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玛丽·邦索:意在美感,滋养精神

第二章 玛丽·邦索:意在美感,滋养精神

玛丽·邦索(Marie Ponsot,1921—),当代美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2013年6月,邦索获得美国诗歌界最高奖之一的露丝·丽莉终生成就奖,奖金10万美元。评论家认为,邦索是一位具有优雅复杂性的诗人,她的诗就像精心雕琢的手镯,镶嵌着细小而坚固的钻石;邦索的诗充满着深思熟虑的修辞策略。

玛丽·邦索1921年出生于纽约市皇后区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5岁高中毕业,本科毕业于圣约瑟学院,19岁时,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主攻17世纪文学。二战以后去了法国,认识了后来成为其丈夫的法国画家克劳德·邦索。从法国回到美国之后,邦索为电台和电视台撰稿。此外还从法语翻译了30多本儿童文学,包括《拉封丹寓言》。

邦索说自己从未想过会成为一名教师,因为家人中教师已经很多。她也从未想过会做母亲。但邦索的大半生都在从教,并生育了七名子女。一生中始终坚守的是对诗歌的挚爱。孩童时期的她常被母亲叫出去跟别的小朋友玩,她一般会听从母亲的话,但真心渴望的却是尽快回家,与她那些心爱的诗集为伴。她对诗歌的热爱得到了祖母的支持,祖母在剪贴簿中收集了满满的诗歌,每天日落时分都会大声诵读。

1956年,已是五个孩子母亲的邦索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诗集《真实的思想》。13年后,她的丈夫抛弃了玛丽和她的孩子们。虽然玛丽·邦索继续写诗,但此时主要精力却要用来养活孩子。她做过多年的翻译,嫁到法国的那些年使她学会了法语。尽管她认为自己并不想做教师,却还是为了生计而进入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教写作。她所教的写作辅导课程与诗歌毫无关联,不过她还是很喜欢。直到多年以后,邦索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诗歌,在那里担任编外教授,一直到21世纪初。邦索退休前是纽约皇后学院英语教授。

邦索进入花甲之年后,有一位朋友敦促她把所写诗歌进行整理出版,于是就有了1981年的《承认障碍》。1988年,邦索发表了另一部诗集《绿夜》。1998年其诗集《捕鸟者》荣获全国图书评论家奖,其中收录了诗歌《一就是一》。2002年出版的诗集《弹跳》选入了邦索多年写作的精髓。邦索还曾任教于北京联合大学、纽约92大街诗歌中心、纽约大学。邦索获得过美国国家艺术基金,2002年获得雪莱纪念奖,2005年获得美国诗歌协会颁发的弗罗斯特奖章。

一就是一: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一就是一

心,你个暴徒,你个朋克,我筋疲力尽,我震惊得

僵硬。你?你还想统治世界——尽管

我已抓住你:身份已确认、忍饥挨饿、被锁

在牢笼中的你无法活着离开,无论

你多么仇恨它、咚咚锤它的墙、

用各种信息震颤它的走廊。

畜生。间谍。我曾信任你。现在你在你的牢房里

心烦、吵闹但我充耳不闻你的怒气、

你要去单干的贪心,你滔滔不绝

威胁说更坏的事情你(了解我)也干得出来。

你吓唬我,吹嘘你是个双面特工

因为狱卒其实也是囚徒的囚徒。

想一想吧!改变吧!让我们合二为一。让我们融为一体吧,

欢乐可能就会来临,对我们进行考验。

《一就是一》收录在玛丽·邦索的第五部诗集《捕鸟者》中,该诗集荣获1998年全国图书评论家奖——美国最有分量的诗歌奖项之一。50多年的漫长写作生涯并未减弱读者对邦索作品的兴趣,她的粉丝数量在不断增加。这或许是因为她的诗歌容易读懂,《一就是一》就是个突出例子。邦索的诗歌主题具有普遍性,语言简单清晰。她试图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显露了她的脆弱,这种脆弱是大多数读者都能联想到的。这首诗整齐的诗行刻画出一条道路,这条路所通往的目的地却直到诗歌最后才揭示出来。诗歌在读者们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带他们进入平静的旅程,直到诗人迫使读者们正视自己。

