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二十九首
刘邦诗·一首
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原名季,曾任秦朝的泗水亭长(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乡长)。秦并六国后,天下并不太平。加之始皇父子以法家思想钳制天下,激怒人心。刘邦在乡里亲邻看来是个泼皮无赖,但其实他胸怀天下。丰西泽纵放骊山徒之后,开始了反秦大业。在芒砀山制造龙脉等舆论,为自己的起义队伍赢取人心。之后夺沛县、丰邑,揽张良、韩信等,攻昌邑,夺关中,定三秦,决垓下,通过一系列征战,最终君临天下。刘邦不仅奠定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也提倡并促成了由楚风、儒风和黄老之风构成的西汉世风的形成。他死后群臣商定加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然后人多从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称刘邦为汉高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其诗两首:《大风歌》《鸿鹄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1]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选自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
[1]威加海内:威震天下。加:凌驾。
【汇评】
1.(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
2.(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
3.(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大风》三言,气笼宇宙,张千古帝王赤帜,高帝哉?
又曰:《大风》安不忘危,其霸心之存乎?
4.(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神韵所不待论。三句三意,不须承转,一比一赋,脱然自致,绝不入文士映带。岂亦非天授也哉!
5.(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三:雄骏可以笼罩百代。
6.(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二:时帝春秋高,韩彭已诛,而孝惠仁弱,人心未定,思猛士其有悔心乎!
7.(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大风》《柏梁》,七言权舆也。
8.(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三:《文中子》谓“安不忘危,霸心之存”,《丹阳集》谓“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良然。
项羽诗·一首
项羽(前232—前202),项氏(《史记》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或子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幼从季父项梁习兵法,少有大志。秦末农民起义浪潮席卷全国,项羽在项梁的帮助下迅速崛起。通过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后挺进关中,自立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并分封诸侯。之后忙于平定诸侯叛乱,终不敌刘邦的汉军。垓下一役,项羽兵败,挥泪别姬,自刎乌江亭。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也是令司马迁感到惋惜的英雄。后人对其优点及性格上的缺陷认识比较统一,如宋苏洵评价他说:“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清李晚芳赞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1]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2]虞兮奈若何!
选自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骓:乌骓马。
[2]虞兮:虞姬啊。兮是楚辞体标志性的语气词,没有实义。
【汇评】
1.(南宋)朱熹《楚辞集注》卷一: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垓下歌》正不必以“虞兮”为嫌,悲壮乌咽,与《大风》各自描写帝王兴衰气象。千载而下,唯曹公“山不厌高”“老骥伏枥”,司马仲达“天地开辟”“日月重光”语,差可嗣响。
3.(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大风》词旨虽直,而气概远胜,《垓下》词旨甚婉,而气稍不及。元美谓“各自描写帝王兴衰气象”是也。
4.(清)吴见思《史记论文》:“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5.(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二:“可奈何”“奈若何”,呜咽缠绵,从古真英雄必非无情者。
6.(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三:“可奈何”“奈若何”,真极缠绵呜咽。
刘彻诗·一首
刘彻(前156—前87),西汉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刘彻在位共五十四年,期间为巩固皇权,在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为选拔人才,开创察举制。此外,颁布推恩令,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等,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刘彻摒弃了汉初尊奉黄老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数千年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刘彻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在位期间,随着国力的强大,逐渐广开疆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从而造就了汉武盛世的局面。此外,在位期间派使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诸国的联系。
刘彻在位后期,不仅穷兵黩武,且造成了巫蛊之祸,招致后人诸多非议。晚年也迷恋神仙道术,祈求长生不老。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加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其诗七篇。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1]。兰有秀兮菊有芳,携[2]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3],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文选》第四十五卷
【注释】
[1]“草木”句:《礼记》曰:“季秋之月,草木黄落,鸿雁来宾。”
[2]携:一作“怀”。
[3]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汇评】
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大风》,千秋气概之祖;《秋风》,百代情致之宗。虽词语寂寥,而意象靡尽。
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汉武故是词人,《秋风》一章,几于《九歌》矣。
又曰:《秋风》乐极悲来,其悔心之萌乎?
