不少。这里所有的故事都与大海有关!

虽是冬日,阳光还是很灼人的。漂亮多彩的蜥蜴大胆地来到路上,个头硕大,连着尾巴足有一米的身长。当你非常靠近它时,它会迅速窜入路边的草丛中,然后张着头打量着你。又忍不住要拍摄一下这些小动物……如此这般,沿途风景实在令人流连。到最南端的基韦斯特,太阳早已西斜了。

基韦斯特是美国本土最南的城市,整个面积近二十平方公里。听说广州大学城所在地小谷围岛,面积约十八平方公里。如此说来两地大小基本相等。基韦斯特离古巴只有九十英里,合不到一百五十公里,比到迈阿密还近。它的正南方向,就是古巴首都哈瓦那。

在基韦斯特南端海岸边,耸立着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状如一个倒扣着的杯子。这就是美国最南端的标志点。游人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等待着在此拍照留念。从肤色看,他们中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有中美洲人血缘。这里与古巴曾经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那时基韦斯特与古巴联系应该是很平常和频繁的,海明威就曾在古巴生活过。所以如果以美国的眼光看,基韦斯特的异国情调是很浓的。

来到海明威故居时,天色已经不早了。故居已停止参观者入内。我们只好在大门外,或者透过围墙一睹院内景物。看得出来,故居的保护与修缮还是做得很好的。但周边看不出任何附着的开发设施。不像国内某些景点,往往被一些毫不相干的这个店、那个铺包围。如果是一个不了解海明威的游客路过此地,恐怕根本不知道这个院子里有什么特殊的故事。比起刚才在那个南端标志点排队的人数,来这里参观的人要少很多。此刻除了我们一行,还有几个学者模样的外国人,估计也是海明威的“粉丝”,也是很遗憾地在围墙周边绕来绕去,拍几张照片。故居的街对面耸立着一个高高的灯塔,是为海上的船只导航的。据说海明威经常喝醉分不清东西南北,这个灯塔就成了他找到自己家的标识物了。今天的参观者只要远远地看到这个灯塔,就不难寻找到故居了。

海明威故居前

海明威因代表作《老人与海》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也是因《老人与海》对海明威心生崇敬。故事说起来很简单,一个叫桑提亚哥的老人已经八十四天没捕到鱼了,这天意外地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金枪鱼。他与这条大鱼在海上周旋了两天,终于将鱼捆在他的船边。鱼太大了,小船根本装不下!在返回的途中,引来了鲨鱼咬食,他又不断与鲨鱼们争斗。待他回到岸边时,他已是精疲力竭,巨大的金枪鱼也被鲨鱼咬食得只剩一副骨架了。这本来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故事,但老人桑提亚哥的奋斗过程和人生态度却是非常打动人的。特别是他的那段名言——“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真是震撼人心。这也是海明威“硬汉”精神的最好写照。

寻访海明威故居,虽然最后连大门都没迈入,但丝毫不影响我此行的心情。《老人与海》的故事启迪我们,事物的精彩之处,往往就在过程之中。

风景就在路上。

2016年6月

游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美国苏必利尔湖

这次来美国后,外出旅游第一个景点就是苏必利尔湖。我们还在国内,在明尼苏达大学工作的朋友就作出了这一安排,在网上早早就订好了旅馆。他们在邮件中说:“苏必利尔湖是明州人的骄傲,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所以,我们凡有客人来,就喜欢拿它秀一秀。”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我都去过。立岳阳楼观洞庭,处含鄱口眺鄱阳,其浩淼其烟波,既让人自感渺小,也令人心胸开阔。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个什么概念?临行前上网了解得知: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是北美洲五大湖之一,是世界仅次于里海的第二大湖,在淡水湖中则属老大。一位网友在其博客里如此说:“这哪里是湖,分明是海嘛。它有八万二千一百四十一平方公里的水面,是世界第一大淡水湖。比中国最大的湖(咸水湖)青海湖几乎大了一倍。再比喻一个:它几乎是两个四川省。苏比尔湖的水如果倾泻而出,整个北美将是水没膝盖的汪洋。”我查资料,得知青海湖面积为四万五千平方公里,四川省的面积是四十八点五万平方公里。这位网友前一句说对了,但拿四川省的面积比较,估计是他激动之下看错一位小数点了。

再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比较。资料显示: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三千平方公里左右,而苏比利尔湖面积岂不是鄱阳湖的近三十倍?再看容量,鄱阳湖最深处二十五点一米,平均深八点四米,容积达三百亿立方米;苏必利尔湖湖面东西长六百一十六公里,南北最宽处二百五十七公里,最大深度四百零五米,蓄水量一点二万立方公里。如何换算?约为鄱阳湖的四十倍?

从明尼阿波利斯驱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临湖的第一个城市德卢斯(Duluth)。从地图上看,这是湖的最西端,我们驱车来到湖边朝北向的一处景点。湖边北风很劲,又是阴天,气温比较低。我们把带来的外套都加上了,还是有些瑟瑟发抖。时为7月23日,国内江南华南地区高温似火,即使是与之纬度接近的哈尔滨,气温也在三十多度。大风吹得湖水波涛翻滚,汹涌着冲击岸边,激起数米高的白浪。湖岸用巨大铁褐色石头(当地盛产铁矿)垒成了一道保护屏障,真乃名副其实的铜墙铁壁!非如此不足以抵挡湖浪之冲击!倒是岸边海鸥逆风而起,巧妙地驾驭着气流像风筝一样仿佛停在空中,一派轻松之态;不时俯冲入浪花,获取猎物。

朋友为了让我们好好感受湖之磅礴,特意将下榻旅馆订在一个叫大马雷(Grand Marais)的临湖小城。从德卢斯出发,沿湖之西岸北行约百余英里即达此处。从地图上看,再前行约四十英里就到了加拿大边界。

