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男女那点儿事

怀孕 和赤子一起走向新生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蜜蜂采了蜜,花就会结果。男女爱上了,痛快了,也会面临怀孕了怎么办的问题,或者是要不要生孩子的问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笼罩之下,我们不得不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寻求平衡,即使国家开放了二胎,生孩子也是个人生活道路上一件需要认真计划的事。

有时候,一个女人怀上了孩子,这到底是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并不取决于她自己,而是取决于男人的态度。

有位妻子检查出自己怀孕了,虽然刹那间她感受到做母亲的激动,但随后心情就变得忐忑,毕竟这不在她和她丈夫的规划之列。丈夫下班了,她犹犹豫豫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他一句话没说,关上门就出去了。她呆坐在家里,泪流满面,几乎不能支撑自己。过了一会儿,门又开了,丈夫抱着一束花走了进来。她破涕为笑。生活的意外来得就是这么让人意外。

孩子是爱情最好的作品,也是连接婚姻最稳固的一个纽带。如果你的人生经过奋斗,却仍然没法儿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也没关系,延续后代也是了不起的功绩。地球的繁华从人们能够生育开始,生活会在拥有孩子的那一刻突然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意外”的不同待遇

怀孕这件事并不可怕,怕就怕在前面加上“意外”两字。在不合适的年龄,在不合适的状态,怀孕会给人造成苦恼。至于这种苦恼的程度到底有多深,那就要看在什么样的文化和道德环境里了。

在以前的中国,如果一个未婚少女怀孕了,那是与幸福一点儿都沾不上边的事,而是罪恶和耻辱。在李玉的《红颜》中,还在上中学的小云和男生偷尝了禁果,怀孕了。事情暴露后,两人都被学校开除。小云的母亲是一位老师,女儿发生这样的事,她愤怒不已,暴跳如雷,将小云一顿暴打。之后男生远走他乡,小云生育后,母亲告诉她,孩子夭折了,其实是送给了别人。这似乎是中国母亲约定俗成的做法。毕竟,一个未成熟的少女养一个孩子,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是困难的。

自此,伴随小云的就是来自别人的无尽的道德审判和她对那个还未看上一眼的孩子的思念。当然,影片并不仅仅是讲述这个意外怀孕事件本身,更是借此去探讨在那个禁锢时代中女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后来小云去川剧团工作,偶遇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两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亲近感,殊不知,小男孩正是她的孩子。

与此相比,同样是少女意外怀孕,在美国情况要好得多。在2007年的温馨治愈系电影《朱诺》中,艾伦·佩姬饰演的女高中生朱诺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世界充满好奇,想和田径队员体验一下做爱。但这一试不要紧,她意外怀了孕。结婚吧,不够年龄;打掉吧,她又舍不得。最后,他们计划把孩子生下来,交给合适的家庭抚养。

在这个故事里,意外怀孕的确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仅仅是一个问题而已,并没有涉及人的命运、尊严这样宏大的命题。朱诺没有被学校当作“问题学生”来处理,她的父亲也只是稍加责备,没有批评她道德败坏。和以往的生活节奏一样,她挺着大肚子去学校上课,就像一个因摔伤了脚而行动有些不便的学生,没有引起同学们的侧目。反而,大家都对她的体验很感兴趣,更加悉心地照顾她。在这个过程中,朱诺也变得更加成熟。

两部电影呈现的是,在一个理性的环境里,生命是第一需要尊重的东西;而在一个非理性的环境里,人们首先考虑的是道德和面子。意外怀孕的女人并没有怀上什么妖魔,是人自己将其妖魔化了。

被改变的男人

当女人怀孕了,改变的不只是身体和生活状态,还有她的心境。对于男人来说也是如此。在听到女人怀孕的消息那一刻,男人的眼前会变得一片混沌,就像被什么东西蒙住了,但随后,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重重地砸在地上。从此,他要走得稳,走得结实。

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主人公本是落拓不羁的浪子,行走江湖,追名逐利,当有一天突然听说女人怀孕了,他对人生的态度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比如在《引爆者》中,段奕宏扮演的爆破手赵旭东在一次矿难中幸存下来,他在查找事件起因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起帮派争斗的阴谋。一旦掌握了秘密,他势必会遭到幕后凶手的追杀。感觉自己斗不过这些人,赵旭东决定离开,躲躲风头。就在这时,余男扮演的萧红告诉他,她怀孕了。赵旭东脸色凝重,但随后就笑了,两人抱在一起。他掉转车头,决定回到危险的环境中,将那些威胁他和他女人的势力全部干掉,影片的剧情和格调就此发生了转折。之前的赵旭东是一个自保者,只是被动地维护自己的安全;现在他要变成一个强势的进攻者,要让他生存的这片土地变得干净。即使他自己死去,也要保证女人和孩子的安全。如果说超级英雄担负着拯救世界的责任,个人英雄的责任就是保护家人,他们都是伟大的。

人的一生重要的不是取得多大成功,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成长,有所改变。一些经典影片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着重点就在于突出他们的救赎,而怀孕和生育往往是刺激人物改变自我的关键因素。在杜琪峰的《阿郎的故事》中,周润发扮演的赛车手阿郎放荡不羁,被张艾嘉扮演的富家小姐波波爱上,并且还怀了他的孩子。波波发现阿郎还和其他女孩有纠葛,一气之下离开了。波波生产完,被母亲告知孩子夭折了,痛苦之下去了美国。

与此同时,阿郎因为参加非法赛车撞死了警察而进了监狱。出狱后,他听到波波的遭遇,愧疚不已,并打听到自己的孩子没有死,就去孤儿院找到了他。十年后,波波从美国回来,想把孩子带走。为了证明自己已经彻底改变,阿郎重新走向了赛场。

这是一个经典而老套的故事,但又合情合理:独具魅力的浪子总会吸引涉世未深的女子,女子总是会怀孕,同时受情伤;当浪子看到孩子的时候,总会迸发出人性中自带的为人父的责任感,走向救赎之路。孩子之所以被称为天使,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可爱,更在于他能带来净化的力量,帮助他们的父母变得更好。

美好的希望

一个婴儿从诞生到长大成人,我们并不知道他会经历什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但是自他出生那一刻开始,他就是希望的象征。所有的不可能都集中在这一刻的可能中,以至于那一声啼哭,也像张扬的战斗号角,催促着一对夫妻、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社会,往前冲。

在吴宇森的《英雄本色2》中,阿杰的妻子已经临产住进医院,但阿杰为了帮助哥哥,独身潜入罪犯家中进行侦查,结果被杀手发现,身受重伤。逃出围墙的他在半路上支撑不住了,便来到路边的电话亭给妻子打电话。当听到妻子告诉他孩子的性别、重量、相貌时,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鲜血却从嘴里涌出来,沾满了话筒。阿杰尽最后的力气给孩子取了一个名字,便倒下了。

孩子的出生与父亲的离世同时发生,这个情节把电影的情感氛围推进到高潮。阿杰的遭遇是悲剧,但是孩子延续了他的生命,也让他的死有了价值,让活着的人生活有了希望。

如果把这种象征运用到主旋律影片中,气场就更加宏大了。在谢晋的《芙蓉镇》中,刘晓庆扮演的胡玉音在大雪纷纷的夜里遇到难产,痛声呼唤,路过的谷燕山将她送往医院。电影将谷燕山回忆新中国诞生的镜头和婴儿啼哭的声音剪辑在一起,隐喻非常明显。一个新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很多波折的,一个国家也是一样。

在那些末世题材的影片中,怀孕和生孩子更是重要,往往放在电影的结尾,隐喻着人类的希望。比如,在韩国恐怖片《釜山行》中,尽管遭到了无数丧尸的疯狂进攻,那个怀孕的妇女还是活到了最后,到达了安全区域。

用新生儿来象征新希望尽管美好,实际上也是一厢情愿。新生儿一天天长大,在经历了尘世的熏染和生活的挤压之后,大多也会成为像父辈一样的“难民”,当初的美好寄托,如今在哪里呢?所谓生活,不但包括生下来,也包括活下去。至于活得怎么样,有时候是注定的事,还得看个人的命运。

吻 用口的质感说——勿忘我

美让人沮丧,因为我们多想让这种刹那的永恒一直持续下去。

——阿尔贝·加缪

这是我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在一次午夜的聊天中,她突然告诉我的。当时她正处在离婚的旋涡中,身心俱疲。但她说起这件事时,脸上焕发着光彩,就像莫干山上初升的朝阳。那时她在杭州上大学,单身,一个周三的早上,突然心血来潮,想出去走走。她立刻就出发了,目的地是就近的莫干山。当天晚上她住在山顶,准备第二天看日出。

到了清晨,天空还是灰白色,她去了观日出的最佳地点。不是旺季,这里没有多少人。事实上只有一个人,是个男的。她走过去,两人站得不远,但没有说话。太阳慢慢升起来了,像一支蘸着橘红颜料的画笔一样,在天空涂染着。她从没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色,心里怦怦直跳。然后,她望了一眼旁边的男人,恰好男人这时也在看她。她从男人的表情中知道他也被震撼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男人突然冲过来,抱住她,吻上了她的嘴。她没有拒绝,似乎没了力气。几秒钟后,男人放开她,转身下山了。她站在原地,没有惊讶,也没有惧怕,仿佛这个吻本就是观日出的一部分,应该这样。

