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感情是人人都有的,抒发感情的诗可并不是人人都会做。诗人之所以称为诗人,我以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人人都有的感情,化为语言的艺术形象,在读者那里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心理感应。我从小喜欢文学,起因也就在于文学作品中有我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有我所体验到而又表达不出的感情,它开阔了我的眼界,滋润了我的心田。它使我惊异,使我激动,使我狂喜。随着年纪的增长,文学作品越读越多,但我对文学作品的这种感受,却始终是我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动力。从事古代文学的研究,常常是追逐作家的生活踪迹,去找出他们创作冲动的来源,去印证他们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而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在阅读作品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作品给了我什么启迪,表达了哪些我本来长久郁积于心而无由一吐为快的思想感情,这常常是我在经过阅读作品兴奋之后产生了研究这些作品的愿望,形成了研究的题目和大体构想。在我选注这本怀亲诗选过程中,我所注意的也还是这一点,是我选诗的重要标准。

在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上,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常常伴你同行,一同经历着生活的风风雨雨,一同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一同扬起理想的风帆,一同浇铸着事业的基础。怀亲诗选所包括的就是抒发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在共同承受这一切的时候所产生的思想感情的诗篇。这类诗所抒发的,特别是亲子之爱、夫妻之爱,是人性最初、最自然的表现,它构成文学的永不枯竭的主题之一。在我国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的诗的长河中,怀亲诗以它的纯真和圣洁,激动着世世代代读者的心灵,读着这些诗会使人沉浸在爱的温馨中,让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诗人们在抒发自己对亲人感情的时候,也蕴含着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在怀亲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不公正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抨击,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心。越是伟大的诗人,越能看到在他们的创作中,把亲亲之情的抒发和社会问题的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显现了他们胸怀的博大和感情的崇高。我以为这正是我国古代怀亲诗的重大特色之一。但不可否认,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即使是最优秀的诗人,在他们的创作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某些令人讨厌的封建道德伦理的说教,它与今天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是格格不入的,这是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应该注意的。

选入这里的怀亲诗,除了《诗经》《古诗十九首》以及所谓“苏李诗”,都是有主名的作品,我所持的标准是:他们创作这些诗时,必须是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是他们自己亲身的感受,我所强调的是诗人抒发感情的真实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没有选张衡的《同声歌》、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这类有比兴意味的作品,也没有选如薛道衡《昔昔盐》、王昌龄《闺怨》这类由男人所写的妇女题材的作品。

我愿把这本小书献给远离家乡游子的亲们,并以此表达一个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诚挚的祝福。

费振刚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