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实事求是 ——兼论实事求是的阻力与动力

怎样才能实事求是 ——兼论实事求是的阻力与动力

实事求是,一个永恒的思维话题

我们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才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实际,而这以后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才符合了这个实际。到1999年,新中国成立已整整半个世纪,建党也已78年。可以说这大约50年或80年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使我们的行为符合实际,符合规律。我们确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的胜利,但也有许多曲折。可见,无论是一个人的认识和行为,还是一个党的政策和策略,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易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靠无数正反两面的经验,靠许多惨痛的教训和代价换来的。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是我们面对未知世界战无不胜的法宝。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事求是的现象,和因此而导致的失误又总是存在,我们不得不在事后一次又一次总结教训。人们感叹,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难。其实“难”是正常的,不难倒反常了。“求”就是面对未知世界的寻找、发现,就是攀登,就是长征,是艰难的跋涉,怎么能不难呢?我们不是经过30年才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和它的某些规律吗?人类往往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才能获得一项发现,一条真理,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发现与进步的乐趣。如果每一次发现都那么容易,就如坐着缆车上泰山,一掠而过,一瞬而登高,我们也就没有丰富的历史,没有创造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也就没有文化和艺术。如果从孔夫子到毛泽东,从阿基米德到爱因斯坦,都在眨眼之间完成,生活和生命又还有什么意义。

社会的演进和历史的发展证明,实事求是确实并非易事,但又同时证明我们离不开实事求是。这是因为,第一,万物都有其理,顺者存,逆者亡,个人无能为力。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自有其客观的内在规律,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在寻找这个规律,符合它、驾驭它并享用它。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就像人无法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无法长生不死一样朴素自然。第二,每个人都得服从群体、服从社会的选择,个人无能为力。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实践是指千百万群众的实践。不是哪一个人,而是整个人类群体的实践活动检验社会历史和科学发展的真理,推动着人类实事求是的认识进程。任何个人,无论怎样的英雄豪杰,都无法改变这个规律。相反,如果他对此稍显不恭,略有不敬,便会被摔出历史的轨道。

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恒的思维话题,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认识规律。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坚持“一以贯之”,坚持不断地实事求是,永葆这个科学的思想方法,以指导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难 ——实事求是的十种阻力

实事求是,说而易,行都难。说它容易,是因为客观事物摆在那里,只要不有意歪曲它,照着去说、去做、去办就是,应该不难。说它难,是因为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又常常有差距。而在认识过程中又会有各种主观的干扰。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一部哲学史就是在研究这个看似简单,实则艰深的问题。一部人类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是在拨开现象,探求规律,也就是说在实事求是。这是一个由现象逼近本质,使主观符合客观,由此岸到达真理彼岸的过程,是一个克服阻力的过程。

“实事求是”是一个探求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既然是实践,就是开拓,就是实验和摸索,就没有现成的路子和捷径,所以必然有阻力。实事求是的阻力大概有十个方面。

1.无知阻力

不能实事求是的原因之一是无知,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缺乏相关的知识。这种人办起事来牛头不对马嘴,离题太远。有时根本不可能的事他却孜孜以求,蠢得可爱,拗得可气。情况不明胆子大,盲人瞎马奔驰急。他连事情的最基本情况都不管不顾,哪能谈得上去求什么内在规律。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和,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代一代接力完成的。后人总是在接过前人的知识后,再根据新的实践(实事)探求更新的规律(求是),好比上了二层楼再上第三层。如果没有以往的知识作基础,就像空中硬要起楼阁,无苗硬要收籽粒。许多时候的不实事求是,都是无知造成的。科学史上曾有一个著名的“永动机派”,他们想发明一种机器,可以不增加新动力就永远不停地转下去。从16世纪到20世纪,这一派人真是前仆后继,绵延不绝。虽然没有一例成功,但还是一茬又一茬,顽固地坚持下去。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国民党败将黄维,他在监狱里服刑改造,还提出要造永动机,共产党给他材料、钱,让他试,结果当然造不出来。因为这违背一条物理学基本原理:能量守恒。这条规律是1847年29岁的英国科学家焦耳发现的。能量可以互相转换,但不能凭空产生,只要机器转,就得不断补充能源。不可能有什么一次给能的“永动”。秦始皇曾派徐福到海岛上去求长生不老药,这种蠢事以后又有不少帝王干过,只因两个字“无知”。他们不知道关于生命的基本知识。我当记者时采访过这样一件事。“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寨、昔阳被树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一当典型就神化了,就被捧着,自己也不知道其重几斤几两。当时省水利厅帮县里修一条大坝,地质部门认真钻探后选定坝址,县委书记来到现场一看,说不好,搬起一块石头,离开坝址几十步,往地上一放说:“就从这里起线!”技术人员哭笑不得。他没有水利和地质的基本常识,怎么能实事求是参与决策呢?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