她再也没见过这个男人,而这个情景一直留在她的记忆中。她不知道这个吻意味着什么,只是一想到他,就觉得生活有了力量,觉得未来还有奇妙的东西在等着她。

听她讲完,我忽然明白了“吻”这个字的含义,是在用口的质感说——勿忘我。

胶片上的吻痕

在同居和一夜情已不新鲜的今天,吻反而成了最纯情的爱的表达。谁曾想到,在那些禁忌年代,吻就是男女关系的最大突破了。回望时光深处,每一道吻痕都深刻而浓烈。

在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中,乖张变态的牧师每次在放映电影前都要亲自检查影片,认为吻戏不适合教民,自己看过之后,便摇铃提醒放映师艾弗达将其剪掉。于是,观众看到男女关系正发展到紧要处,突然就中断了,只能愤慨地抱怨:“二十年来看电影,没一次有吻戏。”而小朋友多多常去影院玩,得以见了不少春光。后来,电影院失火,艾弗达受伤失明,多多也离开了家乡和他心爱的女人。

多年之后,人到中年的多多回到故乡,打开艾弗达留给他的礼物——一盘胶片,当初那些被删去的接吻镜头全部被剪辑在了一起。看着银幕,过往的岁月像潮水一般涌来,他禁不住热泪盈眶。那些年,他曾看过的吻戏,那些年,他曾亲吻的女孩,如今都如胶片一样发黄发白,斑点颤动,成为映在墙上的幻影。

《天堂电影院》的背景是一个被隐藏了吻戏的小镇,其残缺在于幻想无法成真。而在中国,曾经有一个漫长的时期,银幕之吻被定性为罪恶。当电影本身都是稀缺品的时候,电影中的亲吻更是连想都不敢想。直到1980年《庐山恋》上映,国人压抑了几十年的情欲才重新被激起,再次对银幕之恋产生了浪漫的希冀。这部电影恰到好处地破解了那个时代的阴冷、空虚和冥顽不化,正如少女在春风开始荡漾的时候,就早早地穿上了裙子一样,其所引起的关注度自然成为历史之最。

其实,那个亲吻的画面只不过是最普通的触碰,甚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亲吻。一对情侣趴在石上观看瀑布,在美景与心上人相映成趣的朦胧氛围中,他们都产生了异样的感觉。最后,还是从国外回来、受过资本主义文化“腐蚀”的小姐主动上前,在男主角的脸上印了一抹若有若无的唇痕。就是这轻轻的一碰,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接下来的情节中,还有好几次男女主角可以拥吻的机会,但电影没再进一步发展,只有那次触吻。相比之下,反倒是他们游泳后,穿着泳衣坐在岩石上的画面,更具魅惑感。

吻是人的本能行为,可一旦被圈进道德的笼子,就成了社会开放的象征。当社会开放到了极端时,单纯的吻又会成为让我们怀念的东西。

铭记一生的初吻

回忆起初吻,有的人的感觉是温暖的,有的人的感觉是冰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紧张的。它往往突如其来,令人措手不及。就在那一刻,空气的密度突然紧缩,血液加速流淌,嘴唇不由自主地凑了上去,眼睛随之闭上,电光石火间,人生变得豁然开朗,然后就是长久的回味。

在史泰龙主演的《洛奇》中就有这样一个让人感动的初吻。这是一部典型的讲述美国梦的硬汉电影,那时的史泰龙还没有面瘫,肌肉还不僵硬,眼睛也没有故作凶狠的神色。他就像影片中的拳击手洛奇一样稚嫩、落寞又乐观。洛奇爱上了一个在宠物店上班的患有自闭症的女孩,他经常去她的店里晃悠,企图用逐日增加的现身频率来加深她对他的印象。

圣诞节那一晚,他终于有机会和她单独外出,他们一起去溜冰,而后他带她回到自己的家里。女孩还是有些忧虑,心中对男人的戒心并没有消除,在他的反复劝说下才犹豫着走进他的房间。在她准备离开时,洛奇抢在她之前挡住了门。

他一手支在墙上,一手支在门上,真诚地看着她,接吻的时机圆满到来。他取下她的眼镜,说:“你的眼睛真美。”他取下她的帽子,“你一直都很漂亮。”他说“我想吻你”,随之便将嘴唇在她的脸颊上碰了一下。她还是有些害羞,轻微低下了头,而后又突然抬起头,望着他,似乎在鼓励他。于是他迎了上去,吻她的嘴唇。他抱着她的身体慢慢蹲在地上,她也用双手揽住他的肩膀,发出一声放松的叹息,又像是欢快的呼叫。

拍这场吻戏时,扮演宠物店女孩的演员塔莉娅·夏尔当时感冒刚好,她担心接吻会把病传染给史泰龙,心里有些犹豫,表演时便不太自然。这种踌躇的举动却恰好符合了剧中人物的性格,显得很真实。

初吻的美好不在于时间有多长,人物有多投入,而在于那种突然到来的惊喜。它会带给人巨大的心理改变,让人从此认识到两性关系的绝妙,并将这一瞬间铭记一生。

吻的力度与态度

吻有时候如蜻蜓点水般温柔,有时候又如困兽之斗般激烈,这要看两人的情感关系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王家卫是一个善于讲述都市男女情感故事的导演,他的电影中有非常多的亲吻镜头,对于不同的人物关系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他的导演处女作《旺角卡门》中,有一个长达一分钟的吻戏,来得突然,也吻得疯狂,是对不羁青春的宣泄。华哥与阿娥在江边的电话亭里疯狂地拥吻在一起,身体从右翻到左,又从左翻到右。这个热吻彻底打破了两人之前似有若无的暧昧,让他们正式成为情侣。

所以,爱情的玻璃窗有时候是需要重重一击来打开的。

王家卫的电影中,人物在亲吻时往往非常用力,就想要把对方整个人都吞噬掉。比如《重庆森林》中的警察663和他的女友,《2046》中的Tak和王靖雯,他们都是情感受伤之人,都在做最后的挣扎,他们将内心的痛苦寄托在撕咬上,吻得触目惊心。

直到《蓝莓之夜》,王家卫指导下的吻再次有了温暖的味道。在影片最后的俯拍镜头中,男人从桌子的这一侧探过头去,亲吻趴在桌子另一侧的女孩,伴随着伤感的音乐,这个高难度的亲吻姿势一直持续到黑屏,字幕闪现。这也是片中最有力量的一幅图景。

吻在男女关系的确立中是非常特殊的一环,它不是性,而是性的引导者。当性真正发生后,之前那种单纯的吻就会变得弥足珍贵。有时候,接吻的方式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对爱的态度。有的人喜欢直接深入,刚一接触对方的唇,舌头就跟上了,勇敢而猛烈;有的人会轻轻试探,从触碰到缠绕再到吸吮,有节奏地将人征服。不过,不管是热吻还是浅吻,只要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吻,就是美好的。

暗恋 等一粒种子发芽

暗恋一个人的心情,就像是瓶中等待发芽的种子,永远不能确定未来是否是美丽的,却真心而倔强地等待着。

——叶锦鸿《薰衣草》

不管人生走了多远,曾与多少个女孩擦肩而过或相伴多日,每当回忆起年少时暗恋的女孩时,我们心中还是会有一丝怅惘。如今,她变成何样,身在何处,这些都无从想象。

暗恋是爱情的一种崇高形式,因为它总是包含着悲剧的成分。暗恋者心中喜欢而嘴里不敢说出来,默默为爱的人奉献。当有一天,对方明白了暗恋者的心意时,一切却已经物是人非。暗恋者就像是一个侦探,总是在暗处窥视,想要接近又不敢大胆接近,害怕惊走了梦中人。而暗恋对象像是放荡不羁的罪犯,大摇大摆,招摇过市,却不知道背后有人注视。

很多人同情暗恋者,讨厌暗恋对象的后知后觉和粗心大意。其实,暗恋者在暗恋过程中也是有收获的。他们默默品尝爱情的酸甜苦辣,增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丰富了自己的情感。

拒绝与被拒绝

暗恋者之所以在心里默默守护喜欢的人,不敢大胆去追求,就是因为害怕被拒绝,害怕连暗恋的机会都没有了。要想不被拒绝,最好办法就是先拒绝别人,这是他们的普遍心态。

在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中,张曼玉扮演的桃花虽然戏份很少,却对故事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影响了东邪黄药师和西毒欧阳锋两位主角的人生。他们都是桃花的暗恋者。欧阳锋喜欢桃花,但没大胆说出来,这让桃花很生气,她便赌气嫁给了他的哥哥。暗恋的女人成了自己的嫂子,这对欧阳锋打击很大,他离开白驼山,远走沙漠,自暴自弃,变成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

嫁人后的桃花依然想念着欧阳锋,便让黄药师帮忙打听欧阳锋的消息。有了这个借口,黄药师每年都去找欧阳锋喝酒,也每年都能见上桃花一面。黄药师知道桃花不爱自己,但他始终对桃花情有独钟,还因此错爱了另外两个与“桃花”有关的女人。一个是他的好朋友盲剑客的妻子,因为她的名字也叫桃花。另一个便是慕容嫣。黄药师在姑苏城外的桃花树下与她相遇,醉酒中,他答应要娶她。后来,他发现慕容嫣并不是桃花,就反悔了。慕容嫣因为失恋导致精神分裂,对着自己的影子练剑,后来变成剑客“独孤求败”。

