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脚下建新校

东山脚下建新校

1913年,年仅十六岁的叶剑英参与创办了东山中学,为他的青少年时代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2年1月,叶剑英从三堡中学以“最优等”成绩毕业,考入县城的务本中学读书。在务本中学,叶剑英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是学校的高才生。学校初办时,没有受到官方限制,风气一度是开放、进步、自由的。师生们都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关心时政,思想活跃,还时常有演讲会供学生自由发表演讲,评论时事,抒发志趣。然而好景不长,1913年春,广东省教育司决定将务本中学与其他三所中学合并,改为省立,并派驻了官方的校长。此举明显剥夺了地方办学的民主权利和自由,立刻遭到了进步师生、地方贤达和华侨界人士的强烈反对。

叶剑英题字的梅县东山中学校门

梅县东山中学旧址

叶剑英召集同学商量讨论,当提到有华侨正在倡议筹资创办私立中学时,大家一致决定也要另立门户,离开学校。此后,叶剑英带领了几百名学生闹起了反对省办中学和官派校长的学潮。但广东省教育司强行禁止,并派来了守旧派的新校长。叶剑英和学校的原校长叶则愚、教师叶菊年、邓少楼等100多位进步师生忍无可忍,毅然离开学校,辗转到叶家祠堂上课,开始了建校的艰难历程。

叶家祠堂条件极为艰苦,连桌椅板凳都没有,叶剑英动员同学们自己带桌凳,才勉强开了课。之后,叶剑英和老师同学一起四处寻找新的校舍。大家日夜奔波,找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后来有老师想起东山书院,就让叶剑英去实地考察。

当时的东山书院,年久失修,杂草丛生,荒无人烟。叶剑英等来到书院,里里外外仔细勘察了一番后回来向老师汇报说:“这里是黄(遵宪)老先生讲学的圣地,遗风尚存,我们就搬到这里来吧!”

万事开头难,建校之初,困难重重。但是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私立东山中学终于获批成立了。40多年后,叶剑英曾在母校校庆纪念日的贺词中这样记述这段经历:“我们为了反对官方派来的校长,毅然从北门外搬到叶家祠堂,不久,又搬到东山书院,新建起自己的书房,这就是母校的来历,是老同学反对官方势力,不怕艰苦的首创。”

叶剑英深知创校的不易,更是抓住一切机会来读书学习。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典籍,还阅读了孙中山的《革命方略》《中华革命党宣言》等进步书刊。他还明确了读书的目的,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做出自己的贡献。

叶剑英在东山中学门门功课优良,社会活动能力也很强,深得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器重、赞赏。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也深受同学们钦佩。大家评价他“学问好,身体健,交友广”。他被选举为学生自治会会长,经与老师和部分同学商讨,制订了学生自治会章程,确立了自治会的宗旨:“昔人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日之学生,即将来之公民。学校所以养成有用人才,为将来利国富民。故学生在校,即当锻炼其身心,增进其学识,以实利为归。非从前之学究之熟读书本,博取无谓之功名而已。学生自治可以适合以上要求,辅助学校之不逮。此本会成立之主旨也。”

在老师的指导下,叶剑英主持学生自治会逐步建立起国文、英文、数学、理化、科学、社会等研究社,设立了演说会、游艺会、新剧社等组织,筹办图书报社、卫生部、营业部和球队,并出版了《东山月刊》。叶剑英还时常在学校后山的油岩寺与同学一起议论时局。

1915年,叶剑英等第一届东山中学的学生就要毕业了。然而,就在他要毕业的前两个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时广东省教育司通知梅县各中学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叶剑英和许多老师、同学都主张这次展览要大张旗鼓,好好举办,借此机会来反映学校的先进面貌。而校长却担心办展览会占据太多精力影响教学和毕业考试,还担心这样办展览会压倒官办学校,从而引来麻烦。

叶剑英等几个学生代表去找校长谈判,结果却让校长大发雷霆。叶剑英和几个同学私下商量说:“他不敢办,我们来办。”于是便悄悄地开始办起展览来。不料校长知道了此事,勃然大怒,认为叶剑英恃才自傲,违反校规。他召开了校长会议,以严格治校、整肃校纪为理由,做出了开除叶剑英等的决定。有许多老师出面说情,都被他逐一驳回。叶剑英得知后,觉得毫无道理,生气地说:“你开除我?你要我留在这里,我都不留!”随后收拾行李,离校乘船回到了家乡。

叶剑英的父母亲看到儿子归来,起初还以为他是顺利毕业了。当叶剑英原原本本将事情原委说过后,父母都大吃一惊。然而,父亲还是谅解了他的行为。母亲觉得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培养孩子读书,如今半途而废,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还是于心不甘,一个劲地规劝叶剑英返校向校长道歉。叶剑英没有答应,母亲也只好作罢。

在学校,师生们也对此事议论纷纷,校长渐渐也有些后悔,就托人给叶剑英去了封信,劝他回校领取文凭,但信中字里行间还是希望叶剑英认错。叶剑英读罢来信,依然觉得自己没有错,何谈认错?当即给校长回信拒绝。信的末尾还写道:“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就这样,为了坚持真理,叶剑英成了东山中学的肄业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