我们要住的INN就在湖边。朋友江明夫妻为照顾我们,又特意将临湖的一面的房间安排给我们。在房间就可观湖之波涛,就像是在船舱中观海。但我们不甘隔着玻璃观景,走出大堂的后门,海风海涛(真是情不自禁将“湖”写成“海”了)扑面而来。湖岸蜿蜒张伸着,湖波就一波一波有节奏地推向沙滩,耸起约半米高的排浪。沙滩上沙石较粗,清一色的赤褐色。浪涛退去,白色的浪末就消失在海滩上了。这一波还末静,又一波推打过来,恰如人的呼吸一起一伏。湖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是永恒的。它哪一天会停止它的波涌?我们躺在岸边的沙滩椅上,看着听着感受着苏必利尔湖生命的律动。天色渐暗,涛声依旧,突然感到这波涛又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心便与湖有了一种莫名的交流。白天在德卢斯感受到海涛的汹涌澎湃,气拔山兮,此刻却分明在体会苏必利尔湖的舒缓与温柔。这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的自由张弛。人们常说大海的性格是无风起得三尺浪,有风浪头百丈高。这是因为它太浩荡太深邃,一个轻微的呼吸便给渺小的观察者以惊天动地的感觉。

我们的住处在湖的西岸,大家商议明天可以在此观日出。试想从远处湖面与天际间腾出一轮红日,该是何等景观!店中的服务员是位身材窈窕的黑人小姐,她告诉我们,明天的日出时间是5点35分,店里可以为需要者安排morning call。原来临湖观日出是这里重要的观光项目。但第二天早上我5点40分醒来,却不见有电话叫醒。妻子已经起来了,说已在外看过了,东边云层很厚,恐怕见不到日出了。我不甘心,急急披上衣服来到湖边。东边黑黝黝的,天空与湖面仿佛严严地焊在了一起。我扫描着东边天际,发现不了日出点在哪。失望中还在希望旭日能冲破云层给我们一个惊喜。渐渐地,天上亮色增多,云层间投下的光,像无影灯的照明。湖面波光蓦地闪闪泛银,并且很快就变得刺眼。我们在湖边尽情呼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看海鸥在湖面起起落落寻寻觅觅。精神也就跟着抖擞起来。

返回明尼阿波利斯的途中,我们又看了湖边很有名的灯塔Split Rock Lighthouse。有导游介绍,灯塔修建于百多年前,灯光可达四十公里远。灯塔修建前,在风大浪高的夜晚,过往船只常发生触礁事故,船毁人亡。灯塔一立,光耀天际。试想在漫漫无边黑夜中航行的人们见到这一光点,心情该是何等踏实与欣慰!有了雷达导航技术后,此塔在半个世纪前就停止使用了。如今它静静地伫立悬崖,巍峨挺拔。虽饱经风霜,依然英姿勃勃,帅气逼人。它是苏必利尔湖最专一的观赏者,同时它的生命也与苏必利尔湖连在一起了,为此湖增添了一道难得的景观。此情此景,不由得令我想起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愿此湖此塔之风采神韵长驻我心。

2011年10月

黄色新闻大王城堡游

到美国来特意要参观赫斯特城堡,首先当然是因为城堡主人公赫斯特身份的特殊。学欧美新闻史的都知道,赫斯特是上世纪美国的传媒大亨,黄色新闻大王,是普利策的主要竞争对手。

赫氏城堡坐落在洛杉矶与旧金山之间的圣西蒙(San Simeon),临太平洋西岸。1919年破土动工到1947年基本完成,前后耗工长达二十八年。修建费用达一千万美元,据说在当时这是一个国王的身家。

从山麓的游客中心换乘专用大巴,沿蜿蜒的盘山公路约20分钟即到达城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耸的城堡主楼,其风格很得西班牙天主教堂神韵。城堡的大门两侧嵌入了罗马风格的古典雕塑,正上方则有一尊东方风格的佛雕,可谓东西合璧。据介绍,赫氏城堡的主楼共有一百六十五个房间,包括卧室、起居室、浴室、客房,还有图书室、桌球房、电影厅、聚会厅、大餐厅等等。外加花园、走廊、室内外游泳池、网球场等设施,山坡上还曾建有私人动物园。要全部看完太花时间,我们选择了部分设施参观。

绝对是“高上大”的建筑与陈设!边看边走,生出两点感受。首先是它的奢华令人窒息。主客厅高大宽敞,豪华典雅,富丽堂皇。桌上和墙上的装饰都是精美绝伦的欧洲艺术品。接待客人聚会的大餐厅,可以同时供几十个人就餐,古朴中散发出浓浓的贵族气息。连接餐厅的是桌球室、休息室、小型电影院等等,形成“一条龙”服务。室外游泳池叫海王池。泳池周边被两个半圆形的古罗马式立柱长廊围拱,供游泳者休息的躺椅旁边错落着若干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雕像。最具“土豪金”气派的,是它的室内游泳池,墙壁、池底、岸边、跳台等用了一千五百万片在威尼斯制造的玻璃马赛克拼贴表面。金色的玻璃马赛克表面贴的是一层真金,单是生产这些马赛克就花了一年三个月的时间。该池的修建历时三年,据说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游泳池。赫斯特经常邀请各路名流来城堡举行豪华派对,城堡外山坡上有自家的小型机场迎送贵宾。来访的客人包括好莱坞明星卓别林等,政客里有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

