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露丝·斯通:卑微、平淡与幽默的生活诗学

第一章 露丝·斯通:卑微、平淡与幽默的生活诗学

露丝·斯通(Ruth Stone,1915—2011),当代美国诗人。斯通是2002年美国诗歌界最高奖之一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奖(奖金10万美元)获得者,200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2000年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家奖获得者。斯通的诗歌没有回避生活,而是常常充满生活的痛苦。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斯通没有为痛苦而流泪或伤感,而是告诉人们她是如何思想、如何生活的。在她的诗歌中,卑微、平淡的生活总是通过幽默表达出她对生活的激情与热望,体现了斯通成熟的人生经验和崇高的诗学追求,代表了当代美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思想主题与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露丝·斯通1915年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罗阿诺克。她的父亲是一名音乐家,母亲是一名画家。成长于弗吉尼亚州和印第安纳州,斯通总是喜欢在外公的图书室里博览群书,而她的父母也培养了她对诗歌的喜爱。她的母亲经常给她读童谣和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诗,她父亲则为她读《圣经》中的故事。斯通在伊利诺伊大学和哈佛大学接受正规教育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尽管斯通六岁起开始诗歌创作,但是直到四五十岁左右她才出版第一部诗集。在《在彩虹年代》(1959)出版之际,她的丈夫、小说家及诗人沃尔特·斯通自杀身亡,这给斯通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独自抚养三个女儿,斯通不得不四处教学,颠沛流离,但是在这样困难绝望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广受好评的作品,例如《地貌和其他诗歌》(1971),《未知信息》(1973),《便宜:新诗和歌谣》(1975),《美国牛奶》(1986),《二手大衣:新诗选集》(1987)和《简单》(1995)。

斯通终年96岁,自1959年44岁时发表第一部诗集,至2008年共有13本诗集出版。斯通出版于1999年的诗集《普通的话语》荣获2000年度的全国图书评论家奖。正如斯通的其他诗歌一样,《普通的话语》这首诗详细描述了斯通对她已逝丈夫的爱以及他的死给她带来的痛苦。她的下一部诗集《在下一个星系》(2002)问鼎国家最高文学奖之一的美国国家图书奖。斯通一生荣获大量奖项和基金,如《诗歌》杂志的贝丝·霍斯金奖(1954)、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所研究基金(1963—1965)、罗伯特·弗罗斯特研究基金(1963)、美国诗歌学会颁发的雪莱纪念奖(1964)、肯庸评论基金(1965)、美国国家文学艺术院基金(1970)、古根海姆研究基金(1971—1972和1975—1976)、美国笔会奖(1974)、戴尔莫·施瓦茨奖(1983—1984)、怀廷奖(1986)以及佩特森奖(1988)。斯通还获得2002年美国诗歌界最高奖之一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奖(奖金10万美元)、200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09年她的新诗集《爱意味着什么》获得普利策诗歌奖最后三部进入决赛的提名作品之一;虽然最终W.S.默温的《天狼之影》获奖,但人们普遍认为,斯通的诗集丰富地展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加深了人们对人性及人生意义的理解。

斯通从1963年起在美国十多所大学的英文系讲授文学创作,包括拉德克利夫学院(1999年并入哈佛大学)、卫斯理学院、布兰代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自1990年起一直担任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英语与文学创作教授。

作为一位严肃认真、具有浓厚哲学思辨的诗人,斯通的诗歌涉及众多话题,如贫穷、死亡、忧伤、孤独、绝望、爱情、记忆、自然、生存、时间等。斯通的诗歌大多以新英格兰农村为背景,很多意象与语言来自自然科学,她把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植物学等知识纳入她的诗歌,关注大自然中之大小生命现象,如神经细胞、核子、质子,表达自然之美好,关注生态问题,强调人类生存之困境。

目前国内尚没有关于斯通诗歌的专题研究;在美国学术界人们一般用女性主义来讨论斯通的诗歌,涉及男权社会女性的生存困境、女性的身份认知以及作为他者而存在的女性等问题。斯通的生活诗学使人们的审美追求可以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从而具有审美的因素,提升日常生活的品格,减轻日常生活的压抑性和枯燥性。斯通的诗歌及其诗学追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范本,促使人们思考如何从人的日常生活之感性现实中寻求意义,在日常生活的感性丰富性中寻找自我,确证人作为感性本体的存在。斯通的生活诗学通过人的日常生活并且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构造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普通的话语