3.(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秋风辞》,文质得宜,格在其中。
4.(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声情凉铣,无非秋者。宋玉以还,唯此刘郎足与悲秋。“玉露凋伤”(按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之作,词有余而情不逮也。
5.(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武帝雅好楚辞,庄助、朱买臣俱以此得幸。《瓠子》峭刻,《秋风》骀荡,俊语俱自湘累脱出。
6.(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三:是《离骚》之遗,而声调融会,结语凄其,足当《十九首》数句。
7.(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离骚》遗响。
8.(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三: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求仙意。
班婕妤诗·一首
班婕妤,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出身功勋之家,其父班况在汉武帝时曾抗击匈奴。有才德,被选入宫中,初为少使。因得宠,赐封婕妤。后被赵飞燕姐妹妒恨所谮,主动退居长信宫侍奉王太后。公元前7年,成帝卒,班婕妤请求守陵。次年其亦病逝。
怨歌行
新裂齐纨[1]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2]中,恩情中道绝。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文选》第二十七卷
【注释】
[1]纨:丝绢,很细的丝织品。春秋时齐国盛产丝绢。
[2]箧笥:箧,是指箱子一类的东西。笥,音四,指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汇评】
1.(南朝)钟嵘《诗品》卷上:《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侏儒一节,可以知其工矣!
2.(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班婕妤乐府五言《怨歌行》,托物兴寄,而文采自彰。冯元成谓“怨而不怒,风人之遗”,王元美谓“可与《十九首》、苏李并驱”是也。
3.(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说到“常恐”便止,但堪作今人半首古诗耳,晓人不当如是,而必待之月斜人散哉?汉人有高过《国风》者,此类是也。
4.(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三:虑远之词,音节宛约。
5.(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用意微婉,音韵和平,《绿衣》诸什,此其嗣响。
梁鸿诗·一首
梁鸿,生卒年不详,字伯鸾,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受业于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其不求功名,学成后到上林苑中放猪,做了猪倌。娶同邑之丑女孟光。因作《五噫歌》触怒了汉章帝,遂变更姓名至吴,依大家皋伯通。有著述十余篇,皆佚。卒后,“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后汉书》载其诗三首。
五噫[1]歌
陟[2]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3]兮,噫!人之劬劳[4]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
【注释】
[1]噫:感叹词。
[2]陟:音制,升、登。
[3]崔嵬:原指有石头的土山,《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此诗指高大貌。
[4]劬劳:劬音渠。指劳累。《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汇评】
1.(南朝)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
2.(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四:五句中不可断,间以“噫”字随声发叹,悲感更深。《日重光》《上留田》,与此调同。
3.(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六:此感劳民兴造而作。首二,从登高望远说起。三四,是主句。末句有“伊于何底”(按,《诗·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之意。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
班固诗·一首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幼而能文,长大后淹贯载籍。因司马迁《史记》不载太初以后之事,亦不满于后人续补之作,遂有意作史。然遭人告发“私改作国史”,被捕下狱。其弟班超求见汉明帝,陈说个中缘由。明帝见班固之书稿,颇为赏识,因此释其罪,并除为兰台令史。永平五年(62)迁为郎,典校秘书,始奉诏撰《汉书》。
班固其人好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如曲意逢迎章帝时擅权的窦宪,曾随其出征匈奴,大败北单于后撰有著名的《封燕然山铭》(今被蒙古国和内蒙古大学的学者发现并确认)。和帝即位后,班固不满于外戚专权,遂联合宦官打压窦宪。窦宪终被迫自杀。洛阳令种兢趁机报复班固,告发其参与了窦宪的阴谋。班固再次被捕入洛阳狱,并死于狱中。班固死后,其《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竟,后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完成。唐颜师古曾注《汉书》,清王先谦有《汉书补注》。
除史学成就外,班固也是著名的赋家,位列“汉赋四大家”。其所作《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居于《文选》第一篇。班固亦是经学理论家,其所编撰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隋书·经籍志》有《班固集》十七卷,然已散佚。明张溥辑有《班兰台集》。近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
咏史
三王[1]德弥薄,惟后[2]用肉刑。太仓令[3]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4]。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5]。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6],不如一缇萦。
选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五
【注释】
[1]三王:古代夏商周三朝的开辟者,分别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
[2]后:这里指三王的后代,具体则指夏商周三朝的暴君,即夏桀、商纣、周厉王。
[3]太仓令:指汉初名医淳于意,曾担任齐之太仓的小吏。
[4]茕茕:忧思、孤独无依的样子。《诗·小雅·正月》:“忧心茕茕,念我无禄。”
[5]鸡鸣:指《诗·郑风·女曰鸡鸣》。《毛诗序》谓:“刺不说德也;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宋朱熹《诗集传》谓:“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言女曰鸡鸣以警其夫,而士曰昧旦,则不止于鸡鸣矣。”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辞。”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只是夫妇帏房之诗,然而见此士、女之贤矣。”近人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女曰鸡鸣》,乐新婚也。”此诗云“思古歌鸡鸣”,比较合于朱熹、方玉润的解释。