在这部影片里,男男女女都处在错综复杂的暗恋关系中,相爱的人与相伴的人总是分离成平行线。他们爱得炽烈,但都没有主动去追求,只是沉默着等待。于是,在长期的压抑中,有的人病了,有的人疯了,有的人死了。

就像现代的都市生活,人们居住在封闭的房间和封闭的生活圈子里,社交变得狭窄苍白,连被拒绝的机会都没有,更遑论去拒绝别人。即使你看中了一个人,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在下一刻,她就消失在这个城市了。环境的快速变化与个体的固定状态形成极大反差,人的情感始终处于疏离中,最后连自己到底爱什么样的人都搞不清了。

这是比暗恋更大的悲剧。

追忆似水年华

我们为什么会去暗恋一个人,或者说是爱上一个人呢?也许是因为他身上的某种特质,像一粒种子,正好落到了我们内心那片柔软的地方,发芽,成长,开花。当有一天,这片土地荒芜了,花便谢了。

岩井俊二的《情书》中,男孩藤井树和同班一个女孩有相同的名字,这种巧合给女孩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男孩却很享受。他用各种恶作剧的方式和女孩发生联系:在书的借阅卡上写上藤井树的名字,把自己不及格的试卷和她的对调,骑车时突然将一个纸袋罩在她的头上。她觉得他是一个怪人,根本没想到他有一个爱的秘密。在他要转学那天,他来到她的门前,让她帮忙去图书馆还一本书。

多年之后,图书馆的学妹跑来告诉她,那本书的借阅卡上画着她的素描。当年的她没有发觉。

男藤井树在另外一个城市发现了一个和女藤井树长得很像的女孩,名叫博子。他们成为恋人,但藤井树一直没有向博子求婚。在一次登山中,男藤井树不幸身亡。博子在痛苦中试着给男藤井树以前的地址写了一封信,没想到却寄到了女藤井树的家里。之后,在两人的通信中,谜团逐渐被解开。女藤井树紧紧抱着男藤井树最后交给她的书,眼泪夺眶而出,书的名字叫《追忆似水年华》。

暗恋有时候就像是水,默默地流淌,默默地灌溉,没有任何侵略性,只有时光才能看到。然而,时光飞逝,年华易老,当追忆成为心灵的主题,生活便显现出它残酷的一面。在岩井俊二另外一部电影《四月物语》中,暗恋没有这么伤感,而是更加日常化。女孩因为暗恋学长,特意从北海道去京都求学,一个人住公寓。有时候想起喜欢的人,她心中会浮起一阵忧伤,但并不觉得痛苦,反而因为有梦想而快乐。

一天,她在书店中偶遇了学长,紧张得不知所措。她在店里转悠,学长就站在收银台前。她不知道如何说话,脸涨得通红。她要走了,外面下着大雨。她打着学长送给她的伞,对他说:“学长很有名啊,对我而言。”而后转身奔向雨中,泪水也淹没在雨中。

暗恋的心态通常是模糊和朦胧的,就像和一个影子谈恋爱,可以尽情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构建恋人的模样。这种感觉证明了人有爱的能力,即使没有得到爱的人,也起码爱了自己。

无言的等待

在谈恋爱的时候,男生可能多扮演追求者,要主动向女生射出那支丘比特之箭。但是在暗恋中,男生和女生是绝对平等的。有时候,女生的暗恋比男生的还要浓烈,她们更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伍仕贤的《独自等待》是一部经典的都市爱情片,结尾的新颖设置让人印象深刻。电影里,李静性格豪爽大方,像一个男孩子,她和陈文是死党,但陈文一直把她当妹妹。陈文爱上了另一个女孩刘荣,李静还为他出谋划策。刘荣并没有认真对待陈文的爱,这让他很伤心。偶然中,陈文发现李静一直珍藏着自己送给她的礼物,似乎明白了什么,却不愿意相信。直到李静离开北京去南方工作,在车站送别时,他才突然领悟到这么多年来她对他的好。两人拥抱在一起,李静哭着说:“我要走了,火车是不会等人的。”陈文说:“火车开走了还会开回来的嘛。”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也许就是,有一天,你发现你暗恋的对象也爱着你,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不过,相爱的人不一定必须走到一起,有时候懂得了那一份心意,知道时光没有白白流失,心意没有付诸流水,也是很富足的享受。

在影片《我心雀跃》中,高二女生刘唯唯偶然结识了学校的美术老师,情窦一下子被打开,陷入了青春期懵懂的爱情之中。她有意无意地出现在老师的视野中,偷偷观察他,接近他。但老师似乎并没有特别在乎她,和她总是若即若离。后来,因为裸画风波,老师离开了学校,唯唯的暗恋就此无疾而终。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一个来自老师的包裹,里面是一本他为她装订好的剪贴本。她明白了,老师的心里还是有她的。

暗恋一般是很浅的感觉,但也会让人陷得很深,如果暗恋者因此迷失了心智,就会无比痛苦。在徐静蕾根据茨威格小说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一个作家。长大后,她如愿以偿与他发生了关系,并怀了孕。但是,游走在风月场中的男人很快就忘了她。为了抚养他的孩子,女人从学生变成交际花。即使两人常发生交集,他还是没有认出她。直到她濒死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信,他才知道有一个女人曾对自己如此深情。她就这样用一生爱了一个人,她的时间过得很慢,但她感到很美好。

有人说,暗恋是懦弱的人对爱情的意淫,事实并不如此。暗恋的高尚只有暗恋者才能明白。他们不以占有为目的,即使对方已经有了情感归属,他们依然守护着那份情怀。我们或许觉得这对暗恋者是不公平的,但衡量生活成败的标准不是得到与否,而是自己付出了多少。爱不是无缘无故的,爱过了,也就足够了。

表白 爱可以这样说出口

你可以用一首诗向一个女孩求爱,却无法用一首诗来留住她,甚至一场诗歌运动也无济于事。

——罗贝托·波拉尼奥《荒野侦探》

爱一个人不难,难的是如何把爱说出来。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理性对行为的约束。感情是随着欲望出发的,但是行动往往无法跟着感觉走。这很大程度上与自尊心有关,在还没有弄清对方是不是也爱自己的情况下,我们多半不敢贸然开口。有些话一旦说了,可能就永远没有了机会。保持模糊的距离还可以做朋友,一旦捅破窗户纸就可能变成路人。

爱情就好似一场赌局,成功与失败的概率是一样的。表白是一种下注,求婚是一种下注,分手也是一种下注。

生活里,表白是恋爱的开始,也是关键环节之一,跨过这一步,暗恋升级为明恋,随后就有了延续发展的可能性。不过在电影里,表白常常是剧情的结束。男女主角相遇后,经过反复的邂逅和互动,终于因为某件事打破常态,随着“我爱你”的说出,两人或拥抱在一起,或泪流满面,或久久亲吻。这时,银幕转黑,字幕缓缓升起,我们又跟着别人的故事做了一场梦。

“我养你”

表白是一件奇妙的事,有时候心里有万语千言,到了要实战时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有时候本没什么准备,但在合适的气氛下,情到浓处,也会脱口而出让人动心的话。

周星驰的电影就是如此,在讲述爱情故事时,总能传递出刻骨铭心的感觉。在《喜剧之王》中,两个落寞之人尹天仇和柳飘飘互生爱意,虽然之后他们的际遇都发生了改变,但曾经的美好还留在柳飘飘的心里。在一次分别时,她大胆地问他:“你上次说要养我,是不是真的?”尹天仇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柳飘飘顿时泪流满面。虽然尹天仇得到娟姐的提拔当上了主角,但他没有忘记曾在他困难时给了他温暖的柳飘飘。

“我养你”是对“我爱你”的一种物质化呈现,听起来有些粗暴直接,但用在屡败屡战的主人公身上,就很动人。

在《大话西游》中,周星驰那段伤感的独白——“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曾痛彻了无数人的心扉。我们之所以如此感动,就是因为自己常常错过表白的机会,当回忆时,便成了终生的遗憾。

在爱情面前,该出手时就出手,因为稍纵即逝的不只爱情,还有你的人生。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学《翻滚吧!阿信》中的阿信,他爱上了在电信公司上班的代号为599的女孩,他们没有见过面,但他被她甜美的声音和善良的关怀征服了。一天,他骑着摩托车来到电信大楼下,对着上面喊道:“和我约会吧!我是阿信。”摩托车上的单放机里响着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也代表着阿信的心声:“不要说愿不愿意,我不会因为这样而在意。”

所有人都在这一刻喜欢上了阿信,他是一个多么可爱俊朗的小伙子呀。上班的少女们纷纷趴在窗台上向他招手,只有那个599号女孩知道这句话是对她说的。她开心地笑了。

直接的表白能凸显出一个人的勇敢自信,这一点往往会打动女孩。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白,会让她们觉得很有面子。女人是感性的动物,当她们骄傲的时候,便会点头答应。不过前提是,你和她之间的关系已经处于暧昧的阶段。如果她对你毫无印象或者是对你没有好感,而你企图用这种方式来强行让她感动,那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低调的浪漫

有时候,如果你不敢直接面对表白对象,也可以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试探她的心意,然后再进一步行动,把握就大一些。

