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奇少儿故事多
一、封王胶东
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七月初七,天上的喜鹊飞到天河搭起了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这对有情人相聚一天。这一天,西汉皇宫内的漪兰殿内也热闹异常,灯火通明,大家都忙忙碌碌,满怀期待,等候着具有“贵征”的小皇子的降生。
之所以说这个即将诞生的小皇子有贵征,是因为他的母亲王美人在怀孕时告诉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她“梦日入怀”,刘启闻言大喜,说:“此贵征也!”不久,汉文帝刘恒病重不愈,撒手人寰。8天后,刘启即皇帝位,是为汉孝景帝。刚刚即位,又得贵子,可谓双喜临门,景帝为此高兴得合不拢嘴,联想到自己前不久做的那个奇怪的梦,他更是喜不自胜。
景帝做了个什么奇怪的梦呢?后人托名班固撰写的《汉武帝内传》中对此有记载:
景帝梦见一头红毛猪,摇头摆尾地自九霄飞下,直扑汉宫崇芳阁。后来高祖刘邦飘然而来说道:“王夫人生子,应起名叫彘。”景帝从梦中醒来,急忙起来到实地察看,果然见崇芳阁外有赤雾盘旋如龙,搅得汉家宫殿腾起一片蓊蔚丹霞。当时的人都有些迷信,景帝很想知道这个梦意味着什么,便召来卜者姚翁为自己解梦。姚翁说此乃大吉之兆,说明此阁中将产生一位伟人,为汉家盛世之主。景帝欣喜之余,将崇芳阁改名漪兰殿,让武帝的生母王美人搬进去居住以应天意,希望王美人能为自己生下一位贵人。
这时,一声婴儿的啼哭打断了景帝的思绪,他急匆匆地奔到房中,看着可爱的小婴儿,给孩子取名“彘”,以应“赤彘”之征。这个刘彘便是后来的大汉天子汉武帝,7岁时刘彘因聪明过人,能透彻地明白事理,景帝给他改名“彻”。
这个刚出生的孩子是否具有“贵征”,具有何种“贵征”,一时还真看不出来;景帝以梦喻人,更是有点荒诞不经。众所周知,古代的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是天授之子,都喜欢给自己的出生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在汉武帝出生这件事上,或许是汉武帝为了神化自己的统治而故意为之,或许是王美人为了“母凭子贵”而故意捏造了“梦日入怀”的故事。这些姑且不论,但刘彘自小机敏聪慧是毋庸置疑的。
据《太平广记·汉武帝》记载:刘彘3岁时,景帝将他抱到膝上问:“皇儿乐意做天子吗?”刘彘回答说:“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面前戏弄,也不敢安逸享乐,失去做儿子的本分。”小小年纪竟然说出如此成熟的话来,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足以说明刘彘是个非常机灵的孩子。
还有一次,景帝见刘彘正在习书,便问他读的是什么书。刘彘马上背诵伏羲以来,“群圣所录”的各种书籍“数万言”,没有遗落一个字。这个故事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是通过这些传说,可以看出刘彘从小就聪明过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立太子、继皇位是各种因素与机缘巧合综合作用的结果,刘彘虽然天资聪颖,虽然有“梦日入怀”贵征,但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加上他的生母没有显赫的家世,只是景帝众多宠妃之一,因此,他去竞争储君之位毫无优势可言。
汉景帝的皇后是薄皇后。薄皇后是靠景帝的祖母薄太后而位居正宫的,景帝不喜欢祖母的这个娘家女。薄皇后无子无女,所以她的皇后位子也很不稳固,只是靠薄太后勉强维系着。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薄太后驾鹤西去,薄皇后的大树倒了,四年后,她被废掉了皇后头衔。
景帝后宫佳丽无数,虽然薄皇后没有给景帝留下嫡子,但众妃嫔却为景帝生了14个庶子。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景帝的妃嫔们生子的先后次序是:栗姬生三子,分别是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程姬生三子,分别是鲁恭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贾夫人生二子,分别是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唐姬生一子,即长沙定王刘发;王美人生一子,即汉武帝刘彻;武帝生母的妹妹王夫人生四子,分别是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按照中国传统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继承法,排名第十、又是庶出之子的刘彘想当皇帝,根本就是奢望,怎么也轮不上他。在景帝的14个儿子中,栗姬所生的刘荣是长子,加上当时栗姬正受宠,因此景帝在即位的第五年,即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册立刘荣为皇太子,其余13子在此前后被分封为王。刘彘被封为胶东王,看来,即便有“梦日入怀’的“贵征”,他的政治前途也只能止于此了。
