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印度,阿姆利则
金庙
马克·塔利(Mark Tully)
阿姆利则对锡克教徒的意义就像耶路撒冷对基督教徒、麦加对穆斯林、瓦拉纳西对印度教徒一样,是他们最重要的朝圣之地,而金庙正是锡克教圣城阿姆利则的核心。
金庙最初由锡克教的第五任古鲁阿尔琼·德沃(Arjan Dev)建于15世纪,后两度被阿富汗入侵者破坏。17世纪阿富汗撤出阿姆利则后,金庙得以重建。到了18世纪,唯一一位锡克王朝国王兰吉特·辛格(Ranjit Singh)终于把金庙完善成了现在的样子。
比起世界上其他宗教的纪念建筑,金庙并不宏大。它占地只有40.5平方英尺(约合3.8平方米),却极其精巧华丽。金庙的第二、三层和顶上裸露的地方都铺满了镀金的铜叶片,让人感觉整座庙都是由金子打造而成。在看似托起金庙的“神池”的圣水映衬下,整个庙宇闪闪发光。寺庙以洋葱形圆顶装饰每个角,中央饰以镀金圆顶,象征一朵倒插于湖水中的莲花。
走过长长的栈道,朝拜者就来到了位于“神池”中心的金庙前。还未走进白墙中央的小门,赞美诗的吟唱声就传了出来,经由水面袅袅飘向远处。密密麻麻的朝拜者伏地拜倒,用身体向上帝臣服,而金庙一直以来也被锡克人尊称为“上帝之殿”。在环绕金庙的“神池”岸边,有的人在默默祈祷,有的人干脆跳入水中沐浴起来,而所有人最后都要沿着“神池”走上一圈。
锡克教最基本的信仰是众生平等,所以金庙有四个门,代表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种族信仰的人们。锡克教诞生于15世纪末,与几乎同一时期诞生于欧洲的新教(16世纪初)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的产生原因都是:宗教已经被仪式和迷信所禁锢,教士的势力太大,正教变得过于重要而遏制了灵性。建立锡克教的古鲁是老师,而不是教士,所以锡克教徒被授予的思想是:他们与上帝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婆罗门(译注:古印度社会称祭司为婆罗门,他们掌握神和人的沟通渠道,因此占据着社会上最崇高的地位)的介入。锡克教与新教革命的不同仅仅在于:新教认为圣者的引导是必要的,而最后一任锡克教古鲁告诉教徒他们所要学到的一切都包含在“圣典”之中。“圣典”即为古鲁,所以也被称为《古鲁·格兰特·沙希卜》(Guru Granth Sahib)。朝拜者进入金庙后,会在“圣典”前俯伏祭拜。每天早上,教徒都会用金轿把“圣典”抬至装饰精美的圣所中。
与印度其他喧闹混杂的朝拜神殿圣地不同,金庙非常安静有序。这里没有教士纠缠朝拜者或游客,也没有常与宗教旅游相伴的商业气息。这里充满崇敬的氛围,但却不是基督教堂中那般肃穆的崇敬。朝拜者和其他游客在通往金庙的栈桥上轻松地聊天,孩子们也不会受到禁止说话的警告。圣诗不断吟唱,圣典反复诵念。
这里没有定期的公众礼拜。事实上,除了进庙必须包头、赤脚以表示虔诚外,朝拜者没有任何其他义务。朝拜者全靠自觉向上帝靠拢,努力理解经文并感受神祇。这里的圣洁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能感受到,凡是来到这里的人,都能从绵延不绝的吟诵之声、在水面上闪烁的金庙倒影和全天跪着擦地板的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中感受到它的圣洁。所以,当1984年锡克教极端分子将金庙作为堡垒,引致印度军队为了清除他们而炮轰金庙时,我感到无比痛心。好在当年的剑拔弩张很快就过去了,这里很快又恢复了以往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