在《诺丁山》中,休·格兰特是住在伦敦诺丁山的离了婚的单身汉威廉·萨克,茱莉亚·罗伯茨是来小镇旅游的好莱坞大明星安娜·斯科特,两人在邂逅中逐渐燃起了暧昧的火花。由于自卑心作祟,威廉一直没有表明自己的心意。即使安娜已经向他做了暗示,问他自己能不能留下来,他也以沉默应对。之后,当他醒悟过来时,安娜却要离开了。幸好,她要参加一个电影发布会。威廉来到现场,假装成一名记者,借电影中的剧情向安娜提问:“如果那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个呆头鸟,跪在你面前,请求你重新考虑,你会怎么做?会不会重新考虑?”安娜回答道:“是的,我相信我会。”于是,剧情峰回路转,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作为一部喜剧爱情片,《诺丁山》让观众做了一次美梦,在这个梦中,青蛙变成了王子。至于他们后来的事情,就没有人知道了。他们会不会结婚,结婚后又是什么样子?电影是不会告诉我们的,浪漫往往只停留在那一刻。

不过,彭浩翔的《志明与春娇》倒是告诉了我们这一种表白方式存在的风险。同样是旁敲侧击,不能“侧”得太厉害,不然的话,对方有可能一下子没搞懂,或者懂了也装不懂,那就尴尬了。在片中,志明给春娇发了一条短信,是倒过来写的I miss u(我想你)。当时,春娇没有看懂,志明的愿望落空了。好在最后她还是领悟了,也让这句话浮上了一层浪漫的光芒。

同样是这种方式,曾经有一个男孩在女孩过生日时送给她一个杯子,女孩以为是普通的礼物,便没有在意。很多年后,她偶然用这个杯子装了一次水,发现杯子底下显现出“我爱你”三个字。她这才知道,这是男孩对她的表白。时过境迁,女孩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男孩也不知去往何处了,只剩下朦胧的印象在唱一首忧伤的歌。

低调婉转的方式尽管更有质感,然而有可能使人错过机会,这也证明了“缘分”这个词还是很有道理的。有缘与无分之间,往往就缺一个合适的表白。

有财之上也要有才

也有表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很多时候,表白不仅是情感的抒发,还需要宏大的场面来营造气势,背后便是金钱的力量。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校园新闻:某男孩在女生宿舍楼下摆上大片玫瑰花,组成心形图案,空中升起气球,向女生表白。女生在震撼之下,禁不住泪流满面,即使对男孩的感觉还不深,也抵挡不住对方强大的攻势,最终“缴心”投降。

有时候,男人把车钥匙或者房产证摆在女人面前,就是最浪漫的表白。在杜琪峰的《单身男女》中,方启宏和张申然都爱上了程子欣。张申然是房地产老板,很有钱,他在买车和买家具时都要先请教程子欣的意见,其实是想把这些东西送给她。一天晚上,张申然送程子欣回家,她忘了带门钥匙,他便沿着管道从窗户爬进屋里开门。而后,程子欣进屋,惊讶地发现桌子上点着心形的蜡烛,墙上贴满了心形的红纸。原来,就在这短短几分钟里,张申然布置了一个浪漫的求爱现场。程子欣找到钥匙串时,发现上面的钥匙多了两把。

这就是有钱人的表白手段,会在瞬间将女人的心理防线击得粉碎,让她们关于爱情的美好定义变得模糊。程子欣被张申然的行为打动,接受了他的拥抱和亲吻,但当张申然去车里取安全套时,她瞬间醒悟,意识到张申然是一个花花公子,最终还是拒绝了他。

不过,这只是电影尊重主流道德观的剧情设计,如果在真实的生活中,程子欣不一定会浪费如此“美好”的夜晚。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女生选择男生的标准是心眼实、穿军装、吃皇粮;八十年代的标准是写诗、弹琴、踢足球;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商业大潮涌来,标准变为有车、有钱、有事业;而在消费升级的今天,女生对男生的要求是,有房有车有事业的基础上,还要会写诗、弹琴,热爱艺术。《单身男女》中的方启宏最终战胜了张申然,抱得美人归,而前者比后者有优势的地方就在于,除了有成功的事业,方启宏还保持着文艺范儿。

现代女性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男人在追求女人的时候,没必要再执着于用财富来装点门面了,多点儿才华,可能会多点儿把握。

妓女 圣女的分支

在妓女的世界与上帝的世界之间,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尿骚味儿,如同分割两个王国的一道河流。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那时我们都还年轻。学校的西门在苏州街,出了门往北走,两三百米处有一个发廊。门很窄,挂着帘子,透过旁边的玻璃窗,能看到屋子里摆着理发装置,还有三个少女。有时是两个。她们跷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无论冬夏,都穿着超短裙,露出雪白的腿。

回到宿舍,我们曾无数次讨论,这到底是不是一家正规的发廊?世界上有很多漂亮的女人,也有很多美丽的大腿,但从没有像这几条腿一样,让我们如此好奇。每次路过店前,我们都会偏头往里面瞧瞧。在我的记忆中,从没见有人进去,也没见有人出来。那几个少女永远清闲地坐着。

除了她们,这个发廊让我们感兴趣的还有它的名字——“温玉阁”,总会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宋朝的词人柳永,想到风流才子与风尘女子的故事。这个名字似乎在暗示着什么,不过到底是什么,谁也不明白。

店的不远处就是派出所,所以理论上这家店应该是正经的理发店。但我们总觉得它有问题,关键就是那几个貌似妓女的少女。这个谜题伴随了我们四年的时光,谁也没有勇气进去看看,直到毕业离开。等到再经过苏州街时,发廊已经不在了,那些漂亮的腿也不知去了何处。

这种好奇与我们接受的道德教育有关,总觉得她们是被生活所迫才走上这条路的。当我们同情她们的时候,也是我们埋怨社会的时候。

救赎罪恶的圣女

在很多电影里,妓女的形象常常是正面的,她们活得自我,活得丰盛,很少会觉得自己卑贱。古龙在小说中曾把妓女称为慈善家,因为她们抚慰了那些孤独的男子,帮助无能者得到爱的快乐。

在金基德的《雏妓》中,有一个叫贞的女孩,孤身来到海边的旅馆,白天在海滩上画画,晚上在屋里卖淫。旅馆老板的女儿惠美是一个坚守贞操的人,看不起贞,处处和她作对。贞默默忍受着,不做反抗。贞的美丽像夏日的月光一样骚扰着男人的心。旅馆老板有天闯进房间里,强奸了贞。惠美的男朋友受不了被惠美拒绝,在一个夜晚出去找妓女,也和贞睡在了一起。惠美的弟弟正处在青春躁动期,前来请求贞帮他破处,贞答应了。于是,这个家庭的所有男人都和贞发生了性关系。更荒诞的是,父亲去医院看性病时,竟然遇上了儿子。

当地的流氓来到旅馆,和贞做爱后,拿走了她的钱。贞的身体饱受摧残,她却依然保持微笑,没有丝毫怨言。惠美对贞的成见也慢慢融化。有一天,她看到贞和水手在高高的灯塔上做爱,在苍穹和大海之间,人与人的交合无比震撼心灵。她瞬间感悟到了男女之爱的本质,感悟到肉体也有美的地方。之后的一个雪夜,一个男人来到旅馆找小姐,惠美代替贞走进了男人的房间。

金基德把妓女塑造成了一个圣女的形象,她的肉体曾和无数男人碰触,灵魂却纯洁如水,如雪,如湛蓝的天空。空闲的时候,她会背着画夹,来到海边作画。夜晚,当男人伏在她身上时,她又成了一个慈善家,用自己的爱驱散顾客身体和心中的孤独。她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众人,用自己的屈辱去救赎众人的罪恶。

金基德另一部电影《撒玛利亚女孩》中,两个女孩通过卖淫来筹备去欧洲旅游的费用。倚隽负责放哨,洁蓉负责接客。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洁蓉从窗口跳下身亡。悲痛中的倚隽一个个找到当初和洁蓉上床的嫖客,和他们做爱后,把当初他们给洁蓉的钱又还给了他们。

这是一个有些玄奥的故事,在少女的眼中,自由比身体重要,为了离开这个沉闷的城市,她们宁可牺牲自己的身体。而倚隽在洁蓉死后的自虐式举动像是一种救赎,她想以此来换回洁蓉的纯洁,让她的死有尊严。

做了母亲的神女

妓女是一个人寻求生存时选择的身份,她的本质首先是一个女人。而只要是女人,就具有做母亲的本能。当这两种身份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不一样的形象。

在吴永刚的《神女》中,阮玲玉所扮演的妓女生了一个孩子。晚上,她穿着光鲜亮丽,游荡在街头,用妩媚的笑容去诱惑男客。清晨,她回到家里,便成了慈爱的母亲,抱着孩子轻轻摇动,脸上是纯真的微笑。生活中,她得随时躲避警察的抓捕,还得给流氓头子交保护费。孩子慢慢长大,进了学堂。有一天,他跑回家,说被学校开除了,因为其他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一个妓女的孩子在一起读书。妓女看透了这个丑恶的世界,尽管她付出了全部,还是无法给孩子带来健康的生活。由于失手打死了流氓头子,她被抓走了。在监狱里,她对前来探望的教书先生说,等孩子长大了,不要告诉他有这样一个母亲。