刘彘被封王时年仅4岁,所以他并没有去过他的封地胶东国,一直留在皇宫,3年后他被立为皇太子,于是胶东又转封给了刘寄。
二、金屋藏娇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不仅要有内因的作用,还要有外力的推动。刘彻天资聪颖,加上王美人孕育他时有“梦日入怀”的“贵征”,可以说内因是有了,但还缺少外力。这时,景帝后宫内的三个女人——栗姬、馆陶长公主刘嫖、武帝生母王美人的钩心斗角,助了他一臂之力。
刘彻的生母王美人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姓王名娡,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人。王娡的父亲名王仲,是一介寒门布衣,但是她的母亲臧儿却是汉初的名门之后。臧儿的祖父是秦汉之际大名鼎鼎的臧荼。陈胜、吴广起义后,臧荼也揭竿而起,在自封为燕王的韩广手下效命。巨鹿之战中,他率燕军参加了对章邯秦军的战斗,之后投到项羽旗下,颇受项羽赏识。秦朝灭亡后,项羽裂地分封,臧荼被封为燕王。在楚汉之争中,他先是拥兵自保,后投降了刘邦。因为在垓下之战派兵帮助刘邦取得了胜利,他又被刘邦封为燕王。然而,臧荼并非安分守己之辈,封王不久便起兵造反,刘邦御驾亲征,臧荼兵败被俘,从此家道中落,他的孙女只能嫁给平民百姓。臧儿嫁给王仲后,生了一子二女,儿子名王信,长女便是王娡,次女王儿姁。
后来王仲病亡,臧儿迫于生计改嫁到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田氏家中,为田家生了田蚡、田胜两个儿子。王娡长大后,嫁给了长陵人金王孙,生有一女金俗。
王娡和妹妹王儿姁天生丽质,如出水芙蓉。臧儿觉得让如此漂亮的女儿老死民间实在可惜,便去求人给两个女儿算卦。当时占卜这种迷信活动十分流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笃而信之,臧儿也不例外。算命先生告诉她“两女当贵”,臧儿喜不自胜,如果两个女儿真能大富大贵,那她又能像儿时那样享受尊荣了。但她仔细一想,小女儿王儿姁尚未许配人家,长女王娡也嫁给了一个普通百姓,而且已为人母,会有什么富贵可言呢?她仔细思量,觉得只有让女儿离开金王孙,另觅新夫,才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臧儿不愧是将门虎女,说做就做,她马上去找金王孙谈判,金王孙当然不同意,臧儿便硬生生地将王娡从金王孙那里夺了回来,然后打扮一番,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托人将王娡送进了汉文帝太子刘启的宫中,以此断绝了金氏的纠缠。
王娡进入太子宫后,凭着聪慧的头脑和得体的举止,很快博得了刘启的宠爱,为他生了三女一男,即长女平阳公主、次女南宫公主、三女隆虑公主、汉武帝刘彻。后来,臧儿的次女王儿姁也入了东宫,受到刘启的宠幸,生了四子,即前面所说的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由上可知,王娡娘家的背景对于刘彘能否被立为太子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王娡不是一般人,史书上说她工于心计,机敏圆滑,善于见风使舵、顺水行船。她与皇宫内除了皇太后、皇后以外最高贵、最有势力的女人——馆陶长公主刘嫖拉上了关系。
刘嫖是文帝窦皇后的女儿、景帝刘启的姐姐。汉朝规定娶公主为妻者必须是列候,叫“尚主”。汉初功臣陈婴之孙陈午,爵封堂邑候,被汉文帝和窦皇后相中,命他“尚”了馆陶长公主。馆陶长公主下嫁到陈家,生有一女,名阿娇。
作为窦太后的独生女儿,刘嫖备受宠爱,所以窦太后在十几年以后留下遗诏,将太后寝宫长乐宫的金银珠宝都赐给她。馆陶长公主与景帝关系密切,景帝对她颇为看重,常常言听计从。在馆陶长公主的穿针引线下,深居宫中的许多美女都得到了景帝的垂爱。这也使馆陶长公主权倾一时,内自六宫粉黛,外至文武大臣,纷纷巴结不迭。
馆陶长公主无子,于是将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独生女阿娇身上,一心想让阿娇长大后当皇后。她见刘荣被立为皇太子,而栗姬又深得景帝宠爱,便想把女儿许配给太子为妃,与栗姬做个姑表亲家,用当时人的话说,叫“重亲”;等将来刘荣登基当了皇帝,阿娇便可成为皇后,母仪天下。然而,这只是刘嫖的一厢情愿,栗姬心中一直对馆陶长公主将美人们“引荐”给景帝一事愤愤不平,现在见馆陶长公主来求婚,便摆出一副皇太子生母的架子,断然拒绝了此事。栗姬看着馆陶长公主吃瘪的样子,心里十分痛快,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惹下大祸。
馆陶长公主碰了一鼻子灰,心里非常恼火。她的丈夫陈午虽然只是个堂邑侯,但她是当朝天子的姐姐、窦太后的心肝宝贝。而且“长公主”这一名位极为尊贵,仪服与诸侯王一样,没想到栗姬竟然如此不识抬举,一点面子也不给。
馆陶长公主不愿就此罢休,便打算从诸王中再物色一个好女婿。她仔细衡量了一番景帝的13个儿子,最后看中了刘彻。她向王美人提亲,王美人满心欢喜,但嘴上仍谦逊地说:“这恐怕不好吧,彘儿只是个胶东王,将来做不了皇帝。阿娇可是命定要做皇后的,嫁给彘儿岂不是委屈了?”
王美人的几句话顿时激起了馆陶长公主内心的愤恨,她气呼呼地说:“不是太子又怎样?太子又不是皇帝,现在是太子,将来未必能做皇帝,古今废立太子的事还少吗?我觉得呆头呆脑的荣儿就没个太子的样儿。彘儿额宽颈长,眉突口阔,声音洪亮,是大器之相。彘儿才像个皇太子呢!”
