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网

暗网

人们能在网上做些什么呢?“暗杀市场”就是个极端的例子。在众所周知的“谷歌、微软邮箱、亚马逊”的世界之外,潜伏着互联网的另一面——暗网。

对一部分人来说,暗网就是Tor隐藏服务搭建的加密网络世界,无法追踪用户的行迹,用户的身份也无法识别。对其他人来说,暗网就是传统搜索引擎搜索不到的网站,包括:密码受保护的网页,不链接外部的网站,只对“内部人”开放的隐藏内容,有时也被称作“深层网络”。暗网,也泛指各类惊悚诡异、让人不适和极具争议的网络暗角,是想象中的罪犯和各式各样的霸凌者的领地。

但对我而言,暗网不仅仅是上文提到的“特殊领域”:它是一个与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网络若即若离的地下世界,一个完全自由和匿名的世界。在这里,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不受监管,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暗网之所以“阴暗”,是因为一般人很少看到它,它十分隐蔽,秘密而又隐晦。这并不是一本揭露Tor的书籍,相反,大部分章节介绍的是你所了解的网络:社交媒体网站、常规网页、论坛、聊天室,等等。但这本书着重介绍了一种在暗处恣意蔓延的文化与社区,对于局外人来说,这种社群文化十分黑暗且暗藏危机。本书研究这些群体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网络行为具有代表性,而是因为他们是常常被误解又极少被了解的一群人。

暗网从来不缺热点话题,这些内容包含了年轻人上传的自制低成本色情片、网络霸凌、陌生人之间的骂战、“艳照门”、激进政客们的政治宣传、违禁物品(比如毒品)、机密文件等,只要轻轻一点,就能送上头版头条,这类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总体来说,暗网仍然是一个未被探索且鲜有人理解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也几乎没人冒过这个险,深入网络世界的幽深之处,细致地摸索每个网站的边边角角。

2007年,我开始研究激进的社会和政治活动,花了两年半的时间研究欧洲和北美的伊斯兰极端分子,试图建立起一个松散零落的现实世界的网络,连接起这些认同基地组织极端分子意识形态的年轻人。就在2010年这份工作将要画上句号的时候,世界似乎变得不太一样了。我眼前出现的每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或政治现象,阴谋论者、右翼分子也好,毒品文化也好,它们都逐渐驻扎在网络上,且活跃度日益上升。我经常会针对同一个对象访问两次,一次线上对话,一次线下面对面的交谈,然而我却好像是在跟两个不同的人对话。我在探索由不同规则、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主人公所组成的两个平行世界。每次当我认为自己触碰到某种网络文化的边缘时,就会发现另外一个与之紧密相连而又未被发现的秘密领域。有的网站需要掌握一些技术知识才能进入,有的网站则毫无门槛,人人可用。尽管这些网站对许多人的生活和身份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们大多数是“隐形”的:一般人既查不到又看不着。因此我决定主动出击,去寻找这些隐蔽在网络世界的空间。

在这段搜寻的征程中,不管是在线上的网络世界还是线下的现实生活,我都找到了许多新的发现。我曾在一个臭名昭著的网络引战群组里当群主;费时数周卧底在一个专门讨论自残、绝食和自杀的论坛里;在Tor隐匿服务建造的迷宫世界里探寻毒品、研究儿童色情图片网络;还在知名社交网站上目睹新纳粹分子和反法西斯主义者之间的骂战;注册成为最新的色情频道会员,分析最近的自制色情录像的潮流是什么。我拜访过巴塞罗那的一处闲置空房,那里是支持无政府主义的比特币码农们的秘密基地;去过工人阶层聚集的俱乐部,与极端民族主义者们交谈;还参观过三个女孩脏乱不堪的卧室,观察她们如何在镜头前毫不隐晦地表演色情挑逗的动作,然后从成千上万名观看者那里收取小笔的打赏金。在探索和比较这些反差极大的世界时,我也想回答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匿名”和“连接”这两个特性是否放飞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呢?如果真是这样,它又是如何操控的呢?

《暗网》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评判网络是否是双刃剑。“匿名”的特性一方面让“暗杀市场”在网络世界留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也使得检举人和人权主义者们得以存活。就我观察而言,网络中任何一种具有破坏性的亚文化都存在相对应的积极正面、有建设性的亚文化。

由于网络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存有的对匿名、隐私、自由和审查制的概念也面临着挑战,同时它还抛出了尚未解决的新问题:人们是否有权在网络上实行完全匿名制?我们的“网络身份”与“真实身份”有差异吗?这些问题又说明什么呢?当我们坐在电脑屏幕前,会倾向于表现出特定的样子吗?在鼠标一键点击即可表达的世界里,言论自由的界限又在哪里呢?

网络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讨论,而上述问题尤为集中。随着人们的网络生活日益丰富,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也渐渐凸显。我不会在书中提出任何简单的建议或主张,我也不认为存在什么简单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激进,相反,它会用更温和的方式,向读者呈现这些问题是如何滋生于社会边缘的。至于它所代表的意义,就交给读者自行判断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