其次是它的拥杂让人恍惚。比建筑更显赫氏城堡豪华的是其中的艺术珍品。赫斯特一生酷爱收藏艺术品,家具、挂毯、绘画、雕塑、壁炉、天花板、楼梯等等都是他的收藏对象,其中不乏无价之宝。其图书室收藏的手稿、绝版书、善本等为世所罕见。书柜顶和书桌上放置的是公元前2世纪到8世纪的希腊陶罐,书桌和扶手椅是核桃木的古董。丘吉尔说他可以足不出户在该图书室待上好几个月。据说赫氏城堡以其无价的艺术珍宝排名世界十大宝藏第四位。因为这些收藏品来自世界各地,风格各异,摆列出来,不免给人芜杂之感。赫斯特出身“富二代”,又是独生子,父亲开采银矿已是腰缠万贯。他从小就养成了挥金如土的习气,可以想象他在收藏品市场一掷千金,一古脑儿地纳入囊中的豪气。他的暴发户形象在此处自然流露。他的这些收藏品,如各色漂亮的羽毛花翎,他在自身贴得越多,越发显得恍惚陆离。曾听一位瑞士朋友说,欧洲人视美国如暴发户。钱锺书说,暴发户往往想给自己造一个有渊源的家谱。赫斯特以大量古董来装饰自己,潜意识里有没有这样的倾向?

以成败论英雄,赫斯特无疑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事业家了。父亲留下的财产,是他腾达的起点,但他干得更为显赫。在他事业的黄金时期,拥有太平洋岸的四万英亩山地,两座大矿山,八家广播电台,三十九家报业和杂志,还监制了一百多部电影。平均每天能赚进五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六百五十万美元,所以,有人说他又算是“创二代”了。

赫斯特的成就主要在新闻传媒业上。他对美国乃至世界新闻业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在学生时代他就潜心钻研过报纸的煽情手法,还前往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当过一个假期的见习记者。甫一步入报业,便成了当时主宰美国报坛的普利策的强劲竞争对手。这冷不防杀出的黑马,真个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他的竞争之道,主要有三招:一是大量刊登耸人听闻的新闻和吸人眼球的内幕,尤其致力于凶杀暴力方面的报道,以此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二是打价格战,降低报纸售价,以广告收入补贴成本。三是挖人墙脚,高薪从竞争对手那儿挖人。这三招真是招招见效,令早已稳坐钓鱼台的普利策慌于招架,阵脚大乱。其实,赫斯特并非煽情新闻的始作俑者。他炉火纯青地师夷制夷,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最令普利策欲哭无泪的。赫斯特挖走了普利策手下擅长制造耸人听闻的刺激性报道的干将,釜底抽薪把“黄孩子”的漫画师带到了他的《纽约日报》。对普利策来说,这都是致命的打击。普利策也没有善罢甘休,又雇用一名画家继续主持黄孩子专栏。于是,纽约就上演了一出黄孩子的“双包案”,“黄色新闻”也由此得名。双方竞争愈演愈烈,结果是新闻变得高度耸人听闻,报道无所顾忌煽情点火。

赫斯特与普利策那场黄色新闻大战虽已硝烟远去,但给新闻业留下的创伤却是再也无法愈合了。他们之后的新闻业,以“性、腥、星”为噱头来吸引受众的做法,如大海后浪推前浪,一浪高出一浪。呜呼!这位矿老板的儿子,不去继承父业,偏要卷入到新闻传媒业来,是激活还是搅乱了这一池水?

人类需要新闻,是因为新闻能给我们带来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受众的需求成就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而当它遇上了产业化这样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时,它的运行轨道就被吸引拐弯了,它就按产业化的模式运行了。它以赢利为目的,它要追求卖点。如何吸引读者眼球刺激受众感官,成了它的首要考虑。“你需”变成了“他需”。新闻行业要发展,一走产业化之路就沦为赚钱的平台。这是解不开的悖论还是走不出的怪圈?回过头去看赫斯特与普利策的竞争,运用的其实都是商人之策商业之道。黄色新闻的出现,你能说是偶然之果吗?

赫斯特之所以受人指责,主要是他破坏了行业伦理。行业伦理说来并不复杂,那就是做事不能只看结果不择手段。中国古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比起以某种名义用暴力手段直接抢劫他人财产,赫斯特似乎又“有道”了。但正是这层合法色彩造成的隐蔽性,让后人难识其破坏性。其实,要认识到它的“非道”也并不难。比方说,我将在此处学赫斯特式煽情手法,走走标题党之路,为本文起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游黄色大本营,看西方美裸女》,诸位看官,您不觉得乖舛吗?

2014年11月

美国大学:被宽容的恶作剧

2007年暑假,由学校组织访问了美国十多所大学,其中不少是世界顶尖级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等,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令人难忘。此外,对大学生的恶作剧及学校对恶作剧的态度,也留下深刻印象。

在加州理工学院访问时,就听大卫·肯博教授提及这所大学的学生有点好搞恶作剧:一些学生居然将一教授的办公室的门给封死并伪装,让这位教授找不到门而怀疑自己是否找错了地方。后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时,听到该校的学生在搞恶作剧方面竟有过之而无不及。

麻省理工是全美最好的理工类大学。据说,其学生恶作剧水平在全美大学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参观该校的学生活动中心时,我们发现一辆受伤的警车高搁在大厅内。该校学生自豪地介绍,这曾经是学生搞恶作剧的材料——那次学生们将这辆车搬上了该校标志性建筑巴尔克工程图书馆一百四十八英尺高的巨大圆形拱顶上。我们好奇是如何搬上去的,给我们讲解的学生也是一脸茫然。