王美人听了,高兴地答应了这门婚事,但是景帝却不太满意,因为阿娇比刘彘大了几岁。馆陶长公主一心想促成此事,于是又心生一计。有一天,她当着景帝的面将刘彘抱到膝上问道:“彘儿想娶个媳妇吗?”刘彘答:“想!”
馆陶长公主左右常有侍女百余,她笑着将这些侍女一一指给刘彘,让他挑选,没想到刘彘都说不喜欢。馆陶长公主心中十分高兴,觉得这个小王子很有品位,越发喜欢他了。100多侍女他都不要,只剩下自己的女儿阿娇了。馆陶长公主指着阿娇问刘彘:“阿娇怎么样?”
刘彘点点头,笑着说:“好!”接着,他像小大人似的说:“如果娶阿娇做媳妇,我一定要造一座金屋,让阿娇在里面住!”
馆陶长公主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这便是“金屋藏娇”的典故。这个典故后来记载于《汉武故事》中:
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于漪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胶东王曰:“欲得妇。”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否?”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刘彘由此深得姑母长公主的喜爱。在馆陶长公主的要求下,景帝最终同意了阿娇和刘彘的婚事。
王美人和刘嫖两个女人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一手包办了儿女的婚姻,这次联姻为刘彘日后飞黄腾达、登上帝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刘荣被废
刘彘和阿娇的婚事定下来后,长公主很自然地与王美人结成了统一战线,为了共同的利益,她们一起向栗姬发起了进攻。
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薄太后因久不生育而被废,后宫的妃嫔们都蠢蠢欲动,一心想要成为皇后。按说栗姬是最有希望成为第二任皇后的,因为她当时正得宠,而且她的儿子刘荣已被立为皇太子,母以子贵,这是自古以来的通例。景帝本人也有立她为后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栗姬自以为皇后之位非自己莫属,更是得意非常,然而她高兴得太早了。馆陶长公主发誓要报拒婚之仇,更重要的是,她一心想让自己的宝贝女儿当皇后。所以,她经常向景帝称赞刘彘,诋毁栗姬,说她挟邪媚道,如果她做了皇后,悲惨的“人彘”事件有可能重现。
馆陶长公主所说的“人彘”事件,是指高后吕雉虐杀戚夫人之事。当时高祖刘邦喜欢戚夫人和她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雉一直怀恨在心。等到刘邦一死,吕雉大权在握,马上叫人把戚夫人的四肢砍断,又挖去她的双眼,给她灌下哑药,包上草席,扔在粪池里,致使戚夫人最后凄惨地死去。戚夫人所生的儿子也被活活害死。这一刑罚极其残酷,一直是后宫的禁忌。
景帝并非轻信谗言的君主,馆陶长公主与栗姬的恩怨他也有所耳闻,所以对馆陶长公主的话只是听听而已。仅凭馆陶长公主一人之言,显然无法扳倒栗姬。很多事情都是诸多因素累积而促成的。
由于后位空缺,后宫的妃嫔们都虎视眈眈,希望自己做皇后,所以最有希望的栗姬就成了众矢之的,在后位没有确定下来之前,没有人会死心。再说,就算后位已有所属,还有人觊觎呢。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自认为有一线希望的嫔妃绞尽脑汁,寻找一切机会去诋毁、诽谤栗姬。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景帝听得多了,自然也有些信了。
但即便如此,刘彘离太子位还是很遥远,不过事情很快又有了变化。
有一次,景帝患病,栗姬在一旁伺候。景帝心里有些感伤,跟栗姬说起了各位皇子:“我死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他们。”景帝立她为后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但栗姬一向胸襟狭窄,而且正恼恨到处败坏她名声的众嫔妃,便怒气冲冲地拒绝了,还出言不逊,惹得景帝大为不快,他联想到馆陶长公主和众妃嫔所说的话,觉得栗姬的确不配做母仪天下的皇后。从此,栗姬也失去了景帝的宠幸,错过了当选皇后的最好机会,她开始愈加怨恨起景帝来。
与此同时,馆陶长公主不仅在景帝面前经常称赞皇子刘彘,而且经常称赞王美人温婉大方、识大体,景帝听得多了,加上有小肚鸡肠的栗姬做反衬,王美人的形象就愈发美好起来,景帝开始有了立王美人为后的想法。可是,立皇后还牵涉到储君的问题,储君岂能轻易改动,而且窦太后的内侄、太子太傅窦婴极力反对易储,所以立谁为后的问题便搁置下来了。
然而,王美人不甘心就此罢手,她看到栗姬失宠,非常兴奋,便想再添一把火,给栗姬以致命一击。她知道如果自己出面说栗姬的坏话,很可能招致景帝的不满,怀疑她落井下石,只有借助他人之手才有效。
王美人思来想去,决定采取离间计。她暗中指使人去挑唆大行向景帝建议册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对于皇宫里的恩怨并不清楚,他只知道皇后之位不可长久空缺,于是向景帝建议说:“‘母以子贵,子以母显。’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正对栗姬失望透顶,大行这一奏折戳到了他的痛处,他当场就发了火,怒吼道:“这件事是你应当说的吗?”随后下令将大行拉出去砍头。这位大行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奔上了黄泉路。这件事也使景帝最终下定决心,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春,他下了一道诏令:废刘荣太子位,改封为临江王,并把栗姬贬入冷宫。太子太傅窦婴、太尉周亚夫苦苦上谏,景帝仍丝毫不为所动。
栗姬的皇后梦以废太子为代价画上了句号。她把眼看到手的富贵丢了不说,还连累了儿子,为此她又悔又恨,终于恚恨而死。
临江王刘荣过得也十分郁闷,不过他一向宅心仁厚,在临江的都城江陵还能爱护百姓,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只是刘荣自小住在长安城内,到了临江这个小地方自然有些住不惯,于是就想扩建一下宫室,但宫外根本没有余地,只有文帝的太庙近在咫尺,最后他占用了太庙空地边上的一面墙。结果,宫殿还没建成,就有人上京告发了。景帝听了勃然大怒,把这个案子交给郅都去审问。
刘荣动身前往长安的时候,江陵的父老给他送行。没想到在出发前,车轴竟然断裂了,当时的人特别迷信,见此情形便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全都盈出了泪花,担心“我王可能回不来了”。他们知道刘荣此行肯定凶多吉少,因为大家都知道郅都的手段,刘荣落到这人手中还有什么希望呢?