吴永刚把妓女塑造成一个永恒的“神女”,她的母性光辉掩盖了她作为妓女的卑贱。在妓女对孩子的大爱面前,那些侵犯她和羞辱她的芸芸众生便显得无比渺小。妓女的罪不是她自己的罪,而是社会的罪。弱肉强食的社会让女人不能正常做女人,也让母亲不能正常做母亲。这样的社会是人造成的,同时也把危害加诸人的头上。

同样是有关妓女与孩子的故事,王超的《安阳婴儿》又是另外一种感觉。片中,妓女艳丽将刚生下的孩子遗弃在饭馆,被下岗工人捡到。工人是一个光棍儿,两人一商量,干脆组成了家庭。白天,艳丽浓妆艳抹,在家里接客,工人带着孩子在街头修车。晚上,艳丽卸掉浓妆,洗干净身体,换上新床单,躺在丈夫和孩子的身边。

这种看似荒诞的底层生活实则昭示着生命的顽强,妓女的身体不再属于她自己,而属于这个家庭,属于她的孩子。他们或许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但在那些安静的夜晚里,他们是幸福的。

受了情伤的女人

妓女看似认钱不认人,而事实上,作为女人,她们也会有自己的感情。一个总是怀有爱情幻想的妓女或许不是一个“称职”的妓女,但一定是个可爱的女子。

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中,妓女卡比利亚就犯了一个职业大忌,那就是相信男人的爱情。电影的开头,卡比利亚被男友谋杀,落入水中,幸而获救。为了生活,她来到路边寻觅顾客,遇到了刚和女友吵完架的大明星。大明星把卡比利亚带回家,两人在一起吃晚餐,聊得很开心,卡比利亚似乎又获得了爱情的温暖。但是,大明星的女友突然回来,和大明星和好如初,卡比利亚只好偷偷溜走。之后,卡比利亚又在剧院里邂逅了一个看起来很老实的青年。她卖掉房子,取出存款,准备和青年结婚,才发现他也是一个骗子。

卡比利亚一次次被男人伤害,但她依然想要一个能依靠的男人,这或许就是男权社会中女人的悲哀。电影最后,失去一切的卡比利亚走在大路上,满脸忧伤。这时,一群青年男女边走边唱着过来,望着这群快乐的人,她的脸上慢慢露出了笑容。她终究没有对生活绝望。

有人说,费里尼在《卡比利亚之夜》中塑造了一个史上最纯洁的妓女,她做着出卖肉体的事,但拥有爱的灵魂。这足以说明,“纯洁”和“妓女”并不是反义词,在某些时候,妓女比非妓女更接近道德。

王家卫《2046》中的妓女白灵也像卡比利亚一样,将性和爱混淆在了一起。她爱着周慕云,而周慕云是一个活在回忆中的男人,早已失去了爱的能力。周慕云的逢场作戏和玩世不恭在黯然神伤的白灵面前显得气势汹汹,同时又卑劣不堪。每次做完爱之后,白灵只象征性地收取十块钱,她将这些钱储存在一个铁盒子里,就像她把爱保留在心底一样。

与痴情的白灵相比,玩弄感情的周慕云倒更像是一个妓女。白灵的悲剧不在于她妓女的身份,而在于她始终无法走进周慕云的世界。她遇到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这比她遇到一个骗钱的嫖客还要残酷。

在这样的故事中,她们都不是妓女,而是受了情伤的女人。生活中,有的女人受了情伤后,也会有出卖肉体的冲动。当心流浪的时候,身体往往是痛苦的;当身体流浪的时候,心也是如此。但只要爱是高贵的,活着便是高贵的。

外遇 关不住,回不去

没有谁能长时间活在绝对的现实中而保持理智,即使是云雀和蝈蝈,恐怕也要做梦的。

——雪莉·杰克逊

世界再大,也大不过人的心。外遇之所以会发生,或许就在于这个原因。不管是出于身体的本能需求,还是心灵的好奇欲望,总之人们很难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同一个人保持新鲜感。婚姻之所以被尊敬,爱情之所以被歌颂,从社会学上来讲,是人对稳定的基因遗传的需要,而在精神上,只不过是人的一种企图保持时光永恒的情结。

结婚不等于结扎,更不等于阉割。已婚人士依然会对周围游走的男男女女不时地瞟上一眼,遇到好看的,还会紧盯着,势必要在心里评头论足一番。这时,囿于已婚者的身份,他们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失落于自己没有了再去试探新鲜世界的机会。不过,也未尝没有人真去试探了,只是之后所要面临的问题,远比那一刻的冲动复杂得多。是离开现在的家庭呢,还是就这样保持着暧昧关系?这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它涉及原配,涉及情人,甚至也要涉及情人的原配。人毕竟不是蜘蛛,不可能在这张情感的大网上来去自如。情感本身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性与爱的界限也是模糊的。我们总以为自己很清楚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生活就像银幕上的浮光掠影,总在雕刻着不同的梦境。

发乎情,止乎礼

如果说婚前的爱情是你找到了一个人,他弥补了你的世界的残缺,能和你组成一个完整的圆,那么婚后的恋情就是你看见了另一个人,他能让你打碎现在所处的这个圆。

在众多有关婚外情的电影中,《廊桥遗梦》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它浪漫得让人神往,却又残酷得让人心碎,这恰恰就是婚外情的真实感受,是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触动,感染了庸常的我们。

梅姨扮演的弗朗西斯卡有着众多小镇女人所拥有的看似美好的家庭生活,丈夫未必浪漫,但勤恳老实;儿女未必聪慧,但可爱讨喜。她终日忙碌在小院里外,腰身逐渐变得臃肿,脸上也失去了青春的光泽,但就像一颗熟透的果子,有着这个年龄的女人特有的味道。这颗果子未尝不想被一双新鲜的手来抚摸,被一张性感的嘴来品尝。有可能的话,她还想走出小镇,去更大的地方,被更多的人看到,也想看到更多的人。

偶然来到廊桥的摄影师,常年奔波在外,身上风尘仆仆,脸上布满风霜,唯有那看不到抓不着的阅历让他散发出一股摄人心魄的浪子魅力。当他看到弗朗西斯卡时,眼前闪现过一幅画面——舒适温馨的家庭,体贴入微的爱人,美味热乎的饭菜。

在那一刻,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心灵的倒影,看到了想摆脱的生活,想追求的世界。

三天的相处,一夜的欢愉,如天雷轰鸣,如闪电划空,将他们早已积满灰尘的心灵彻底击碎。而后,他们混合在一起,重新组合,重新建构,重新捧出了鲜活的希望。但是,当夜晚散去,晨曦初露,那些她一遍遍抚摸过的家具,一寸寸走过的土地,还像以前一样。房间里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丈夫和儿女的气味,她想尽力嗅出摄影师的味道,很新鲜,却又很微弱。

她退缩了。“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大雨瓢泼的午后,她紧紧地抓住车把手,但终于没有打开,走进去。他站立在雨中,任凭水珠冲刷着热血沸腾的身体,也终于没有迈步上去。

这一短暂的邂逅,短暂的情恋,成为她一生的回忆。她去世后,后人根据她的交代把她的骨灰撒在廊桥之下,陪伴她永远的爱人。这无疑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也有一个相对来说最好的结果,他们发乎情,止乎礼,对家庭尽了责任,也对爱情尽了心神。她觉得她的一生没有白过,这就足够了。

现实中,影片于1995年上映后,在美国引发了一股离婚潮,引进中国后,也有很多人毅然去民政局办了离婚手续。也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外遇成为人们谈之色变却又暗暗向往的东西。人们感受到了那战栗般的感觉,对自己平淡的家庭生活再难忍耐了。

但是,走出家庭之后呢,即使有了新的恋情,又能长久吗?这是影片没有交代的问题,亲历者只能自己去体味其中的冷暖了。爱往往出于感性,但生活需要理性。有时候,挣扎得越厉害,你会发现捆绑自己的绳索越紧了。

满桌的谎言

回到日常生活中,外遇大多不会像《廊桥遗梦》那般起于浓烈,归于平静,而是会闹得满城风雨、鸡飞狗跳,伴随其间的是仇恨、罪恶和无尽的羞耻。一旦秘密不再是秘密,就将面对血淋淋的现实。

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便将那些看起来美好幸福的婚姻的外衣给剥了,结果发现里面连一条遮羞的内裤都没穿。故事中,七个人——三对夫妻和一个男子——在一起搞家庭聚餐,女主人提出玩一个游戏:大家把手机都摆在桌上,自此开始,每一个电话、每一条短信都要让大家知道。结果,每一次电话铃响都如一颗炸弹爆炸,将在座所有人的伪装全部炸裂。

名叫柯西莫的男人接到一个情人的电话,情人告诉他自己怀了孕。同时,他和女主人艾娃也在偷情。而他的妻子和前男友保持着密切联系。另一位丈夫米勒,在赡养母亲的问题上和妻子有分歧,两人面和心不和。他有自己的秘密情人,而他的妻子也和一个有家室的男人每日聊天,玩“不穿内裤”的色情游戏。至于那个单身来赴会的男子,原来是一个同性恋。

影片的切入点是成了“手雷”的手机,揭露的是充满了谎言的生活。我们会看到,夫妻关系中最大的危机其实就是婚外情,谎言想尽力掩盖的也是婚外情。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游戏中的人各自都有问题,但是又对别人的秘密非常好奇。有时候,人们并不是真的需要一段婚外恋情来填补现在的生活,而是出于对他者的好奇。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就反映了人的这种微妙心理。

那么,婚外情发生后,应该如何应对呢?洪常秀的《之后》提供了一个无厘头的方法。片中的已婚男人与自己的女员工有染,女员工不堪压力,离开了。工作还得继续,男人便又招了一位女孩。在女孩上班的第一天,男人的老婆正好发现了丈夫的秘密,找到公司来,以为这个女孩便是小三,上去就是一顿暴打。女孩觉得莫名其妙,也辞了工作。随后,先前离开的女员工又回来了,男人便将计就计,告诉老婆,情人已经走了,而这个女人是新员工。

洪常秀是一个对情感极其通透的导演,在他的作品中,爱情可以浪漫,但并不纯净,可以“性福”,但难以幸福,男女之间的关系总是夹着杂质。这部片子也像是他的自传,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婚内出轨者。他以自嘲的方式,剖析了一个男人的自私和虚伪,以及道貌岸然之下隐藏的龌龊。

但又有哪个男人敢说自己绝不是这样的人呢?