普通的话语

我曾经骂你邋遢——诸如此类的话。

现在已经无关紧要

因为你的衣服已经变成

一堆破麻。

于是我想知道那是什么感觉。

我用了我的一生来偿还它。

它穿透你的头颅。

我那中产阶级的美丽,检验自己,

发现普通婚姻是索然无味的废物。

我们身体间挥之不去的沉闷麻木。

我们习惯于这种可怜的爱直至死亡。

像古老的芦笛,

发出清晨的三个音符,

在山间

我从未去过的地方,

盲鸟回忆起它的悲伤。

《普通的话语》是露丝·斯通1999年发行的同名诗集的主打诗歌。该诗总共16行两节,第一节包含11行,第二节包含5行,无韵体。第一节主要回忆了说话者用话语伤害对方以及她对此举的痛苦和悔恨之情,尽管对方现在已经逝去。第二节使用明喻,将古老芦笛(一种长笛)吹奏的音乐比作盲鸟追忆痛苦的能力。整首诗用语平易近人,没有文学典故或引用高雅之词。斯通以其直截了当的方式描述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喜怒哀乐,这就使她的诗歌简单易懂,广为接受。诗中所表达的悲痛之情是哀悼她的丈夫——小说家及诗人沃尔特·斯通,他于1959年上吊身亡。普通的话语既表明斯通诗歌用词的平易近人,也在诗歌开头指出她用日常话语辱骂了她的丈夫。这种措辞暗示出即便普通的话语也可以深深地伤害对方。

许多评论家在赞扬《普通的话语》的同时评论斯通的年龄和独特的声音。例如,《出版人周刊》的一位评论家指出,“斯通经常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创作”,但是他也声称斯通的个性展示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希望”。该评论家进一步发现,诗集同名诗《普通的话语》“充满了社会—政治立场的抨击”。在为《图书馆杂志》评论《普通的话语》中,芭芭拉·郝弗特目标直指诗集标题的内在讽刺意义,她表示斯通的诗歌,不仅彰显了巧妙的措辞,而且展示了“生活更黑暗的一面”。郝弗特继续说道,“普通的话语,不普通”。《纽约时报》记者迪尼莎·史密斯在她的报道《捕获87年艰难的诗歌》中提醒读者,斯通“不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史密斯把斯通的诗描绘成一种“血淋淋的真相”,并且赞扬她的直截了当。“在描述激情和无法承受之损失时她毫不保留;在记叙穷困潦倒和经历的边缘时她从不妥协”,史密斯如是说。在为《诗歌闪现》评论书籍时,理查德·西尔伯格观察到斯通对不同寻常和出乎意料的嗜好,“在当代诗坛,露丝·斯通拥有最古怪最振奋人心的思想。没人能预测到诗歌下一步会跳跃到哪里”。

露丝·斯通的诗《普通的话语》开篇就描述了说话者辱骂某人的事件。说话者通常被认为是斯通的化身而她所辱骂的人则被认为是她已逝的丈夫沃尔特·斯通。她在这里用了“诸如此类的话”这个词暗示这种辱骂并不严重,但事实上这种辱骂十分严重。说话者说她的辱骂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她的丈夫已经去世。而这里她运用象征的手法表明她丈夫的逝世,“你的衣服已经变成/一堆破麻”。诗句“我用了我的一生来偿还它”,意味着她无休止地悔恨自己的行为,因为她经常这样骂她的丈夫。第八行标志着与前面一部分的分割,此时说话者暗示婚姻并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美好。“索然无味的废物”意味着遗弃的东西。斯通在最后两行将形容词“沉闷麻木”用作名词,借此暗指夫妻的两性生活。

在第二节,斯通没有延续第一节的叙述,而转向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古老芦笛发出的音乐和鸟。她利用明喻将二者相连。明喻通过使用“像”或者“如”两个词将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在这里,斯通将古老芦笛——一种长笛——吹奏的音乐比作“盲鸟回忆悲伤”的方式。鸟儿盘旋在说话者从未去过的山间,然而她想象着这只鸟,暗示她和鸟儿之间的联系。这种比较表明说话者在某些方面也是一只盲鸟。她的感情视野是模糊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