郅都是有名的酷吏,最初担任宫廷禁卫官的中郎将一职,因勇于向景帝进言规劝而得到重用。
郅都为人十分严厉,他秉公办事,从不徇私情,就连他的亲属也不敢当面求他办事,只好用写信的方式提出来。郅都见有亲友写书信托他办事,于是再也不拆阅私人给他的信件。郅都做事廉洁公正,任何馈赠、人情慰问等,他都从不接受,更不用说请托谒见了。
郅都被任命为中尉后,执法严格,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他对皇亲国戚、文武大臣,都一视同仁,有罪办罪。权贵们见了郅都都只敢斜着眼睛扫一扫他,不敢和他对面正视,唯恐冒犯了他。当时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苍鹰”,可见他冷酷的程度。犯人们都怕落到他手里。
刘荣到郅都那儿报到后,马上被投入大牢。刘荣请求狱监借给他一副刀笔,准备写信恳求景帝的原谅。但郅都下令不许他这么做。刘荣做太子时,魏其侯窦婴是太子太傅。一天,窦婴去看望刘荣,刘荣求他想办法捎副刀笔来,窦婴派人偷送进去。刘荣估计自己已无生存的希望,他不愿在公堂上受辱,就给景帝写了一封绝命信,在狱中悲切地自杀了。刘荣死后被谥为“闵”。《谥法》曰:“使民悲伤曰闵。”从这句话中多少能看出栗姬母子的悲惨遭遇。
四、荣升太子
千百年来,在幽深的宫墙内外,不知发生过多少争夺最高权位的闹剧,可以说皇宫之中没有什么父慈子孝、妻顺媳贤、夫妻恩爱,有的只是钩心斗角、腥风血雨。一个人要登上帝位,必然要踩着别人的肩膀与尸体努力奋斗。
刘荣被废后,太子之位空缺,皇子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角逐。那么,13个皇子中,谁最有希望夺得太子之位呢?
栗姬的另外两个儿子临江王刘阏在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病死,河间王刘德言行端庄、温仕恭俭、声誉极好。但是因为栗姬的缘故,他显然与皇太子之位无缘了。刘德本人对此也心知肚明,于是将全副心思都用在收集古书上,从不过问政治。他还组织儒生对收集的古籍进行整理、研究,河间因他而成为儒经研究的中心之一。后世对刘德的评价极高,为他不能继承帝位而感到十分可惜。其实,刘荣被废、自杀,栗姬愤懑而亡,刘德能保住性命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之所以不问政治,或许正是出于保全自己的考虑。
长沙王刘发的母亲唐姬身份低贱,从来没有受过宠,太子之位自然轮不到他。程姬的三个儿子,有两个有生理缺陷,还有一个则有勇无谋,显然都得不到太子之冠。贾夫人的一个儿子赵王刘彭祖,表面谦恭,其实内心阴险狡猾,他身居王位,却喜欢代手下的官吏处理事务;另一个儿子中山王刘胜沉迷于美色和佳酿,这两人自然也与太子位无缘。
再看王儿姁所生的四个儿子:常山王刘舜狂傲不法,好色荒淫,胶东康王刘寄、清河王刘乘、广川王刘越的为人在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景帝对他们兄弟四人并不喜爱。
13个皇子中,显然刘彘的条件最为优越。他不仅天资聪慧,而且有未来岳母馆陶长公主的鼎力相助,前途一片光明。不过,道路依然曲折,当时大汉王朝中还有一个人处心积虑地窥视着皇位。这个人就是景帝的同母兄弟、刘彘的叔父梁孝王刘武。
刘武和景帝刘启都是窦太后所生。窦太后是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人,早年父母双亡,家境贫困,她与兄长窦长君、弟弟窦广国相依为命。窦广国两三岁时,姐姐外出采桑,不忍心将他一人放在家里,便带上他,把他放在树上,没想到一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后来姐姐被选入皇宫,姐弟二人分别时相拥痛哭,姐姐向人借了一个木盆,给弟弟洗了最后一次澡,又寻了一些饭,喂了最后一次饭。姐姐走后,窦广国被人贩子掠卖为奴,窦长君寻找多年,但始终没有任何消息。窦广国最后被卖到了宜阳(今属河南)。一天,他替主人烧炭,和100多个人在河岸边住宿,不料河岸突然塌陷,只有他一人逃了出来。后来,他随主人辗转来到长安,听说当今皇上册封了一位姓窦的妃子为皇后,而且是观津人,认为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姐姐,便上书请求相认,姐弟俩这才得以重逢。
早年的苦楚生活,使窦太后非常看重亲情。她生了一女二男,女儿就是馆陶长公主,二子是刘启和刘武。长子刘启登上帝位,成了一国之君,自然无须她操心;女儿被封为馆陶公主,地位也到了顶点,只有多赏赐财物来表达母爱了。她最喜爱,也最心疼的就是刘武。刘武最初被封为代王,后徙封淮阳,再改为梁王。《史记·梁孝王世家》中有载:“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太后,太后亦爱之。”
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天子,景帝大摆宴席来招待他。当时景帝还没有立太子,他与窦太后、刘武及其他宗室子弟、外戚畅饮欢笑,其乐融融,杯觥交错间,有些醉意的他一高兴便口无遮拦了,对刘武说:“千秋万岁后,我将把帝位传给梁王。”梁王赶紧辞谢,他虽然知道景帝乃酒后失言,口不应心,但心里仍十分高兴。而景帝的话也正是窦太后想说而无法说的,她虽然两眼失明,但心亮耳聪,一听也是大喜过望。