影响最大的恶作剧大概要数2006年的“偷炮事件”:麻省理工学生从加州理工偷走了其镇校之宝——一尊有一百三十年历史的加农炮。学生们假扮成搬运工,以一家子虚乌有的搬运公司名义,用伪造的文件骗过加州理工校园保安。这尊重达一点七吨的加农炮就这样从西海岸的加州运到了东海岸的马萨诸塞州,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内展出。据说这次的“偷炮事件”其实是麻省理工学生对于上一年加州理工学生一次恶作剧的报复。那次,一些加州理工的学生来到麻省理工,向参观校园的学生散发T恤衫。T恤衫看上去很像麻省理工的校服,但背面却印着:“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加入加州理工。”言下之意为,没进得加州理工才考虑进麻省理工。

“偷炮事件”中的大炮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两所大学的校方公开承认他们容忍学生们的恶作剧。“偷炮事件”后,加州理工的校长、前麻省理工教授戴维竟称麻省理工此次行动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回应”。加州理工学院学生会主席说,这次事件预示着“未来新一轮的较量,而这正是令许多加州理工学生激动之处”。似乎,在这两所名校看来,相互之间的这种恶作剧更像是一场智力竞赛。

在我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东西,在美国顶尖的大学中居然被视为富有想象力而被宽容着。这多少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记得我大约在二十岁时,搞过平生唯一的一个恶作剧。那时我在工厂当学徒。我的师傅是用老式的铜制水烟枪吸烟。一天上晚班,我把一只正在烟枪上爬的壁虎关进了装烟丝的斗里。多少次一想到我的师傅伸进手指去抓烟时可能发生的情景,总不禁要坏笑。后来上了大学,文明些了,再想到此事,却是内疚不已,真不知那次把师傅吓成什么样子了。

有种说法,称这样的恶作剧能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据说美国这两所理工科大学的教授给学生留的作业既多且难,令学生们望而生畏。学生们常抱怨老师把他们赶得像驴子一样。有学生说麻省理工的学习气氛简直“能把人逼得精神分裂”。或许,对于学生来说,恶作剧真让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调剂。这或许是校方采取宽容态度的原因之一。

2007年8月

多彩加拿大

去加拿大旅游,你会听到一个说法:“加西看自然,加东看人文。”加拿大西部的风景,最为经典的是落基山脉一带的风光,尤以班夫至贾斯伯的冰原大道这一段之景著称。而“加东看人文”,主要是指沿圣劳伦斯河一带的城市景观,集中在东部两省,即英语区的安大略省和法语区的魁北克省。

一、百里画廊:从班夫至贾斯伯

班夫(Banff)和贾斯伯(Jasper)是坐落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两个国家公园。加拿大的西边临太平洋,东边临大西洋。最西边的省为不列颠哥伦比亚,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温哥华就在这个省。它邻近的省就是艾伯塔省了。从温哥华飞至艾伯塔省最大的城市卡尔加里,约一小时,从卡尔加里去班夫国家公园就不远了。

班夫国家公园与贾斯伯国家公园之间有冰原大道贯通。冰原大道长约二百三十多公里,沿落基山脉蜿蜒。从班夫到贾斯伯,数百里的风光连绵不断,主要有雪山、冰川、湖泊、瀑布,还有各色植被与野生动物。说它是百里画廊,真有点把它说小了。

班夫公园这边,最为著名的景点当是路易斯湖(Louise Lake)和梦莲湖(Moraine Lake)。它们都是由冰川融水形成的湖泊。我们是7月1日加拿大国庆日那天进入的景区,还享受了这天的免费票。盛夏时节,冰川已融化不少,湖水丰满,湖面呈宝石蓝色,晶莹剔透,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环绕着梦莲湖的群山比较陡峭,山上还依稀可见不少的冰雪。从山顶向下的冰川直伸至山脚,长年被冰川磨蚀冲刷的岩石堆积在湖边。巍峨的山体呈现出灰褐色,与洁白的冰川,碧蓝的湖水相映生辉。梦莲湖被世界公认为是最具拍照价值的湖泊,其景色曾被印制在二十元加币的背面。

梦莲湖呈现的是险峻之美,而路易斯湖则有几分妩媚。它两侧的山峰没那么陡峭,山脚略见葱茏,只有夹在中间的远山还有冰雪覆盖,仿佛总是被云遮雾罩;偶尔一露峥嵘,阳光照射下的冰雪显得金碧辉煌。这一切倒映在湖中,宛如人间仙境。

落基山脉覆盖的冰雪形成了巨大的冰原。最为著名的是哥伦比亚冰原,被称为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它面积约三百多平方公里,冰雪最深处居然达三百米了。资料显示它已沉积了数万年,保留着地球冰川时代的地貌。浩大的冰原如在高空俯瞰定是十分壮观,可惜游人只能在冰原的边缘感受感受。最靠近冰原大道的冰川为阿萨巴斯卡冰川(Athbasca Glacier),厚厚的冰层像一条棉被覆盖在山顶,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晶莹剔透的蓝光。游人可以在这里踏上冰川,还可以乘坐特制的大巴在冰川上兜上一圈。

盛夏也是冰川融化最为活跃之际,奔腾的水流急速冲下,或从山崖上直接跌落,是观看瀑布的最好时节。激流冲击着岩石,飞溅着水雾,或许就在你拍照留影时,身后突然多出了一道彩虹。山间河谷的岩石上,明显可见古冰川遗迹-冰臼。翻腾的河水在臼窍中吞吐着,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哥伦比亚冰原是加拿大的几条大河的发源地,有向西流入太平洋的,有向东流入大西洋的,还有向北流入北冰洋的。如此丰沛的水量,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冰山下的湖泊呈现的是一种静谧的意境。湖水绿得发蓝,蓝得如玉,有点像中国九寨沟的水色。湖边的湿地开满了各色野花,山麓是整齐茂密的森林,山顶被洁白的冰雪覆盖。这一层一层的不同色彩都倒映在湖面,再加上头顶的蓝天白云,随手一拍,就是一幅多彩的风景画。

