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所编,辑录孔门师弟子言行,《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孔子(约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曾任鲁国中都宰、司寇,后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宣扬申说政治主张,不获任用。晚年返鲁,教授生徒,编订整理古代典籍,事迹具《史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今本《论语》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等20篇,集中展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文学思想及教育原则。《论语》以语录体撰作,多为简短片段,先后编次无严格标准,全书篇章也无系统结构安排。因记述孔子言行,被后世奉为经典,且作为研读儒家五经的基础。汉初讲授《论语》者主要有三家:《鲁论》20篇与今本同,《齐论》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古文《论语》则分为21篇。东汉末,郑玄以《鲁论》篇章为基础,融汇西汉张禹论、齐论、古文论加以注解。《论语》历代重要注本有曹魏何晏《论语集解》、梁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较为通行。

富与贵

【解题】 本则选自《论语·里仁》。“仁”是儒家学派创始者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以多种方式加以界定讨论,如“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阳货》)等。本则指出追求富贵、远离贫贱是人所固有的意愿,孔子亦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其前提在取之于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此处所言之道即“仁”,是君子成就声名的必要条件,因此告诫君子应当坚守仁道、不可须臾违离。其后孟子“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亦由此生发。以“仁”为核心的儒家道德伦理观涵盖了孝、悌、忠、恕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乃至整个汉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3],造次必于是[4],颠沛必于是[5]。”

《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宰予昼寝

【解题】 本则选自《论语·公冶长》。宰予(前522—前458),一名宰我,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利口善辩,在孔门弟子中以善言辞见称。宰予在白天睡觉,受到孔子严厉批评。结合《论语》其他篇章可知,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议,如称父母丧制三年过久,“三年之丧,期已久矣”,认为可缩短至一年,被孔子斥为不仁(《论语·阳货》);又提出“井有仁焉,其从之也”的两难问题,亦受到孔子批评,认为不应无故愚弄欺罔仁者(《论语·雍也》)。孔子在此处提出了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于像宰予这类善于言辩的人,更要结合行为全面考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6]。于予与何诛[7]?”子曰[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楚狂接舆

【解题】 本则选自《论语·微子》。春秋末年,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孔子周游列国推行政治主张,以图匡扶乱世。此则对话记录了孔子在楚国与佯狂之士接舆相遇的场景,反映了孔子与隐士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孔子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接舆则着眼于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主张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其时正逢无道,因而选择苟全性命,避世隐居。两人虽主张不同,但却有惺惺相惜之感。接舆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规劝孔子隐居。“凤兮凤兮”的嗟叹,在孔子听来也引以为知音,本“欲与之言”,准备倾心相谈,然而接舆却选择了回避,使孔子“不得与之言”。清人汪烜评论道:“接舆诸人高蹈之风致自不可及,其讥孔子处,亦非谓孔子果趋慕荣禄,同于俗情。但世不可为,而劳劳车马,深为孔子惜耳。”《庄子·人间世》也有孔子、接舆相遇的记载,指出“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可与本则参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9],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1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1]。已而[12],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13],不得与之言。

《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贫与贱”句:何晏《论语集解》:“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即‘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一说“得”为“退”字之讹,两字古文字形相近,故当作“不以其道退之”。

[2]恶乎:凭借什么,怎样。

[3]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违:离开。

[4]造次:慌忙,仓促。于是:与仁同在。

[5]颠沛:偃仆,受磨难、挫折。

[6]圬(wū):抹墙。

[7]与:同“欤”,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诛:责罚。

[8]子曰:以下言论虽也是对“宰予昼寝”而发,却是孔子另一时候的言语,故加“子曰”二字以示区别。

[9]接舆:曹之升《四书摭余说》:“《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则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一说接舆为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的字。

[10]“凤兮”二句:朱熹《论语集注》:“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

[11]“往者”二句:过去的事已不能挽回,将来的事还来得及防止。意为劝孔子隐居。

[12]已而:犹言“罢了,算了吧”。

[13]辟:同“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