中国古代,自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后,就初步形成了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的制度,并一直发展完善。夏朝的王权继承基本上是以传子为主,传弟为辅。商代在盘庚迁都之前实行的则是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但是,弟弟继位之后往往不愿再将王位传给兄长的儿子,而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将君主之位传给弟弟很容易造成政治上的动乱。到了商代庚丁时期,中国基本上确立了传子制度。到西周时,统治者在传子制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为核心的预立太子的王位世袭制度,并被后世各代沿用。
景帝酒后的将帝位传弟之言与汉朝的传子制度相冲突,宴席之上当场就有人出言反对,这人便是窦太后的堂兄之子窦婴。窦婴喜好儒术,向来尊崇名分、等级之类的学说,当时他任詹事,秩二千石,皇后、太子的家事正在他的职掌范围之内,所以他马上站起来反驳景帝说:“天下者,高祖皇帝之天下。帝位父子相传乃汉家制度,皇上怎么可以将帝位擅自传给梁王呢?”其实,景帝说完那句话就后悔了,但君无戏言,他后悔也来不及了,听了窦婴的话,只能打哈哈敷衍过去。窦太后和梁王见状,顿时如跌进冰窖中。窦太后恨透了这个侄子;而窦婴本来就嫌詹事之职官卑职微,现在见惹恼了窦太后,便借机托病辞职了。窦太后不愿善罢甘休,下令除掉了他的门籍,禁止他前来朝觐,再也不想见到他。
第二年,汉景帝立栗姬的长子刘荣为太子,彻底断绝了梁王龙飞九五的念想。窦太后见事已至此,只好多多赏赐金钱财物给刘武。梁王从窦太后那里领了数不清的赏赐,在景帝初元年间于封国中大治宫室,修建了一座规模庞大、美轮美奂的园林,据说方圆300余里,名称东苑。
苑内楼台观阙檐牙高啄,耸立在奇花异草、珍果佳树之中。其间铺设着数条道路,道道相连,达30余里。苑中各处点缀着诸多胜景:落援岩丛石嶙峋,险峻神奇;栖龙岫层峦叠翠,舒缓有致;雁池、鹤洲、凫岛,碧波微泛涟漪。山影云影,日光水光,映成一片,更添几分清幽,几分静谧。梁王每次出猎、出巡,都摆出天子才有权力使用的法驾,打着天子赐予的旌旗,千乘万骑,浩浩荡荡。他还广泛招揽天下豪杰和巧舌如簧之士、智能杰出之才,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都来到睢阳投奔到梁王麾下。其中尤以公孙诡奇邪计谋最多,人如其名。刚见到梁王,公孙诡就得到了千金的赏赐,官至中尉,被称为公孙将军。梁王府库里的金钱多至百万,珠玉宝器杂陈于宫殿苑囿,比长安城里的皇宫还要多上几分。野心勃勃的梁王制造了许多兵器,弩弓矛刀达数十万件,隐隐与长安相对。《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
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
太子刘荣被废前两个月,梁王入朝,景帝特派使节乘舆驷马,迎接梁王入关进宫。此后,梁王出则与景帝同车游猎,入则侍景帝同辇回宫,威宠无比,得意至极。梁王带来的侍中、郎、谒者们拿着籍引就可以随意出入天子的殿门,与宫中宦官一样自由往来。由此可见景帝十分看重梁王。
然而,无论梁王多么受宠、多么风光,只要太子在位,他就只能是个臣子。但事态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太子刘荣被废,太子之位空缺,这使梁王、窦太后内心又燃起了希望,爱子心切的窦太后很快便向景帝提出立梁王为储君的请求。
景帝不忍拒绝窦太后的请求,一是出于孝道,二是他的确说过传位于梁王的话,为君者不能食言,于是便召集大臣商议。当时正赋闲在家的大臣袁盎得知此事,急切地赶到长安,进宫向景帝陈述立弟为储君的利害,要求沿袭周道立太子。袁盎说:“殷商的传统亲其兄弟,故传位于其弟。周朝的传统尊其祖先,故传位于其子;殷商崇尚质朴,质朴就效法上天,亲其亲人,故传位于弟。周朝崇尚华美,华美就效法大地,敬其本原,故传位于长子;周朝的制度是太子死了,立嫡孙。殷朝的制度是太子死了,立其弟。”
“你们怎么看?”景帝急问诸臣。
大臣们都说:“现在效法的是周朝制度,按照这个制度,不能立兄弟,而应立儿子。”随后,大臣们举出例证,以论证立弟的危害。《史记·梁孝王世家》载:
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后,即刺杀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
景帝也不愿将皇位传给梁王,只是母命难违,现在有了大臣们的反对,他正好有了托辞,便打消了传位于梁王的念头,并决定立刘彘为嗣。梁王和窦太后又一次希望落空。
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夏四月,景帝诏立王美人为皇后。12天后,立刘彘为皇太子。因刘彘“圣彻过人”,景帝又给他改名为“彻”。这一年,刘彻7岁。
远在封地的梁王听说这个消息后,愤怒之余又心生一计,他上书请求景帝准许他从睢阳修一条甬道直达长安长乐宫皇太后的住处,以便随时能朝觐太后。其实他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在于等待有利时机,从这条道迅速进入长安夺取政权。忠君爱国的袁盎得知后又带头反对,梁王的计划又流产了。
因为这两件事,窦太后和刘武对袁盎和一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们恨入骨髓。梁王召集手下商议对策,公孙诡与羊胜建议采取暗杀行动,于是,梁王秘密派出刺客,把袁盎和十余位持反对意见的大臣都暗杀了。