冰原上的爱火

任何男女关系,落到实处就成了情和欲的关系。欲是柴,情是火柴,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必然会燃起熊熊大火。

路易·马勒的电影《烈火情人》这个片名取得极为恰当。这是一个虐身、虐脑又虐心的故事:内阁部长有妻有子,过着正常的生活。有一天,当儿子把女朋友安娜带到家里时,部长看到的不是儿子的幸福,而是自己的幸福。很快,他就和儿媳缠绵在一起。陌生的宾馆,陌生的床,他们却成了最熟悉的人,两具赤裸的身子紧紧抱在一起。直到一天,儿子发现了他们的秘密,闯进房间,不堪忍受这种震撼的场面,在后退时摔下楼梯死了。

电影展现了大量出轨者的性爱场面,似乎他们只是因为欲望而彼此吸引,其实背后也有着深沉的情感轨迹。部长和妻子属于政治婚姻,彼此间没有多么深厚的情感,他一直在找寻真爱,直到遇见安娜。而安娜在年轻的时候和哥哥有过一段畸恋,后者的死让她很内疚,她也在找像哥哥一样的男人。在他们相遇的电光石火之间,他们都看到了彼此背后那巨大的精神空洞,于是不约而同地跌了进去。殊不知,欲望满足之后,紧跟着的就是悲剧。当儿子死后,安娜离去了,只留下徘徊在街头故地的男人,以及再也无法重建的坍塌的生活。

与《烈火情人》相比,韩国电影《男与女》虽然也是展现欲和情的纠葛,但要克制很多。在一次带孩子去芬兰参加冬令营的活动中,各自都已婚的基弘和尚敏在茫茫雪原上相遇了。他们试探着去接吻,拥抱,最终肆意地做爱,蓦然发现孤独消失了。那些在故土要面对的人事、家庭、工作都被大雪覆盖,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一男一女。

如果这只是欲望,就像荒原上的篝火,燃尽了,灰烬就会随风而去,那么或许更好。可惜这是爱情。此后,回到各自的生活里,他们的灵魂却总还是沉浸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会在街道对面窥视她,跟踪她,骚扰她,只因为他需要她的慰藉。但是,当她离开家庭,想要跟从他时,他又退却了。他有家庭,有需要照顾的女儿,关不住的情欲,终究还是被关住了。

像这样的外遇,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在生活中随处都在发生。很多人也像影片中的基弘一样,最终放弃了。他们不是没爱过,而是爱不起。这就是婚外情的常态,常常出于情感,最终却不得不回归理智,而旧日的时光,是再也回不去了。

相亲 远方模糊的人

有几个女人是为了她灵魂的美而被爱?

——张爱玲《我看苏青》

我有一个朋友,法律硕士毕业,在一个省会城市的检察院上班,买了房,买了车,即使算不上中产阶级,也超标准地过上了小康生活。唯有一件事苦恼着他,就是找不到对象。离开校园后,工作圈子和生活圈子重叠,自由恋爱是有些困难了,相亲就成为必走的道路。截至我们那次聊天,他告诉我,他参加了三十八次相亲。

这是一个让我惊愕的数字。我问他,相了这么多次亲,是什么感觉?他说,习惯了,就像去赶集一样,也不一定非要买到东西,就是看看热闹。我说,还准备继续相吗?他说,最多再相两次,凑个整数,再没有合适的对象的话,就打光棍儿算了。我安慰他,也不能这么悲观,爱情还是得看缘分。

结果,半个月后,他在朋友圈晒了女朋友的照片:短发,清秀,戴圆框眼镜,像民国时代的女孩,是他一直喜欢的类型。半年后,他们举行婚礼,我去吃酒席,顺便问他:“你是在第多少次的时候找到她的?”他说,还真险,刚好第四十次。

相亲本来是中国夫妻配对的传统方法,后来自由恋爱盛行,相亲被看作是对人的约束。但是,在经过了一段自由追爱的热潮后,人们发现一旦错过校园时期的群聚机会,就很难在社会上遇上心仪的对象了,于是相亲再次成为主流。综艺节目也趁势涌入,兴风作浪,以至于现在的相亲已经被妖魔化了。很多人认为相亲很难找到爱情,只是为了结婚,才去相亲。

其实,相亲只不过是男女相遇的一种途径,或者说是一种捷径。它未必会带给你爱情,但至少会对你的人生有所影响。有的人会在这个过程中放弃爱的设想,有的人会进行自我改造,有的人则继续坚持……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路,之后的生活状态便也因此不同。

有期待,就有奇葩

相亲的人在谈起自己的经历时,总会说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奇葩”。在他们看来,这些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观,根本不可能走在一起的人,竟然会在相亲时遇上,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其实这很正常,所谓的相亲,就是你已经确定了择偶的标准,然后去考察对方是否满足这些标准。有期望,自然就会有落差,当你觉得对方怪异时,可能人家也没看中你。

陈国富的《征婚启事》拍摄于1998年,那时候相亲不像现在被炒得这么火。刘若英扮演的医生,因为男友突然失踪,心情低落,便想着通过一段新恋情来开启新生活。她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并且还辞了工作,专门坐在茶馆里相亲。没想到的是,前来应征的人有寻求一夜情的,有女同性恋,有智障,有拉皮条的……电影为了营造夸张的氛围,故意设置了这些与女医生不匹配的对象,背后的逻辑是,理想与现实总会存在差距——这是相亲者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十年之后,冯小刚在影片《非诚勿扰》中借用了《征婚启事》的构思。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男性。葛优饰演的秦奋企图通过相亲找一个合适的伴侣,却遭遇了各种“奇葩”,有已成为同性恋的老相识,有卖墓地的推销员,有患失忆症的大妈,还有性冷淡者……

秦奋找对象的条件是:不要硕士以上学历,不要女企业家,只求外表时尚、内心保守的一般人,心眼儿别太多,岁数别太小,会叠衣服。这些条件看起来是他结合自身实际定的,很接地气,但如果每一条都满足,便又成了很高的标准。

回想起我恋爱时,之所以会喜欢上一个女孩,并不是因为她符合我的结婚条件,而是因为她身上的某一点特征击中了我,或许是她抿嘴微笑时露出的小酒窝,或许是她说话时温柔的音调,或许是她喂流浪猫时表现出来的善良品质。当她答应和我在一起后,我会继续发现她更多美好的地方,同时也会去宽容她的不少缺点。谈恋爱是一个互相迁就,互相磨合的过程,只要有一个让你心动的核心特质支撑着,便能够延续下去。

相亲就不同了,一旦目的是结婚,就必然有很多现实的条件摆在那里,像是随身带着一件定制好的衣服,对方穿上合适了,那么就带回家;不合适,再找下一个人来试。如果我们把相亲当作一次恋爱,别忙着考察,先放下心中的标准和执念,试着去欣赏坐在对面的那个人,那么或许会有不同的感觉。

给爱一个机会

别看相亲目的性很强,也是可以找到真爱的,但大多不是一见钟情式的爱,而是在长时间的了解与亲近中发现的爱。

在香港女导演岸西的影片《月满轩尼诗》中,张学友扮演的阿来整日无所事事,四十一岁了还是单身,心里还在想着前女友。汤唯扮演的女生爱莲有一个脾气暴躁的男友,他因为打伤人而入了狱,母亲不愿她再跟着这样的男人。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阿来和爱莲进行了一次相亲,因为各怀心事,彼此都没看上眼。爱莲故意把自己打扮得很丑,红唇白脸,像一个女鬼。而阿来在饭桌上东张西望,也不主动说话。

出于对家人的尊重,他们又在轩尼诗见面吃了饭,发现两人都喜欢看侦探小说。之后,爱莲在和男朋友相处中,越来越感到他的自私和暴烈。阿来在和前女友重叙旧情时,发现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感觉了。但当爱莲和阿来偶尔在一起,讨论起侦探小说来,两人都感觉轻松亲切。最终,他们都改变了最初的想法,走到一起了。

