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以来的杂书卷册与傅山杂书书写

元代以来的杂书卷册与傅山杂书书写

“杂书卷册”主要是对书法作品中出现的书体杂糅的现象而言,指书家在一段时间内用不同书体随意书写而成的卷册。元代末年,杭州文化圈向苏松地区迁移后,“杂书卷册”样式成为文人书家们创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元代形成的原因至少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元代书家如赵孟、邓文原、危素、宋克等不断扩展使用多种书体的趋势;二是元代地域文化圈的形成,使得文人雅集活动不断出现,集体在书画作品上题跋成为时尚,促进了这种样式的形成。

“杂书卷册”样式大体有两种类型,即以段落为单位的“杂”写和以一字或连续数字的单位“杂”写。第一种类型表现为点画自然随意,书写中有强烈的“连贯”意识,不同书体的段落组合而形成“杂书”,而非一个个字的组合拼凑。这种形式以元末明初宋克的创作最为典型,并将元人的这种风气带到明初。宋克《定武兰亭八跋》小楷、行书、草书、章草诸体并用,每跋长短不一,最多的为十六行,最短的为六行,每跋末尾亦有高有低,章法自然,错落有致。同时,书体虽很“杂”而随意,但整体表现自然,动静互补,丰富了长卷书写的样式。宋克的另一件著名的杂书卷册《录子昂兰亭十三跋》写作时间为洪武三年(1370),此卷使用楷书、行书、章草、草书四种字体,笔力劲健,神采清逸,王穉登跋云“宋南宫之题,当于魏公(赵孟)之跋相雁行”,评价甚高。此卷后有文徵明、陈淳、吴宽等人的印章,可见此卷曾经明中期吴中诸家鉴藏。《定武兰亭八跋》的创作时间在此前后,从创作样式和内容来看,此两卷可视为同期的“姊妹篇”,亦可见,这种样式,是宋克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创造,也显示了他驾驭多种书体的能力。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