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诗人

少年诗人

君来桂湖上,湖水生清风。

清风如君怀,洒然秋期同。

君去桂湖上,湖水映明月。

明月如君怀,怅然何时辍。

湖风向客清,湖月照人明。

别离俱有忆,风月重含情。

含情重含情,攀留桂枝树。

珍重一技才,留连千里句。

明年桂花开,君在雨花台。

陇禽传语去,江鲤寄书来。

这是杨慎年轻时在家乡描写新都桂湖的诗《桂湖曲》。桂湖原为隋唐园林遗迹,明朝时为首辅杨廷和、状元杨升庵家族故居。杨慎曾在此“沿湖遍植桂树”,湖中种植荷花,亭榭题咏诗文,因此得名“桂湖”。杨慎曾在此设宴送别友人,题诗《桂湖曲》。

桂湖的来历

少年诗人杨慎家的府邸就是桂湖,因此,在这里讲讲桂湖的来历。

今天的桂湖占地七十余亩,湖面约占其半。建筑有升庵祠、黄峨馆、交加亭、香世界、小锦江等亭台楼阁、桥榭廊庑二十余处,古朴典雅,玲珑剔透。夏日湖上的荷花、金秋岸边的桂花,以及三春杨柳,四季花卉,形成桂湖园林独特的风韵。

明代杨慎故居新都桂湖

桂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当时的桂湖还是一个天然湖,它的所在地是一个汉代的行政单位“亭”。新都还出土有汉代画像砖《莲池》《捕鱼》等。

新都桂湖附近出土汉代《采莲》画像砖(《文物》1980年2期)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新都县城由古蜀国旧都迁到现址,因湖正处于城区之南,所以命名“南亭”。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南亭”已形成园林景观。

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在北京殿试第一名,状元及第,成为四川明代唯一状元,明蜀王及四川总督等赠送银两恭贺,亲友们建议在新都修一座华丽的状元牌坊。杨升庵祖父杨春、父亲杨廷和提议,不如用贺银修筑县城城墙,以保护桑梓父老乡亲。于是新都县令张宽用这笔资金修筑城墙,在城外挖护城河,城墙高一丈八尺,周长九里多,合计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四面设有城门,东为“瞻云门”,南为“响明门”,西为“挹锦门”,北为“辉光门”,同时增修月城一座,桂湖刚好位于城墙南门内。

杨慎题咏桂花、荷花诗云:

桂花零落

爱此月中树,还似云端见。

天香无人采,雨花坠金霰。

白莲

凌波仙子白霓裳,风助精神露洗妆。

曾向蕊珠宫里见,人间何处有红芳。

新都人对于桂湖的来历,说法颇为传奇。

据说,桂湖的桂花,是杨慎乘西海龙王到月宫折来的;桂湖的荷花,则是西海龙王吐的涎泡变的。几万年前,四川还是大海的时候,西海龙王就住在里面。而当地壳运动让四川变为盆地时,西海龙王被困在了桂湖,当时桂湖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水池。正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所以桂湖这座杨府出了明代最著名的杨氏一家人。

正德五年(1510年),杨慎二十三岁。当时他正在桂湖的家中寒窗苦读,还没中状元。伏案小憩时,杨慎在梦中遇见了一个神仙“魁星”。这是中国神话主宰文运文章兴衰的神,也是儒士学子最崇信的神。魁星叫住在桂湖的西海龙王驮起杨慎去了月宫,杨慎折了一枝结满桂子的桂枝回到桂湖,沿湖遍种桂花树。这样,杨府便成了“桂湖”。

杨慎既然乘西海龙王到月宫,就顺便又提了个要求:那么广阔的湖里,只有野菱与芦苇,没有莲花。所谓“君子爱莲,才人种桂”,应该有莲花的。桂湖属于西海龙王的辖区,于是回到人间后,龙王一头扎入湖中,口吐涎泡,一摊涎水就成了一张荷叶,一个涎泡就成了一朵莲花。

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的杨慎果然被皇帝御笔钦点为状元。原来,这位魁星知道杨慎是文曲星下凡,也知道他要在这一年中状元,是来给他送喜兆的。

从此,杨府便被称为“桂湖”,并一直叫到今天;直至现在,很多新都人都会折一枝桂枝在高考前送给参考的亲朋好友,为他们取一个好兆头。

杨慎还专门题有《咏魁星》诗:

荧荧精采散中庭,幻出华灯踢斗形。

自是夕明昭绿幕,漫夸机巧夺玄冥。

斗杓指处光摇紫,天禄携來焰吐青。

坐觉三垣真可即,此心长拱北辰星。

每年秋天,桂湖的桂花开放,香气四溢,杨升庵家人把桂花收集起来,用蜜糖、糯米粉、菜油、糖等制作成桂花糕,洁白如玉,清甜爽口,桂香浓郁。后来,当地作坊将桂花糕的制作工艺传承发扬,桂花糕成了远近闻名的新都特产。人们还将桂花做成桂花酒、桂花茶等,所以新都又称“香城”。

相府小诗人

杨慎天资聪颖,自幼好学,能赋诗作对。母亲黄氏夫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教他读唐诗,他五六岁时已经学习了许多诗词,七岁起皆一一成诵,十一岁开始学作近体诗,辞句新颖,才华渐显。

杨慎五岁时,父亲杨廷和口授许多古代诗词,他即能背诵宋代诗人李育《飞骑桥》长诗:“魏人野战如鹰扬,吴人水战如龙骧……”

弘治七年甲寅,七岁,母夫人教之句读,并授以唐绝句,辄成诵。又以笔管印纸作圈,令公书字于中。曰,吾虽不知书然即此则楷正自可观矣。公奋志诵读不出外户。戊午年,十一作近体诗有“一盏孤灯照玉堂”之句。石斋公曰:句佳矣,但恨太孤寂耳。