还有一种情况,当你四处去参加相亲活动,寻找那个陌生的爱人时,说不定真正爱你的人就在身边。影片《警察有约》中,夏雨扮演的小片警在姐姐们的安排下,参加了十二次相亲,都以失败告终。但在网上,他遇见了一个能聊天的女孩,最后相见时,他发现她就是自己的女同事。

爱情之所以让人迷醉,就在于它的出其不意,总是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和时间,突然就来了。相亲并不是抹杀爱情,而是在提供爱的机会,没必要抗拒。

迟到也是到达

有时候,相亲次数多了,心里便麻木了,觉得爱情与自己无缘,即使最后能找到一个和自己生活的人,那也不是爱情的关照,而是自己勉强求来的。其实,爱情总会来的,只是有时候迟到了。

好莱坞喜剧片《四十岁的老处男》中,心怀童真的安迪不知不觉间就四十岁了,还是一个处男。朋友知道这个情况后,便计划帮助他摆脱单身生活,先是给他的外形进行了一次大改造,然后带着他去各种场合结识女孩。安迪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女人,但他笨拙的交流方式总是让约会笑料百出。更重要的是,他没法儿和自己不爱的女人上床。很多次,女人已经愿意和他同床共枕了,他还是拒绝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偶遇了单亲妈妈翠西。翠西有三个孩子,并且都当祖母了,却是他一直渴望的理想伴侣。最后,在四十岁这年,安迪除了抱得女人归外,从小就收藏的那些玩具也卖了大价钱,可谓财色双收。

安迪为了寻求真爱,能保持四十年的童子身,这样的毅力让人敬佩。当然,电影是用这样的极端例子来制造噱头,生活中不一定有相似的案例,不过爱情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准确地说,我们参加相亲,不只是为了找一个合适的人,更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相亲,是在考察对方,同时也是在考察自己,锤炼自己。如果我们能做到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相亲,按时到达地点,举止优雅,言行礼貌,真实展示出自己的特质,那么,这个过程本身就对我们大有益处,能促使我们变成更好的人。当你变得越来越好,爱情自然就会朝你走来。

邂逅 不经意间的惊喜

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中午,Mery去楼下的星巴克买咖啡。当她端着杯子从桌边经过的时候,一张纸突然掉到了地上。她不知道这张纸是被她碰掉的,还是自己飘落了,出于礼貌,她还是俯身捡了起来。当她把纸递给桌后的那个人时,她听到了一声很有磁性的“谢谢”,同时也看到了一张帅气的脸。在两个眼神对视的刹那,Mery感到自己的心脏突然猛烈地跳动了一下,随之呼吸也变得沉重。男人还在继续看她,似乎在问怎么了。她醒悟过来,红着脸,落荒而逃。

趴在桌上午休了半个小时后,Mery的心情平复下来。只不过是遇到一个帅哥而已,用不着大惊小怪的,她这样告诉自己。上班时间到了,她去办公室迎接新的面试人员。然后,她看到他从门口走了进来。他手上拿的简历,正是之前在咖啡厅掉到地上的那张纸。

自然,他被录用了。而她,也被他“录用”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过于浪漫而不切实际,事实上,生活的电影每天都在上演这种奇妙的剧情。我想说的是,“邂逅”一定要有下文,正因为故事延续下去了,他们才能领会到当初相遇那一刻的意义。假如Mery只是帮男人捡了纸,两人只是对视了一眼,之后再没发生什么,这不叫邂逅,这只是相遇。

邂逅,既有相遇的部分,也有相识的部分,甚至会发展到后来的相交。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力量,让两个人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各自的方向会合到某一个地点,因为突然的回眸或意外的触碰,而成为一个永恒的定格镜头。

香港一夜

男生或许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你在街头,在地铁里,在任何公众场合突然看到一个美好的姑娘,你喜欢极了,心里躁动不堪。这时,你会想,他妈的,怎么才能和她发生点儿关系呢?当然,这里的关系不是肉体关系,而是发生联系。也就是说,你得想个办法和她产生点儿交集。但是,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对陌生人的防范,很少有人敢直接上去表白。大部分情况都是默默看着美人消失在视野中,哀叹一声可惜罢了。

邂逅是和搭讪天然联系在一起的。搭讪是需要点儿技巧的,如果你像笑话中说的那样,上前去说:“美女,这块砖头是你掉的吗?”那你收到白眼也是活该的。可是,到底能问什么呢?“现在几点了”“今天天气不错哟”,这些老掉牙的话也未见得高明多少。

我也没想到更好的办法,那就先看看电影里是怎么做的吧。女导演丁怡瑱的《已是香港明日》是少有的能把邂逅讲述得如此细腻唯美的影片。在一个夜晚,初到香港的卢比找不到路,正在气恼之际,被站在咖啡馆外抽烟的乔什看到了。他主动为她指了路。按通常情况,卢比道一声谢谢,按他指的方向走就得了。但偏偏她是个大路盲,又询问了几个细节问题。于是,乔什又详细地介绍了一下香港。两人对话多了,关系自然就近了。

所以,问路是个搭讪的好方法,但一定要问得很仔细,即使懂了,也要装不懂。

乔什看卢比还是有些迷茫,便主动提出带她过去。一来咖啡馆里的朋友聚会太闹了,他想在外面静一静,二来这姑娘也确实长得不错。两人沿着霓虹闪烁的街道边走边聊。他们知道了彼此的工作,交流了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看法,又回忆起各自的往事。两颗心就这样越贴越近,路却到了尽头。这时候就不能顺其自然了,要开始主动出击。卢比对乔什说:“我今晚和你度过了一段很棒的迷路时光。要不,一起喝一杯吧?”

在酒吧里,两人聊得更投机。卢比特意去卫生间补了妆,眼看一夜情就要发生了,乔什却接到了女朋友的电话。美梦如泡沫,刹那间被戳破。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那就只是一腔无聊的抒情罢了。但第二年,他们又在一艘游轮上相遇了。如果第一次是巧合,那么这一次便是缘分。过往的情愫还在,并且更加猛烈地扑来。两人又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一夜,彼此发现对方就是自己心中等待的人。但时过境迁,他们都有了稳定的伴侣,该如何选择呢?电影就此结束,没有给出答案,让观众自己去想象。

邂逅这件事美好的地方在于,它能带给人突如其来的惊喜感,让人不想去考虑下一步该如何走,先享受这一刻再说。至于结果,不管是圆满还是遗憾,都是动人的一部分。

尽管生活终会归于平淡,然而,当回忆起那些邂逅的时光,你依然会觉得不虚此行。

可以回忆,别回去

爱情会有烂桃花,邂逅当然也是。有些邂逅看似美好,结果却挺“狗血”的。偶发之事本来就没有经过思考调研,也没有机会让人去思考,等到走偏了我们才会看出来。

伍迪·艾伦的电影《咖啡公社》中,青年鲍比去好莱坞投奔做制片人的舅舅,在办公室里遇上了美丽的少女瓦妮,为她倾倒。此时瓦妮有男友,这让鲍比有些伤心。但是,不久后,瓦妮告诉他,她和男友分手了,因为他是有家室的人。于是,鲍比便和瓦妮在一起了。让鲍比没有想到的是,瓦妮所说的那个有家室的男友就是他舅舅。当舅舅离婚,并向瓦妮求婚时,瓦妮果断地回到了旧情人的怀里。

在这里,与其说鲍比败给了自己的舅舅,毋庸说是败给了“成功人士”四个字。还是愣头青的他,虽能获得女孩的芳心,但得不到女孩的忠诚。后来,他回到纽约,在俱乐部里干得风生水起,并和一位女模特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是在心里,他还是怀念当初和瓦妮邂逅的时光。这也印证了王家卫的台词: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伍迪·艾伦用这样一个故事来阐释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同时他又在后面接了一句:“经过了审视的人生又是没法儿度过的。”对于爱情来说,走向结婚生子,走向白头偕老,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有时候,偏偏就是那些怅惘,那些残缺,那些虚空的回忆,更让人感到满足。

不过,回忆可以,真正回去的话感觉就不一样了,影片《杰出公民》中的邂逅就让人大跌眼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受邀回到故乡,在一次演讲中,台下一个女粉丝问了他很刁钻的问题,让他记忆深刻。他回到宾馆,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发现女粉丝一脸妩媚地站在外面。她主动扑了上来,两人度过了一夜春宵。第二天,当他去初恋情人家中做客时,发现这个女粉丝竟然是他初恋的女儿。当初他离开故乡,初恋嫁给了他的好哥们儿。没想到几十年后,初恋的女儿以这种方式还了妈妈的“情债”。

这是一个有噱头但又很无厘头的情节,导演抖了个小机灵,不算高明,却让人回味。时过境迁,人面和桃花都已变色,即使回到故乡,也再找不到旧时光的痕迹了。有时候,决绝地离开并不是什么坏事,留恋过去,想重温一番旧梦,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尴尬。

《咖啡公社》中的鲍比和《杰出公民》中的作家都是念旧的人,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人总是会去设想,假如时光倒流,我那样做或许更好。可惜生活的河流永远只会向前,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危险的邂逅