袁盎等人的死轰动了长安城,景帝闻报马上下令追捕凶手,可是凶手早已逃之夭夭。
景帝仔细一想,袁盎等人都是在得罪梁王之后被杀的,这件案子很可能与梁王有关。他派人追查,结果正如他预料的那样。景帝非常生气,马上派田叔、吕季主前往梁国逮捕主犯,但羊胜和公孙诡等人早已躲了起来,梁国的内史韩安国和国相轩丘豹追查了一个多月,始终没能抓住主犯。最后,他们判断主犯肯定躲进了梁王宫内,于是,韩安国急忙求见梁王刘武。
韩安国见到刘武后,声泪俱下地说:“主人受辱,臣下该死。如今我们已竭尽全力,仍找不到羊胜、公孙诡,请大王将我处决。”
梁王刘武心里跟明镜似的,但表面上仍故作镇定,问道:“情况怎么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韩安国说:“大王,您自认为与皇帝的关系,比起临江王刘荣,哪个更亲?”
刘武回答说:“他们是父子,我当然不能与之相比。”
韩安国接着说:“刘荣本是皇太子,只因为别人说了一句话,就被贬为临江王。后因假借祭庙外空地护墙,又被逼死在中尉府。大王可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难道只是因为他犯下的那点错误吗?非也,主要是因为治理国家不能因私害公。现在大王不过是封国诸王之一。而您却相信佞臣的邪说,轻视法律的尊严,冒犯皇帝的禁令。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才不忍心用法律来处罚您。现在太后日夜啼哭,希望您能改过自新,大王却始终不知悔悟,这样下去,等到太后千秋后,谁还能庇护您呢?”
刘武听了恍然大悟,又悔又恨,为了活命,他勒令羊胜和公孙诡两人自杀,并把他们的尸体交了出来。
田叔是西汉老臣,颇有心机,他从梁国返回长安时,一到驿站就把口供笔录全部烧掉,然后返回长安,两手空空地去见景帝。
景帝问他:“梁王有没有罪?”
田叔马上回答说:“死罪!”
景帝问:“有罪证吗?”
田叔说:“皇上最好不要再追究了。”
景帝不得其解,田叔接着说道:“如果梁王不伏法,则汉家的法律就无法执行下去;如果梁王伏法,而皇太后食卧不安,皇上您又将怎么办呢?所以臣冒昧地将这件案子涉及梁王的材料都烧掉了。”事实正如田叔所说,窦太后心疼小儿子刘武,担心他这次会大祸临头,所以食不下咽,日夜啼哭。景帝无计可施,心中烦闷,一边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边是汉朝法律,
他实在是左右为难。现在听了田叔的话,他顿时长出了一口气,连连夸赞田叔处理得好。
随后,景帝带上田叔一行去见窦太后。田叔报告说:“臣调查的结果表明,梁王毫不知情,肇事的只是他所宠信的羊胜和公孙诡之辈,臣已将他们处决。梁王和往常一样,平安无事。”
窦太后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她马上起床吃饭,心情也恢复了平静。
尽管羊胜、公孙诡做了自己的替死鬼,但梁王心里很清楚这件事自己脱不了干系,皇上一定也知道这一点,如果他不亲自前往京城请罪是说不过去的。于是,他托人通过姐姐馆陶长公主为自己疏通。馆陶长公主替他向窦太后求情,窦太后又恳请景帝宽恕梁王,后来梁王又到北阙伏斧谢罪,景帝这才原谅了他。然而,往昔那种同车共舆、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却不复存在,8年后,梁王入朝,请求在长安住一段时间,景帝不许。梁王遭受冷落,终日郁郁寡欢,于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六月郁郁而终。
至此,对刘彻太子之位的所有威胁基本上解除了,他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做皇太子了。
五、继承帝位
太子是储君,身系江山社稷之安危,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极其重视对太子的教育。汉朝时期,朝廷还设置了教育、辅助太子的官员,如太子太傅,少傅,门大夫,詹事等。其中,太傅的职位最高,秩二千石,少傅次之。太子对太傅、少傅都执弟子之礼。只有太傅在太子面前不称臣,其他官员都类似于太子的家臣。
历代皇帝对太子官属的选择均十分慎重,一般是选择言行端正的人担任。卫绾是景帝为刘彻选择的第一任太傅。卫绾,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东北)人,因身怀戏车之技当上了郎官,服侍汉文帝,后来逐渐升为中郎将。卫绾性情敦厚谨慎,以正直著称。代郡过去是文帝的封国,文帝对代郡人一向怀有特殊的感情,加上卫绾为人“无它余志念也”,所以颇受文帝看重。文帝临终前,把卫绾推荐给太子刘启,说:“卫绾是一个忠厚的长者,你要好生对待他。”但景帝刘启因为内心怨恨卫绾,即位后一直没有重用他。原来,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曾邀请父皇左右的人去他府上喝酒,其他人都欣然应邀,只有卫绾担心皇上怀疑他私通太子,因而称病未去。景帝一直没有重用卫绾,卫绾也不解释,只管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后来,景帝问他为什么不去赴宴,他仍然是那个理由:“臣罪不可恕,但真的是病了。”时间长了,景帝发现卫绾确实是一个忠厚之人,便让刘彻被立为太子后拜他为太子太傅,希望他以言传身教去影响刘彻。
