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东晋
王羲之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修禊(3)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4)。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5)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6)随化(7),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8)。”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9)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身贵族世家,曾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被尊为“书圣”,在书法上具有很高的造诣,书风潇洒飘逸。

从书法角度来说,这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受到世代追膜,后世著名书法家如欧阳询、褚遂良等多有摹本。

从人文学角度来说,它呈现出魏晋时期士大夫群体的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寄情于山水,崇尚玄学。全文从集会事由写起,扩展到周边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而后升华至对生死、宇宙等问题的思考,颇多老庄思想的痕迹,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逐渐提升的对大自然和个体生命的深层次思考和感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作“人性的苏醒”。通过参考《世说新语》等同时期的文献典籍,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等魏晋士大夫逐渐凸显的对大自然的痴心热爱、对生命流逝的真切感怀以及他们形形色色的面对世界变迁的生活方式。

(1)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公元345—356年。

(2) 兰亭:位于今浙江绍兴西南。

(3) 修禊(xì):古代风俗,三月上旬巳日在水边嬉游,以祛除不祥。曹魏以后,这一天定为三月三日。

(4) 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子放在曲折的流水之中,顺流而下,人们列坐水边,随时取饮。

(5) 形骸:指身体,形体。

(6) 修短:指生命的长短。

(7) 化:造化,指大自然。

(8) 这句话出自《庄子·德充符》,引用孔子的话。

(9) 彭殇:彭祖和夭折的儿童。彭祖,古代著名的长寿老人,传说他活到八百岁。见《庄子·齐物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