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梁启超论曾国藩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吾以为使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获救矣。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信否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所敢言也。
何也?文正所受于天者,良无以异于人也。且人亦孰不欲向上?然生当学绝道丧人欲横流之会,窳败之习俗,以雷霆万钧之力,相罩相压,非甚强毅者,固不足以抗圉之。荀卿亦有言:“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而严师畏友,又非可亟得之于末世,则夫滔滔者之日趋于下,更奚足怪!其一二有志之士,其亦惟乞灵典册,得片言单义而持守之,以自鞭策、自夹辅、自营养,犹或可以杜防堕落而渐进于高明。古人所以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日三复,而终身诵焉也。抑先圣之所以扶世教正人心者,四书六经亦盖备矣。然义丰词约,往往非末学所骤能领会,且亦童而习焉,或以为陈言而忽不加省也。近古诸贤阐扬辅导之言,益汗牛充栋,然其义大率偏于收敛,而贫于发扬。夫人生数十寒暑,受其群之荫以获自存,则于其群岂能不思所报?报之则必有事焉,非曰逃虚守静而即可以告无罪也明矣!于是乎不能不日与外境相接构。且既思以己之所信易天下,则行且终其身以转战于此浊世。若何而后能磨练其身心,以自立于不败?若何而后能遇事物泛应曲当,无所挠枉?天下最大之学问,殆无以过此,非有所程式,而养之于素,其孰能致者?
曾文正之殁,去今不过数十年,国中之习尚事势,皆不甚相远。而文正以朴拙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难,丁人心陷溺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懦夫有立志。”又曰:“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况相去仅一世,遗泽未斩,模楷在望者耶。则兹编也,其真全国人之布帛菽粟而斯须不可去身者也。
译文:
曾文正公德行高尚、志趣高远,不仅仅是近代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不多见的;不仅仅是我国,甚至在全世界也不多见。但是文正公却并非具有超群绝伦的天赋,他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的诸多英雄豪杰之中最鲁钝笨拙的;而他所遭逢的种种事变、际遇,细数起来一辈子都没有顺遂过。但是他最终立德、立功、立言,达到古人“三不朽”的境界,他的成就震古铄今,没有一个人能与之相比,究其原因,在于他一生立志一定要超出于普通庸碌之辈,他不断克服困难,从中求得知识,不断亲身践行知识,不遗余力,即使经历重重艰辛阻碍也无法令他失去斗志;不求成效很快显现,耐心积累每一点细微之事,谦虚地接受,勤勉地奉行,以刚直自立于世,坚定而有节操,以诚意为前导,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像这样罢了!像这样罢了!我认为倘使曾文正公现在还处在壮年,那么中国一定能通过他的手段而获救。
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是不是真的人人都可以通过效仿而达到尧舜那样的高度,我不敢说;如果说人人都可以通过效仿而达到曾文正公的高度,那我敢说这个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文正公的天赋实在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而且普通人何尝有谁不想积极进取呢?但是生在这个背弃真理、道德沦丧、贪欲横流的时代,陈腐的流俗以雷霆万钧的力量笼罩下来,压制一切,不是特别刚强坚定的人,一定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它。荀子也曾说过:“普通人才智平庸,无所用心,就依靠老师和朋友来约束和帮助他。”而在这衰亡的时代,严师诤友又无法很快就寻找到,那么人海茫茫,世风日下,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其中少数有志向的人,他们也只能求助于过去的典章制度,找到只言片语之后就死死抓住,用来鞭策自己,辅助自己,让自己吸取养料,有时也可以凭借这样来防止思想沦落,进而逐步发展到高尚睿智的境界。因此古人每得到一点好的体会,就恳切地牢记不忘,每天多次回顾,而终生都在述说。或许前代圣贤辅佐世道,纠正人心,四书六经也足够完备了。但是(经典典籍)含义丰富而言辞简要,往往不是初学者所能够很快领会的。而且因为(经典典籍)也是人们从小就反复练习的,有人认为它们是陈腐的言论而忽视,不加以思考。近古各位圣贤(对经典典籍进行)阐明、宣扬、佐证、导读的著作,更加汗牛充栋,多不胜数,然而内容大多倾向于检点行为,约束身心,很少有激人奋发的。人生几十年,依赖其所在的群体的庇护而获得生存,那么怎么能不想想如何回报这个群体呢?回报社会就必然要做实事,不是说遗世孑立,独善其身就可以宣告自己问心无愧了!这样就不得不每天都和外界环境保持联系。而且既然想用自己所信仰的来改变社会,就要去亲身实行,毕生在这个浊世中坚持战斗。怎么样才能磨炼身心,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呢?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方方面面,不至于受挫受阻呢?人世间最大的学问,大概没有超过这个的了,如果不是有一定的准则信条,并且平时注意培养,谁能够做到这样呢?
曾文正公去世距离现在不过几十年,现在国中的习惯、风尚,天下的趋势、形势,都和那时差不多。而文正公以朴拙的姿态,从清贫低微中开始奋斗,饱经患难,遇上人心变坏的恶劣环境,一辈子都被困在挫折讥谗嫉妒中,只有凭借自己的意志,始终坚持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不倒下,不违背自己的心意,终于变革了全社会的风气,因而扭转了当时的危急局面。他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从亲身经历中得来,又非常实用,所以读来句句亲切有味,它所能够给我们这些人的启发,不是唐宋之后的儒学先师们的大道理能比得上的。孟子说:“听说过伯夷的品质,能使怯弱的人有坚强独立的意志。”又说:“在百代以前奋发,百代以后,听说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感动振作的。”何况相隔仅仅一代,前人留下的德泽还没有断绝,楷模就在不远的昨天。那么这本书对于中国人来说,真的就像穿的衣吃的饭一样,一刻都不可以缺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