比起班夫公园来,贾斯伯公园里的湖泊似乎更为宽大。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当我们从贾斯伯返回时,路上停着不少的车,一位车主兴奋地冲我们呼喊:“Black Bear!”原来他们看到黑熊了。我们没看到,估计熊已经没身树林里了。但不久后就在我们车前方出现了鹿群,先是三五只,后来竟发现至少有四五十只。过往的车都停下观看,鹿群竟依次横过公路,让人们拍了个够。

从班夫到贾斯伯,然后我们又从贾斯伯原路返班夫。这一来二返地看冰原大道一带的风光,还是觉得怎么也看不够。

二、加东看人文

加拿大的东部临大西洋,法国人英国人先后入侵并对其殖民统治,是加拿大开发最早的地区。圣劳伦斯河像一条玉带,将加拿大的几个主要城市都串在一起,加拿大人深情地将这条河称为“母亲河”。

加东看人文,多伦多大学是必须得看的。该大学始建于1827年,而加拿大至1867年才建立联邦,成为英联邦国家。如此算来,多伦多大学的年龄比其国家要整整早出四十年。

麦克卢汉工作过的小楼

多伦多大学坐落在多伦多市中心。旁边就有女王公园、市议会大厅等名胜。整个校园可以说是由一色的古典建筑群组成。这么多的古楼古堡,星罗棋布,在我参观过的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的不用说,美国大学中,古典建筑比较多的如普林斯顿、斯坦福、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等,都没法比。穿行于历经百年的古典建筑间,毫不夸张地说,你仿佛进入了一个古城堡。不少的建筑物上还爬满了青藤,与遮荫大树、绿色草地彼此呼应,构成了闹市中一片绿洲。

多伦多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在加拿大它排名第一,全世界排名它稳居前二十名。参观多伦多大学,除了它的盛名之外,于我还有两个目的。一是多伦多大学是我女儿的母校。古朴而美丽的校园让我深深感受到女儿有幸享受到了这么好的教育资源。二是我要来寻访世界级的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足迹。这位大师多年前预见性提出“地球村”等一系列著名论述,在今天这个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的时代,更觉他的学说之伟大。可能是多伦多大学大师级人物太多,麦克卢汉当年工作过的小楼,隐身于众多的楼阁之中,并不起眼,问了好几拨人才找到。

女儿读过的学院——维多利亚学院(Victoria College)始建于1836年。学院的大楼为英式古典建筑,皇宫气派。与校园中大多数古典建筑呈青瓦色不同,它全身红褐色,古朴雅典。受英国大学制度的影响,多伦多大学是美洲少数实行独立书院制的学府,学院拥有自己的宿舍、图书馆和其他建筑。

花了四个多小时在校园里转悠,从地图上看,只是逛了校园的小部分。多大有多大,真还没搞清。

圣劳伦斯河上的千岛湖也是很有故事的。

加拿大的千岛湖有大小岛屿一千八百六十五个,名副其实。它在安大略湖与圣劳伦斯河相连接的河段,所以也有叫它千岛河的。这一河段同安大略湖一样,属美、加两国共有,国境线在河之中。按数量来说,加拿大拥有其中三分之二的岛屿,但美国境内的岛屿数量虽少,但都面积比较大。

这片水面介于湖与河连接点,水流缓慢,水质清澈碧蓝。大小岛屿如繁星般遍布,千姿百态。大的可以达到数平方英里,最小的只是一块礁石,如盘中之青螺。水上有山,山后有水,游船穿行在湖岛之间,迂回通幽;景色层叠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导游说,这湖中能称得上“岛”的,必须能修一个房子,房子外边还能种上三棵树,达不到这个面积的,只称为礁石了。正好我们的游船经过一个屿礁,上面正在盖房子,估计还可以种上三棵树,算是最小的岛了。

这一片最能遂醉翁之意的山水,今天已成了富人们避暑的天堂。岛上的房子都是私家别墅,造型各异。导游会特别给你讲述其中两个岛的逸闻趣事。一个是“最短国境桥”的故事。说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在这里买了一个小岛修了幢别墅,因没有足够的面积作为私家花园,遂又在旁边买了一个小岛,并在两个岛屿之间建了一座桥。由于这两个小岛分别在加拿大和美国境内,所以他建的这座桥就成为国境桥了。游人可以清晰地看到桥身两端分别贴有两国国旗。还有一个“心岛”的故事。传说有一个出身贫寒的小伙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富家女孩。正如中国许多悲剧故事中的情况,女孩的父母嫌小伙子贫穷而不同意这桩婚事,而女孩不顾双亲的反对终于投入了小伙子的怀抱。小伙子很感动,发誓要让女孩过上幸福的生活。也许是其诚意感动了上帝,经过打拼他终于成为了亿万富翁。于是买下了这个面积五点五英亩的岛屿,并加了一段海堤,将岛塑成心的形状,上面还建了一座美丽摩登的莱茵式城堡,作为情人节的礼物送给他最心爱的妻子。可城堡还未竣工,他妻子就去世了。一个悲剧,一段凄美。今天的心岛已经成了千岛湖上夺目的明珠,成了年轻情侣拍婚纱照的热门之选。

三、从蒙特利尔到魁北克城

魁北克是加拿大的一个大省,主要的城市有二: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城。沿圣劳伦斯河向东,进入魁北克省,第一站就是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是魁北克的省府,也是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多伦多。1825年至1849年间曾是加拿大政府所在地。跟团旅游,时间受限,主要参观了两个景点。

