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战国策》

《战国策》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奔走诸国、为之谋划的政治主张与言行策略,记事起于战国初,讫于秦灭六国,约240余年。汉初,记载纵横家言辞的文献尚多,流传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撰述,作者不详。西汉末刘向去其重复,校其脱误,根据国别整理分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定名为《战国策》。文本此后又有散失,北宋曾巩加以校补,重新整理为今本33篇。今本《战国策》与司马迁《史记》相关记述多有重合,一般认为二者均曾参考过前述原始资料。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件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所记内容有不少与今本《战国策》《史记》近同,也属于类似性质文献。

战国之际,世风丕变,刘向《战国策叙录》谓之“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与儒家宣扬礼义仁政的传统相背,常受贬抑。《战国策》以刻画奇谋异智、利口言辩为目的,所载也并非全为信史。但其文学成就为世所公认,论辩辞气纵横,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云“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人物各具风神,书中塑造了大量侠士、奇士形象,如荆轲、聂政、豫让等,对史传记人产生重要影响。辅益进言、增加游说效果的诸多寓言也流传甚广,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均出自该书。纵横家铺陈排比的风格对汉代辞赋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战国策》旧有东汉高诱注,今人范祥雍《战国策笺证》、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可参考。

范雎说秦昭王

【解题】 本篇选自《战国策·秦策三》,篇名为拟题。秦昭王即位近四十年,权力一直掌控在其母宣太后及朝中“四贵”(昭王舅穰侯魏冉、舅华阳君芈戎、昭王同母弟公子芾及公子悝)手中,“私家富重于王室”(《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魏人范雎初至秦,意图向秦昭王推行“远交近攻”的政治策略,同时力陈“四贵”专权乱政的危害,劝其下决心铲除。此为范雎入秦的首度擘画,事关重大,又涉及显要人物,以疏间亲,成败系于秦王一念之间。结合《史记》叙述,范雎在此次入觐时故意扬言“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以触动秦昭王。面对秦王求询,范雎先有意推辞,试探其诚意。继而借文王、吕尚类比,说明交疏则难以言深,故“三问而不对”;又暗示倘若君臣遇合,用一言足以匡定天下。同时表明自己此番进言已置生死于度外,死不足患、亡不足忧、为厉为狂不足为耻,指出秦王“上畏太后”、“下惑奸臣”、“不离保傅”、“终身暗惑”乃至“宗庙覆灭”、“身以孤危”才是大患所在,自己尽忠王事,“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从而赢得了秦王信赖。说辞洞彻对方心理,婉曲高妙,畅快淋漓。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范雎之言事,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