(明·简绍芳《升庵杨慎年谱》)

一年冬天,少年杨慎邀约弟弟杨恒、杨忱到新都郊外的世耕庄赏梅,正值红梅怒放,如团团红雾笼罩树梢。天渐渐黑了,少年们在梅树上挂一盏油灯继续闲聊,不知不觉间灯花簌簌而落。大家忽然发现有红色的片片不断飘落,都以为梅花树枝被点燃了。

杨慎见如此奇观,诗情奔涌,咏出绝妙新诗《咏梅》:

疏梅悬高灯,照此花下酌;

只疑梅枝燃,不觉灯花落。

长辈们知道后,连声赞叹:“真是奇事奇句,古今少有!”(明·杨慎《杨升庵诗》明嘉靖刻本)

说起少年天才,北宋时期的方仲永,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至少在五岁时是这样。五岁的杨升庵才开始背诵先辈们的诗词,五岁的方仲永却已能指物作诗,且文采好,道理明。但是,方天才被毁了,被自己的父亲毁了。因为他的父亲只让他吃老本而不让他学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

杨慎不仅老爸好,老妈也好,他十岁左右的童年时代所学诗词,多半是他妈妈教的,所以,此天才能茁壮成长,成为明代杰出的博学家、诗人、文学家。以现代社会的信息量来看,要是现在哪个家长也能让自己的娃娃像杨升庵一样爱读书,可能也能成为状元,至少高考考个区县的状元应该不成问题。

杨慎读了那么多诗词,有什么成果呢?那就是在少年时代就挣得了“相府小诗人”之称。可以佐证这个雅号的有几件趣事:

一天,杨慎父亲杨廷和与别人下象棋,直到玉兔东升依旧兴致不减,继续挑灯夜战。小杨慎在书房专心读书,不远处的客厅里明灯高悬,不时传出“叭叭”的棋子声。学习结束,小杨慎与几个小伙伴在庭院游戏,应那位即将输掉棋局的长辈要求,以下棋为题,即兴赋诗一首:

兵卒冲千里,将军坐九宫。

追风看马跃,吉日想车攻。

士相围城固,江河天堑雄。

手谈番几局,月白映灯红。

大家听后,击掌大笑,啧啧赞叹。

更绝的还在后面。

有一天,杨慎的叔父杨廷宣拿了一幅唐代著名画家王维的画,让他以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问题是这样的:“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一处好景,人说如图画一般;一幅好画,人说如真景一样。哪种说法正确?要求杨慎写一首诗加以说明。这个问题似乎和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杨廷宣的问题,可能是想为难一下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孩子。杨慎略加思索,提笔即书:

会心山水真如画,巧手丹青画似真;

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

这个回答,好一个“绝”字了得。杨廷和与杨廷宣看到年方十二岁的少年杨慎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借前人典故梦和觉、形和影来比喻图画和真景的关系,巧妙贴切耐人寻味,不禁异口同声夸赞道:“只此四句,大胜前人矣!”(明·杨慎《杨升庵诗》明嘉靖刻本)

杨慎从小不仅能诗,而且博学多识。一次,父亲与朝中同僚在家中小饮,灯下分韵赋石榴,张姓客人分韵得“张”字,正在沉吟,杨慎就高声说:“石榴本张骞事也!”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得安国石榴传入内地,分韵得张字作诗,正可用此典。一座皆惊,赞叹不已。(《滇志·张志淳传》卷十四)

杨廷和曾命小杨慎拟作《吊古战场文》,这是唐代诗人李华的名篇骈赋,描述古战场荒凉凄惨景象,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杨慎认真构思,很快写出《吊古战场文》。叔父杨廷仪看到其中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妙句,极为赞赏。祖父杨春说:“你既然爱好古文,为何不仿照贾谊《过秦论》也写一篇?”杨慎精心构思,第二天便呈上一篇拟作,论秦得天下而速亡的教训,祖父读后又惊又喜,称他为“吾家之贾谊”。(《升庵遗集》卷八)

十四岁时杨慎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霜叶赋》诗等,多是仿古之作。《咏马嵬坡》诗曰:“凤辇匆匆下九天,马嵬西去路三千。渔阳鼙鼓烟尘里,蜀栈铃声夜雨边。方士游魂招不返,词人长恨曲空传。蛾眉尚有高丘在。战骨潼关更可怜!”此诗技巧娴熟,意境空灵,首句拔地而起,富有浪漫气息,笔锋直切安史之乱,至后部分,则悲悯同情之心跃然纸上,动人心弦。

进京后,杨慎的《黄叶诗》在北京广为流传。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吊)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明史·杨慎传》卷一百九十二)

李东阳还命小杨慎模仿诸葛亮《出师表》和傅弈《请沙汰僧尼表》作文,小杨慎在诗歌创作上得文坛领袖李东阳如此赞赏,获益匪浅,在当时绝无仅有。

十五岁时,杨慎又作《题赤壁图》诗:

曹瞒下江陵,江陵正危剧。

周郎美少年,气吞江汉窄。

水战得上流,火攻非下策。

卧龙东略雄,乌鹊南飞迫。

妖气掩黄星,倒戈回紫陌。

鼎足已成形,鬼蜮俄褫魄。

王业聊偏安,霸图何赫奕。

怀哉玉堂仙,逖矣黄州客。

文光贯斗牛,天游忘迁谪。

名姓识儿童,画图灿金碧。

赤壁几千秋,山青江月白。

此诗描写汉末曹刘孙百万大军在赤壁大战,刀光剑影,历历在目,所以杨慎后来创作誉满天下的传世之作《二十一史弹词》绝非偶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