一是奥运会旧址。原来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于1976年举办过第21届奥运会。该市曾先后五次申请主办权,终于在这次经过激烈的竞争如愿以偿。非常遗憾的是,主场比赛并没给加拿大带来好运气,仅获得五银六铜,连一枚金牌都没拿到。中国没派团参加,八年后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上,许海峰一声枪响,中国队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这届奥运会给蒙特利尔市留下了巨额债务,竟花了三十年时间才偿还清。另一个奥运遗产,就是矗立在场馆中心的蒙特利尔塔。它是世界第一高斜塔,高约一百七十五米,倾斜度高达四十五度(著名的比萨斜塔倾斜度也只有五度)。斜塔上伸下二十六根粗大的缆绳,拉着奥运会主会场巨大的穹顶。法国设计师这一浪漫而大胆的设计,给施工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不仅费用大大超出预算,也拖延了完工的时间,斜塔直到1987年才建成,此时离蒙特利尔奥运会结束已十年之久了。如今这一斜塔已经成为著名景点,两层的缆车沿着四十五度斜坡将游人送至塔顶,从这里俯瞰全城,美丽的蒙特利尔城尽收眼底。

蒙特利尔市的第二大景点,是坐落在蒙特利尔皇家山顶的圣约瑟大教堂。这是世界最著名的朝拜圣坛之一。教堂建于1904年,是世界上第二大圆顶教堂,教堂的巨形圆顶高达九十七米,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因为依山而建,自然是高高在上,更显雄伟壮观,整个蒙特利尔的建筑物都屈居其下了。圣约瑟大教堂的创始人安德鲁教士,具有传奇般的经历。他出身非常贫寒,且从小丧失父母。少年开始就靠打工谋生,饱尝世间艰难。但从小就有想做一个传教士的志向,虽然他没读过书,连《圣经》也看不懂。一位老传教士知道了这个孩子的愿望,便介绍他去圣母院守门打杂。安德鲁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非常尊崇耶稣的父亲约瑟夫。在教堂打杂期间,他用教堂的香油给人治病,据说许多瘸子经他治疗,很快就能丢开拐杖行走。这些拐杖至今还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教堂一角。他有了一些积蓄后,决心建立一座奉供耶稣之父圣约瑟的教堂。安德鲁虔诚于神,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动了众人,在社会的资助下,一座宏大的教堂终于在他去世后得以完成。长期的磨难与清贫,安德鲁身躯显得十分瘦小,与他身上表现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让你感到信念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魁北克省的第二站,就是古老的魁北克城。从蒙特利尔市沿圣劳伦斯河向东偏北约二百多公里即可到达。魁北克(Québec),印第安语中就是“河流变窄处”的意思。从大西洋沿圣劳伦斯河深入内陆,到这里河道突然收紧,所以其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年法国人占领这里后,就在此建立了军事要塞。

魁北克城是座古城,17世纪初法国人入侵,建立了新法兰西,就将此地建为首府。所以这座城市的特点,一是法兰西特色相当浓郁,二是非常古典雅致。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古迹”。整座城市依地势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主要是行政管理区和宗教活动区,房屋大都典雅大气,依托山势,君临天下,四周有城墙环绕,整体像座中世纪古堡。真是名副其实的上层建筑。下城则是沿河而修的港口和市民生活区。街道不宽,两边林立着各式各样的商店,旅游产品琳琅满目,整体洋溢着浓浓的浪漫气息。一家餐馆的招牌上居然用中文写道:“你好!我们会讲中文。”下面列出菜单与价格,以友好的姿态和亲和力呼唤中国游客来此解囊。

魁北克这一古城留下了英、法两国殖民主义争夺的记忆。在加拿大的殖民开发中,法国人早于英国人二百多年登上这片土地。英国殖民主义者万分垂涎,双方进行了持续七年的一场战争。法国人就是倚仗这一“河流变窄处”,以一夫挡关之势抵御英国人的攻打。不幸的是,在1759年的一次战役中,法国人大意失荆州,英国人抄后路智取了这座城市,法国人在此提前遭遇了滑铁卢。

魁北克城给法国人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也给我们了解加拿大提供了一把钥匙。我们从安大略省一进入魁北克省,马上可以发现所有的户外标识都是用法、英两种语言。导游也会教你说“麦哈西,不哭”(法语“多谢”之音)。粗略一点说,加拿大就是由英法两个文化板块构成。虽说英语文化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主流地位,但法语文化板块也是十分强势。第一,它不分散,集中于魁北克等发达地区;第二,它毕竟是先到者。俗话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在这里先到的法国人反被征服,总不免有些不服气。在此后的岁月里,魁北克地区的法裔多次以不同方式谋求独立,甚至几近只亏一篑。他们落败的心态是需要安抚的。摆平就是水平,在加拿大,处理好了英、法民族恩怨与文化冲突,应当是最大的水平。

精细一点说,除了英法两个大族外,加拿大还有大小近百来个民族,有约八十种文化共存。这一切,都缘于它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所以谈及加拿大文化,人们总爱用“马赛克”一词描述之。不同成分不同色彩的拼图,意喻加拿大不同族裔平等相处、共存共荣的局面。

加拿大国情还有一特殊之处:它的旁边还有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紧紧地挨着。美国对加拿大的影响,怎么估计也不过分。加拿大近千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只有三千来万,大都生活在沿美国边境的南方一带,北边大部基本闲置。从历史的角度说,加美两国在文化上同源,从现实发展的情况看,美国的强势无不渗透到加国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何况两国国境是自由开放的。仅举一例,加拿大人看电视选美国台一般要多于本国台。加拿大如何在紧跟美国中又不失自我?这也是一大国情。

