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芬芳
谭仲池
收割早稻的时候,我来到浏阳河畔的梅田湖村。朝田垄望去,一边是千亩稻田,沉甸甸的、金灿灿的稻穗,在夏风的吹拂下,翻卷着此起彼伏的波浪,连接远山重叠的苍翠;一边是百亩荷花,开着红艳的花朵,绿叶簇拥,莲蓬摇曳,在阳光里格外俏丽夺目,生成水墨丹青的彩韵诗情。此情此景,让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古诗《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这是湖南乡村夏天美丽的风景,也是农民们辛苦却兴奋的丰收季节。
随着莲花丛中传来的歌声,我看见一群身材窈窕的村姑,穿行在层层叠叠的莲叶间,采摘鲜嫩的莲蓬。她们在阳光的涂抹下,绽放的笑靥,与莲花比美,毫不逊色。在金色田野里,缓缓移动的高大收割机,张着大口,吞吐着金子般的谷子。已收割完稻子的田野,平展如镜,连泥土也散发着芳香。闻着这缕缕稻谷香、莲花香以及湿润清甜的泥土芬芳,我感到格外惬意。我就是在泥土的芬芳里长大的农村孩子,我知道泥土的芬芳是大自然中最原生态的芬芳,是食五谷的人都能咀嚼到的生命芬芳。
这时候,放了暑假的小学生,在村前、田边的稻草垛和用秸秆制作成的稻草艺术迷宫间嬉闹、奔跑,发出阵阵欢笑声。上了年纪的老人,三三两两地来到晒谷场上,看烘干机将湿漉漉的稻谷,烘干成粒粒闪亮、堆成小山似的金色谷子,脸上泛起幸福的笑容。我心里明白,眼前的富庶景象和乡村的绚丽风光,不知道梅田湖的老乡盼望了多少年。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就来过梅田湖村。记得那年夏天,山洪暴发,梅田湖面临泄洪的危险。为了乡亲们的安全,做好转移准备,就必须做好居住在溢洪道旁边的移民户的思想工作。那时,进库区的路,又窄又弯,坑坑洼洼,车子无法开进去,只能靠步行。
天下着倾盆大雨,又刮起阵阵狂风,雨伞毫无作用。我和乡村干部,顶风冒雨,踏着泥泞小路去老乡家,全身被淋湿。老乡住的都是土砖屋,有不少土屋没有盖瓦片,屋顶盖的是稻草和茅草,遮不住风,也挡不住雨。我们走进老乡家里,就见到因屋顶漏雨只好戴着斗笠坐在家里的老乡。生产队长告诉我,这些移民户的生活非常艰难,住屋、吃饭都成问题。
想起这段往事,我至今心里仍感到沉重酸楚。夜幕降临,我一个人独自走进湖区移民村,想去看看移民们现在的实际生活状况。
转过一个小山坡,移民村就出现在眼前。新盖的移民住宅,一色的红砖楼房,玻璃窗户。泛着黑色光泽的柏油路直通到家门口。四周绿树掩映,屋坪花草盛开。栋栋楼房的窗口,闪耀着明亮灯光。家家户户的门口,不时飞出欢声笑语。村路上,湖塘边,璀璨的路灯光芒,洒落在树叶间。月光和灯光温柔地勾画出山村的清晰轮廓,这是蓬勃世界的甜蜜宁静。身临其境,我就像是在梦中行走。此刻,藏在心里的梦,飘然成遥远的箫声,田园的恋歌。
村民服务中心的灯光最亮。我在那里看到墙壁上挂着许多奖牌,其中有一块叫“全国生态文化村”,让我颇感兴趣。我知道,这块奖牌的分量是与整个村的生态建设的实际成果紧密相连的。在这里,我遇见了一位叫钟长松的老移民。他今年六十多岁,精神状态很好,而且很健谈。我从与他的交谈中得知,他1964年来到当时的梅田大队大屋组,直到1998年才盖起两层共三百平方米的新楼房。现在家中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样样都有。最近,他家又买回一辆小轿车。钟老还告诉我,为了帮助库区移民尽快富裕起来,一个都不掉队,党和政府出台了库区移民补助政策,每人每年六百元,从2006年开始,一直补助二十年。这对于移民发展生产,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以,湖区的森林一直都保护得很好,水源也没有受到破坏和污染。
这时,门外走过排着整齐队伍、从城里来的中学生。钟老指着他们对我说:“这是到我们村教育实践拓展基地来体验的省城学生。他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分散住在老乡家里,学犁田、插秧、种菜、捕鱼,还可上山采摘水果,下田采摘莲蓬,进大棚直观养殖流程。这些孩子在农家吃饭前,辅导员和孩子们一齐朗诵李绅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学生感知农民耕作的辛苦劳累,粮食的来之不易。”