我们遇见一个独特的人、一个心仪的对象,内心必将充满无限遐想,澎湃激荡。然而,邂逅也可以是有预谋的,只是当事人并不明白。

英国影片《成长教育》中,十六岁的少女珍妮独自在雨中等车时,邂逅了成熟的中年男人大卫。他开车送她回家。之后,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在这里,珍妮之所以会爱上一个中年男人,并不是因为她有恋父情结,或者大卫的风流倜傥和善解人意征服了她,而是因为他为她带来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在这之前,她生活在一个沉闷压抑的环境中,父亲刻板严肃,同龄的男友幼稚怯懦。当大卫带她去高档餐厅,去看展览,去艺术拍卖行时,她的天地一下子被打开了,她自然无法招架。

不管是灰姑娘遇上白马王子,还是穷小子遇上茉莉公主,他们之所以会那么迅速地沉入爱河,部分原因就在于对方带给了自己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但是,有时候,过于梦幻的东西恰恰是最容易飘走的东西。《成长教育》中的珍妮便是如此,她以为自己有了终身依靠,便放弃学业,准备和大卫结婚,这时却发现后者早有了妻子。

影片名字极为恰当,珍妮通过这次邂逅,完成了个人的成长礼,她用自身的经历学到了在家庭和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她并不是看清了爱情的模样,而是认清了生活的模样。在未来,她还会去爱,但她不会再轻易相信生活中掉馅饼的事情。

毕竟,生活不是琼瑶剧,而是《成长教育》。

珍妮的遭遇让人同情,但比起《暴雪将至》中的燕子还是要幸运些。《暴雪将至》中,陪唱小姐燕子认识了段奕宏饰演的工人余国伟。后者找她不是为了求欢,只是唠些家常,后来还为她开了一家理发店。燕子以为自己终于遇上了一个老实的男人,就此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了,但是,偶然中她发现,余国伟之所以帮助她,原来是想利用她做诱饵,抓住连环杀人案的凶手,以实现他进入体制当警察的梦想。这次邂逅就这样成了一个有计划的阴谋。尽管此后余国伟也对她动了情,真的爱上了她,但是曾经遭受重大情伤的燕子承受不了这个真相,跳楼自杀了。

看来,有时候邂逅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我们都渴望惊喜,希望常有奇遇,但是你能否扛住这个惊喜,能否掌控这种奇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来得太猛烈的爱情,往往消失得也迅疾。

不过,当知道有这样的情况后,我们还会去期盼邂逅吗?我想会的。毕竟,即便是痛的经历,也总比没有经历好。

做爱 悸动的安放地

男女真正的交合之道,可将肉欲升华到完全的信任,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米拉·奈尔《万诱宝鉴》

有一次,有位画家被邀请到学校做讲座,教室里座无虚席,目光都投向这个留着络腮胡的艺术家。他介绍了自己的几部作品,谈了对艺术的看法。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到了提问环节,一个女生站起来问:“您当初是怎么学习艺术创作的?”

面对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讲明白的问题,画家陷入了迷茫。沉思了一下,他反过来问女生:“你和男朋友第一次做爱的时候,有没有提前去学习呢?”女生瞬间脸红了,教室里也霎时安静了。或许觉察到说得有些粗暴,画家又补充了一句:“其实有些事是无师自通的。”

的确,性是作为动物的人的本能,天然存在。没有爱,人会觉得孤独;没有做爱,人会感到空虚。人类的延续离不开性,爱情的发生也来源于性冲动。做爱行为并不是道德堕落的表现,而是对理智的信任和对生殖的尊重。

但做爱观是在不断变化的。在激情不能大胆燃烧的岁月,人们会谈性色变,到了激情四射的年代,又会无性不欢。历史是一条波状的曲线,对性的观点在压抑与宽松之间来回摆动。当压抑到极端的时候,欲望的爆发会改变一个时代的面貌。当过于自由的性观念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时,限制也随之到来。

在这个过程中,影像的诞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电影还没有出现前,性是男女之间的私密行为,门关灯灭,激情隐藏在黑暗中,由自己来体会。当影像出现后,人们便有机会看到其他人五花八门的做爱画面,那些画面对身体的刺激有时候比自身付诸行动还要过瘾。

因地制宜

在生活中,我们会约定俗成地把“上床”等同于男女做爱。可见,床是做爱之地的首要选择。卧室的私密性保护了羞耻心,床的柔软带给人舒适的体验。做爱也常发生在睡前,运动累了能马上休息。但是,要想激情能够更新鲜地燃烧,床就显得陈旧呆板,这时候需要换一个有特色的地方。

相对于日常生活,电影在选择做爱之地的时候可就大胆多了。性爱场面是现代电影的重要元素,虽然常被作为视觉噱头来吸引观众,但毕竟也是对真实生活的再现。为了更好地刺激观众,电影需要在拍摄手法上进行创新,其中就包括场景地的选择。

黑帮片《黑金》中,梁家辉扮演的老大在屋子里追逐妻子,将她放倒在客厅地板上,然后压了上去,整个过程狂暴而激烈,营造出让人血脉偾张的气氛。李玉的《苹果》是在浴室里,日常化的空间制造了可实践的挑逗性。张艺谋的《红高粱》是在一片高粱地里野合,将男女交合置于天地之间,这是对原始性本能的赞颂。郝杰的独立电影《光棍儿》也有野合的情节,但这次是在玉米地里,地边上那些鲜红的西瓜瓤便是身体的象征。谭家明的《烈火青春》里,男女青年在公交车的后座上做爱,恐慌与快感交织,刺激十足。金基德的《雏妓》中,女孩和情人登上海边高高的灯塔,在蓝天白云下尽情释放欲望。刘奋斗《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也选择了海边,在巨大而赤裸的崖石上,女主角紧闭双眼,背海而立,缓缓脱掉上衣,丰满的胸部像维纳斯一样美丽,伴随着汹涌的浪涛声,男人攻了上去。

从床上到床下,从屋里到屋外,从地面到高空,电影中的性爱地点千奇百怪。但需要明白的是,电影源于生活,又超越了生活,它的目的是满足观众的好奇欲望,而不是教人去效仿。选择安全的地方,安全地去做,激情爆发的时候才让人安心。

千姿百态

有些人害羞,很少会去尝试别样的做爱姿势。当然,也可能是不会,技术没达标,心有余而力不足。男上女下是最普通也是最合适的姿势,两人可以拥抱、亲吻、说话,进行情感交流,也能直接观察到对方的反应。但是,电影中的激情戏还千篇一律地用这个姿势,就没有意思了,它要有超越常态的东西。

电影中的性爱镜头有两种风格:一是写实,人物在正常环境中自然地做爱,镜头感比较粗糙,动作也很粗鲁,是对生活的偷窥式纪录;另一种就是写意,营造性爱的美感,让原始的男女交配变得优雅动人。在让·雅克·阿诺的《情人》中就有好几段唯美的性爱场面,梁家辉光滑诱人的肌肤和小女孩性感的嘴唇呈现在梦幻般的画面中,肉体的冲撞就像起伏的海浪一样在床上漫延。

独特的姿势既是人寻求刺激的需求,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李安的《色·戒》中,大量的性爱场景就是为了展现军统特务易先生的压抑和变态。王佳芝成为他释放压力的对象,两人像蛇一样缠绕翻滚,其诡异的做爱姿势恰恰暗示了他内心的纠结。

做爱时,有的人喜欢温柔地来往,有的人喜欢猛烈交战,但到达顶点时的感觉都是相同的。这和谈恋爱的过程一样,追爱的时候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牵挂,爱情确立的那一刻,都是幸福的,像一颗悸动的心突然有了安放地,会觉得无比舒适。

声声入耳

声音在性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听觉带给人的刺激与视觉是不同的。视觉可以把图像贮存在大脑中,随时进行回味,但也容易引起疲劳。听觉具有神秘性,它诱导人们去追寻声源所在,但常常达不到目的,于是便更加好奇。就像我们能听到空中飞机的声音,却看不到坐飞机的人一样,听觉所触及的范围要远远大于视觉。

男人都喜欢会叫床的女人,那种在肉体刺激下的如醉如痴的呻吟是从灵魂深处发出来的,能让空气飞速流转,让爱意猛烈暴涨,然后突然静下来,仿若时光凝滞。

很多电影常常不直接用画面来表现性爱,而是通过那种谁都能懂的声音来交代剧情。王家卫的《2046》中,在家独处的白灵一大早上就听到隔壁扰人心魂的做爱声,禁不住心烦意乱,同时又感到愤怒,便起来对着墙壁大声责骂。王小帅《我11》中,男孩半夜正在熟睡,被妈妈别样的呻吟声惊醒,睁眼一看,爸妈睡觉的床正在晃动。《十二星座离奇事件》中,镜头缓缓移过一排酒瓶,我们听到酒架旁有女人的叫声,但画面上只有一个男人模糊的侧影和在他屁股后交叉的一双女人的腿,这种只有局部的镜头反而要比全面摄录更能吸引人。

我们在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是,去外地旅游或出差,住在宾馆里,正当夜深人静,酣然入眠的时候,隔壁突然传来女人的呻吟声,不是很清晰,但那种模糊的音调更具骚动力,让人心痒意乱。有伴侣的人还好,能够坦然接受别人追求“性福”。单身者听到了,想到自己孤独一人,未免悲上心头。这就是,做爱容易伤身,看做爱容易伤心。

身体上的欢乐毕竟是一时的,情感上的爱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宋冬野说:“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在没有得到爱的时候,匆匆上马的性,反而会带来马不停蹄的忧伤。所以,还是先去种植心中的草原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