卫绾做了三年太子太傅就升官了,景帝又任命王臧为太子少傅。王臧,西汉儒生,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他是申公的弟子,学识渊博,尤其精通《鲁诗》。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尤其是窦太后,极为信奉黄老思想,自景帝以下太子及窦氏一门都必须学习黄老古籍,尊奉黄老学术。在用人方面,景帝通常也不任用儒生。而王臧是儒者出身,升任太子少傅后,向太子传授黄老学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传授一些儒家学说,这样做自然引起了上层的不满,所以王臧任太子少傅没多长时间就被罢免了。不过,他的短暂教习使刘彻多少接触到了一些儒家思想,为刘彻后来“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景帝不仅为刘彻聘请了学识渊博的老师,为了在实践中检验刘彻的学习情况,锻炼他的能力,还时不时地让他参与一些军国大政。刘彻14岁那年,廷尉呈上一宗案卷,请景帝审批。这是一件凶杀案,一个名叫防年的平民因继母杀了他的亲生父亲,他一怒之下也杀了继母。廷尉认为防年杀母,判处他大逆罪。景帝觉得这样判决有点重了,便问刘彻的看法。刘彻分析说:“继母与生母不一样,孩子与生母有着血缘关系,而继母只是因为父亲娶她为妻才与孩子有了关系,位同生母。防年的继母杀其生父,他与继母便没有母子关系了,应该按照普通的杀人案判罪,不应判大逆罪。”景帝觉得刘彻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按一般的杀人罪判处防年弃市。大臣们也都称赞刘彻见识不一般,从此对这个少年刮目相看,而景帝也更加看重这个继承人了。
为了给刘彻的未来铺平道路,景帝还对官员队伍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为刘彻铲除了周亚夫。
周亚夫,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名将绛侯周勃的第二个儿子。周亚夫是一位极为强悍的大臣,军事才华卓越。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匈奴入侵中原边境,周亚夫为将军,驻守在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20里)防御匈奴的进攻。文帝亲自去慰劳军士,周亚夫军纪严明,文帝无法进入军营。使者说:“陛下也来了。”军门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士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文帝派人拿着令符去找周亚夫,向他说明来意,周亚夫这才放他进入军营。在整个劳军过程中,周亚夫始终以军礼兵戎相见,走出军营后,大臣们还都吓得冷汗直冒。文帝感叹说:“他是真正的将军啊!”文帝临终时对太子刘启说:“当处于危急之时,可任周亚夫为将军。”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周亚夫率军仅用3个月就平定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
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六月,即刘彻被立为太子后两个月,景帝免除了陶青丞相之职,任周亚夫为丞相,可见景帝对周亚夫极为倚重。而周亚夫作为西汉开国元勋的后代,又是平叛的功臣,渐生傲慢之情,时常不按景帝的旨意办事。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景帝召周亚夫商量,周亚夫坚决反对,史料记载,当时景帝“默然而止”。匈奴王唯徐卢等人来投降,景帝想给他们封侯以吸引其他匈奴人来降,周亚夫又极力反对道:“这些人背叛他们的主子来投降陛下,陛下给他们封侯,那么陛下怎样来指责那些没有操守的大臣呢?”景帝当时就火了,气愤地说:“丞相的意见不可用。”之后不顾周亚夫的反对,执意封唯徐卢等为列侯。周亚夫不愿屈从,于是托病辞官,景帝也没有挽留,批准他告病回乡。
尽管周亚夫辞了官,但景帝还想进一步警告他。一天,景帝召周亚夫入宫赴宴,周亚夫高高兴兴地来了,可是坐到桌前一看,桌上只有一块肉,再没有别的食物,连双筷子也没有。周亚夫心里直冒火,便让尚席给自己拿筷子。景帝一直看着他,见此情形便哈哈大笑起来,说:“将军莫非不高兴了?”其实景帝这样做就是想惩戒一下周亚夫。周亚夫听了景帝的话,马上下跪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字,他便立马站了起来,没等景帝再说什么,就很不高兴地走了。
当时刘彻一直在席上坐着,他见周亚夫坐在席上,面有怨色,便一直盯着他看。周亚夫被他看得浑身不自在。
周亚夫离开后,景帝不解地问刘彻说:“皇儿为何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
刘彻认为时机已到,于是面带愁容地回答说:“这个人在父皇面前都这样嚣张,将来必定会出乱子。”景帝笑着拍了拍刘彻的肩膀,说:“他这样怏怏不服,朕是不能让他做你的臣子的。”这件事发生后,景帝就有了除去周亚夫的心思。