方方面面的联系与纠葛,前前后后的恩怨与利害,这是隐藏在马赛克图景背后的多元之力。加拿大政府为此制订了“多元文化”政策。一位学者认为,这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认识之上的:“对于一种传统文化的信任,有助于培养一种健康的自我认同和处理群体的积极态度,有助力丰富群体之间的共同体验。”但一味地鼓励民族的多元,会不会影响到国家的一统?在中国文化中,一统显然要高于多元,秦始皇就是这样干的。西方文化里,多元似乎更受推崇。我的一位瑞士朋友说,别看瑞士这样一个小国家,就分为四个语言区;还有每个州有每个州的自治法,甚至一个州还分出上某某州、下某某州,然后上、下州又有所差别。诸如此类。要不要在多样与统一之间找到平衡,从多元文化中找到一些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点并加以倡导?1985年民意调查显示加拿大国民偏向于对马赛克文化的认同,而1995年的调查表明,他们已倾向于“熔炉式”文化了。

加拿大人是很有耐心的民族,遇事不慌不忙。通过漫长的磨合,相信他们一定会在多元与一统之间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四、从金斯顿到渥太华

金斯顿(Kingston)和渥太华先后都是加拿大的首都。

历史上加拿大由于先后为法国、英国殖民地,分成上、下加拿大区域。英国人打败了法国人后,上、下加拿大合并成为加拿大联邦,就把首都设在金斯顿。

金斯顿地处圣劳伦斯河与安大略湖的连接点。向东,这里是湖水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向大西洋的起点,向西,它又连接着安大略湖等北美五大湖区域,所以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加拿大的水上要塞。选择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建都,真个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它的南边紧挨着美国,历史上此地曾成为英美对抗的战场,为安全起见,英国殖民者还是决意要把首都北移,离边界线远一点。

如今的金斯顿,已经脱掉了皇家贵族的龙袍,成了居家旅游的胜地。坐在曾经的议会大厦广场前,感受从安大略湖面徐徐吹来的风,看着微微荡漾着的湖水,一片安详,一身轻松。导游会告诉你,金斯顿四种人多。一是军人多,这里有所加拿大著名的军事院校,还有不少军事基地。二是学生多,这里有建于1841年的女王大学,在加拿大排名很靠前,有两三万学生。三是囚犯多,这里有一所加拿大最大的监狱,监狱就紧临湖边,环境不错,房子也显得新,如果不是四周围墙上的铁丝网提醒,你会误认为是哪个开发商建的湖景房。四是老人多,因为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非常适合养老,很多加拿大的还有国外的老人都选择来这里安度晚年。

从金斯顿往北约二百公里,就来到了现在的首都渥太华。选择这里建都,也是有故事的。历史上,英国人虽然统一了上、下加拿大,但上加拿大区域原属法殖民地,即今天的魁北克地区,下加拿大安大略区域是英属殖民地,新首都的选址就得照顾到这两方的感情,这样就选在这二省交界处的渥太华了。导游特别告诉我们,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都居二省”的首都,因为加拿大政府没有将它单独设首都特区。

首都选址搞平衡策略,非加拿大独家。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本是不毛之地,因为两个强势城市悉尼和墨尔本都争着要成为首都,所以就选了二者之间这个点来建都。南非有所谓的三个首都,行政首都茨瓦内、立法首都开普敦、司法首都布隆方丹,也是为平衡当时联邦国家中几个自治区争抢的结果。看来首都建在哪,地球人都很在乎。果然,如今渥太华人的饭碗与政府的经济活动就密切相关。就业人员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政府公务员,围绕政府需求这一块的经济也成了其支柱产业,称得上是西方典型的“政府经济”或“首都经济”。

渥太华河蜿蜒穿过城区,南岸属安大略省,北岸为魁北克省。这也是两块不同文化色彩拼成的版图。同属英联邦国家,我觉得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比起渥太华来要简朴一些。记得游堪培拉时,最给人印象的是使馆区,而其中最宏大的是美国大使馆,霸气外泄,真有喧宾夺主之势。渥太华既有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也有文化古都之典雅安详。国会大厦是渥太华最著名的标志建筑,1865年建成。大厦矗立于国会山麓,下临渥太华河,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风水观。国会大厦完全是哥特式建筑,用料考究,装修精美,与英国伦敦的国会大厦风格如出一辙。

国会大厦前的广场,是迎接外国元首与举行重要国事活动的场所。我们参观那天,正好赶上加拿大军队最高司令换将仪式。仪式正在准备中,有游客就找在场的军人合影,我也趁机与几位高大帅气的士兵合了几张影。广场上正聚集着不少将领正等待仪式开始,我壮着胆子试探性地请求其中的两位高级将领与我合影,不料他们非常爽快,微笑着与我合影、握手,真是好随和的。在加拿大旅游,总是能感受到其国民的友好与宽容,没想到连军人也如此可亲可近。

与加拿大军官合影

不少人谈加拿大人的友好与宽容,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心态好,加拿大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不担心外来者分去了一杯羹。我也曾经听一个专家谈过广州人的包容,他说了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广东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广东基本上都能找到;二是广东是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过去的客家人不用说,今天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一带从内地各个省来的新移民就不是个小数字;三是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侨民省份,遍布世界各地的广东人最多,国外很多的唐人街里大都是广东侨胞,说的都是粤语;四是居住广东的外国人最多,像广州,不少社区早已“国际化”,各色人种,特别是非洲人对广州似乎情有独钟。但我一想,上海更是一个移民城市,其开放度不亚于广州,那为何世人老是诟病上海人的排外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如果不是因为它格局太小,或者说如果它也如加拿大那样资源丰富,它又会怎样呢?