[6]愦愦:昏庸,糊涂。
【汇评】
1.(南朝)钟嵘《诗品序》:东京二百载中,唯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2.(南朝)钟嵘《诗品》卷上:孟坚才流,而老于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
3.(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或缛或简,或节或余,就彼语言赞,无事溢词。史笔诗才,有合辙矣。
4.(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四:古质,不下断语,但于结句一咏叹之。咏史自有此法。
张衡诗·一首
张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南阳石桥镇)人。历任太史令、河间相等职,皆有政绩。汉代杰出的科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后汉书》本传载其诗、赋、铭、七言等共三十二篇。著名的赋有《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等。尤其《归田赋》,是东汉著名的小赋,通常被看作是汉代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标志。《隋书·经籍志》著录张衡集十四卷,皆佚。明张溥辑有《张河间集》;清严可均辑其文四卷凡三十九篇;今人逯钦立辑其诗九首。
四愁诗其一
我所思兮在太山[1]。欲往从之梁父[2]艰,侧身东望涕霑翰[3]。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4]琼瑶。路远莫致倚[5]逍遥[6],何为怀忧心烦劳。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文选》第二十九卷
【注释】
[1]太山:即泰山。
[2]梁父:泰山的支脉。
[3]翰:衣襟。
[4]英:通“瑛”,玉的光泽。
[5]倚:桂馥《札朴》卷六谓通“猗”,语气助词,无义,如《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徐仁甫认为倚乃徙倚之省文。
[6]逍遥:彷徨不安状。
【汇评】
1.(晋)傅玄《拟张衡四愁诗序》:张平子作《四愁诗》,体小而俗,七言类也。
2.(明)陆时雍《古诗镜》卷三:矫矫有西京之致。
3.(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张衡乐府七言《四愁诗》,兼本《风》《骚》,而其体浑沦,其语隐约,有天成之妙,当为七言之祖。胡元瑞云:“《四愁》章法实本风人,句法率由骚体。”又云:“《离骚》盛于楚汉,一变而为乐府,体虽不同,词实并驾,乃变之善者也。”愚按:《离骚》变为乐府,而《四愁》则尤善云。如“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霑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等章,体皆浑沦,语皆隐约者也。
4.(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四:独创此体,郁纡心烦。其言低徊情深,必不可拟。
5.(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二:心烦纡郁,低徊情深,风骚之变格也。
6.(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六:四诗作意,尽于序中“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五句(按,此四诗前有序,其中曰:“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
又曰:七言诗虽始于《柏梁》,然属联句,非正体也。溯厥源流,此为鼻祖。
又曰:《五噫》《四愁》,皆得《风》《骚》遗意,故读去只觉缠绵,不嫌排复。徒求形肖,失之转赊。
秦嘉诗·一首
秦嘉,字士会,东汉陇西郡(治今属甘肃通渭)人。汉桓帝时为郡吏,受命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后客死于津乡亭。逯钦立辑其诗四首。
留郡赠妇诗三首其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1]。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2]。
选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六
【注释】
[1]屯蹇:屯、蹇分别是《周易》中的第三卦、第三十九卦,一象征险象环生,一预示险阻在前。
[2]匪席不可卷:典出《诗·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席子可卷,但人心不可卷,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不变。此处“匪席不可卷”,是说席子可以卷起来,但心的忧思不是席子,是无法卷起来的。形容自己的忧思不可解脱。
【汇评】
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秦嘉夫妇往还曲折,具载诗中。真事真情,千秋如在,非他托兴可以比肩。
2.(明)陆时雍《古诗镜》卷三:诗可代札,情款具存。
3.(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四:伉俪之情甚真。结句原于《国风》,演为六朝乐府。
4.(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三:词气和易,感人自深。然去西汉浑厚之风远矣。
5.(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此诗叙述清婉,开刘公幹、谢惠连。诵之久,自有一种绮旎葱蒨之致。
辛延年诗·一首
辛延年,生卒年不详。东汉人,著名诗人,然仅存《羽林郎》一首,入《玉台新咏》《乐府诗集》。
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1]。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2]。长裾[3]连理带,广袖合欢襦[4]。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5]子,娉婷[6]过我庐。银鞍何煜爚[7],翠盖空踟蹰[8]。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鲙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9]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选自中华书局点校本《乐府诗集》第六十三卷《杂曲歌辞》
【注释】
[1]姓冯名子都:冯子都,西汉大将军霍光宠幸的家奴总管。
[2]当垆:卖酒。垆,放置酒坛子的土台。
[3]裾:音居,指衣服的前襟。
[4]合欢襦:绣着合欢花纹的短袄。
[5]金吾:汉代的官名,全称执金吾,是卫戍京师的武官。冯子都只是霍光的家奴,没有执金吾的官位,称其金吾子,语含讽刺。
[6]娉婷:原形容女子姿态美好,此处指冯子都和颜悦色的样子。
[7]煜爚:爚音月,光辉闪耀。
[8]踟蹰:徘徊不前。《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9]多谢:奉告。
【汇评】
1.(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汉人乐府五言,如《相逢行》《羽林郎》《陌上桑》等,古色内含而华藻外见,可为绝唱。……晋宋而下,文胜质衰,绮靡不足观矣。
2.(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由前之漫斓,不知章末之归宿。是以激昂人意,更深于七札。杜陵《丽人行》亦规抚于此,而以捎打已早,反俾入逢迎夙而意浅。文笔之差,系于忍力也。如是不忍则不力,不力亦莫能忍也。
3.(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一:此诗盖托为贞妇不事二夫之词。……贞女为婉辞以决绝之。言以红罗之美,裂之不惜;何论微躯而肯改志!若男儿之所爱无定,女子则岂不重前夫!从一而终,妇之道也,何得于新故之际而贵贱逾节乎!若曰虽以子之私心相爱,抱此区区,亦徒然耳。辞婉而意严矣!