我告别老乡,朝村书法活动室走去,正好碰上曾和我一起当兵的退伍战友,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新乡贤”的周树兴先生。他正在给村民写对联。我悄悄地站在他背后,看他写完一副“政惠三农千村美,春入万户百业兴”的对联时,不禁赞叹:“好,写得好!”周树兴回头望见我,有点惶恐地说:“出丑了,出丑了。”我说:“真是好。好就好在说出了: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靠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润泽万户千村。”听我这么说,周树兴直点头,告诉我,村上有个习惯,乡亲们新修房屋,过年过节,做红白喜事都喜欢贴对联。很早以前,就成了当地的乡村文化标志。我说:“你说得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一定不能忘了农村文化建设。”这时,从门外走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周峰接话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支部成员认识都很统一。近几年,村上投资一千多万元,建了道德讲堂、生态景观文化长廊、村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农耕文化园等设施。村上的道德讲堂,农闲时,都由村上的党员干部和选出的新乡贤讲课。村民爱听。村上评选出的‘好少年’‘好能手’‘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都要张榜表彰,让村民们向他们学习、看齐。”听了周峰的情况介绍,我心里特别高兴,说:“你们在‘种文化’,它跟种粮食一样重要。”
夜访归来,明月渐渐隐进云层,我毫无睡意。坐听蛙声蝉鸣,静闻泥土芬芳。此刻,我想写乡村移民的甜梦、憧憬、向往;写农村改革给乡村带来的富裕、文明、欢乐;写土地和山水的厚重、灵秀、明媚;写明天乡村朝霞的金红,学校书声的悠扬。也就在此刻,有月光透过窗户,有风铃摇醒文字,白天我参观考察现场的镜头,又一个一个清晰地在眼前叠影。
梅田湖,是我心中一直印象很深的一座山间水库。
它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库区农民用双肩挑出来的,是一座造福山区农民的水库。登上湖堤,天空正下着细雨,湖上一片白茫茫,看不见水波的碧蓝和鱼跃莺飞的情形。湖中的岛,岛上的山,山上的亭,亭边的树,都淹没在飘渺如丝的乳白色雨雾之中。不一会儿,雨停了,阳光透出云层,揭开了梅田湖神秘的面纱。湖上大小不一的小岛,像翡翠浮在微微荡漾的清波之上。湖面上的轻舟和湖岸上的楼台飘扬的彩旗酒幡,都一齐在阳光里披金泛彩。
在梅田湖村,从荷花盛开的田垄深处,走来一位英俊的小伙,给我们每人送上一个绿色鲜嫩的莲蓬。我剥开莲蓬,品味着清甜爽口的莲籽,仿佛又闻到了湿润的泥土芬芳。周峰很自豪地介绍道,这个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几家大宾馆做过副总,今年才三十多岁,放弃在省城优厚的生活条件,辞职回乡当了村官,干得很好。“干得很好”四个字是有分量的,可见周峰对人才的器重。是啊,在人心浮躁的环境下,一个大学毕业生能自觉洗尽铅华,睁大望远的眼睛,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不就是习总书记强调的要培养真正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民吗?我用敬佩的眼光打量着这位在烈日下奔忙,浑身汗湿的年轻人,心想,他的心中一定储存着家乡泥土的芬芳。
平整的土地,如一个巨大的棋盘,上面布满了各色各样的绿色生态棋子。蜘蛛网似的电力排灌系统,农业机械进出方便的机耕道路,像一条金色的飘带点缀田间。最让我动心的是,国家高级生化工程师黄庆禄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正在这里运用他的国家专利技术,让蔬菜种植逐步告别农药化肥。
在这里,我看到了名副其实、充满希望的“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的实践标本。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盼望的小康生活,不正是今天我们在追逐的中国梦吗?
想到这一切,我激动地俯下身子,颤抖着手,捧起一把泥土,这是一股怎样的沁入心田的泥土芬芳啊!它让我如痴如醉,感慨万千,热血沸腾。我的眼睛湿润了。此刻,广袤的神州大地,在我眼前呈现着无限的妩媚与妖娆。那个让我日夜眷恋、育我成长的小山村,也飘来了带着浓浓乡愁滋味的泥土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