后来,周亚夫的儿子见周亚夫越来越年迈,便悄悄买了500件工官尚方甲楯,打算在他去世时发丧用。当时甲楯禁止个人买卖,因此,这一违法之举很快便被人举报了,说周亚夫意图谋反。负责这件案子的官员去责问周亚夫,周亚夫始终缄口不言。景帝听说后很生气,便下令逮捕周亚夫。刑讯时,廷尉问周亚夫为何要谋反,周亚夫说他的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为什么要说是谋反呢?廷尉讥讽道:“将军就算不在地上谋反,也会在地下谋反。”周亚夫不甘受辱,愤而绝食,5天后呕血身亡。
景帝除掉周亚夫后,任命刘舍为丞相,卫绾为御史大夫。这两个职位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用人得当与否极为重要。刘舍,楚国项地(今河南项城市)人,项燕的后代,他的父亲项襄追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赐刘姓,封桃侯。项襄去世后,刘舍袭封桃侯,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刘舍任太仆,后升御史大夫。
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七月,景帝罢除刘舍丞相位,任卫绾为丞相。卫绾在做太子太傅时就以忠厚著称,担任丞相后也谨守职分,景帝认为他敦厚忠诚,可以辅佐少主,对他十分信任,时常赏赐财物。
卫绾升任丞相后,景帝任卫尉直不疑为御史大夫。直不疑,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在汉文帝在位期间曾担任郎官。有一次,一个郎官告假回乡,误拿了另一个郎官的金子,金子的主人发现金子丢失后,怀疑是直不疑偷了,直不疑就买了同等的金子交给失主。等到请假的郎官回来后,才发现是他拿错了。丢失金子的郎官羞惭难当,向直不疑道歉,而直不疑丝毫没有怨言。所以,时人都称赞直不疑是一位忠厚之人。文帝也非常欣赏他并给予了提拔,直不疑逐渐升至太中大夫。有一次,有人诽谤直不疑与嫂子私通,直不疑听说后,分辩说:“我没有兄长。”再无他言。直不疑为官持重,不求名声,颇受景帝赏识。
在丞相、御史大夫以下的职位上,景帝也大多任用为人忠厚、办事谨慎之人。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记载:
张叔者,名欧,安丘侯说之庶子也。孝文时以治刑名言事太子。然欧虽治刑名家,其人长者。景帝时尊重,常为九卿。
文中的“长者”指的就是忠厚持重之人。景帝对官僚队伍的调整,为日后刘彻顺利接班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可谓用心良苦。
在景帝的百般呵护之下,刘彻快乐地成长着,并受到了多种学术思想的影响。在窦太后控制下的宫廷氛围里,他接受了黄老思想的熏陶;从景帝那里,又受到刑名思想的影响;卫绾和王臧又正式教授给他儒学的精髓。这种纷繁复杂的思想大熔炉,对少年刘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是他思想倾向和历史活动呈现复杂多变性的主要根源。
除了跟老师学习以外,刘彻还从身边的同伴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其中有个叫韩嫣的少年,是刘彻小时候的伙伴。韩嫣是韩王信的曾孙,韩王信因受围困而投降了匈奴。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春,韩王信的儿子韩颓当回归祖国,韩嫣也一起到了长安。韩嫣出生在匈奴,精于骑射,而且走南闯北,多见多闻,尤其了解匈奴的情况。刘彻向韩嫣学习骑射,了解匈奴的情况,增强了抗击外侮的信心。
皇宫是文化的集中地,丰富的皇家藏书和良好的文学气氛,使刘彻自幼便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读儒家经书,也喜欢吟诵辞赋。辞赋是汉代最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上承楚国大诗人屈原的《离骚》,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混合文体,有文采光华、结构宏伟和语汇丰富的特色。
刘彻很喜欢这种文体,对枚乘等人的作品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后来还用这种文体写出了《悼李夫人赋》《秋风辞》等具有一流文学水平的作品。
时光飞逝,刘彻很快成长为一个英俊的少年,他文武兼备,有胆有识,思想活跃,心境开阔,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春,景帝患病,而且病情日益严重。景帝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颁布了一道加强农业生产的诏令,重申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他还为16岁的刘彻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冠礼,并嘱咐刘彻:等他百年后,赐诸侯王以下至黎民为人父者爵一级;全国每户100钱;放出宫人让她们回家。安排好这一切后,景帝于这年正月的一天在未央宫病逝,享年48岁。
同一天,刘彻在景帝灵柩前即皇帝位,是为汉武帝,从此开启了中华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