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文字最初由巫祝史官掌握,记载占卜、祭祀、战争、封赐训诰等重大事件。我国存世最早的文字是甲骨卜辞,多为殷商时期巫祝占卜的记录。由于刻划在龟甲、兽骨上,书写不便,文字往往较为简洁。商周时彝器铭文记述更为广泛的上层政治生活,篇幅增多,内容加详,但总体来说,只能算作文章的滥觞。《尚书》和《春秋》是现存最早的一批历史典籍,被称为记言叙事之祖。班固《汉书·艺文志》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是记载虞夏商周时朝廷训诰诫命的言辞,辞理古奥;《春秋》相传是孔子据鲁国史书而编订整理的,义理艰深,一字寓褒贬,简而有法。《春秋》记载大多过于简略,很难称作成形的文章。

通常把先秦的散文分为两类: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的史传散文,以叙事为主;以《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的诸子散文,以说理为主。一般认为《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记载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公室卑弱、大夫僭权凡250余年历史,有些史事写得曲折生动、细致传神,刻画了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对后世的史传、叙事文乃至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人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二者都体现出鲜明的崇礼重民的儒家思想。《国语》是一部可以与《左传》相互参照的国别史。《左传》重在叙事,《国语》重在记言,记录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朝聘、飨宴、讽谏、辩论、应对之辞。在叙事写人的成就上,《国语》不及《左传》。《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为之游说诸侯出谋划策的政治主张和言论。议论纵横捭阖,铺张扬厉,文采炜烨,辞气纵横,对汉代辞赋的兴起、后世如苏洵、苏轼文章的创作都颇有影响。

《论语》是以语录体形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本,尽管有些叙写比较生动形象,但总体来说,尚未构成完整的文章。至战国中期,《孟子》虽同为语录体,但各篇论题已比较集中,首尾叙述完备。孟子长于论辩,善于设喻比譬,层层推进地论辩道理,气势浩然、情感充沛,语言晓畅。至《庄子》,则发展为富有文学意蕴的说理文,想象丰富而诡奇,多用寓言形式讲述道理,深入浅出,语言瑰丽流畅,音调和谐。《荀子》理懿而辞雅,《韩非子》广譬博喻、词锋犀利,都具有很强的论辩性和逻辑性,达到先秦论说文的新高度,是后世说理文的源头。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提出“五经”“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是后世文章的典范,后代各种文体无不滥觞于“五经”。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云:“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可见先秦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