邦索的《捕鸟者》获得全国图书评论家奖之后,蒂尼西尔·史密斯在《纽约时报》撰文称赞她说:“我们终于认可了这样一位具有优雅复杂性的诗人,玛丽·邦索的诗有点像精心雕琢的手镯,镶嵌着细小而坚固的钻石。”史密斯说邦索的诗“充满深思熟虑的修辞策略”,例如邦索为了保持诗中文字的韵律,倾向于使用“&”来代替“和”。史密斯引用邦索的话(邦索说她的诗歌“意在有美感”),说这是一件“说来很不时髦的事情”。达尔西·布雷纳德在《出版者周刊》中撰文描写邦索的作品,说邦索的诗歌“思维缜密又充满语言游戏”,她的诗“滋养精神”。在《公益》杂志上,苏珊娜·金述说了她对邦索诗歌结尾的喜爱。她尤其喜欢《一就是一》的结尾,她说这个结尾指出了“邦索的诗歌可以多么易懂、多么精辟、多么适宜引用。然而,即便是诗集《捕鸟者》中形式最严格的诗歌,其中的思想与措辞也无法用任何语言来恰当表达”。李·奥瑟在其为《今日世界文学》所写的文章中将《捕鸟者》中的诗歌描绘为拥有“一种不断提升的精彩”。奥瑟说邦索是一位“通过运用人物、时间、风景,偶尔也通过改头换面来驱动其诗学”的诗人。芭芭拉·霍夫特在《文学期刊》中撰文写道,“应该天天品尝”邦索的诗,因为他们“既简单又引人入胜”。另一位《文学期刊》评论员路易斯·迈科齐说邦索的诗歌“虽然个人化,却承担了科学与自然世界,承担了历史与神话”。在《女性书评》中,玛丽琳·哈克这样描述邦索的诗:“像她所理解的那样,她的作品作为不断发展的诗歌事业的一部分,是可以读懂的;同时,她的诗歌并不限于民族疆界,甚至不限于英语语言,是人类思想与人类群体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唐纳·西曼为《书单》所写的文章中说,由于邦索出版诗集的时间间隔都很长,所以她的诗“像陈年佳酿般完美:浓缩着复杂的味道”。她认为邦索诗歌的特点是“流.而高效”。

诗歌第一行说话者明确了她说话的对象是“心”。整首诗中,她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谈及她的心:一种是她胸腔中作为物质存在的心,这是使她存活的重要器官;一种是象征意义上的心,代表她的情感。第一行中的“心”显然更多是指说话者的情感,因为她实质上是在咒骂心。她对着心吼叫:“你个暴徒,你个朋克。”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应,或许是因为说话者在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中倍感挫败所致。说话者感到“筋疲力尽”并“震惊得/僵硬了”。她已非一般意义上因争吵而感到的震惊。僵硬的身体这一意象使人联想到某个即将死去的人,他/她可能被人扼住了呼吸,身体被锁住,失去了生命力。第二行中,说话者问她的心:“你?”当然,这一问针对的可能不止是心,她可能指的是使她愤怒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说话者显然对“你”充满气愤。“你还想统治世界。”她的感情似乎已经失控,而实际上她——她的理性部分——才是想要统治(至少共同统治)世界的人。第二行末尾的“尽管”和破折号一起预示了下一行中的惊讶,说话者急切地想要将这份讶异表现出来。“我已抓住你”,她说。她已经确认了对手的身份,使“忍饥挨饿、被锁/在牢笼中的你无法活着离开”。在身体层面上,牢笼代表的是肋骨。心当然是关在说话者身体中的。但“忍饥挨饿”更多地隐含着一种情感立场。说话者暗示她将会让自己的情感挨饿,不让任何环境唤起她的感情。第五、六行中呈现了这样一个意象:一个囚徒在与捕手进行抗争。这个囚徒就是在身体内跳动的心,正如诗中的“你”咚咚锤墙、“用各种信息震颤它的走廊”。

第二节开头诗人吼叫着:“畜生。间谍。我曾信任你。”第三行的中间,她谴责心想要“去单干”。她也意识到了心“威胁说更坏的事情你(了解我)也干得出来”。换言之,说话者知道即使她将心囚禁,也无法真正将其掌控。面对她的心,她是很脆弱的。她需要依赖心。在物质层面上,她要靠心才能活着。从心理学或情感层面上来说,她要依靠自己的情感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和色彩。这种脆弱性可以令人惊恐,说话者在第11行中所说的“你吓唬我”就表明了这一点。第二节最后的“双面特工”引发读者深思。行末缺少标点,与第三节开头之间留下一段空间,就像是给读者留下空间去思考说话者用“双面特工”一词的真正意义。对于说话者在第二节结尾所表现出的困惑,第三节开头很快给出了答案:“因为狱卒其实也是囚徒的囚徒。”狱卒们都必须生活在他们管理的监狱中,被迫日夜与罪犯们打交道。囚徒与狱卒是紧密联系的两个要素,他们彼此分离,却又绑在一起。第三节的第二行中,说话者发出指令:“想一想吧!改变吧!让我们合二为一。”然而,我们并不清楚说话者的指令是对谁发出的。她是在跟她的心说话吗?无论她是在对谁说(可能是对她自己),其传递的信息本质上都是:看似截然相反的两方必须学会合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