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色彩
王 溱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
青岛的色彩是什么?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早在九十多年前,康有为的一封书信无意间为青岛秀丽的城市风貌做了定位。至今,许多青岛人还为此洋洋自得,引以为豪。
的确,依山傍海,山、海、城、景浑然一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相辉映,好一幅美丽壮观的城市画卷。然而,青岛仅仅是自然景色美吗?仅仅是因为有大海,有高山,有绿树,有各式的建筑,而让人情有独钟吗?
青岛的色彩姹紫嫣红,斑斓迷人。
这里原本是一个小渔村,为何叫青岛,众说纷纭。但面对众多的考证,青岛人最喜欢的还是那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浩瀚的大海近处有一个前海湾区,那里环绕着一个无名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远远望去令人心旷神怡,于是人们叫它“青岛”。
地名虽然只是个符号,却蕴含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寓意和文化精髓。
青岛一直被视为年轻的城市,建置历史很短,迄今只有一百二十七年。但这片土地却古老而深沉,散发着弥久而醇香的历史文化气息。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师动众三次来现在归属青岛之地的琅琊台巡察。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齐景公都曾来此居住过。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也在此逗留过。秦始皇到此,“大手笔”彰显皇威,迁民三万户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并两度派遣徐福等方士携童男童女从琅琊台入海求仙,从此琅琊名声大振。这里还有崂山、天柱山等名山,峦峰直上,气势非凡,自是帝王将相敬拜之地,更是文人翘首之处。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苏轼等文人学士纷至沓来,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给古老的“青岛”无形中增添了厚重的文气和“墨香”,也给史学研究者提供了神秘而巨大的探索空间。
上世纪30年代,不知是巧合还是历史重演,一大批现代文化名人驻足青岛,数量之多,时间之久,令人瞩目。鲁迅、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王统照、沈从文、汪静之、洪深、老舍、吴伯箫、王度庐、郁达夫、朱自清、郑振铎、石评梅、苏雪林、丁玲……一个个名字耳熟能详,如雷贯耳。他们成为青岛文化史上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当时的青岛, 呈现出一派浓墨重彩的多元文化景象。
犹如潮汐水涨水落,又如赤潮海水颜色时常变化,古代的青岛,现代的青岛,也曾乱云飞渡,秋风萧瑟。
矗立在青岛五四广场的那个巨大的火炬雕塑,许多人未必知道它的背景,也未必明白为何会在一个城市的政治中心放置这样一个色彩鲜艳的火炬。它的背后,关联到青岛一段悲痛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会上,美、英、法三国主张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北洋军阀政府准备在和约上签字。这引起广大中国人民的愤怒。5月4日,成千上万的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示威游行,高举写着“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还我青岛”“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字样的标语,并开展集会、罢课等活动。五四运动最后形成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被历史永记。2007年,青岛五四广场对市民开放,巨大螺旋式上升的红色“五月风”仰天挺立,像是在默默诉说着历史的苍变。今天,这座雕塑已成为青岛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
许多人说,青岛是个多元化的城市,既有齐鲁文化的传统观念,又有开放包容的现代意识,更有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胆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工作或生活在青岛,这样的感受一定会更强烈。
青岛有个区叫黄岛,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以前岛上土层极薄,“潮汐薄岸,地极泻卤”,不适宜树木生长,远望土石赭黄,故名黄岛。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块不毛之地会在日后变成“金凤凰”,展翅高飞,耀眼四射。2011年,一条全长七千八百米的海底隧道,把青岛和黄岛连接在一起;翌年,一座全长三十五点四公里的跨海大桥横跨胶州湾,又把青岛东、西两个主要城区连接起来。疏通了大动脉,黄岛从此充满朝气和力量。如今,这个被冠以“西海岸新区”的全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成为青岛最大的行政区,光人口就有一百五十多万,是国家海陆统筹发展试验区、国际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国际航运枢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先导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光这些新潮的名号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青岛还有一个“岛”,叫红岛。这是胶州湾内的第一大岛,海岸线漫长且近海物产丰富,有各种鱼类、贝类、蟹类等,特别是“红岛蛤蜊”,声名远扬。记得小时候,许多市民赶到海水落潮时,拿着铲子、水桶到海边挖蛤蜊,那情景至今难以忘怀。然而,单纯靠海产品带动不了经济大的发展。红岛及其周围一直陷在“进不来,走不出”的瓶颈之中。2012年,红岛经济区正式挂牌。这是青岛市委、市政府为实施“三城联动”发展战略的又一大手笔,它直接把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交通便利、设施完善、人才汇聚的智慧型、生态型、现代化国际城区。前年,这个“新区”就累计引进项目935个,总投资2176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1个,竣工20个。一些网信科技产业园、云计算数据中心、科学技术发展中心、软件和服务外包交易中心等龙头项目也先后签约落户。昔日的盐滩泥洼之地,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整洁宽阔的园区,处处洋溢着艺术和科技的氛围,吸引了大批尖端和专业人才。红岛真正“红”起来了。
青岛,黄岛,红岛,冥冥中似乎早有安排。三种主打色彩连接在一起,象征着蓬勃,和谐,向上。大青岛在书写着新的篇章。
实际上,青岛的主色调还是离不开“蓝”。大海是蓝色的,这就注定青岛与“蓝”有缘。
2008年,青岛因为有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的大海,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和第十三届残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国际赛事让青岛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青岛奥帆基地依然经常是帆影点点,千帆竞发。每年“克里伯环球帆船赛”都要在这里举行。一艘艘挂着不同国家旗帜的白帆在蓝色的大海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奥运精神在延续,光大。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青岛即墨区鳌山卫。它的面前是宽阔无垠的黄海。一道雄伟的大坝,轻轻将大海划开,拥揽着两侧的草岛和柴岛,怀中是那片静谧的海湾,给人一种神秘庄严又有些温馨的感觉。这里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是实现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宏伟夙愿,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的桥头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蛟龙”号每次从这里出发,如同一条巨龙,在蓝色的大海里畅游,翻腾。自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取得丰硕的深海科考成果,成为国家推进地球资源探索的重要保障,成为我国参与未来国际海洋竞争的重要力量。
还有那个叫“蓝谷”的地方,听名字就与大海有关。它位于崂山北麓、黄海之滨,鳌山湾畔,依山面海。域内山、谷、湾、海、岛自然交替,环境优美,生态优势也非常明显,有面积达七点二平方公里的海水溴盐温泉,还有覆盖面达百分之五十六的森林。以前,这里是农民、渔民开垦、出海之地,而今,已成为“海洋事业的聚集中心”。蓝色的大海让青岛拥有强势的海洋科技研发实力和人才资源。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同类人才的百分之四十。“蓝谷”正是仰仗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刀阔斧,鼎力前行。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海洋新兴产业培育、蓝色教育文化人才聚集,一个个与海洋有关的项目,纷纷破浪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