一个大国,除了要有大国的疆域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国的气度;作为大国的国民,也一定要有良好的大国心态。中国古人早就说过,有容乃大,这也是对加拿大大国气质的最好诠释。

2016年7月

这雷鸣般的宁静——观尼亚加拉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处于美国与加拿大的边境上,是世界第一大跨国瀑布。北美五大湖中的伊利湖,有一条五十多公里长的水道与安大略湖相通,这条水道就叫尼亚加拉河。美国在河的南侧,加拿大在河的北侧,河的中间为两国的边界线。伊利湖的水面要高过安大略湖,河的前段水流平缓,流到尼亚加拉这个地方,突然有个断崖式的落差,形成了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虽然在美国与加拿大的边境上,两国都可看到,但水是从美国方向流过来的,瀑布面对着加拿大,所以,最佳的观景点是在加拿大这边。

从加拿大这边沿河有千来米的河岸都是最好的观景平台。尼亚加拉瀑布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处于美国一侧的瀑布,称为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其宽度有三百多米,约为中国黄果树瀑布的三倍。再往远处望,就是处于加拿大一侧的加拿大瀑布,因其状如马蹄,故又称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其宽度又是美国瀑布的两倍多。浩浩荡荡的水流至此突然直泻而下,近六十米的落差形成两片硕大无比的水幕。

两块瀑布各有造型。美国瀑布的水量虽不及加拿大瀑布,但它也是十分壮观的。大片的河水整齐地垂直跌落,拍打在下端大大小小的岩石上,或浪花飞溅,或旋流翻滚,端的是卷起千堆雪!为方便美国这边的游人观看,美国专门修了一个观景台,像一座修了一半的桥高悬在河上。在这上面观美国瀑布,自然是能很好地感受到它的神韵。细看美国瀑布,其右侧有一小片不与整片相连。美国人将它视为独立的另一瀑布,起名叫“婚纱瀑布”,可谓是比拟恰当,名至实归了。

尼亚加拉大瀑布

美国瀑布已让游人兴奋不已,远处的马蹄瀑布像块磁铁早在吸引着你了。因为靠着加拿大这边,游人可近距离地观看,自然更是摄人魂魄,令人心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马蹄瀑布垂落面呈弧形,像一幅巨大的宽银幕。瀑布的主要水量集中在这。从上端看,河水一路奔腾过来,然后在这里俯冲直下,齐刷刷如少女垂滑的秀发,你甚至有伸手触摸的欲望。但瀑布垂直飞落到下端,性情就大不一样了。水花飞溅,水雾升腾,水声如雷,有排山倒海之势,非惊涛拍岸可比。飞泻间,一切都激扬沸腾起来了。每个观光者都在变换角度不断拍摄。不管怎么拍,事实上是很难将眼前这壮观之景象尽入画面的。或许每位游览者都试图用语言文字向他人描述这一大自然奇迹,但若让我来说,不管世间怎样的妙笔,恐怕都只能状其十之一二。记得中国作家宗璞将其喻为“奔落的雪原”,这不妨可以作为展开想象的一个起点。在印第安语中,“尼亚加拉”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早将瀑布的轰鸣视为雷神之声了。千百年来,这雷神之声可曾停歇过?是怎样的冲击与碰撞才能迸发出如此的声波啊!

在瀑布周边数百米区域内,即使是晴日无风,也总是飘着毛毛细雨,这是从瀑布谷底飞溅而起的水雾。如遇风一吹,这水雾还要飘得更远。如在远处眺望,在瀑布上方,飞腾飘然的水雾似乎已形成云团,飘向蓝天。不由得让人想起“白云生处”这一意境。

马蹄瀑布下端被水浪笼罩,像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尽情地吸着倾泻而下的大水,又不断地喷吐着。翻滚咆哮的水流不知所措地旋转,左冲右撞地搅动着,碧绿色的水涡喘着白色的气泡。在两片瀑布之间的河段,无数只白色的飞鸥不断冲入水花中,应该是在抓捕那些被大浪打昏了头的游鱼。有一蓝一红两艘宽体游览船溯浪而上,轮番驶向马蹄瀑布的底端。这是分别从美国与加拿大两岸上开出的观光船。加拿大这边船上的游客统一穿红色的雨衣,美国船上的游客则统一着蓝色雨衣。船在惊涛骇浪中缓缓地上行,一点点地深入到瀑布底部,让观光客仰视瀑布,体验奔腾之水天上来的奇妙感受。这时你会觉得“疑似银河落九天”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离瀑布不远的下游,有一座公路桥跨越尼亚加拉河,连接着美国和加拿大。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彩虹桥”。桥的中间是两国的国界线,两国国旗分列两侧。近距离看完瀑布后,一定要在这桥上走走,一是可以体验一下从两个国家的角度来观赏瀑布雄姿,二是让你浮想一下两只脚同时分别踏在两个国家的情景。

彩虹桥的两端,分别是两个国家的出入境边关。从加拿大这边出境,基本上不排队,也无人把守。游人只要在边关的闸口里塞入一个二十五分的硬币(此处设有硬币兑换机),像乘坐地铁过闸口一样,闸门打开,你就可以出境了。两国的小车从桥上穿梭往来,从加拿大这边看,出境并没有设卡。过了桥到美国边境,小车入境所花时间,大致与我们在公路收费站所花时间差不多。行人从美国那侧再回加拿大,就要出示护照了。虽有点排队,但总的来说还是快捷简便的。这一出一进,比起从深圳进入香港的那一出一进来,那快捷得真不知该怎么说了。

1812年至1814年间,美国与当时尚属于英国的加拿大为争夺这块宝地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两国签订协议,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两国在此不设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来,共同开发和欣赏着这一美好的旅游资源。共享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噫戏!这彩虹桥上一走,瀑布的轰鸣声还在耳边回荡,心中却已生出几分宁静了。

2016年8月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