4.(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四:此自是乐府骈丽之调,持旨甚正,有裨风化。
又曰:乐府写事须华缛,言情须婉转。……前段华缛,中著“两鬟”四句,缥缈流逸,大佳。
5.(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六:通首皆就胡姬之拒羽林郎着笔,故起四从对面说来,透后作提,似顺实逆。
又曰:与《陌上桑》同一义严词丽,而运局迥殊,所宜参阅。
6.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说汉乐府诗〈羽林郎〉》:《羽林郎》和《陌上桑》的主题十分相像,都写一个女子反抗强暴,不过读《羽林郎》诗所得印象似偏于激烈,读《陌上桑》诗,又觉得它很轻描淡写,斗争不很尖锐。其实两诗所表现的女主角,态度的坚决,措辞的温婉而又严正,实完全相同,不过表现的技巧不同罢了。
宋子侯诗·一首
宋子侯,东汉人,生平事迹不详。《玉台新咏》存《董娇娆》。
董娇娆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傍。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请谢[1]彼姝子,何为见损伤?高秋[2]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吾欲竟[3]此曲,此曲愁人肠。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选自中华书局点校本《乐府诗集》第七十三卷《杂曲歌辞》
【注释】
[1]请谢:请告,请问。
[2]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后人如沈约《休沐寄怀》:“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钱起《江行无题》:“见底高秋水,开怀万里天。旅吟还有伴,沙柳数枝蝉。”
[3]竟:完毕。
【汇评】
1.(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敛者固敛,纵者莫非敛势。知敛纵者,乃可与言乐理。
2.(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四:此是乐府常调,而笔甚飘逸,六朝《西洲曲》乃从此出。
又曰:花花、叶叶,古人袭用甚多,不如此篇之妙。下文承此二语,作几许摇曳。
又曰:此诗转笔甚快。从花花、叶叶入春风是一层,跟花叶来折枝是二层,去叶承花请谢是三层,高秋是四层,秋时是五层,何时是六层。本意甚寻常,不过以人老比花落耳。乃作尔许层次,阿娜变宕,不可方物。
3.(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三:大意以花落比盛年之易逝也,婀娜其姿,无穷摇曳。
4.(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六:诗意只叹花落尚可更开,盛年欢爱难再,劝人及时行乐也。前路幻出几层问答,入后点醒,无穷姿致。
蔡琰诗·一首
蔡琰,汉魏之际人,生卒年不详。字文姬,又字昭姬。父为汉末名人蔡邕。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南)人。初嫁于河东卫仲道,夫死归宁母家。后值匈奴入侵,其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与匈奴人,并生了两个儿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统一北方,遣使以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屯田都尉董祀。事见《后汉书》卷一一四本传。文姬之入塞、赎归的事情成了后世文人创作青睐之题材,如元金志南的杂剧《蔡琰还汉》、明陈与郊的杂剧《文姬入塞》、清尤侗的杂剧《吊琵琶》等;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写曹操派三路兵马出征汉中的紧要关头,也插入了文姬之事;20世纪则有程砚秋的京剧《文姬归汉》、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蔡文姬》等。文姬擅文学、音乐、书法。存诗三首(《悲愤诗》二首、《胡笳十八拍》),但作品的真伪存在争议。
悲愤诗二章其一
董娇娆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1]。志欲图篡弑[2],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3],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4],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5]。马边县男头,马后载妇女[6]。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7],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董娇娆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8]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9]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10],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