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道

生活之道

有一天,午休时与同事聊天。不意间谈到宗教。同事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每天中午参加弥撒。闲聊了几句西方宗教后,同事问我,中国有没有宗教。

有啊。大都是“进口”的。佛教从尼泊尔、印度传入;基督教由西方传教士带入;回教是伊斯兰教的分支,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不算。“那么,道教和儒教呢?”

“道、儒都不是宗教。”西方学者大都把老庄和孔孟创立的“道家”和“儒学”归入宗教范畴,受过东方文化熏陶的人未必同意,我也如此。

“为什么?”同事问。

没有好好想过,又不好意思冷场,脱口而出:那些是研究人生的学问,探讨“生活的道路”(way of life)。

哈,没有在律师事务所白混十几年“干饭”。“急中生智”也罢,“随口狡辩”也好,反正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用前几年时髦的话说,叫做“思而不思”。或者说,直觉,下意识的智慧。

晚上在饭桌上“重播”对话,孩子他爸,时常对我“凭着感觉走”的奇谈怪论持批判态度,那次倒没有挑剔。让我得意了好几天。这不,今天还旧事重提,抖出来“显摆”做文章。

有人说,所谓“宗教”,其起源必定带有神秘的、超越肉身的体验,科学还不能“证实”或“证伪”的“奇迹”。比如,犹太教里“燃烧的灌木”、“从天而降的甘露”;伊斯兰教不露真相的“先知”穆罕默德;基督教的“圣婴诞生”、死而复活的耶稣、圣灵启示。美国土生土长的摩门教,也有秘传给约瑟夫·史密斯的“金叶经书”。佛教则有轮回、转世、涅槃等等的传说。

道家儒学,传播为人处世的道理,事关“现世”,印象中没有“神秘体验”,也没有“往世”、“来世”那些捉摸不定、虚无缥缈的成分。所以,更接近西方文化中的“哲学”。

十几年前,一位朋友问:“是否考虑入教?”记得当时的回答是:“还没有。”“那么,以后呢?”“不知道。也许吧。某一天把握不住自己,迷失方向,必须找一个外力作为生活的依靠,藉以‘赎罪、得救’的时候。”

八九十年代陆续来北美“留学”的同辈人中,全心全意皈依基督教的,似乎不太多。第一,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对“教义”、“福音”很难有感觉。第二,在老家,受“组织”、“家长”领导太多,好不容易自由,没人管头管脚了,加入教会,重受牧师、长老的约束,缠一道“紧箍咒”,犯不着。第三,到北美后,自己找导师、找房子、找工作,等等,一般比较自信,没有顶礼膜拜某一个“偶像”的迫切需要。

还有,当然是没时间了。我们这代人都比较“认真”。“入教”了,每个周日“礼拜”,平时还有“查经”,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吧?虚情假意,为了某种“功利”求神,有悖于道德底线。

其实,不入教会,不经历“受洗”、“见证”之类的程序,并不妨碍了解宗教知识,感受宗教文化。刚到北美的那几年,我家每年都参加国家大教堂的“平安夜弥撒”。有一年圣诞夜,我们在佛罗里达的西基岛旅游,也没忘记找一个教堂,听听圣诞钟声和赞美诗。我去芝加哥参加培训,周日也去过当地大教堂听牧师布道。四月中旬,我们还专程开车到DC东北区,参加国家天主大教堂的全套传统弥撒。仪式由俄克拉荷马州的红衣大主教主持,赞美诗、经文全部用拉丁文吟诵,台上的神职人员、台下的天主教徒,一招一式、一举一动,规范正统,庄严肃穆,一如19世纪60年代梵蒂冈“宗教改革”之前的程式。我们这些后排观摩的“非信徒”,也仿佛“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听到过一个笑话:西方人看到一百张中国人的脸,搞不清是一百个不同的人,还是看到一百次同一张脸。

在北美感受基督教文化,我也常常有类似错觉:究竟是同一个上帝,被不同教派赋予不同的解释,穿上不同外套?还是不同的宗派各有自己的上帝,彼此排斥?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源于同一个父亲——亚伯拉罕。后代为了争夺“特选”长子权,你死我活,打了几千年仗。基督教内部,又有罗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不同。新教中,还有圣公会、长老会、浸礼会、卫理公会、路德教、卡尔文教、贵格会、科学教、耶和华证人……北美还有摩门教。五花八门,不计其繁。加上同一教派中的原教旨派、革新派、温和派。同一个道德或社会问题,分属不同教派的“使者们”,公婆各有理,互不相让。读过一点书的“知识分子”实在难以盲从。

《新约》四部福音——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完成于公元65至110年,都是大同小异的基督故事。教导信徒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以基督为榜样,传播基督“重新降临”的福音。据说,根据成书年代,这几部“福音”,语气越来越肯定,“故事”的成分日渐式微。到了耶稣遇难一百多年后的《约翰福音》,“遇难重生”、“圣灵再降”等教义成了“板上钉钉”、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我就是(上帝指派的)那一个。只有通过我,才能遇到天父。(I am the way,I am the truth,I am the one.No one comes to the Father except through me)

《约翰福音》里的基督成了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

可惜,条条大路通罗马——梵蒂冈所在地。每个教派都在坚持自己对《圣经》的诠释,遵循各自的习俗礼仪。再加上与天主教有别,不朝圣“罗马”的新教徒,哪一条是“真正的基督之路”呢?“一元的上帝”要在21世纪征服全世界,为每个信徒指出惟一的“康庄大道”,可以说困难重重!

有人说,既然不能全盘接受,又不能彻底否定目前谁也说不清的“奇迹”和“预示”,那么,相信“基督为我们牺牲了”,“争取做一个像基督般的好人”,总可以接受吧?听起来有点道理。不过,这样的人生境界,不也是佛教、日本神道、印度教、道学、儒家、柏拉图、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寻找的人生智慧吗?区别又在哪里呢?“至善大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基本道理,哪里一定要“牧羊人”来吆喝?芸芸众生,寻求“真理”,找到一条“身心一致”、“天人合一”的人生道路,一定非要通过“组织”(教会)吗?

路,总得自己走。摸爬滚打,跌撞磕绊,也都是自己的事。万一错进“堵煞弄堂” ,“牧羊人”也负不起全数责任。而抱怨“从不露相”的圣父或“遇难牺牲”的圣子,恐怕就更没有道理了。

2010.7

华盛顿特区街景

  1. 上海话,意思为“走不通的弄堂,死胡同”。

读书导航